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梯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與編織結構有關,特別是指一種編織梯帶。
【背景技術】
[0002]已知一種織帶式梯帶結構系應用于百葉窗簾使用,其用途在于支撐窗簾葉片。常見的織帶式梯格帶,于編織完成之后,須先以人工剪斷織帶之間不必要的連接線,才能使用,導致制作耗時且良率不佳;此外,梯格帶I的正面外觀(如圖1所示),會因支撐窗簾葉片的瑋線線頭部位2的編織密度較高,而于光線照射下形成難以透光的不連續(xù)黑影,不甚美觀。
[0003]在一取得中國臺灣201121234號「鉤編織帶式的梯格帶結構改良」的專利中,其揭示以織線的兩端由鉤編織帶的鉤編過程一體編織結合于前、后鉤編織帶上,使前、后鉤編織帶之間無須剪斷任何織線的方式,來解決公知梯格帶結構必須以人工剪切連結線的缺失;同時,該專利技術亦解決了公知梯格帶結構在線頭部位形成難以透光的黑影的缺失。
[0004]誠然該201121234號專利改善了公知梯格帶在制作上及結構上既存的缺失,然而,其訴求以鉤編方式制作的梯格帶,卻因編織結構3較為松散而存在有許多的隙縫孔洞3a(如圖2所示),故當應用于百葉窗簾時,反而會有不當的漏光情形發(fā)生。因此,已知梯格帶仍有未臻完善而待再改善之處。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編織梯帶,其不需以人工剪線,而能改善制作耗時且良率不佳的缺陷;同時,其結構無難以透光的黑影形成,亦可避免漏光情形發(fā)生。
[000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編織梯帶,包括一第一寬帶與一第二寬帶,每一寬帶具有一正寬面與一背寬面;一第一經線與一第二經線,各別沿著一對應寬帶的長軸向而交替地穿繞該正寬面與該背寬面,每一經線并于該背寬面一側形成有多數個穿線段,每一穿線段與該背寬面之間形成有一夾縫;一瑋線穿梭于該第一經線與該第二經線之間,該瑋線包括有多數個第一部分交替地穿繞于該第一經線的穿線段與該第一寬帶的背寬面間的夾縫,多數個第二部分交替地穿繞于該第二經線的穿線段與該第二寬帶的背寬面間的夾縫,以及多數個橋接部分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對應的第一部分與對應的第二部分。
[0007]其中各該經線于對應寬帶的正寬面系形成有多數個圈狀的外顯線段,該些外顯線段并呈環(huán)環(huán)相扣狀。
[0008]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提供工藝簡易且節(jié)省人力成本、美觀且結構不會有難以透光的黑影形成,并可避免不當漏光情形發(fā)生的編織梯帶,具有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一平面圖,揭示一種公知織帶式梯格帶。
[0010]圖2為一立體圖,揭示另一種公知織帶式梯格帶。
[0011]圖3為一百葉窗簾的立體圖,揭示包含有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編織梯帶。
[0012]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之編織梯帶的第一寬帶局部正視圖。
[0014]圖6為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之編織梯帶的第一寬帶局部背視圖。
[0015]圖7為圖6中7-7方向剖視圖。
[0016]圖8類同圖4,揭示一瑋線的編織路徑。
[0017]圖9類同圖8,揭不另一諱線的編織路徑。
[0018]附圖中符號說明
[0019]100編織梯帶,10第一寬帶,1a正寬面,1b背寬面,12第二寬帶,12a正寬面,12b背寬面,14第一經線,14a外顯線段,14b穿線段,16第二經線,18瑋線,18a第一部分,18b第二部分,18c橋接部分,19瑋線,19a第一部分,19b第二部分,19c橋接部分,L窗簾葉片,S夾縫。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請參閱圖3至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編織梯帶100,其應用于百葉窗簾使用而包括有一第一寬帶10、一第二寬帶12、一第一經線14、一第二經線16與二瑋線18、19。須一提的是,前述第一經線14、第二經線16與瑋線18、19得視實際需求再為增加編織使用的數量。
[0021]該第一寬帶10與該第二寬帶12為長條形織帶,其編織縝密而無漏光之虞,且可視需求挑選所需幅寬或紋路。該第一寬帶10具有一正寬面1a與一背寬面1b ;該第二寬帶12同樣具有一正寬面12a與一背寬面12b。前述正寬面是指編織梯帶100使用時,為目視直接觀察的一面;背寬面則指該第一寬帶10與該第二寬帶12相面對的一面。
[0022]該第一經線14與該第二經線16是以相同的編織技法而各別縫接于該第一寬帶10與該第二寬帶12上。于后以該第一經線14縫接于該第一寬帶10為例說明。該第一經線14以規(guī)律的縫接路徑,沿著該第一寬帶10的長軸向而交替地穿繞該正寬面1a與該背寬面1b而成。請配合圖5所示,該第一經線14于該正寬面1a的外顯線段14a形成圈狀,該些外顯線段14a并呈環(huán)環(huán)相扣狀,于后稱為一第一線圈鏈。請再參照圖6與圖7所示,該第一經線14于該背寬面1b —側則形成有多數個相同斜向的穿線段14b,且每一穿線段14b與該背寬面1b之間形成有一個夾縫S。同樣地,該第二經線16外顯于該第二寬帶12的正寬面12a與背寬面12b的線段是相同該第一經線14,即同樣具有外顯線段與穿線段及夾縫(圖未示),其中第二經線16的外顯線段組成一第二線圈鏈。
[0023]該二瑋線18、19由編織技法而在縫接該第一經線14與該第二經線16的同時穿梭于該第一經線14與該第二經線16之間。請配合圖4、圖6及圖8所示,該瑋線18先是以S形路徑沿著該第一寬帶10的長軸向,交替地穿梭于該第一經線14在該背寬面1b —側所形成的各個穿線段14b的夾縫S之間,而于繞行預定距離后跳拉并繼續(xù)交替地穿繞于該第二經線16于該背寬面12b —側所形成的各個穿線段的夾縫之間,同樣地,在繞行預定距離后又拉回至第一經線14續(xù)為穿繞,如此,反復多次交替穿繞直至編織結束。至于另一條瑋線19 (參照圖9),則是先沿著該第二寬帶12的長軸向交替穿梭該第二經線16,再跳拉穿繞該第一經線14,爾后又再拉回續(xù)為穿繞該第二經線16。
[0024]在上述中,該二瑋線18、19交替穿繞于該第一經線14的部分定義為第一部分18a (19a),交替穿繞于該第二經線16的部分定義為第二部分18b (19b),該二瑋線18、19于該第一經線14與該第二經線16之間的跳拉部分則定義為橋接部分18c (19c)。亦即橋接部分18c(19c)的兩端分別連接至相互對應的第一部分18a (19a)與第二部分18b (19b)。前述每一橋接部分18c (19c)即是用于支撐起百葉窗簾的一片窗簾葉片L。
[0025]再一提的是,最終的編織梯帶100制品中,其瑋線18、19通過每一穿線段與該背寬面1b (或該背寬面12b)之間所形成的夾縫S,而為該些穿線段所束縛,由此以穩(wěn)固地固著于各寬帶的背寬面1b(或該背寬面12b)上。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瑋線18、19因隱藏在各寬帶背面而不外顯。
[0026]本實施例的編織梯帶100包括有編織結構縝密的第一寬帶10與第二寬帶12,故無漏光之虞。至于第一經線14與第二經線16則通過編織技法而縫接于對應的寬帶上,其等穿線段不僅可束縛該二瑋線18、19,還在瑋線18(19)通過穿線段的部位因編織密度不變,使得寬帶的正寬面10a、12a僅見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第一線圈鏈及第二線圈煉,而該處不會有在光線照射下形成難以透光的不連續(xù)黑影存在。此外,第一經線14、第二經線16及二瑋線18、19是由編織技法而縫接于第一寬帶10及第二寬帶12上,在橋接部分18c (19c)支撐窗簾葉片200時,第一寬帶10及第二寬帶12不會因受力而產生小孔或變形,窗簾葉片200的閉合效果會較佳。因此,本實用新型極具實用性。
[002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范圍所為的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編織梯帶,其特征是,包含有: 一第一寬帶與一第二寬帶,每一寬帶具有一正寬面與一背寬面; 一第一經線與一第二經線,各別沿著一對應寬帶的長軸向而交替地穿繞該正寬面與該背寬面,每一經線并于該背寬面一側形成有多數個穿線段,每一穿線段與該背寬面之間形成有一夾縫;以及 一瑋線,穿梭于該第一經線與該第二經線之間,該瑋線包括有多數個第一部分交替地穿梭于該第一經線的穿線段與該第一寬帶的背寬面間的夾縫,多數個第二部分交替地穿梭于該第二經線的穿線段與該第二寬帶的背寬面間的夾縫,以及多數個橋接部分的兩端分別連接至相互對應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梯帶,其特征是,各該經線于對應寬帶的正寬面形成有多數個圈狀的外顯線段,該些外顯線段并呈環(huán)環(huán)相扣狀。
【專利摘要】一種編織梯帶,包括有寬幅相同的一第一寬帶與一第二寬帶,以及一第一經線與一第二經線各別沿著一對應寬帶的長軸向自上而下交替地穿繞各寬帶的正寬面與背寬面。另有二緯線在縫接該第一經線與該第二經線的同時穿梭于該第一經線與該第二經線之間。由此,可獲得編織結構不會有難以透光的黑影形成,并可避免不當漏光情形發(fā)生的編織梯帶,具有實用性。
【IPC分類】D04B39-06, A47H23-04
【公開號】CN20454170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112680
【發(fā)明人】黃永杰
【申請人】億豐綜合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