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下水道井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洪下水道井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污染日益嚴重,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天氣變化異常,暴雨或強降雨天氣不斷。據知我國近年來多省城市經常遭受暴雨或強降雨天氣影響,由于暴雨或強降雨天氣的降水量大,造成各種危害,其中由于各種路面排洪方法和下水道排洪技術有限,造成路面積水過深,引發(fā)一系列災害,造成大量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造成人員傷亡。據報道,在某次暴雨中,某城市因某路段的一個下水道井蓋被沖走,某女子行至此處時誤落其中被洪水沖走,發(fā)現(xiàn)時該女子已死亡,一個生命就這樣不幸離開世界。某天新聞畫面,暴雨來臨時,環(huán)衛(wèi)工人用鐵鉤拉開下水道井蓋泄洪,下水道口產生漩渦,通過物理知識可知,漩渦過大時會產生巨大的吸力,如果路面積水過深,就這樣拉開下水道井蓋時就會產生吸力。這就是目前普通的下水道井蓋在大雨洪水來臨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目前傳統(tǒng)井蓋只是單層且為封閉平面式(即井蓋表面無縫無孔),傳統(tǒng)井蓋只是起部分路面和遮蓋下水道作用,對于在每年汛期會有暴雨或強降雨天氣的城市,這種井蓋反而成為一種威脅和負擔,也是導致上述悲劇的不斷發(fā)生。如何研制出一款避免洪水來臨時出現(xiàn)的下水道吞噬生命的下水道井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當有強降雨天氣造成洪水時,可在不用人工拉開的情況下由于其結構功能‘自動’打開防洪孔泄洪的防洪下水道井蓋。
一種防洪下水道井蓋,包括上層井蓋、下層井蓋和彈簧裝置,上層井蓋通過彈簧裝置與下層井蓋連接,上層井蓋上設置有泄洪孔,下層井蓋設置有與上層井蓋相對應的柱塞。
進一步,該防洪下水道井蓋的彈性裝置包括彈簧與彈簧中的上和下鉤,所述上和下鉤均呈L狀并分別與上層井蓋和下層井蓋相連接。
進一步,該防洪下水道井蓋的上層井蓋的泄洪孔和下層井蓋柱塞分內外2至3圈設置。
進一步,該防洪下水道井蓋的上層井蓋的泄洪孔和下層井蓋柱塞分散設置個數(shù)為5至10個。
通過該技術手段本發(fā)明取得的有益效果為,該防洪下水道井蓋具有在當強降雨天氣造成洪水時,其可在不用人工拉開的情況下由于其結構功能自動打開防洪孔泄洪,避免了不必要的災害發(fā)生,整個裝置在泄洪過程中不會產生巨大的漩渦,不會對路過的行人造成危險。當洪水退去后,自動關閉,有效避免了在非汛期垃圾掉入進下水道造成的堵塞。且其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可批量生產,適合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上層井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下層井蓋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上層井蓋;2、泄洪孔;3、彈簧裝置;4、下層井蓋;5、柱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例對本發(fā)明的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一種防洪下水道井蓋,包括上層井蓋1、下層井蓋4和彈簧裝置3,上層井蓋1通過彈簧裝置3與下層井蓋4連接,上層井蓋1上設置有泄洪孔2,下層井蓋4設置有與上層井蓋相對應的柱塞5。
本發(fā)明通過對傳統(tǒng)下水道井蓋的進行研制,進一步論證后改進,將傳統(tǒng)的下水道井蓋平面封閉式改成平面立體多孔式。通過彈性裝置3將上下兩層連接成立體結構,上層與傳統(tǒng)井蓋相比,多了泄洪孔。下層主要托住與上層防洪孔2等大的柱塞5,柱塞5呈柱狀,俯視形狀與泄洪孔相同,無強降雨天氣時由于彈性裝置不發(fā)生形變,將其“托住”頂在泄洪孔2上。彈性裝置3主要由彈簧與彈簧中的“上下鉤”,其均呈L狀,上下均與上層井蓋1和下層井蓋4相連接,彈簧在拉力作用下發(fā)生形變,當達到上下兩鉤相鉤的狀態(tài)時彈簧不再發(fā)生形變,保證了彈簧不會因拉力過大而無法恢復原形。在井圈上,上層井蓋1的上表面與地面相平,呈平面型,整個裝置在非強降雨或非暴雨天氣時,不會讓路面垃圾掉入下水道中,受力特點與傳統(tǒng)井蓋相同,對于路面經過的車輛和行人不會造成路面故障困難。當洪水退去后,在彈簧裝置力的拉動下恢復上下層井蓋閉合狀態(tài),避免垃圾掉到下水道中,這樣對在每年汛期有強降雨或暴雨的城市實用性更好。整個裝置在泄洪過程中不會產生巨大的漩渦,不會對路過的行人造成危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