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組合結構橋梁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大跨徑橋梁設計中,其橋面系的構成主要分為三種:混凝土橋面板、純鋼橋面板和疊合梁橋面板,具體分別為:
1.混凝土橋面系,即混凝土梁和混凝土面板構成,因為所采用的混凝土用量較多,造成混凝土面板自重較大,致使橋梁總體恒載相對偏大,造成橋梁安裝困難,影響橋梁整體的經(jīng)濟性;
2.純鋼橋面系,即采用了鋼梁和鋼橋面板,雖然鋼橋面板自重輕,但用鋼量大,造價高;常見U肋焊縫易開裂,難以修復,導致橋梁載重能力降低。且橋面板上的瀝青混凝土鋪裝質量控制要求極高,普遍存在使用2-3年即大面積開裂重鋪的情況,社會不良影響大;
3.疊合梁橋面系,即采用了鋼梁和鋼筋混凝土橋面板,該預制鋼筋混凝土面板雖然造價低,技術較成熟,但是其但厚度普遍大于20㎝,自重大,靠板間濕接縫與鋼梁連接,易開裂。
因此,凾待一種能夠充分發(fā)揮混凝土和鋼材各自的力學性能有點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以使橋面板結構自重較輕,又施工安裝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現(xiàn)有混凝土梁和鋼筋混凝土橋面板重量大、施工周期較長、施工難度較大的不足,提供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以及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包括:
底鋼板,設于由縱梁、橫梁構成的鋼格子梁上,在位于所述鋼格子梁承托區(qū)的所述底鋼板為與承托外壁適配的彎曲形狀,所述底鋼板的厚度為8-10mm;
若干個剪力板,豎直連接在所述底鋼板上;
混凝土層,內(nèi)含穿過所述剪力板的鋼筋網(wǎng),所述混凝土層澆筑于所述底鋼板上,并覆蓋所述剪力板和鋼筋網(wǎng);
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厚度為10-15cm。
該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通過底鋼板、剪力板與混凝土結合形成,底鋼板還在鋼格子梁的承托區(qū)通過彎曲以與承托形狀適配,底鋼板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也作為了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的模板,有效省去了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環(huán)節(jié),施工周期短,更容易保證施工質量;剪力板作為底鋼板和混凝土層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的加勁筋,能夠保證底鋼板與混凝土層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開裂;混凝土層采用高韌性混凝土,能夠有效保證強度;同時底鋼板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上,其厚度選用8-10mm,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
優(yōu)選地,所有所述剪力板沿鋼格子梁縱向方向設置,所有所述剪力板上設有若干個孔,所述混凝土層內(nèi)含的有能夠橫向穿過所述剪力板的橫向鋼筋。
優(yōu)選地,相鄰兩個所述剪力板的間距為35-45cm,每個所述剪力板上的孔直徑為5-6cm,每個所述剪力板上相鄰兩個開孔間距為12-15cm。
通過在剪力板上設置孔,混凝土層內(nèi)的橫向鋼筋能夠穿過剪力板,將所有剪力板連成一體,能夠增加混凝土層的強度,以及剪力鍵的抗剪能力。
優(yōu)選地,所述混凝土層內(nèi)設有由若干個所述橫向鋼筋和縱向鋼筋構成的縱橫雙層鋼筋網(wǎng),所述橫向鋼筋和縱向鋼筋的直徑為12-16mm。
優(yōu)選地,所述鋼格子梁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混凝土層內(nèi)的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2.4%。能夠增加鋼格子梁承托處混凝土層強度,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開裂。
優(yōu)選地,所述混凝土層采用高韌性混雜纖維混凝土,即包含0.7-0.9kg/m3的聚丙烯腈纖維和35-50kg/m3的鋼纖維。
區(qū)別于采用普通的混凝土層,通過采用高韌性混雜纖維混凝土層(簡稱高韌性混凝土),能夠有效實現(xiàn)混凝土抗?jié)B等級不低于W8級,實現(xiàn)低收縮、高抗裂、高韌性的目標,提高組合橋面板的結構強度。
優(yōu)選地,所述格子梁的承托區(qū)域還設置有與承托形狀適配的彎起鋼筋,所述彎起鋼筋上部與所述鋼筋網(wǎng)連接,所述彎起鋼筋底部焊接在鋼格子梁的上翼緣。以抵抗支撐處較大的剪力,避免鋼格子梁上翼緣處的混凝土層,受栓釘剪力鍵的局部成雅作用而易發(fā)生劈裂的現(xiàn)象。
優(yōu)選地,所述鋼格子梁的承托區(qū)設置的底鋼板相對鋼格子梁上翼緣的連接夾角為40°-50°,可保證施焊的可行性。
優(yōu)選地,所述底鋼板上設有若干個栓釘剪力鍵與所述鋼格子梁頂部相互連接。保證格子梁上混凝土與鋼板的有效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鋼格子梁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底鋼板在鋼格子梁上的焊腳距離所述鋼格子梁邊緣距離為10-15mm??梢员苊獾卒摪迮c鋼格子梁上縱橫鋼梁連接處形成涂裝死角。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焊接剪力板,將所有剪力板豎直焊接在底鋼板上,使所有剪力板沿格子梁縱向方向以相互平行的方式等距排列;實際中一般是在工廠內(nèi)就進行 剪力板焊接在鋼底板上;
步驟二、焊接底鋼板,將底鋼板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將底鋼板鋪設在鋼格子梁上,并焊接固定在橫梁或縱梁上,在位于鋼格子梁承托區(qū)時,將所述底鋼板彎曲貼合在承托區(qū)外壁并焊接固定;
步驟三、澆筑混凝土層,在所述剪力板之間綁扎鋼筋網(wǎng),所述鋼筋網(wǎng)的橫向鋼筋穿過每個所述剪力板,使鋼筋網(wǎng)與剪力板聯(lián)結成整體,澆筑混凝土覆蓋所述剪力板和鋼筋網(wǎng),控制組合橋面板的厚度為10-15cm。
本發(fā)明所述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采用底鋼板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剪力板又作為底鋼板和混凝土層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的加勁筋,然后直接在底鋼板上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的,有效省去了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裝拆環(huán)節(jié),保證底鋼板與混凝土層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開裂,保證了施工質量,使施工完成的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降低了成本,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其施工方法周期短,提高了施工效率。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一中所述剪力板與底鋼板采用連續(xù)角焊縫單面焊接,或者采用間斷錯位雙面焊縫焊接,保證剪力板與底鋼板的連接強度,節(jié)約焊接時間。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通過底鋼板、剪力板與混凝土結合形成,底鋼板還在鋼格子梁的承托區(qū)通過彎曲以與承托形狀適配,底鋼板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也作為了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的模板,有效省去了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環(huán)節(jié),施工周期短,更容易保證施工質量;剪力板作為底鋼板和混凝土層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的加勁筋,能夠保證底鋼板與混凝土 層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開裂;混凝土層采用高韌性混凝土,能夠有效保證強度;同時底鋼板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上,其厚度選用8-10mm,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大大減少了施工投入和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
2、本發(fā)明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通過在剪力板上設置孔,混凝土層內(nèi)的橫向鋼筋能夠穿過剪力板,將所有剪力板連成一體,能夠增加混凝土層的強度,以及剪力鍵的抗剪能力;
3、本發(fā)明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在鋼格子梁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底鋼板在鋼格子梁上的焊腳距離所述鋼格子梁邊緣距離為10-15mm,可以避免底鋼板與鋼格子梁上縱橫鋼梁連接處形成涂裝死角;
4、本發(fā)明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在格子梁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有與承托形狀適配的彎起鋼筋,彎起鋼筋底部焊接在鋼格子梁的上翼緣,以抵抗支撐處較大的剪力,避免鋼格子梁上翼緣處的混凝土層,受栓釘剪力鍵的局部成雅作用而易發(fā)生劈裂的現(xiàn)象;
5、本發(fā)明所述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采用底鋼板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剪力板又作為底鋼板和混凝土層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的加勁筋,然后直接在底鋼板上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的,有效省去了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裝拆環(huán)節(jié),保證底鋼板與混凝土層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開裂,保證了施工質量,使施工完成的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降低了成本,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其施工方法周期短,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設于鋼格子梁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帶孔的剪力板與底鋼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左視圖;
圖5為圖3中底鋼板與剪力板安裝在鋼格子梁上的示意圖;
圖6為鋼格子梁正彎矩區(qū)段彎起鋼筋的立面構造示意圖。
圖中標記:
1、鋼格子梁,2、底鋼板,3、剪力板,31、孔,4、混凝土層,5、鋼筋網(wǎng),51、橫向鋼筋,52、縱向鋼筋,6,栓釘剪力鍵,7、承托區(qū),71、彎起鋼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如圖1-6所示,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包括:
底鋼板2,設于由縱梁、橫梁構成的鋼格子梁1上,在位于所述鋼格子梁1承托區(qū)7的所述底鋼板2為與承托外壁適配的彎曲形狀,所述底鋼板2的厚度為8-10mm;
若干個剪力板3,豎直連接在所述底鋼板2上;
混凝土層4,內(nèi)含穿過所述剪力板3的鋼筋網(wǎng)5,所述混凝土層4澆筑于所 述底鋼板2上,并覆蓋所述剪力板3和鋼筋網(wǎng)5;
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厚度d為10-15cm。
上述所有剪力板3上設有若干個孔31,混凝土層4內(nèi)含的有能夠橫向穿過所述剪力板3的橫向鋼筋51。通過在剪力板3上設置孔31,混凝土層4內(nèi)的橫向鋼筋51能夠穿過剪力板3,將所有剪力板3連成一體,澆筑混凝土層4時,能夠增加混凝土層4的強度,該每個剪力板3上的孔31直徑為5-6cm,相鄰兩個剪力板3的間距為35-45cm,由于上述的混凝土層4內(nèi)設有由若干個橫向鋼筋51和縱向鋼筋52構成的縱橫雙層鋼筋網(wǎng)5,為了穿過剪力板3上的孔31,該橫向鋼筋51和縱向鋼筋52的直徑均選用為12-16mm,使鋼筋直徑約為剪力板3上開孔31直徑的四分之一。
在底鋼板2上設有若干個栓釘剪力鍵6與所述鋼格子梁1頂部相互連接,以增大底鋼板2在與鋼格子梁1的抗剪力要求,該栓釘剪力鍵6的間距設為15-30cm,當該間距布置的剪力鍵無法滿足抗剪要求時,可以加密錯位布設增加剪力鍵數(shù)量。同時在設有剪力板3的底鋼板2上的混凝土層4大于10mm,在設有栓釘剪力鍵6的底鋼板2上的混凝土層4大于15mm。為了保證混凝土層4的強度,該混凝土選用強度等級C40,粗集料最大直徑不大于0.25倍帶孔31鋼板開孔31直徑;表面還鋪設有瀝青橋面鋪裝層。
上述帶孔31的剪力板3和底鋼板2,其采用的尺寸為底鋼板2厚度為8-10mm,同時帶孔31鋼板厚度采用6-10mm。為了底鋼板2和帶孔31剪力板3均較薄,其加工、制造和焊接變形較大,為了減少構件的焊接變形,帶孔31剪力板3采取單獨裝配、焊接、矯正,合格后再與底鋼板2點焊裝配。
上述承托處(即正彎矩區(qū))截面高度h為22-28cm,為了能夠增加鋼格子梁1在承托處正彎矩區(qū)的混凝土層4強度,該鋼格子梁1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混凝土層4內(nèi)的縱向鋼筋52配筋率大于2.4%,當受拉鋼筋即縱向鋼筋52長度布置在正彎矩區(qū)以外時,在同一截面截斷的受拉鋼筋面積占受拉鋼筋總面積的百 分數(shù)要小于50%。以抵抗支撐處較大的剪力,該格子梁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有與承托形狀適配的彎起鋼筋71,彎起鋼筋71底部焊接在鋼格子梁1的上翼緣,能夠有效避免鋼格子梁1上翼緣處的混凝土層4,受栓釘剪力鍵6的局部成雅作用而易發(fā)生劈裂的現(xiàn)象。同時,在鋼格子梁1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底鋼板2,在鋼格子梁1上的焊腳距離所述鋼格子梁1邊緣距離為10-15mm,可以避免底鋼板2與鋼格子梁1上縱橫鋼梁連接處形成涂裝死角。鋼格子梁1的承托正彎矩區(qū)設置的底鋼板2相對鋼格子梁1的連接夾角為40°-50°??杀WC施焊的可行性。
該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具有以下特點:
a.橋面板與主梁錨固連接,可以提高橋面板與鋼梁的整體工作性能;
b.底鋼板2既為板的主要受力部件,同時為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的模板,因此需要必要的剛度;帶孔剪力板即帶孔鋼板既是鋼板與混凝土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底鋼板2的加勁肋;考慮到鋼板的可焊性和受力情況,確定了鋼板的合理厚度;
c.帶孔31鋼板開孔31直徑、穿入鋼筋直徑、混凝土粗集料粒徑的規(guī)定保證了剪力鍵的強度;
d.正彎矩區(qū)段受拉鋼筋高配筋率避免了混凝土開裂,設置彎起鋼筋71既可加強鋼板與混凝土的錨固,又可承受較大的剪力。配合混凝土材料的改進,即區(qū)別于采用普通的混凝土層,通過采用高韌性混雜纖維混凝土層4(簡稱高韌性混凝土層4),可以實現(xiàn)混凝土抗?jié)B等級不低于W8級;實現(xiàn)低收縮、高抗裂、高韌性的目標;
e.橋面板跨中反拱度設置,使焊接帶孔31鋼板的變形量得以抵消,保證橋面平整和混凝土板厚度。
特別的,該混凝土層5采用混雜纖維混凝土,即包含0.7-0.9kg/m3的聚丙烯腈纖維和35-50kg/m3的鋼纖維;具體還包括了混雜纖維的摻量及技術指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和工作性能指標、外加劑技術要求,具體的:
鋼纖維滿足的要求為:采用多錨固點的碳素冷拔鋼絲切斷鋼纖維,長度為30mm以上,直徑或等效直徑為0.6-0.9mm,抗拉強度大于600MPa;該鋼纖維表面不得有銹蝕、油污等雜質,加工不良的粘連片、鐵屑等雜質含量不得超過總重量的1.0%;具有良好的彎折性能,能夠承受一次彎折90°而不斷裂;在混凝土中不應變“V”形,不結團,具有良好分散性;
聚丙烯腈纖維需要滿足的要求為:直徑為12-15μm,長度為6-12mm,抗拉強度≥800MPa,彈性模量為7.0-9.0GPa;在混凝土中不應結團,分散性能優(yōu)良;外色應均勻,沒有污染,不得含有雜質;應具有良好的親水性能,在水中均勻分散;
本發(fā)明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超過C40,當采用C40混凝土時,其力學性能指標為:混凝土28d試配抗壓強度不應小于48MPa,28d試配抗折強度不應小于5.5MPa;當采用C30混凝土時,其力學性能指標為:混凝土28d試配抗壓強度不應小于38MPa,28d試配抗折強度不應小于5.0MPa。
總之,該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通過底鋼板2、剪力板3與高韌性混凝土層4結合形成,底鋼板2還在鋼格子梁1的承托區(qū)7通過彎曲以與承托形狀適配,底鋼板2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也作為了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4的模板,有效省去了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環(huán)節(jié),施工周期短,更容易保證施工質量;剪力板3作為底鋼板2和混凝土層4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2的加勁筋,能夠保證底鋼板2與混凝土層4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4開裂;同時底鋼板2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上,其厚度選用8-10mm。通過加強配筋和添加混雜纖維等措施提高混凝土層4的抗裂性能、高韌性要求,使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大大減少了施工投入和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
實施例2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焊接剪力板3,在工廠內(nèi)將所有剪力板3豎直焊接在底鋼板2上,使所有剪力板3沿格子梁縱向方向以相互平行的方式等距排列;
步驟二、焊接底鋼板2,將底鋼板2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將底鋼板2鋪設在鋼格子梁1上,并焊接固定在橫梁或縱梁上,在位于鋼格子梁1承托區(qū)7時,將所述底鋼板2彎曲貼合在承托區(qū)7外壁并焊接固定;
步驟三、澆筑混凝土層4,在所述剪力板3之間綁扎鋼筋網(wǎng)5,所述鋼筋網(wǎng)5的橫向鋼筋51穿過每個所述剪力板3,使鋼筋網(wǎng)5與剪力板3聯(lián)結成整體,澆筑混凝土覆蓋所述剪力板3和鋼筋網(wǎng)5,控制組合橋面板的厚度為10-15cm。
上述帶孔31的剪力板3和底鋼板2,其采用的尺寸為底鋼板2厚度為8-10mm,同時帶孔31鋼板厚度采用6-10mm。為了底鋼板2和帶孔31剪力板3均較薄,其加工、制造和焊接變形較大,為了減少構件的焊接變形,帶孔31剪力板3采取單獨裝配、焊接、矯正,合格后再與底鋼板2點焊裝配,并且底鋼板2和剪力板3的裝配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1)底鋼板2和帶孔31剪力板3應設置10-15mm的反變形量;
2)應采用先焊外表面焊縫,內(nèi)側焊縫用電弧氣刨清根后再焊接的焊接順序;
3)該剪力板3與底鋼板2的焊接方式,采用連續(xù)角焊縫或間斷錯位雙面焊
縫,其構造應符合焊腳高度大于6mm;
底鋼板2和帶孔31剪力板3、栓釘剪力鍵6加工和組裝成構件時,需要經(jīng)檢驗合格后,才能與鋼格子梁1組裝形成主梁。
本發(fā)明所述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施工方法,采用底鋼板2作為面板的受力部件,剪力板3又作為底鋼板2和混凝土層4結合的剪力鍵,又兼做了底鋼板2的加勁筋,然后直接在底鋼板2上現(xiàn)澆橋面板混凝土層4的,有效省去了 安裝、拆卸混凝土模板裝拆環(huán)節(jié),保證底鋼板2與混凝土層4形成良好的結合結構,有效防止了正彎矩區(qū)混凝土層4開裂,保證了施工質量,使施工完成的組合橋面板的厚度控制在了10-15cm,相對現(xiàn)有的混凝土橋面系、純鋼橋面系和疊合梁橋面系,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厚度,降低了成本,比疊合梁橋面系重量減輕了25%以上,減小了恒載,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跨越能力、結構強度和耐久性,其施工方法周期短,提高了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