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屬于地下建筑工程領域。所述地面結構的道路邊線、道路中線、地面、車庫入口、車庫出口為車庫的地上部分;刷卡機、載車升降機、電梯門、卷揚機為本車庫的起降機構;載人電梯、步行梯、通風管道井、車庫立柱、車庫主體結構、停車位、設備管為本車庫的地下部分。該車庫結構對稱簡單,主體結構材料采用鋼筋混凝土或者鋼管混凝土,造價低;結構柱距布局合理,車庫使用面積最大化。同時,本車庫設置輔助設施,能滿足車庫運營管理,又能應對突發(fā)情況,確保使用安全。
【專利說明】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尤其是一種地下兩層或者多層的立體式地下車庫,屬于地下建筑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今汽車保有量日益增加,由于在規(guī)劃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到汽車進入到家庭的速度和數(shù)量,沒有足夠的地面空間滿足停車需求,尤其在已建的住宅小區(qū)、商業(yè)區(qū)、商務區(qū)、醫(yī)院等地,停車難問題已經(jīng)影響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交通管理?,F(xiàn)在大城市的停車位缺口比較大,車輛數(shù)仍在持續(xù)增加,地上停車位已經(jīng)不能滿足停車需求,因此利用地下空間建造地下立體式車庫很有必要。近年來,地下結構、機械升降、停車場控制系統(tǒng)和深基坑開挖支護技術發(fā)展已較為成熟,進行地下立體車庫設計成為可能,并為解決停車難等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建筑方案,該車庫建筑平面由垂直載車升降機豎井、通道、停車位、載人電梯井、步行樓梯、通風井等部分組成;該車庫建筑結構由基礎、柱、梁、樓板層、墻、樓梯等部分組成,主體結構為矩形封閉結構,縱向對稱。該車庫結構可采用混凝土或者鋼管混凝土等材料。該車庫標準層平面布置兩排停車位,車位尺寸:長6mX寬2.5m,停車通道寬5m,停車位平行布置。該車庫豎向支撐柱子設置在每個車位長邊約2/3處,約位于車后視鏡靠前端,不影響車門開關,每兩個車位寬設置一根方柱,在保證結構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增加使用空間。該地下車庫建筑規(guī)模為中型規(guī)模車庫,設計停車數(shù)量為51?300輛。
[0004]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本車庫為地下多層立體式結構,所述地面結構的道路邊線、道路中線、地面、車庫入口、車庫出口為車庫的地上部分;刷卡機、載車升降機、電梯門、卷揚機為本車庫的起降機構;載人電梯、步行梯、通風管道井、車庫立柱、車庫主體結構、停車位、設備管為本車庫的地下部分。
[0005]地上部分中,待存入的車輛可沿著地面的道路中線行駛,從車庫入口駛入載車升降機,載車升降機垂直運作抵達指定樓層;待取出的車輛可沿著車庫通道行駛,從車庫出口駛入升降機,抵達地面;其中,道路邊線為地面道路的邊界。
[0006]地下部分中,車庫主體結構涵蓋四周整個剪力墻體結構,起到整個地下結構的支撐與圍護作用。車庫立柱并排設置在矩形停車位長邊2/3處,用以支撐車庫的上部樓板結構;載人電梯與步行梯設置在地下結構中部,靠近縱向墻體一側,用以滿足載人使用;通風管道井設置在車庫出入口之間,用以滿足地下結構通風與管道安裝需求;車庫入口與車庫出口分離設置在地下結構兩側,靠近橫向墻體,用以滿足載車使用;設備管設置在地下結構的四個角落,用以滿足管道線路安裝。
[0007]起降機構中,刷卡機設置在載車升降機內,可用于存儲用戶信息;卷揚機安裝在車庫入口、車庫出口的頂端,用以控制車庫入口、車庫出口內的升降機的起降;電梯門設置在升降機的進出口處;存取車過程中,先通過刷卡機刷卡,電梯門啟動,駕駛車輛抵達載車升降機,在卷揚機的運作下,載車升降機垂直運作,進行存取車。
[0008]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1、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建筑設計方案,采用地下停車,占地面面積很小,可以緩解場地狹窄情況下,停車難問題。同時,車庫地面上進行綠化,有效地保持與環(huán)境一致性。該建筑方案分別設計了出入口,存取車互不影響,提高了車庫的運營效率,減少了用戶存取車的等待時間。
[0010]2、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建筑設計方案,結構對稱簡單,主體結構材料采用鋼筋混凝土或者鋼管混凝土,造價低;結構柱距布局合理,車庫使用面積最大化。同時,本車庫設置輔助設施,能滿足車庫運營管理,又能應對突發(fā)情況,確保使用安全。
[0011]3、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建筑設計方案,出入口分別設置2?4部垂直載車升降機,相鄰豎井之間夾角30°,人性化設計,便于存取汽車時駛入與駛離。地上建筑主要有汽車出入口和載人電梯與步行樓梯,其占地面積約為100m2。通道及梯道面積僅占標準層面積1/4。垂直載車升降機上下運作,互不影響,極大提高車庫運營效率,有效解決存取車用戶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地上一層平面圖。
[0013]圖2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標準層平面圖。
[0014]圖3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底層平面圖。
[0015]圖4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1-1剖面圖。
[0016]圖5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2-2剖面圖。
圖6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建筑平面布置圖。
[0017]圖中:1、道路邊線,2、道路中線,3、地面,4、車庫入口,5、車庫出口,6、刷卡機,7、載人電梯,8、步行梯,9、通風管道井,10、載車升降機,11、電梯門,12、車庫立柱,13、車庫主體結構,14、停車位,15、設備管,16、卷揚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如圖1-6所示,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本車庫為地下多層立體式結構,所述地面結構的道路邊線1、道路中線2、地面3、車庫入口 4、車庫出口 5為車庫的地上部分;刷卡機6、載車升降機10、電梯門11、卷揚機16為本車庫的起降機構;載人電梯7、步行梯8、通風管道井9、車庫立柱12、車庫主體結構13、停車位14、設備管15為本車庫的地下部分。
[0020]地上部分中,待存入的車輛可沿著地面3的道路中線2行駛,從車庫入口 4駛入載車升降機10,載車升降機10垂直運作抵達指定樓層;待取出的車輛可沿著車庫通道行駛,從車庫出口 5駛入升降機,抵達地面;其中,道路邊線I為地面道路的邊界。
[0021]地下部分中,車庫主體結構13涵蓋四周整個剪力墻體結構,起到整個地下結構的支撐與圍護作用。車庫立柱12并排設置在矩形停車位14長邊2/3處,用以支撐車庫的上部樓板結構;載人電梯7與步行梯8設置在地下結構中部,靠近縱向墻體一側,用以滿足載人使用;通風管道井9設置在車庫出入口之間,用以滿足地下結構通風與管道安裝需求;車庫入口 4與車庫出口 5分離設置在地下結構兩側,靠近橫向墻體,用以滿足載車使用;設備管15設置在地下結構的四個角落,用以滿足管道線路安裝。
[0022]起降機構中,刷卡機6設置在載車升降機10內,可用于存儲用戶信息;卷揚機16安裝在車庫入口 4、車庫出口 5的頂端,用以控制車庫入口 4、車庫出口 5內的升降機10的起降;電梯門11設置在升降機10的進出口處;存取車過程中,先通過刷卡機6刷卡,電梯門
11啟動,駕駛車輛抵達載車升降機10,在卷揚機16的運作下,載車升降機10垂直運作,進行存取車。
[0023]所述車庫入口 4與車庫出口 5分別設置在車庫外側兩端,兩車庫入口 4或車庫出口 5的中心夾角為30°。
[0024]本車庫,包括有建在地面下的立體車庫和建在地面上的汽車進出口和載人電梯與步行樓梯,汽車出入口均設有存取車刷卡裝置和載車升降機。該車庫停車位均位于地下,地下2層以上,合理停車位層數(shù)為3?5層,層高2.5m?3.0m,每層設計停車位10?30個,屬于中型規(guī)模車庫;地上建筑主要有汽車出入口和載人電梯與步行樓梯,其占地面積約為10m20地上建筑一共兩層,首層為出入口,第二層為升降設備層。該車庫為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存車時需要駕駛者駕車一起搭載垂直載車升降機,抵達車庫指定樓層再將車輛停放到指定泊車位,駕駛者通過載人電梯或步行樓梯離開車庫。取車時需要駕駛者通過載人電梯或步行樓梯抵達車庫指定樓層,駕駛者駕車通過搭載垂直載車升降機,抵達地面駛離。該車庫出入口分別設置2?4部載車升降梯,車庫出入口分離,存取車可同時進行,減少用戶存取等候時間,在該車庫中部一側也設置了兩部載人電梯和一個步行樓梯,供存取車人員使用。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的建筑設計方案,該車庫結構簡單、存取便捷、占地面積少,地面上除需要建筑面積外,在蓋板上回填土方種植花草,也可鋪設地磚,保持與周邊環(huán)境的一致性,有效利用土地。同時,本車庫設置照明,通風,排水,消防噴淋等設施。
[0025]實施例
[0026]根據(jù)北京市某小區(qū)周邊環(huán)境情況,為X住宅樓與Y住宅樓之間設計該車庫。具體建筑平面布置圖見圖6,對本發(fā)明的車庫進行說明:
[0027]該車庫建筑平面由垂直載車升降機豎井、通道、停車位、載人電梯井、步行樓梯、通風井等部分組成;該車庫建筑結構由基礎、柱、梁、樓板層、墻、樓梯等部分組成,主體結構為矩形封閉結構,縱向對稱。該車庫結構可采用混凝土或者鋼管混凝土等材料。本車庫標準層平面布置兩排停車位,車位尺寸:長6mX寬2.5m,停車通道寬5m,停車位平行布置。車庫地下共5層,每層設計18個停車位,本車庫一共有90個停車位。層高2500mm,地下車庫立柱位于停車位長邊2/3處。本車庫設置2個入口,分別為A、B ;2個出口,分別為C、D;該車庫有固定車位和隨機車位,以固定車位為例,說明車庫具體存取車步驟。
[0028]存車步驟
[0029]第一步:停車用戶從道路上將汽車駛至車庫入口等候處,刷卡,控制系統(tǒng)將自動分配車位,顯示屏顯示存車信息:(例如:B3 —10),則該車預存入地下3層10號車位,確認等候載車升降梯;
[0030]第二步:載車升降梯開門,用戶將車駛入電梯,刷卡確認,電梯關門;
[0031]第三步:載車升降梯開始運作到B3層,電梯開前門,用戶將車駛離電梯,電梯關門循環(huán)至下一位用戶存車;
[0032]第四步:用戶將車駛至10號車位,倒車入庫;
[0033]第五步:用戶步行至安全出口,搭載電梯或步行樓梯,抵達地面,存車完畢;
[0034]取車步驟
[0035]第一步:取車用戶步行至安全入口,刷卡,搭載電梯;
[0036]第二步:用戶抵達固定車位(例如:B3—10),B3層,用戶從10號車位將車駛至車庫出口,刷卡,確認等候載車升降梯;
[0037]第三步:載車升降梯開門,用戶將車駛入電梯,電梯自動關門;
[0038]第四步:載車升降梯開始運作至地上一層,電梯開門,用戶將車駛離電梯;
[0039]第五步:電梯關門循環(huán)至下一位用戶取車,取車完畢;
[0040]以上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典型實施例,本發(fā)明的實施不限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結構的道路邊線(I)、道路中線(2)、地面(3)、車庫入口(4)、車庫出口(5)為車庫的地上部分;刷卡機(6)、載車升降機(10)、電梯門(11)、卷揚機(16)為本車庫的起降機構;載人電梯(7)、步行梯(8)、通風管道井(9)、車庫立柱(12)、車庫主體結構(13)、停車位(14)、設備管(15)為本車庫的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中,待存入的車輛可沿著地面(3)的道路中線(2)行駛,從車庫入口(4)駛入載車升降機(10),載車升降機(10)垂直運作抵達指定樓層;待取出的車輛可沿著車庫通道行駛,從車庫出口(5)駛入升降機,抵達地面;其中,道路邊線(I)為地面道路的邊界;地下部分中,車庫主體結構(13)涵蓋四周整個剪力墻體結構,起到整個地下結構的支撐與圍護作用;車庫立柱(12)并排設置在矩形停車位(14)長邊2/3處,用以支撐車庫的上部樓板結構;載人電梯(7)與步行梯(8)設置在地下結構中部,靠近縱向墻體一側,用以滿足載人使用;通風管道井(9)設置在車庫出入口之間,用以滿足地下結構通風與管道安裝需求;車庫入口(4)與車庫出口(5)分離設置在地下結構兩側,靠近橫向墻體,用以滿足載車使用;設備管(15)設置在地下結構的四個角落,用以滿足管道線路安裝; 起降機構中,刷卡機(6)設置在載車升降機(10)內,可用于存儲用戶信息;卷揚機(16)安裝在車庫入口(4)、車庫出口(5)的頂端,用以控制車庫入口(4)、車庫出口(5)內的升降機(10)的起降;電梯門(11)設置在升降機(10)的進出口處;存取車過程中,先通過刷卡機(6)刷卡,電梯門(11)啟動,駕駛車輛抵達載車升降機(10),在卷揚機(16)的運作下,載車升降機(10)垂直運作,進行存取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庫入口(4)與車庫出口(5)分別設置在車庫外側兩端,兩車庫入口(4)或車庫出口(5)的中心夾角為30。。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存車步驟如下, 第一步:停車用戶從道路上將汽車駛至車庫入口等候處,刷卡,控制系統(tǒng)將自動分配車位,顯示屏顯示存車信息:則該車預存入地下3層10號車位,確認等候載車升降梯; 第二步:載車升降梯開門,用戶將車駛入電梯,刷卡確認,電梯關門; 第三步:載車升降梯開始運作到B3層,電梯開前門,用戶將車駛離電梯,電梯關門循環(huán)至下一位用戶存車; 第四步:用戶將車駛至10號車位,倒車入庫; 第五步:用戶步行至安全出口,搭載電梯或步行樓梯,抵達地面,存車完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半自動立體式地下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車步驟如下, 第一步:取車用戶步行至安全入口,刷卡,搭載電梯; 第二步:用戶抵達固定車位,B3層,用戶從10號車位將車駛至車庫出口,刷卡,確認等候載車升降梯; 第三步:載車升降梯開門,用戶將車駛入電梯,電梯自動關門; 第四步:載車升降梯開始運作至地上一層,電梯開門,用戶將車駛離電梯; 第五步:電梯關門循環(huán)至下一位用戶取車,取車完畢。
【文檔編號】E04H6/18GK104141399SQ201410322669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8日
【發(fā)明者】張明聚, 李家云, 晉劉杰, 陳天曉, 張振波 申請人:北京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