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屬于交通規(guī)則領域,包括兩條道路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每條道路路口處設停車線和紅綠燈,每條道路中部劃分道線,其特征在于:離紅綠燈一定距離的黃線上設變換岔口,變換岔口處的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上設停車線和紅綠燈,變換岔口與紅綠燈之間的分道線向左移動一車道,此處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為左轉進車道,變換岔口處設禁止停車標志左轉進車道讓行標志,第二車道為左轉出車道,左轉進車道出口處設禁止直行標志,可實現(xiàn)多方向同時左轉,大大節(jié)省了車輛在路口處的等待時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現(xiàn)在的交通壓力。
【專利說明】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屬于交通規(guī)則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路口,既是道路回合的地方,常見的有十字路口、大字路口或其他多路路口。為了方便車輛有序同行,通常在路口處設紅綠燈指示行車。拿十字路口為例,通常的交通規(guī)則為,同一直線上的直行車輛先行,同時左轉彎車輛在道路中間等待,紅綠燈指示直行車輛禁行,左轉彎車輛同行,其交叉道路上的行車規(guī)則也是如此,這樣如果每次直行、左轉的通行時間是10秒,那么一個十字路口完成一個通行流程需要40秒,在現(xiàn)在車輛越來越多,道路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現(xiàn)有的交通規(guī)則及交通設施已無法滿足現(xiàn)在的行車需求。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根據(jù)以上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可實現(xiàn)多方向同時左轉,大大節(jié)省了車輛在路口處的等待時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現(xiàn)在的交通壓力。
[0004]本發(fā)明所述的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包括兩條道路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每條道路路口處設停車線和紅綠燈,每條道路中部劃分道線,其特征在于:離紅綠燈一定距離的黃線上設變換岔口,變換岔口處的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上設停車線和紅綠燈,變換岔口與紅綠燈之間的分道線向左移動一車道,此處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為左轉進車道,變換岔口處設禁止停車標志左轉進車道讓行標志,第二車道為左轉出車道,左轉進車道出口處設禁止直行標志。
[0005]一種應用上述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的交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0006]1、十字路口處紅綠燈綠燈亮,指示直行車輛通行,變換岔口處紅綠燈綠燈亮,指示左轉車輛變道駛入左轉進車道;
[0007]2、變換岔口處紅綠燈紅燈亮,分道線右側車道車輛在停車線處停止,使變換岔口留出通行空間,綠燈亮時進入左轉進車道;
[0008]3、十字路口處紅綠燈紅燈亮,直行車輛在路口處停車線停止,左轉進車道車輛左轉駛入待左轉道路的左轉出車道,在變化岔口處變道至分道線左側的車道,正常行駛,在變換岔口處如暫時沒有左轉出車道的車輛通過,分道線右側車道車輛可變道至左轉出進車道進行左轉。
[0009]4、十字路口處紅綠燈綠燈亮,重復上述過程。
[0010]左轉進車道可增加車道,增加左轉車輛的數(shù)量。
[0011 ] 道路路口處兩側向外增加車道,方便右轉車輛右轉,為直行車道留出空間。
[0012]路口設跨橋,跨橋可為活動組裝的弧橋或平橋,弧橋可為立交橋,平橋可為高架橋,跨橋連接兩相向行駛道路,跨橋上為直行車道(有條件可設置左轉車道),跨橋的位置對應左轉出車道和左轉進車道的位置,跨橋通過橋架支撐,橋架包括上梁和下梁,上梁和下梁均為多段線結構,上梁的節(jié)點處與下梁的節(jié)點處通過斜拉桿連接形成三角形穩(wěn)定結構,橋架為分體式結構,橋架中部設支撐柱,跨橋下設支撐柱,支撐柱從中間向兩邊依次分割成機動車道區(qū)、下引橋上部區(qū)和下引橋下部區(qū),下引橋上部區(qū)設非機動車道。
[0013]跨橋車道至少包括兩個車道。
[0014]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發(fā)明所述的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及其交通方法,離紅綠燈一定距離的黃線上設變換岔口,變換岔口處的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上設停車線和紅綠燈,變換岔口與紅綠燈之間的分道線向左移動一車道,此處分道線右側第一車道為左轉進車道,第二車道為左轉出車道,左轉進車道出口處設禁止直行標志,變換岔口處設禁止停車標志左轉出車道讓行標志,實現(xiàn)了四車道同時左轉,大大縮短了車輛在路口處的等待時間,緩解了交通壓力,橋架為分體式結構,方便拆卸安裝,同時上梁的節(jié)點處與下梁的節(jié)點處通過斜拉桿連接形成三角形穩(wěn)定結構,結構更加穩(wěn)定,提高了跨橋的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示意圖;
[0018]圖3是圖2所示實施例跨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道路;2、左轉進車道;3、變換岔口 ;4、分道線;5、停車線;6、紅綠燈;7、左轉出車道;8、上梁;9、下梁;10、斜拉桿;11、支撐柱;12、機動車道區(qū);13、下引橋上部區(qū);14、下引橋下部區(qū)。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
[0021]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包括兩條道路I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每條道路I路口處設停車線5和紅綠燈6,每條道路I中部劃分道線4,其特征在于:離紅綠燈6 —定距離的黃線上設變換岔口 3,變換岔口 3處的分道線4右側第一車道上設停車線5和紅綠燈6,變換岔口 3與紅綠燈6之間的分道線4向左移動一車道,此處分道線4右側第一車道為左轉進車道2,變換岔口 3處設禁止停車標志左轉進車道2讓行標志,第二車道為左轉出車道7,左轉進車道2出口處設禁止直行標志。
[0022]一種應用上述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的交通方法,其步驟是:
[0023]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綠燈亮,指示直行車輛通行,變換岔口 3處紅綠燈6綠燈亮,指示左轉車輛變道駛入左轉進車道2 ;
[0024]變換岔口 3處紅綠燈6紅燈亮,分道線4右側車道車輛在停車線5處停止,使變換岔口 3留出通行空間,綠燈亮時進入左轉進車道2 ;
[0025]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紅燈亮,直行車輛在路口處停車線5停止,左轉進車道2車輛左轉駛入待左轉道路I的左轉出車道7,在變化岔口處變道至分道線4左側的車道,正常行駛,在變換岔口 3處如暫時沒有左轉出車道7的車輛通過,分道線4右側車道車輛可變道至左轉出進車道進行左轉。
[0026]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綠燈亮,重復上述過程。
[0027]實施例2
[0028]如圖2和圖3所示,在實施例1所述的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設跨橋,跨橋可為活動組裝的弧橋或平橋,弧橋可為立交橋,平橋可為高架橋,跨橋連接兩相向行駛道路I,跨橋上為直行車道(有條件可設置左轉車道),跨橋的位置對應左轉出車道7和左轉進車道2的位置,跨橋通過橋架支撐,橋架包括上梁8和下梁9,上梁8和下梁9均為多段線結構,上梁8的節(jié)點處與下梁9的節(jié)點處通過斜拉桿10連接形成三角形穩(wěn)定結構,橋架為分體式結構,橋架中部設支撐柱11,跨橋下設支撐柱11,支撐柱11從中間向兩邊依次分割成機動車道區(qū)12、下引橋上部區(qū)13和下引橋下部區(qū)14,下引橋上部區(qū)13設非機動車道,跨橋車道至少包括兩個車道。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包括兩條道路(I)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每條道路⑴路口處設停車線(5)和紅綠燈(6),每條道路⑴中部劃分道線(4),其特征在于--離紅綠燈(6) —定距離的黃線上設變換岔口(3),變換岔口(3)處的分道線(4)右側第一車道上設停車線(5)和紅綠燈(6),變換岔口(3)與紅綠燈(6)之間的分道線(4)向左移動一車道,此處分道線(4)右側第一車道為左轉進車道(2),變換岔口(3)處設禁止停車標志和左轉進車道讓行標志,第二車道為左轉出車道(7),左轉進車道(2)出口處設禁止直行標志。
2.一種應用上述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的交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綠燈亮,指示直行車輛通行,變換岔口(3)處紅綠燈(6)綠燈亮,指示左轉車輛變道駛入左轉進車道(2); 變換岔口(3)處紅綠燈(6)紅燈亮,分道線(4)右側車道車輛在停車線(5)處停止,使變換岔口(3)留出通行空間,綠燈亮時進入左轉進車道(2); 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紅燈亮,直行車輛在路口處停車線(5)停止,左轉進車道(2)車輛左轉駛入待左轉道路(I)的左轉出車道(7),在變化岔口處變道至分道線(4)左側的車道,正常行駛,在變換岔口(3)處如暫時沒有左轉出車道(7)的車輛通過,分道線(4)右側車道車輛可變道至左轉出進車道進行左轉; 十字路口處紅綠燈(6)綠燈亮,重復上述過程。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其特征在于:可多方向同時左轉彎的路口設跨橋,跨橋連接兩相向行駛道路(I),跨橋上為直行車道,跨橋的位置對應左轉出車道(7)和左轉進車道(2)的位置,跨橋通過橋架支撐,橋架包括上梁(8)和下梁(9),上梁(8)和下梁(9)均為多段線結構,上梁(8)的節(jié)點處與下梁(9)的節(jié)點處通過斜拉桿(10)連接形成三角形穩(wěn)定結構,橋架為分體式結構,橋架中部設支撐柱(11),跨橋下設支撐柱(11),支撐柱(11)從中間向兩邊依次分割成機動車道區(qū)(12)、下引橋上部區(qū)(13)和下引橋下部區(qū)(14),下引橋上部區(qū)(13)設非機動車道,跨橋車道至少包括兩個車道。
【文檔編號】E01C1/04GK104195907SQ201410508080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丁乃祥 申請人:丁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