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微壓煲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微壓煲,包括相互連接的煲身和煲蓋,在煲身的兩側面上設有煲把手,煲蓋包括設有第一套筒的蓋把手、彈力裝置、用于在煲內壓力達到預定值時自動抵觸彈力裝置的自動排氣裝置及蓋體,彈力裝置套設在第一套筒內,自動排氣裝置安設在蓋體上并置于彈力裝置下方,彈力裝置一端與第一套筒抵觸,另一端與自動排氣裝置抵觸,自動排氣裝置設有蓋帽,蓋帽與第一套筒之間設有用于讓煲蓋自動彈起排氣卸壓的彈性距離,蓋把手按壓旋轉后與煲把手扣合。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結合彈力裝置及自動排氣裝置,只需壓下蓋把手旋轉煲蓋即可實現(xiàn)壓緊或分離煲蓋與煲身,方便拆裝清洗,雙重排氣功能保證其氣密性良好,結構簡單、組裝容易、熱能利用率高。
【專利說明】一種微壓煲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烹飪器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壓煲。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營養(yǎng)均衡日益受到重視,用煲燉煮菜肴及煲湯已成為營養(yǎng)最豐富、味道最鮮美、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之一。
[0003]目前傳統(tǒng)的煲是由鍋體和鍋蓋組成,鍋蓋上設有排氣孔,蒸汽通過排氣孔直接排出鍋外,或從鍋蓋與鍋體的結合處漏出,煲在常壓下工作,為了更好讓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溶入湯中,需要長時間燉煮。傳統(tǒng)的煲氣密性不好,能量利用效率低,大量水蒸汽外排,會使鍋內水分失水過多并帶走部分營養(yǎng)成分,同時需要照看煲、防止溢鍋、干鍋,耗費較多的人力和時間,由于在常壓下工作,在高原地帶燉煮才要或煲湯時間更長,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0004]現(xiàn)有電壓力煲通常在鍋蓋上增設一個控制閥來實現(xiàn)微壓控制,當鍋內食物開始沸騰時,控制閥間歇性的排出蒸汽,使鍋內處于微壓狀態(tài),食品處于間歇沸騰狀態(tài)。但控制閥固定在鍋蓋的內蓋上,增加了鍋蓋重量,取下內蓋時手感較重,清洗不方便,若不慎脫手,還可能造成控制閥摔壞。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氣密性良好、結構簡單且易清洗的微壓煲。
[0006]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微壓煲,包括相互連接的煲身和煲蓋,在煲身的兩側面上設有煲把手,所述煲蓋包括設有第一套筒的蓋把手、彈力裝置、用于在煲內壓力達到預定值時自動抵觸彈力裝置的自動排氣裝置及蓋體,彈力裝置套設在第一套筒內,自動排氣裝置安設在蓋體上并置于彈力裝置下方,彈力裝置一端與第一套筒抵觸,另一端與自動排氣裝置抵觸,自動排氣裝置設有蓋帽,蓋帽與第一套筒之間設有用于讓煲蓋自動彈起排氣卸壓的彈性距離,所述蓋把手按壓旋轉后與煲把手扣合。
[0007]蓋把手與自動排氣裝置設有彈性距離,利于自動排氣的進行,壓下蓋把手,旋轉至與煲把手相扣合處,彈力裝置可壓緊煲蓋;壓下蓋把手,旋轉至脫離煲把手相扣合處,即可掀起煲蓋。
[0008]煲蓋還包括頂蓋,所述蓋把手為弓形結構,蓋把手上設有蓋槽,頂蓋設置在蓋槽處,所述第一套筒內設有一通孔的第一凸臺,通孔貫穿蓋把手并與所述蓋槽連通,連通處為方形槽結構。弓形蓋耳設計美觀,方便手抓。
[0009]所述彈力裝置包括第一螺栓、第一螺母、第一墊片、套設在第一螺栓外的彈力圈及套設在彈力圈外的護套,所述第一螺栓順次通過第一墊片、蓋把手與第一螺母在蓋槽的方形槽結構處連接,所述護套套設在所述第一凸臺外且置于第一套筒內;所述自動排氣裝置包括第二螺栓、第二套筒、第二螺母、第二墊片、相互套嵌的蓋帽及環(huán)形墊片,蓋帽中部設有一帶通孔的第二凸臺,第二凸臺在蓋頂形成內環(huán)形槽,在蓋底形成外環(huán)形槽,蓋帽的蓋沿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槽,所述環(huán)形墊片套設在第二凸臺外且置于在外環(huán)形槽內,所述彈力圈及護套放置在蓋帽的內環(huán)形槽上;所述蓋體包括設有槽道的蓋邊及套設在槽道上的蓋面,蓋面中軸處設有一貫穿孔,貫穿孔旁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第二螺栓順次通過蓋帽、環(huán)形墊片、貫穿孔、第二套筒、第二墊片與第二螺母連接。蓋面套設在蓋邊的槽道上,可使煲密封性良好;蓋面的圓孔及蓋帽邊沿的排氣孔槽能及時把煲內氣體排出,環(huán)形墊片的自重可控制關或排氣,實現(xiàn)微壓煲的第一重自動排氣功能;蓋把手與彈力裝置組裝為一體、自動排氣裝置與蓋體組裝為一體,組裝后的煲蓋拆裝方便,易于清洗。
[0010]在所述煲身還設有一煲墊及卡件,所述煲墊鋪設在煲身底部,卡件設置在煲身兩側面,所述煲把手為弧形結構,其上設有一凸起部,凸起部內設有一卡位及螺栓孔,煲把手的一端設有方形槽位,所述卡件套卡在卡位上,螺栓通過螺栓孔將卡件固定在凸起部上,煲把手的一端還設有方形槽位,煲把手與蓋把手在方形槽位處扣合。煲墊鋪設既可讓煲更好均勻受熱,又可保護煲身受損;煲身兩側面的卡件套卡在弧形煲把手凸起部的卡位上,使得端煲更穩(wěn)更舒適。
[0011]烹飪時煲內達到一定壓力后,自動排氣裝置的環(huán)形墊片控制排氣,實現(xiàn)第一重自動排氣;將整個微壓煲看為一個排氣閥,煲蓋為閥門,煲蓋是利用彈簧的彈力壓扣在煲把手上,當自動排氣裝置失效或煲內壓力過高時,煲蓋受壓并抵消彈簧的彈力,煲蓋自動輕微彈起排氣卸壓,從而實現(xiàn)第二重排氣功能。
[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結合彈力裝置及自動排氣裝置,只需壓下蓋把手旋轉煲蓋即可實現(xiàn)壓緊或分離煲蓋與煲身,方便拆裝清洗,強大的雙重排氣功能保證其氣密性良好,結構簡單、組裝容易、熱能利用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微壓煲爆炸視圖;
[0014]圖2是圖1的組裝示意圖;
[0015]圖3是蓋把手結構示意圖;
[0016]圖4是蓋帽結構示意圖;
[0017]圖5是煲把手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附圖標記含義:
[0019]1、頂蓋,2、蓋把手,3、第一套筒,4、護套,5、第一螺栓,6、第一墊片,7、第一螺母,8、彈力圈,9、第二螺栓,10、第二套筒,11、蓋帽,12、環(huán)形墊片,13、蓋邊,14、蓋面,15、第二墊片,16、第二螺母,17、煲身,18、煲墊,19、卡件,20、煲把手,21、內環(huán)形槽,22、排氣孔槽,23、蓋槽,24、外環(huán)形槽,25、第二凸臺,26、第一凸臺,27、凸起部,28、卡位,29、螺栓孔,30、方形槽位,31、貫穿孔,32、排氣孔,H、彈性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1]實施例:
[0022]微壓鍋正常烹飪時,壓力預定值在O?30kPa范圍內,超過預定值30kPa即需排氣卸壓。
[0023]參閱圖1至圖2,一種微壓煲,包括相互連接的煲身17和煲蓋,在煲身17的兩側面上設有煲把手20,所述煲蓋包括設有第一套筒3的蓋把手2、彈力裝置、用于在煲內壓力達到預定值30kPa時自動抵觸彈力裝置的自動排氣裝置及蓋體,彈力裝置套設在第一套筒3內,自動排氣裝置安設在蓋體上并置于彈力裝置下方,彈力裝置一端與第一套筒3抵觸,另一端與自動排氣裝置抵觸,自動排氣裝置設有蓋帽11,蓋帽11與第一套筒3之間設有用于讓煲蓋自動彈起排氣卸壓的彈性距離H,所述蓋把手2按壓旋轉后與煲把手20扣合。
[0024]參閱圖1及圖3,煲蓋還包括頂蓋1,所述蓋把手2為弓形結構,蓋把手2上設有蓋槽13,頂蓋I設置在蓋槽23處,所述第一套筒3內設有一通孔的第一凸臺26,通孔貫穿蓋把手2并與所述蓋槽23連通,連通處為方形槽結構。弓形蓋耳設計美觀,方便手抓。
[0025]參閱圖1及圖4,所述彈力裝置包括第一螺栓5、第一螺母7、第一墊片6、套設在第一螺栓5外的彈力圈8及套設在彈力圈8外的護套4,所述第一螺栓5順次通過第一墊片6、蓋把手2與第一螺母7在蓋槽23的方形槽結構處連接,所述護套4套設在所述第一凸臺26外且置于第一套筒3內;所述自動排氣裝置包括第二螺栓9、第二套筒10、第二螺母16、第二墊片15、相互套嵌的蓋帽11及環(huán)形墊片12,蓋帽11中部設有一帶通孔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在蓋頂形成內環(huán)形槽21,在蓋底形成外環(huán)形槽24,蓋帽11的蓋沿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槽22,所述環(huán)形墊片12套設在第二凸臺25外且置于在外環(huán)形槽24內,所述彈力圈8及護套4放置在蓋帽11的內環(huán)形槽21上;所述蓋體包括設有槽道的蓋邊13及套設在槽道上的蓋面14,蓋面14中軸處設有一貫穿孔31,貫穿孔31旁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32,第二螺栓9順次通過蓋帽11、環(huán)形墊片12、貫穿孔31、第二套筒10、第二墊片15與第二螺母16連接。蓋面14套設在蓋邊13的槽道上,可使煲密封性良好;蓋面14的圓孔及蓋帽11邊沿的排氣孔槽22能及時把煲內氣體排出,環(huán)形墊片12的自重可控制關或排氣,實現(xiàn)微壓煲的第一重自動排氣功能;蓋把手2與彈力裝置組裝為一體、自動排氣裝置與蓋體組裝為一體,組裝后的煲蓋拆裝方便,易于清洗。
[0026]參閱圖5,在所述煲身17還設有一煲墊18及卡件19,所述煲墊18鋪設在煲身17底部,卡件19設置在煲身17兩側面,所述煲把手20為弧形結構,其上設有一凸起部27,凸起部27內設有一卡位28及螺栓孔29,煲把手20的一端設有方形槽位30,所述卡件19套卡在卡位28上,螺栓通過螺栓孔29將卡件19固定在凸起部27上,煲把手20的一端還設有方形槽位30,煲把手20與蓋把手2在方形槽位30處扣合。煲墊18鋪設既可讓煲更好均勻受熱,又可保護煲身17免于受損;煲身17兩側面的卡件19套卡在弧形煲把手20的卡位28上,使得端煲更穩(wěn)更舒適。
[0027]蓋把手2與自動排氣裝置設有彈性距離H,利于自動排氣的進行。使用時,壓下蓋把手2,旋轉至與煲把手20相扣合處的方形槽位30扣合,彈力裝置可壓緊煲蓋;壓下蓋把手2,旋轉至脫離煲把手20相扣合處的方形槽位30,即可掀起煲蓋。烹飪時煲內達到壓力預定值后,氣體從蓋面14的排氣孔32冒出,將環(huán)形墊片12頂起,并從蓋帽11的內環(huán)形槽21處排出,自動排氣裝置排氣,從而實現(xiàn)第一重自動排氣;將整個微壓煲看為一個排氣閥,煲蓋為閥門,煲蓋是利用彈簧的彈力壓扣在煲把手上,當自動排氣裝置失效或煲內壓力過高時,煲蓋受壓并抵消彈簧的彈力,煲蓋自動輕微彈起排氣卸壓,從而實現(xiàn)第二重排氣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壓煲,包括相互連接的煲身(17)和煲蓋,在煲身(17)的兩側面上設有煲把手(20),其特征在于:所述煲蓋包括設有第一套筒(3)的蓋把手(2)、彈力裝置、用于在煲內壓力達到預定值時自動抵觸彈力裝置的自動排氣裝置及蓋體,彈力裝置套設在第一套筒(3)內,自動排氣裝置安設在蓋體上并置于彈力裝置下方,彈力裝置一端與第一套筒(3)抵觸,另一端與自動排氣裝置抵觸,自動排氣裝置設有蓋帽(11),蓋帽(11)與第一套筒(3)之間設有用于讓煲蓋自動彈起排氣卸壓的彈性距離(H),所述蓋把手(2)按壓旋轉后與煲把手(20)扣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壓煲,其特征在于:煲蓋還包括頂蓋(1),所述蓋把手(2)為弓形結構,蓋把手(2)上設有蓋槽(13),頂蓋(I)設置在蓋槽(23)處,所述第一套筒(3)內設有一通孔的第一凸臺(26),通孔貫穿蓋把手(2)并與所述蓋槽(23)連通,連通處為方形槽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壓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力裝置包括第一螺栓(5)、第一螺母(7)、第一墊片(6)、套設在第一螺栓(5)外的彈力圈(8)及套設在彈力圈(8)外的護套(4),所述第一螺栓(5)順次通過第一墊片(6)、蓋把手(2)與第一螺母(7)在蓋槽(23)的方形槽結構處連接,所述護套(4)套設在所述第一凸臺(26)外且置于第一套筒(3)內;所述自動排氣裝置包括第二螺栓(9)、第二套筒(10)、第二螺母(16)、第二墊片(15)、相互套嵌的蓋帽(11)及環(huán)形墊片(12),蓋帽(11)中部設有一帶通孔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在蓋頂形成內環(huán)形槽(21),在蓋底形成外環(huán)形槽(24),蓋帽(11)的蓋沿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槽(22),所述環(huán)形墊片(12)套設在第二凸臺(25)外且置于在外環(huán)形槽(24)內,所述彈力圈(8)及護套(4)放置在蓋帽(11)的內環(huán)形槽(21)上;所述蓋體包括設有槽道的蓋邊(13)及套設在槽道上的蓋面(14),蓋面(14)中軸處設有一貫穿孔(31),貫穿孔(31)旁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孔(32),第二螺栓(9)順次通過蓋帽(11)、環(huán)形墊片(12)、貫穿孔(31)、第二套筒(10)、第二墊片(15)與第二螺母(16)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壓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煲身(17)還設有一煲墊(18)及卡件(19),所述煲墊(18)鋪設在煲身(17)底部,卡件(19)設置在煲身(17)兩側面,所述煲把手(20)為弧形結構,其上設有一凸起部(27),凸起部(27)內設有一卡位(28)及螺栓孔(29),煲把手(20)的一端設有方形槽位(30),所述卡件(19)套卡在卡位(28)上,螺栓通過螺栓孔(29)將卡件(19)固定在凸起部(27)上,煲把手(20)的一端還設有方形槽位(30),煲把手(20 )與蓋把手(2 )在方形槽位(30 )處扣合。
【文檔編號】A47J27/08GK203447076SQ201320412905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11日
【發(fā)明者】劉炳耀, 梁東炎 申請人:廣東萬事泰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