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家電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的火鍋,一般是將食物煮熟后,然后用筷子或者漏勺將食物取出,這樣,不僅不便于食物的取用,而且,會有殘余的食物留在鍋內不被取出而浪費,為此,有技術采用升降的技術升降一能放置在鍋內的篩子,需要烹調食物時,將食物放進篩子并通過升降技術將篩子放進鍋內加熱烹調,取出食物時,通過升降技術將篩子升離水面,以便人們取出食用,這樣既方便取食食物,并控制食物的加熱時間,同時又避免食物殘留在鍋內。已有技術的升降技術要么采用電動升降機構,此種技術雖然使用、控制方便,但是,如果采用外接電源,跨過鍋上面的電源線一來妨礙人們操作,二來影響觀感,而且,電線上會持續(xù)有大量的由蒸汽凝結而成的水滴滴落,污染火鍋;若采用內置電池,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電池容易損壞,損壞的電池會產生有害的物質,若不及時進行清理,有害物質容易掉落到鍋內污染火鍋。為此,又有技術采用人工升降的方式,即將篩子連接在導套上,導套則沿導柱上下移動,并設置一些定位卡扣,以便提升導套到一定高度后,利用定位卡扣定位,此種技術雖然避免了電動升降所帶來的問題,但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篩子升降自如的、使用方便且安全的、觀感好的火鍋用食物升降機構。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包括底座、設置在底座上的導柱、套接在導柱上的導套、由導套帶動上下移動的底面是篩網的盤、設置在導套與導柱間的升降定位機構,其特別之處在于升降定位機構包括固定在導柱頂部的導軌、沿導軌上下移動的導向桿、設置在導向桿下端的卡頭、設置在導柱內且位于導軌下面的按壓開/鎖機構(是一種公知公用的產品),按壓開/鎖機構的鉤口正對著卡頭,在導柱與導套間設置有壓力彈簧。
工作時,將本發(fā)明放置在火鍋內,沿導柱往下按壓導套,使盤落入火鍋的水的下面,同時,卡頭進入按壓開/鎖機構的鉤口內按壓按壓開/鎖機構鎖開關后,按壓開/鎖機構的鉤口閉合將卡頭鉤住,這樣,導套就不能往上移動,待盤內的食物煮熟后,往下按壓導套,使卡頭往下移動觸動按壓按壓開/鎖機構鎖開關,使鉤口張開,脫離了鉤口作用的卡頭處于自由狀態(tài),松開按壓后,在壓力彈簧的作用下,導套上移,帶動盤連同盤內的食物上升至水面上面,以便人們夾取食物。
為了防止水從導柱、導套間的間隙滲進導柱或者導套內,在導柱與導套間設置有密封圈。
為了平衡氣壓,以便導套能順利沿導柱上下移動,在導套的上部設置有排氣孔。
本發(fā)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篩子升降自如的、使用方便且安全的、觀感好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點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包括底座1、設置在底座1上的導柱2、套接在導柱2上的帶有蓋帽b的導套3、由導套3帶動上下移動的底面是篩網的盤4、設置在導套3與導柱2間的升降定位機構a,其特別之處在于升降定位機構a包括固定在導柱2頂部的導軌5(四周開設有縫的導筒)、沿導軌5上下移動的導向桿6、設置在導向桿6下端的卡頭7(呈倒蘑菇狀)、設置在導柱2內且位于導軌5下面的按壓開/鎖機構8,按壓開/鎖機構8的鉤口9正對著卡頭7,在導柱2與導套3間設置有壓力彈簧10。
在導套3的上部設置有排氣孔11。
在導柱2與導套3間設置有密封圈12。
如圖2所示,導軌5下面設置有基座13,基座13的周邊設置有倒鉤14,導柱2為筒狀物,對應倒鉤14的筒狀物2側壁上設置有穿孔15,基座13的截面形狀與筒狀物2內孔截面對應,基座13設置在筒狀物2孔內并通過穿過穿孔15的倒鉤14將基座13固定在筒狀物2孔內。
按壓開/鎖機構8固定在基座13上,卡頭7往下移動進入按壓開/鎖機構8的鉤16內并按壓按壓開/鎖機構8的鎖開關17后,呈柱狀的鎖開關17沿按壓開/鎖機構8的外殼內孔往下移動,使其上面的卡柱18沿導槽19從上位斜面19a導向下移到下位并進入卡位被卡住,帶動構成鉤口9的兩邊的鉤16往下移動,在按壓開/鎖機構8上端口的約束下,鉤16往內靠近閉合將卡頭7鉤住,這樣,導套就不能往上移動,再往下按壓導套,使卡頭往下移動觸動按壓按壓開/鎖機構8的鎖開關17,使其上面的卡柱18脫離卡位并由按壓開/鎖機構8內的彈簧作用下沿導槽19從下位斜面19b導向下移到上位,帶動鎖開關17和構成鉤口9的兩邊的鉤16上移,并脫離按壓開/鎖機構8上端口的約束,往外張開,使鉤口9張開,脫離了鉤16作用的卡頭7處于自由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