本發(fā)明屬于實訓教學設備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學生鉗工實訓中使用的一種鏨削工具放置架。
背景技術:
鏨削操作是鉗工的基本技能之一。鏨削加工的工具有鏨子和手錘。目前,由于缺少手錘和鏨子專用放置工具,學生在實訓時,常將手錘與鏨子隨意擺放,這既不利于清點數量,也不利于識別手錘和鏨子的完好性,更不利于規(guī)范教學的實施和實訓設備的規(guī)范管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放置與移動方便且便于清點鏨子和手錘數量的放置架。它可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出現的鏨削工具無法規(guī)范擺放而造成使用和管理不便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它包括滾動輪組、架體、放置桿和擋板,所述的架體的下端四角處分別設有滾動輪組,所述的滾動輪組包括滾動輪和支撐架,所述的滾動輪均為萬向輪;所述的架體的頂部設有若干支放置桿,所述的每支放置桿上等距設有若干個放置孔一和放置孔二,每支放置桿的后側設有標識板,所述的標識板上與放置孔二對應位置上設有編號牌;所述的架體的中部設有擋板。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放置桿之間相互平行,間距為80~100mm。
所述的放置桿通過螺釘固定在架體上。
所述的放置孔一設計成圓錐形,且下孔口小,上孔口大。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編碼牌可與學生學號對應,鏨子和手錘分別放置在放置孔一和放置孔二內,這樣指導老師很容易核對鏨子和手錘是否回收齊全,使用是否完好,如有遺漏,可幫助老師快速查明是哪位學生的工具沒有及時上交;便于移動,可減輕實訓課前準備工具和課后回收工具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鏨削工具放置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放大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是:1、滾動輪組,11、滾動輪,12、支撐架,2、架體,3、放置桿,31、放置孔一,32、放置孔二,4、擋板,5、標識板,51、編號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一種鏨削工具放置架作進一步說明:由圖1和圖2可見,本發(fā)明它包括滾動輪組1、架體2、放置桿3和擋板4,所述的架體2的下端四角處分別設有滾動輪組1,所述的滾動輪組1包括滾動輪11和支撐架12,所述的滾動輪11均為萬向輪;所述的架體2的頂部設有若干支放置桿3,所述的每支放置桿3上等距設有若干個放置孔一31和放置孔二32,每支放置桿3的后側設有標識板5,所述的標識板5上與放置孔二32對應位置上設有編號牌51;所述的架體2的中部設有擋板4。
所述的放置桿2通過螺釘固定在架體2上。
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是,實訓所用的鏨子和手錘分別放置在放置孔一31和放置孔二32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號的順序取用編號牌51上對應的工具,實訓結束后,再將工具放回原處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放置孔一31設計成圓錐形,且下孔口小,上孔口大,這樣的結構可防止鏨子從放置孔一內向下滑出;為了提高手錘和鏨子擺放的穩(wěn)定性,所述的架體2的中部設有擋板4。
在本實施例中,也可根據實際的需要,由指導老師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收發(fā)和擺放工具;也可將本發(fā)明多個成組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學生取用和放置手錘,所述的放置桿3之間相互平行,間距為80~100mm。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移動,所述的架體2的下端四角處分別設有滾動輪組1,所述的滾動輪組1包括滾動輪11和支撐架12,所述的滾動輪11均為萬向輪。
本發(fā)明可采用木材、塑料或橡膠等較軟材料制成,以保護鏨子不與較硬的工具接觸損毀刃口,同時也可減輕自身重量,便于移動。
本發(fā)明可節(jié)省實訓老師因分發(fā)工具所占用的時間,杜絕出現學生破壞或不上交工具無法追查到人的問題,可規(guī)范教學管理,又有利于工具在貨架上的擺放,節(jié)省擺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