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使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等的纖維片。
【背景技術(shù)】
[0002] 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作為生理用衛(wèi)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已知 有對與穿戴者的肌膚接觸的面實施壓花加工而形成有凹凸的正面片。利用具有凹凸的正面 片,由于凹凸的存在,而減少與穿戴者的肌膚的接觸面積,故而可謀求減少黏著感或悶熱。 此外,在通過壓花加工而形成的壓花部與非壓花部之間,形成有構(gòu)成正面片的纖維的密度 梯度。在纖維密度較高的壓花部中,與纖維密度較低的非壓花部相比毛細管力較強地作用, 故而排泄的體液容易從非壓花部向壓花部轉(zhuǎn)移。其結(jié)果是,液體向正面片的厚度方向的轉(zhuǎn) 移變得順利。
[0003] 本申請人先前提案有一種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其形成有被4個壓花部包圍的多 個均勻高度的立體圓頂構(gòu)造的凸部(參照專利文獻1)。此外,本申請人先前提案有一種吸 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其包括多個2種大小的立體圓頂構(gòu)造的大凸部和立體圓頂構(gòu)造的小凸 部(參照專利文獻2)。
[0004]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0005] 專利文獻
[0006]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9-512號公報
[0007]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11-15707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 但是,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正面片是立體圓頂構(gòu)造的凸部的高度均勻,就使得 與穿戴者的肌膚的接觸面積減少的觀點而言有進行改良的余地。另一方面,根據(jù)專利文獻2 中所記載的正面片,由于通過2種大小的立體圓頂構(gòu)造的大凸部和小凸部來減少與穿戴者 的肌膚的接觸面積,故而可謀求減少黏著感或悶熱。但是,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正面片僅 形成有大凸部和小凸部的2種大小的凸部,故而就液體向正面片的厚度方向的轉(zhuǎn)移性的觀 點而言,有進一步進行改良的余地。
[0009] 因此,本發(fā)明涉及提供一種將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進一步改良而成的纖維片。
[0010]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纖維片,其包括含有熱收縮后的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纖維層, 形成有多個壓花部。上述纖維片中,分別具有多個高度最高的半球狀的高凸部、高度最低的 半球狀的低凸部和高度低于該高凸部且高于該低凸部的半球狀的中凸部。上述中凸部在第 一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有多個,將該中凸部在該第一方向配置多個而形成的第一凸部列在與 該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有多個,上述高凸部在上述第一方向隔開間隔配 置有多個,將該高凸部在該第一方向配置多個而形成的第二凸部列在上述第二方向與上述 第一凸部列交替配置,各該高凸部由四個上述中凸部包圍。多個上述低凸部的各個配置于 在上述第一方向相鄰的每兩個上述中凸部彼此之間而且是在上述第二方向相鄰的每兩個 上述高凸部彼此之間。
【附圖說明】
[0011] 圖1是從正面片側(cè)觀察將本發(fā)明的纖維片使用于正面片的吸收性物品即生理用 衛(wèi)生巾的俯視圖。
[0012] 圖2是圖1所示的I-I線剖面圖。
[0013] 圖3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纖維片的立體圖。
[0014] 圖4是表示圖3所示的纖維片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俯視圖。
[0015] 圖5是表示圖4所示的中凸部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放大俯視圖。
[0016] 圖6是表示圖4所示的高凸部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放大俯視圖。
[0017] 圖7是表示圖4所示的低凸部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放大俯視圖。
[0018] 圖8是表示圖4所示的柱狀凸部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放大俯視圖。
[0019] 圖9是圖4所示的II-II線剖面圖。
[0020] 圖10是圖4所示的III-III線剖面圖。
[0021] 圖11是圖4所示的IV-IV線剖面圖。
[0022] 圖12是圖4所示的V-V線剖面圖。
[0023] 圖13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纖維片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 俯視圖。
[0024] 圖14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纖維片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的 俯視圖。
[0025] 圖15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纖維片的比較例的纖維片的壓花部的形狀和配置圖案 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以下,基于圖1?圖12對包括本發(fā)明的纖維片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的優(yōu)選的實 施方式進行說明。圖中的Y方向為第二方向,且為與機械方向(MD方向)相同的方向。另 夕卜,圖中的X方向為與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且為與和機械方向(MD方向)正交的方向 (CD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圖中的Z方向為厚度方向。
[0027] 在圖1、圖2中表示將第一實施方式的纖維片(以下也稱為"纖維片1A")使用于 正面片的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生理用衛(wèi)生巾10包括配置于肌膚接觸面?zhèn)鹊恼嫫ɡw維片 1A)、配置于非肌膚接觸面?zhèn)鹊谋趁嫫?2、和配置于該兩個片1A、12間的在Y方向較長的吸 收體13。另外,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在沿Y方向的兩側(cè)部10s、10s配置有一對側(cè)面片14、 14,且設(shè)置有向X方向外側(cè)延伸的一對側(cè)翼部15、15。生理用衛(wèi)生巾10如圖1所示,相對于 沿Y方向延伸的中心線CL形成為左右對稱。如此,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中,Y方向與物品縱 方向為相同方向,X方向與物品橫方向為相同方向。
[0028] 在本說明書中,所謂"肌膚接觸面"是指構(gòu)成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的正面片(纖維片 1A)等的各部件的正背兩面中的在穿戴時配置于穿戴者的肌膚側(cè)的面,所謂"非肌膚接觸 面"是指正面片(纖維片1A)等各部件的正背兩面中的在穿戴時朝向與穿戴者的肌膚側(cè)為 相反側(cè)的面。
[0029] 對生理用衛(wèi)生巾10進行詳細敘述,如圖1所示,生理用衛(wèi)生巾10具有吸收性主體 11,該吸收性主體11包括正面片(纖維片1A)、背面片12、和配置于這些片1A、12間的吸收 體13。吸收性主體11如圖1所示劃分為:作為側(cè)翼部15、15所處的區(qū)域的中央部A、在生 理用衛(wèi)生巾10的穿戴時配置于比中央部A靠穿戴者的腹側(cè)的前方部B、和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 10的穿戴時配置于比中央部A靠穿戴者的背部側(cè)的后方部C。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的穿戴 時,通常使吸收性主體11的中央部A與穿戴者的排泄部(陰道口等)相對配置。換言之, 側(cè)翼部15形成于吸收性主體11的排泄相對區(qū)域(與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對的區(qū)域)。
[0030] 形成吸收性主體11的正面片(纖維片1A)和背面片12分別如圖2所示,覆蓋吸 收體13的肌膚接觸面?zhèn)鹊恼麄€面和非肌膚接觸面?zhèn)鹊恼麄€面,且包括從吸收體13的周緣 延伸出去的延伸部分。正面片(纖維片1A)如圖2所示,X方向的長度比背面片12的X方 向的長度短。一對側(cè)面片14、14分別如圖1、圖2所示在正面片(纖維片1A)的肌膚接觸 面?zhèn)惹冶榧罢嫫ɡw維片1A)的沿Y方向的側(cè)部整個區(qū)域地配置固定,并且包括從正面 片(纖維片1A)的側(cè)部向X方向的外側(cè)延伸出去的延伸部分。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中,如圖 1、圖2所示,通過粘接、融合等將背面片12的X方向外側(cè)的延伸部分與側(cè)面片14的X方向 外側(cè)的延伸部分固定,與前方部B和后方部C相比,在中央部A更多地向X方向外側(cè)延伸出 去而形成側(cè)翼部15。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的背面片12的寬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和側(cè)翼 部15的背面片12的延伸部的非肌膚相對面上分別涂敷有粘接劑,形成用于將生理用衛(wèi)生 巾10固定于短褲等的內(nèi)衣的固定部16。此外,各側(cè)面片14也可以在其X方向內(nèi)方側(cè)(中 心線CL側(cè))的端部附近固定配置沿Y方向伸長狀態(tài)的彈性部件,在穿戴時,由于該彈性部 件的收縮力,形成從上述端部起特定寬度的部分從正面片(纖維片1A)離開的立體皺褶。
[0031] 另外,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中,將正面片(纖維片1A)和吸收體13 -體地壓縮而成 的圓狀的壓花槽(未圖示)沿Y方向延伸,且從前方部B延伸至后方部C。壓花槽(未圖 示)形成為在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的前方部B、兩側(cè)部10s、10s和后方部C連成一條的圓弧狀。 壓花槽(未圖示)通過伴隨熱或不伴隨熱地從肌膚接觸面?zhèn)葘⒄嫫ɡw維片1A)和吸收 體13壓縮而形成。
[0032] 本發(fā)明的纖維片如圖3所示為包括含有已熱收縮的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纖維 層ld、并且形成有多個壓花部2的片。詳細說明,使用于生理用衛(wèi)生巾10的正面片的纖維 片1A包括熱收縮纖維層ld,進一步包括層疊于熱收縮纖維層Id的包含非熱收縮性纖維的 非熱收縮纖維層lu。另外,纖維片1A是將非熱收縮纖維層lu配置于肌膚接觸面?zhèn)惹覍?收縮纖維層Id配置于非肌膚接觸面?zhèn)榷纬伞?br>[0033] 纖維片1A的熱收縮纖維層Id與非熱收縮纖維層lu通過多個壓花部2而間斷地 接合。具體而言,纖維片1A是通過將熱收縮纖維層Id與非熱收縮纖維層lu通過規(guī)則地配 置的多個壓花部2部分地接合并貼合,使非肌膚接觸面?zhèn)鹊臒崾湛s纖維層Id的熱收縮性纖 維熱收縮而形成。在纖維片1A,如圖3所示,形成有多個凹部及多個凸部3,該多個凹部是 由從非熱收縮纖維層lu的肌膚接觸面?zhèn)冗M行壓花而成的壓花部2凹陷而成的,該多個凸部 3形成于未被壓花的非壓花部。
[0034] 多個壓花部2分別如圖4所示,在俯視時為3個棒狀體20a、20b、20c從中心點21 延伸出去的形狀,為所謂的「Y字狀」的形狀。如圖5?圖8所示,各壓花部2中的3個棒狀 體20a、20b在纖維片1A中從交叉點21起的長度為相互相同的長度,棒狀體20c的長度比 其他2個棒狀體20a、20b的長度短。在纖維片1A中,3個棒狀體20a、20b、20c中的棒狀體 20c與Y方向平行地配置。
[0035] 各壓花部2在X方向和Y方向規(guī)則地分別隔開間隔并各個獨立地設(shè)置。在X方向 相鄰的壓花部2、2彼此是以在俯視時相對于與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假想二等分線ILy (參 照圖6)對稱的方式配置。而且,在Y方向相鄰的壓花部2、2彼此是以在俯視時相對于與X 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假想二等分線ILx(參照圖6)對稱的方式配置。
[0036] 從提高纖維片1A的液體的引入性及擴散性且保持良好的肌膚觸感的觀點而言, 各壓花部2的密度為1個/cm2以上,優(yōu)選為2個/cm 2以上,并且為32個/cm2以下,優(yōu)選為 16個/cm2以下,更具體而言,優(yōu)選為1個/cm 2以上且32個/cm2以下,更優(yōu)選為2個/cm2以 上且16個/cm 2以下。
[0037] 從減少纖維片1A的與肌膚的接觸面積及保持良好的肌膚觸感且使外觀的印象良 好的觀點而言,棒狀體20a與棒狀體20b的交叉角度01(參照圖6)為10°以上,優(yōu)選為 50°以上,并且為170°以下,優(yōu)選為130°以下,更具體而言,優(yōu)選為10°以上且170°以 下,更優(yōu)選為50°以上且130°以下。在纖維片1A中,交叉角度0 1為110°。
[0038] 棒狀體20a與棒狀體20c的交叉角度0 2 (參照圖6)優(yōu)選為和棒狀體20b與棒狀 體20c的交叉角度0 3相同,從與交叉角度0 1相同的觀點而言,交叉角度0 2為95°以 上,優(yōu)選為120°以上,并且為175°以下,優(yōu)選為150°以下,更具體而言,優(yōu)選為95°以上 且175°以下,更優(yōu)選為120°以上且150°以下。在纖維片1A中,交叉角度0 2( 0 3)為 125。。
[0039] 此外,交叉角度0 1、交叉角度0 2和交叉角度0 3的合計為360°。
[0040]在纖維片1A中,如圖4所示,關(guān)于在X方向相鄰的相對于假想二等分線ILy對稱 配置的2個壓花部2、2, 一方的壓花部2所包括的棒狀體20a與另一方的壓花部2所包括的 棒狀體20b在俯視時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傾斜地延伸。
[0041] 另外,在纖維片1A中,如圖4所示,關(guān)于在Y方向相鄰的相對于假想二等分線ILx 對稱配置的2個壓花部2、2, 一方的壓花部2所包括的棒狀體20a與另一方的壓花部2所包 括的棒狀體20b在俯視時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傾斜地延伸。
[0042] 從提高纖維片的液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