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設計一種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具有減少球桿頭擊球時的反震力,借由球桿頭等厚擊球面的壁厚層呈一上、下開縫,或者在一種球桿的壓組式擊球面板周緣處形成一凹入嵌合溝,所呈開縫間內,或者在球桿頭周緣處開設數個注入孔,以供灌注一種吸震材料填充物在此開縫間或注入孔內,使介于整體球桿頭的中間層或周緣層,以達到球桿頭擊球時,產生吸震功效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
目前國際間對于高爾夫球用品的需求,除整體外觀不斷的改變,尤其對于功能性的需求更不可缺少;換言之,在高爾夫球用品中,應以球桿頭的結構設計最為重要,據此,就高爾夫球用品中的球桿頭而言,從先前無背穴設計的實心球桿頭,進而開發(fā)至有背穴設計的球桿頭,再而在球桿頭背穴周邊嵌置不同吸震材料,期使背穴周邊的重量能達到均勻,促使初學者得輕易擊球,而得到較多甜蜜區(qū)的擊點,且具有減震球桿頭的功能,其目的不外乎為球桿頭的結構設計、材質效益能達到更好的目標及提高球桿頭的質量,改善擊球的效果。
請參閱
圖1、圖2所示,球桿頭是根據擊球點的高低對于球桿頭受擊力有所不同,尤其現有球桿頭的背穴周圍比重常不均勻,打擊者要適應在打擊面板上的良好擊球點,實要常久時間,而且最嚴重的缺點在于在擊球同時剛性的球桿頭構造,當擊球點往外擴散的震動則傳導致打擊者手臂時,大部分震動力都由手臂吸收,因此,常會造成打擊者手臂極易受傷的情況,且根據擊球力道越大則震力越大易使手臂受傷。
有鑒于上述現有的高爾夫球桿頭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于多年來從事高爾夫球桿頭研發(fā)及制造的經驗及專業(yè)知識,研究改良至今,已獲得國內、外如美、日等國甚多專利在案,且皆已制成商品行銷國際間,深受高爾夫球界之盛名。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使其在球桿頭等厚擊球面的上、下中間開設一開縫,或在壓組式擊球面板內側層凹入嵌合溝設一開縫,或可在球桿頭周緣處開設數個注入孔,以吸震材料灌注填充,使其吸震材料恰介于球桿頭等厚壁層內或其周緣間,使球桿頭擊球時,擊球面板受擊力可完全借吸震層吸收,以達到更佳的吸震效果,且更可增加球桿頭呈現不同材質的立體觀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中在所述的桿頭本體的等厚擊球面形成一吸震層。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中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的等厚擊球面的上、下中間,開設一開縫,該開縫是穿設于等厚擊球面壁層間,在其開縫內灌注吸震材料填充物,形成一埋入式吸震層的結構,以達到可完全吸收球桿頭所受擊球的震力功效。
前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中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的擊球面周緣設有梯狀凹入嵌合溝,在第一層凹入嵌合溝是以一貴金屬或金屬擊球面板嵌入,再經機械緊密壓合后,以研磨加工使其與球桿頭擊球面周緣形成一體;經此壓組后,在第二層凹入嵌合溝形成一環(huán)狀開縫,再將吸震材料經由球桿頭背穴灌注填充,形成一環(huán)狀吸震層,以達到可完全吸收球桿頭所受擊球的震力。
前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中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周緣處開設數個注入孔,以供灌注吸震材料填充物于球桿頭間的中空層內,再將注入孔經研磨加工處理,使與球桿頭形成一體,而達到球桿頭吸震功能。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是埋設在球桿頭內,且從其外表亦可顯示,制造過程簡易,成本低廉,同時更能提高球桿頭的吸震功能,以及球桿頭的外觀特異性,是十足完整結構與外觀結合的創(chuàng)新設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圖1是現有高爾夫球桿頭擊球示意圖。
圖2是現有高爾夫球桿頭擊球受震力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擊球面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背穴面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圖3A-A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圖4B-B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分解立體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背面平面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圖8C-C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擊球面立體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背穴立體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
圖10A′-A′剖視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
圖11B′-B′剖視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未灌注吸震材料的剖視圖。
圖16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背穴平面圖。
圖17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
圖16C′-C′剖視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其具體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擊球面的正面立體圖;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背面立體圖;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圖3的A-A剖視圖;由圖所示,在球桿頭1的球桿頭本體11等厚擊球面12上、下中間設有一開縫(Slit)13,該開縫13是穿設于等厚擊球面12的壁層上、下間,再將吸震材料14注填充其開縫13內(如圖6所示),而形成一吸震層10,使擊球時所產生的震力可借該吸震層10完全吸收,以達到一種極佳的球桿頭吸震結構;又如圖4所示,因吸震材料14恰呈現在球桿頭本體11中央上、下表面的長條狀,使兩側金屬材質15夾持一長條狀的可著不同顏色的吸震材料14,更顯示整體球桿1具有立體活潑觀感。
又再參閱圖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其中該球桿頭2的球桿頭本體21擊球面22,是以一分離壓組加工方式,在球桿頭本體21擊球面22周緣設有一梯狀凹入嵌合溝23,在第一層凹入嵌合溝24以一貴金屬或金屬擊球面板25嵌入,再經由機械緊密壓合后,以研磨加工使與球桿頭本體21擊球面22周緣形成一體;經此壓組后,在第二層凹入嵌合溝26,既形成一環(huán)狀開縫27,再將吸震材料28由球桿頭本體21背部的背穴29灌入填充(如圖8、圖9所示),以形成一環(huán)狀吸震層20,又該環(huán)狀吸震層20是恰置于球桿頭本體21背穴29金屬材質30(如鈦合金等材質)與正面不銹鋼擊球面板25之間三種不同材質組合的結構(如圖8),使該球桿頭2具有吸震功效,同時亦更突顯整體球桿頭2的不同視覺感受。
請參閱
圖10至
圖1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立體圖、立體分解圖及斷面圖;其中該球桿頭1的球桿頭本體11等厚擊球面12周緣處開設數個注入孔16貫穿于等厚擊球面12的中空壁層17間,再將吸震材料14由注入孔16灌注其中空壁層17(如
圖10、
圖12所示),而形成一吸震層10后再經由研磨加工將注入孔16所余留的吸震材料14磨平,使其與球桿頭本體11結合成一體,同時,可使球桿頭1周緣處呈現圓形狀18具有不同顏色的吸震材料14(如
圖11、
圖13所示)。
請再參閱
圖14至
圖1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圖、立體分解圖及斷面圖;其在擊球面板25周緣處開設數個注入孔31(如
圖14所示),當擊球面板25借由機械壓合研磨加工后,使其球桿頭本體21中間形成一中空壁層32(如
圖15所示),再由球桿頭本體21的擊球面板25上所設注入孔31灌注吸震材料28,使球桿頭本體21的中空壁層32充滿(如
圖17所示),再將注入孔31的多余吸震材料28磨平,此時,球桿頭2在背穴29即形成一環(huán)狀吸震層20,且在周緣處亦呈現圓形狀33不同顏色的吸震材料28(如
圖16所示),以達到球桿頭2具有吸震功能,并可突顯球桿頭2的特異外觀。上市注入孔亦可應用于圖7所示的實施例結構中。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球桿頭的球桿頭本體的等厚擊球面上形成一吸震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的等厚擊球面的上、下中間,開設一開縫,該開縫是穿設于等厚擊球面壁層間,在其開縫內灌注吸震材料填充物,形成一埋入式吸震層的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的等厚擊球面周緣設有梯狀凹入嵌合溝,第一層凹入嵌合溝是以一貴金屬或金屬擊球面板嵌入,第二層凹入嵌合溝形成一環(huán)狀開縫,再將吸震材料經由球桿頭背穴灌注填充,形成一環(huán)狀吸震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高爾夫球桿頭吸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層是在球桿頭的等厚擊球面周緣處開設有數個注入孔,灌注吸震材料填充物于球桿頭間的中空層內,其與球桿頭形成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利用球桿頭等厚擊球面的上、下中間呈一開縫或周緣開設注入孔,在其開縫或注入孔間可填充一種吸震材料而形成一吸震層,或可在球桿頭擊球面的周緣形成一梯狀凹入嵌合溝,并在第一層嵌合溝內以機械加壓嵌置一擊球面板,經研磨加工后與球桿頭擊球面形成一體,在其內的第二層凹入嵌合溝呈一環(huán)狀開縫,再經由球桿頭背穴部或周緣所設注入孔灌注吸震材料填充物在該球狀開縫內形成一環(huán)狀吸震層,其埋設在球桿頭內,當擊球時,吸震層可達到更佳的吸震效果。
文檔編號A63B53/04GK2368559SQ9920525
公開日2000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3月24日
發(fā)明者張保興, 宋振榮 申請人:松林精密鑄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