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城市廢水技術,尤其涉及了一種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人口增長、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各國對雨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而且已初步顯示出雨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巨大潛力。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也為水資源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收集、處理雨水資源,確保雨水資源系統(tǒng)的有效開發(fā)、管理和運行,以及如何讓雨水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更高的效益,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每年雨季,我國眾多城市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內(nèi)澇,尤其是城市局部區(qū)域發(fā)生淹沒汽車、沖垮商鋪等內(nèi)澇災情。由此可見,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大雨面前不堪一擊,是實實在在的硬傷,動輒汪洋一片的景況被網(wǎng)友戲稱為“城市看海”。近些年,這樣的情況在多個城市反復出現(xiàn),表明城市建設中的雨污排水系統(tǒng)未得到有效改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有效解決城市看海,并最大程度保證水系統(tǒng)的安全,避免水系污染。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建筑物、污水管道、直流輸送管道、入流管道、蓄水型深層隧道、分流管道、人字形控流裝置、地上河、河下箱涵、連接管道、下層儲水型箱涵、水處理廠、水提升井、地下水庫、化糞池和箱涵入流管,
建筑物的排水管道與化糞池連接,化糞池與污水管道連接,地面收集雨水管道與污水管道連接,污水管道的其中一端排水口位于地上河的河岸,在這個排水口設置人字形控流裝置,在人字形控流裝置處,向下引出分流管道,分流管道與入流管道聯(lián)通,入流管道分別與直流輸送管道和蓄水型深層隧道聯(lián)通;
直流輸送管道和蓄水型深層隧道聯(lián)通建筑物的周邊的地下延伸至水處理廠,蓄水型深層隧道和水處理廠之間設置水提升井,在水處理廠的周邊地下設置地下水庫;
有一條或多條地上河,在地上河底部或河岸下部設置河下箱涵,河下箱涵的下部可設置下層儲水型箱涵,二者采用連接管道連接;箱涵入流管連接入流管道和下層儲水型箱涵。
無雨時,建筑物產(chǎn)生污水流入化糞池,經(jīng)化糞池處理后流入污水管道;建筑物及周圍的初期雨水流入污水管道,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流經(jīng)人字形控流裝置直接流入分流管道,并直接進入直流輸送管道輸送到水處理廠;
隨著雨水增多,雨水直接進入污水管道,雨水流經(jīng)人字形控流裝置直接流入分流管道,并直接進入直流輸送管道輸送到水處理廠;當單位時間雨水流量超過水處理廠負荷,部分雨水進入地下水庫臨時儲存,待雨停后處理;地下水庫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負荷時,雨水溢流直接進入蓄水型深層隧道,待雨停后處理;
蓄水型深層隧道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負荷時,雨水溢流直接進入河下箱涵和下層儲水型箱涵;
河下箱涵和下層儲水型箱涵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負荷時,雨水溢流進入河道排水分管,并被排入地上河。
所述人字形控流裝置為人字形管道,連接的主水管、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和河道排水分管,在連接點處,主水管向斜上防延伸,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向斜下方延伸,河道排水分管向斜上方延伸一段后再向斜下方延伸;
排污主水管和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連接的最高點為管道上連接點,最低點為管道下連接點;管道上連接點和管道下連接點豎直投影在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的點分別為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和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河道排水分管由上轉(zhuǎn)下的拐點為分管拐點;
分管拐點和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之間的長度為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管徑的1-3倍;
從分管拐點到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的長度為分管拐點和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的2倍,并從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延長的長度等于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管徑的長度,在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的底部和兩側(cè)布設管道連接防沖擊層。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極化的自動污水雨水控制系統(tǒng),地下水庫、蓄水型深層隧道、下層儲水型箱涵、河下箱涵和地上河等多級蓄水功能,最大限度蓄存雨水,且蓄存雨水能夠有效得到管控,并能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大程度防止水體污染。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城市看海的難題,也能有效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中的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示意圖。
圖2為人字形控流裝置示意圖。
圖中:1為建筑物;2為污水管道;3為直流輸送管道;4為入流管道;5為蓄水型深層隧道;6為分流管道;7為人字形控流裝置;8為地上河;9為河下箱涵;10為連接管道;11為下層儲水型箱涵;12為水處理廠;13為水提升井;14為地下水庫;15為化糞池;16為箱涵入流管;
7-1為排污主水管;7-2為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3為河道排水分管;7-4為分管拐點;7-5為管道上連接點;7-6為管道下連接點;7-7為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8為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9為管道連接防沖擊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地描述,但不能將它們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如圖1-圖2所示,
深層隧道自動調(diào)蓄型污水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建筑物1、污水管道2、直流輸送管道3、入流管道4、蓄水型深層隧道5、分流管道6、人字形控流裝置7、地上河8、河下箱涵9、連接管道10、下層儲水型箱涵11、水處理廠12、水提升井13、地下水庫14、化糞池15、箱涵入流管16。
建筑物1的排水管道與化糞池15連接,化糞池15與污水管道2連接,地面收集雨水管道與污水管道2連接,污水管道2的其中一端排水口位于地上河8的河岸,在這個排水口設置人字形控流裝置7,在人字形控流裝置7處,向下引出分流管道6,分流管道6與入流管道4聯(lián)通,入流管道4分別與直流輸送管道3和蓄水型深層隧道5聯(lián)通;
直流輸送管道3和蓄水型深層隧道5聯(lián)通建筑物(1)的周邊的地下延伸至水處理廠12,蓄水型深層隧道5和水處理廠12之間設置水提升井13,在水處理廠12的周邊地下設置地下水庫14;
有一條或多條地上河8,在地上河8底部或河岸下部設置河下箱涵9,河下箱涵9的下部可設置下層儲水型箱涵11,二者采用連接管道10連接;
無雨時,建筑物1產(chǎn)生污水流入化糞池15,經(jīng)化糞池(15)處理后流入污水管道2;建筑物1及周圍的初期雨水流入污水管道2,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流經(jīng)人字形控流裝置7直接流入分流管道6,并直接進入直流輸送管道(3)輸送到水處理廠12;
隨著雨水增多,雨水直接進入污水管道2,雨水流經(jīng)人字形控流裝置7直接流入分流管道6,并直接進入直流輸送管道3輸送到水處理廠12;當單位時間雨水流量超過水處理廠12負荷,部分雨水進入地下水庫14臨時儲存,待雨停后處理;地下水庫14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12負荷時,雨水溢流直接進入蓄水型深層隧道5,待雨停后處理;
蓄水型深層隧道5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12負荷時,雨水溢流直接進入河下箱涵9和下層儲水型箱涵11;
河下箱涵9和下層儲水型箱涵11儲水量滿負荷后,單位時間雨水流量仍超過水處理廠12負荷時,雨水溢流進入河道排水分管7-3,并被排入地上河8。
所述人字形控流裝置7為人字形管道,連接的主水管7-1、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河道排水分管7-3,在連接點處,主水管7-1向斜上防延伸,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向斜下方延伸,河道排水分管7-3向斜上方延伸一段后再向斜下方延伸;
排污主水管7-1和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連接的最高點為管道上連接點7-5,最低點為管道下連接點7-6;管道上連接點7-5和管道下連接點7-6豎直投影在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的點分別為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7和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8,河道排水分管7-3由上轉(zhuǎn)下的拐點為分管拐點7-4;
分管拐點7-4和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7之間的長度為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管徑的1-3倍;
從分管拐點7-7到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8的長度為分管拐點7-4和上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7的2倍,并從下連接點豎直投影點7-8延長的長度等于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管徑的長度,在深流與水處理廠直流分管7-2的底部和兩側(cè)布設管道連接防沖擊層7-9。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