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O型存水彎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存水彎,尤其是一種不易堵塞且易清掏的存水彎。本實用新型可廣泛應(yīng)用于工業(yè)與民用建筑之排水工程中。
背景技術(shù):
存水彎是建筑排水系統(tǒng)的主要管件之一,連接于衛(wèi)生潔具(或其他污水源)和污 水管道之間,其工作原理是污水排放后的余水形成一定高度的水柱——水封,用以阻止污 水管道內(nèi)的臭味等進入室內(nèi)?,F(xiàn)在建筑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存水彎為P型存水彎和S型存水彎兩種,這兩種存水 彎的缺點是各管段之間多為折線形連接,彎折多,在彎折處水流變緩,容易形成固體顆粒 等的沉積而堵塞管道。因存水彎各管段之間彎折多,一旦堵塞,不易清掏。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解決現(xiàn)有存水彎易堵塞而又難清掏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存水彎,包 括存水彎管體(1)、進水管段(2)和出水管段(3)三部分。存水彎各部分之間連接圓滑,水 流通暢,不易填塞;若一旦堵塞,在本樓層就能很方便地清掏,而不必擾煩樓下用戶。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將存水彎做成螺旋狀,存水彎 管體(1)各部分之間連接圓滑,且與進水管段(2)、出水管段(3)也連接圓滑,使污水排放流 暢、無死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存水彎在使用過程中不易堵塞且容易清掏。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的結(jié) 構(gòu)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安裝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的安裝 圖。圖中1是存水彎管體,2是進水管段,3是出水管段,4是0型存水彎,5是污水進 水管,6是污水橫管,7是污水立管,8是三通,9是樓(地)面,10是水封。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第一個實施例中,存水彎管體(1)呈螺旋狀,存水彎管體(1)各部分之間 連接圓滑,進水管段(2)為直段,進水口向上,出水管段(3)也為直段,出水口向下。進水管 段⑵和出水管段⑶均沿存水彎管體⑴的切線方向與之連接,這樣,存水彎⑷各部分 之間均連接圓滑。圖2所示第二個實施例中,出水管段(3)為直段,出水口水平向外,其它與第一個實施例相同。一般情況下,污水進水管(5)固定在樓(地)面(9)中,0型存水彎(4)和污水橫 管(6)在樓(地)面(9)下。在圖3中,污水進水管(5)上接衛(wèi)生潔具,下接0型存水彎(4)的進水管段(2),0 型存水彎(4)的出水管段(3)通過污水管、三通(8)與污水橫管(6)相連。污水排放后,存 水彎管體(1)中的剩余水量自然形成水封(10),阻止臭味等自污水管道進入室內(nèi)。圖4中,出水管段(3)通過污水管、三通(8)與污水橫管(6)或污水立管(7)相連, 其它同圖3。圖3中自污水進水管(5)至污水橫管(6)或圖4中自污水進水管(5)至污水橫管 (6)或污水立管(7),各管段之間連接圓滑,無折角、更無死角。這樣,污水排放流暢,流速不 減,可很順利地將污水中的固體顆粒等易沉積物帶入污水橫管(6)或污水立管(7)中。使用時間過長,0型存水彎(4)中也一定會有固體顆粒等的沉積,用鐵絲或橡膠棒 等均可很方便地自污水進水管(5)通至污水橫管(6)或污水立管(7),清除沉積物而使管道 通暢。
權(quán)利要求O型存水彎,包括存水彎管體(1)、進水管段(2)和出水管段(3)三部分,其特征是存水彎管體(1)呈螺旋狀,與進水管段(2)和出水管段(3)連接圓滑。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0型存水彎,其特征是所述存水彎管體(1)各部分之間連 接圓滑。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0型存水彎,其特征是所述進水管段(2)之進水口向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0型存水彎,其特征是所述出水管段(3)之出水口向下。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0型存水彎,其特征是所述出水管段(3)之出水口水平向外。
專利摘要O型存水彎,包括存水彎管體(1)、進水管段(2)和出水管段(3)三部分。存水彎是建筑排水系統(tǒng)的主要管件之一,連接于衛(wèi)生潔具(或其他污水源)和污水管道之間,污水排放后的余水形成水封,用以阻止污水管道內(nèi)的臭味等進入室內(nèi)。為了解決現(xiàn)有存水彎易堵塞而又難清掏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各部分之間連接圓滑,水流通暢,不易填塞;若一旦堵塞,在本樓層就能很方便地清掏。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將存水彎做成螺旋狀,存水彎管體(1)各部分之間連接圓滑,且與進水管段(2)、出水管段(3)也連接圓滑,使污水排放流暢、無死角。本實用新型可廣泛應(yīng)用于工業(yè)與民用建筑之排水工程中。
文檔編號E03C1/28GK201722749SQ20102021318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唐發(fā)志 申請人:唐發(f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