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記憶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睡眠枕。
背景技術:
記憶枕,按照人體工學設計,記憶變形,自動塑型的能力可以固定頭顱,減少落枕可能;自動塑型的能力可以恰當填充肩膀空隙,避免肩膀處被窩漏風的常見問題,可以有效地預防頸椎問題。
現(xiàn)有的睡眠用記憶枕結構往往過于單一,一般只是提供給用戶以舒適的睡眠體驗,無法對頸部起到更多形式的按摩作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多功能睡眠枕,其能夠對人體頸部起到多種形式的按摩作用,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多功能睡眠枕,包括主體部,所述主體部前后兩側均設有支撐部,其中一所述支撐部設有突出部,另一所述支撐部設有內凹部。
本發(fā)明通過于主體前后兩側分別設置突出部和內凹部,提供給用戶以不同的睡眠體驗。當突出部向前放置時,該突出部能夠有效抵住人體的頸部,同時頸部靠近頭部的部分被支撐部撐起,而頭部倒向較低的主體部,固頭部被限位于主體部內,而此時由于突出部的抵推作用,頸部能夠收到輕微的拉伸的力,能夠有效緩解頸部的酸痛等癥狀。當內凹部向前放置時,該內凹部正好可以夾緊頸部,并使得頸部靠于枕頭時的彎曲更平緩,頸部更舒適,同時內凹部兩側面由于夾緊頸部而對頸部起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作為優(yōu)選,所述突出部自其與所述支撐部連接處向其端部逐漸變窄。所述突出部的結構穩(wěn)定性更高,抵推作用更穩(wěn)定。
作為優(yōu)選,所述突出部上側面設有下凹部,且所述下凹部其遠離所述主體部一側低于其靠近所述主體部一側。所述下凹部的結構更能貼合頸部,保持頸部至頭部逐漸抬高的狀態(tài),提高用戶舒適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內凹部自其靠近所述主體部一側向其遠離所述主體部一側逐漸變寬。所述內凹部的結構更能貼合人體頸部,使夾緊作用柔和舒適。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撐部高于所述主體部,且所述主體部與所述支撐部的頂端之間設有緩沖坡。所述緩沖坡的設置,能夠保持頭部靠于主體部時頸部的舒適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主體部上表面為弧形凹面。所述弧形凹面能夠有效提高頭部的舒適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凸出部及內凹部均設有多個按摩凸塊。所設按摩凸塊能夠起到更好的按摩效果。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通過切換突出部和內凹部在使用時的朝向,以滿足用戶不同的睡眠需求,對人體頸部起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2為圖1的主視圖。
1-主體部;2-支撐部;3-突出部;4-內凹部;31-下凹部;6-按摩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包括主體部1,所述主體部1前后兩側均設有支撐部2,其中一所述支撐部2設有突出部3,另一所述支撐部2設有內凹部4。所述突出部3自其與所述支撐部2連接處向其端部逐漸變窄。所述突出部3上側面設有下凹部31,且所述下凹部31其遠離所述主體部1一側低于其靠近所述主體部1一側。所述內凹部4自其靠近所述主體部1一側向其遠離所述主體部1一側逐漸變寬。所述支撐部2高于所述主體部1,且所述主體部1與所述支撐部2的頂端之間設有緩沖坡。所述主體部1上表面為弧形凹面。所述凸出部3及內凹部4均設有多個按摩凸塊6。
使用時,通過改變突出部和內凹部的朝向,以滿足用戶的不同使用需求。當突出部向前放置時,該突出部能夠有效抵住人體的頸部,同時頸部靠近頭部的部分被支撐部撐起,而頭部倒向較低的主體部,固頭部被限位于主體部內,而此時由于突出部的抵推作用,頸部能夠收到輕微的拉伸的力,能夠有效緩解頸部的酸痛等癥狀。當內凹部向前放置時,該內凹部正好可以夾緊頸部,并使得頸部靠于枕頭時的彎曲更平緩,頸部更舒適,同時內凹部兩側面由于夾緊頸部而對頸部起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該具體實施方式是基于本發(fā)明整體構思下的一種實現(xiàn)方式,而且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