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學技術(sh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鼻炎分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又包括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單純性鼻炎表現(xiàn)為鼻粘膜充血、腫脹,呈紅色或暗紅色,以間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量多為主要癥狀;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較重,多為持續(xù)性,有閉塞性鼻音,嗅覺減退,鼻涕為黏液性或黏膿性,不易擤出,多伴有頭痛、頭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癥狀。以上兩種慢性鼻炎一般病程較長,疲勞、感寒后癥狀加重,易并發(fā)耳脹、耳閉等癥。急性鼻炎又稱傷風鼻塞,以鼻塞、噴嚏、清涕為主要癥狀,通過鼻腔檢查,表現(xiàn)為鼻粘膜充血,鼻腔內(nèi)分泌物增多,起癥較急,病程較短。
當前,治療鼻炎的藥物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內(nèi)服刑和外用型,內(nèi)服藥由于需要經(jīng)過全身循環(huán)送至鼻腔粘膜等原因,能夠到達鼻部的藥物已經(jīng)很少,因此具有起效慢、藥效小的缺點。外用型對此病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多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制劑,具有顯著療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制劑,由以下各組分組成:
川芎1-20份、麝香1-20份、冰片1-20份、蒼耳子1-20份、麻黃1-20份、細辛1-20份、薄荷1-20份、黃柏1-20份、黨參1-20份、甘草1-20份、黃芩1-20份、益母草1-20份、金銀花1-20份、地榆1-20份、大棗1-20份、徐長卿1-20份、白芷1-20份、辛夷1-20份、瓜蔞1-20份、羌活1-20份、虎杖1-20份、蘆薈1-20份、防風1-20份、枸杞1-20份、五味子1-20份、干姜1-20份、黃精1-20份、鵝不食草1-20份、桔梗1-20份、貝母1-20份、沙苑子1-20份、莪術(shù)1-20份、沒藥1-20份、血竭1-20份、乳香1-20份、桑寄生1-20份、苦參1-20份、當歸1-20份、三七1-20份、桂枝1-20份、紫蘇1-20份、魚腥草1-20份、大黃1-20份、桑葉1-20份、杏仁1-20份。
所述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shù)可以優(yōu)選為:川芎1-15份、麝香1-15份、冰片1-15份、蒼耳子1-15份、麻黃1-15份、細辛1-15份、薄荷1-15份、黃柏1-15份、黨參1-15份、甘草1-15份、黃芩1-15份、益母草1-15份、金銀花1-15份、地榆1-15份、大棗1-15份、徐長卿1-15份、白芷1-15份、辛夷1-15份、瓜蔞1-15份、羌活1-15份、虎杖1-15份、蘆薈1-15份、防風1-15份、枸杞1-15份、五味子1-15份、干姜1-15份、黃精1-15份、鵝不食草1-15份、桔梗1-15份、貝母1-15份、沙苑子1-15份、莪術(shù)1-15份、沒藥1-15份、血竭1-15份、乳香1-15份、桑寄生1-15份、苦參1-15份、當歸1-15份、三七1-15份、桂枝1-15份、紫蘇1-15份、魚腥草1-15份、大黃1-15份、桑葉1-15份、杏仁1-15份。
所述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shù)還可以優(yōu)選為:川芎1-10份、麝香1-10份、冰片1-10份、蒼耳子1-10份、麻黃1-10份、細辛1-10份、薄荷1-10份、黃柏1-10份、黨參1-10份、甘草1-10份、黃芩1-10份、益母草1-10份、金銀花1-10份、地榆1-10份、大棗1-10份、徐長卿1-10份、白芷1-10份、辛夷1-10份、瓜蔞1-10份、羌活1-10份、虎杖1-10份、蘆薈1-10份、防風1-10份、枸杞1-10份、五味子1-10份、干姜1-10份、黃精1-10份、鵝不食草1-10份、桔梗1-10份、貝母1-10份、沙苑子1-10份、莪術(shù)1-10份、沒藥1-10份、血竭1-10份、乳香1-10份、桑寄生1-10份、苦參1-10份、當歸1-10份、三七1-10份、桂枝1-10份、紫蘇1-10份、魚腥草1-10份、大黃1-10份、桑葉1-10份、杏仁1-10份。
所述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可以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或糖漿劑。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還提供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劑劑型為口服液劑,其制備方法的包括:
a、取原料川芎、蒼耳子、麻黃、細辛、薄荷、黃柏、黨參、甘草、黃芩、益母草、金銀花、地榆、大棗、徐長卿、白芷、辛夷、瓜蔞、羌活、虎杖、蘆薈、防風、枸杞、五味子、干姜、黃精、鵝不食草、桔梗、貝母、沙苑子、莪術(shù)、沒藥、乳香、桑寄生、苦參、當歸、三七、桂枝、紫蘇、魚腥草、大黃、桑葉、杏仁放入乙醇中浸泡,熱提取2次,成膏狀,為組分1;
b、藥渣水提取2次,濃縮過濾為膏狀,為組分2;
c、將上述兩種膏狀濃縮成糊狀,加入血竭、麝香、冰片,滅菌,再加入糊精,然后真空冷凍密封。
所述步驟a中,取原料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2小時,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8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時1.10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1。
所述步驟b中,將乙醇提取過的藥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2小時,100-12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時1.10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2。
所述步驟c中,將上述兩種組分膏狀濃縮成糊狀,加入血竭、麝香、冰片,用CO 60滅菌,輻照劑量8k,加入糊精,然后真空罐裝密封即得,使用時直接飲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也提供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劑劑型為膠囊劑,其制備方法的包括:
a.將所述原料川芎、蒼耳子、麻黃、細辛、薄荷、黃柏、黨參、甘草、黃芩、益母草、金銀花、地榆、大棗、徐長卿、白芷、辛夷、瓜蔞、羌活、虎杖、蘆薈、防風、枸杞、五味子、干姜、黃精、鵝不食草、桔梗、貝母、沙苑子、莪術(shù)、沒藥、乳香、桑寄生、苦參、當歸、三七、桂枝、紫蘇、魚腥草、大黃、桑葉、杏仁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篩;
b.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
c.再取上述乙醇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1次;
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噴霧干燥,得藥粉;加入血竭、麝香、冰片,混合過篩得到的藥粉裝入膠囊制為膠囊劑。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也提供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內(nèi)服藥物的劑型為丸劑,其制備步驟包括:
a.將所述原料藥川芎、蒼耳子、麻黃、細辛、薄荷、黃柏、黨參、甘草、黃芩、益母草、金銀花、地榆、大棗、徐長卿、白芷、辛夷、瓜蔞、羌活、虎杖、蘆薈、防風、枸杞、五味子、干姜、黃精、鵝不食草、桔梗、貝母、沙苑子、莪術(shù)、沒藥、乳香、桑寄生、苦參、當歸、三七、桂枝、紫蘇、魚腥草、大黃、桑葉、杏仁混合,切碎,過120目篩,得細藥粉備用;
b.將未過篩的粗粉浸泡乙醇中提取2次;
c.再取上述步驟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
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成浸膏,與a步驟得到細藥粉、血竭、麝香、冰片,合并加入蜂蜜搓成丸劑。
所述治療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其所述中藥的使用方法為,本發(fā)明做煎湯劑服用時,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每10天為一療程;膠囊劑、片劑、丸劑使用時,每次1片、1?;?丸,每日三次,每7日為一療程。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具有療效好、成本低、局限性小、無不良反應等優(yōu)點。本發(fā)明各原料有效成份相互影響、協(xié)同作用,對鼻炎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本發(fā)明中藥制備方法簡單、配伍嚴謹、藥性平和、安全無副作用、成本低廉,適宜各類人群服用,便于在臨床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鼻炎,中醫(yī)名鼻淵、腦漏、腦滲、腦崩、控腦砂、腦砂等。本病的發(fā)生,外因感受風寒、風熱之邪,內(nèi)因臟腑功能失調(diào),主要與肺、胃、肝、膽、脾等臟腑邪實或虛損有關。鼻淵以熱證居多,病久可以傷氣,多與肺有關。鼻淵的辨證要點首分虛實。一般暴起,初病,體質(zhì)壯實者多為實證;久病,體弱,病情纏綿,時輕時重者多虛中夾實,純虛者少。實證應分清風、濕、熱的偏重;虛證要注意氣虛、陰虛、陽虛的不同,同時還須辨別與肺、膽、脾(胃)、腎的關系。
川芎: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肝、膽、心包經(jīng)。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麝香:溫、無毒、味苦。入心、脾、肝經(jīng),有開竅、辟穢、通絡、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風、痰厥、驚癇、中惡煩悶、心腹暴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冰片:功能主治:開竅,辟穢,通絡,散瘀。治中風,痰厥,驚癇,中惡煩悶,心腹暴痛,癥瘕癖積,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蒼耳子:性味:辛、苦,溫;有毒。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功能主治:蒼耳子:散風除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麻黃:麻黃:性味:辛、微苦,溫。歸經(jīng):歸肺、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細辛: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心、肺、腎經(jīng)。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薄荷:性味:辛,涼。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功能主治: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黃柏:性味:苦,寒。歸經(jīng):歸腎、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本草經(jīng)疏》:"陰陽兩虛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飲食少進及食不消,或兼泄瀉,或惡冷物及好熱食;腎虛天明作泄;上熱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宮寒;血虛不孕,陽虛發(fā)熱,瘀血停滯,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金瘡發(fā)熱;癰疽潰后發(fā)熱,傷食發(fā)熱,陰虛小水不利,痘后脾虛小水不利,血虛不得眠,血虛煩躁,脾陰不足作泄等證,法咸忌之。"
黨參:黨參:性味:甘,平。①《本經(jīng)逢原》:"甘,平。"②《本草再新》:"甘,平,無毒。"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jīng)氣分。"功能主治: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①《本經(jīng)逢原》:"清肺。"②《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③《綱目拾遺》:"治肺虛,益肺氣。"④《科學的民間藥草》:"補血劑。適用于慢性貧血,萎黃病,白血病,腺病,佝僂病。"⑤《中藥材手冊》:"治虛勞內(nèi)傷,腸胃中冷,滑瀉久痢,氣喘煩渴,發(fā)熱自汗,婦女血崩、胎產(chǎn)諸病。"
甘草:性味:甘,平。①《本經(jīng)》:"味甘,平。"②《別錄》:"無毒。"③《本草衍義》:"微涼。"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歸經(jīng):入脾、胃、肺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jīng)。"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二經(jīng)。"③《本草通玄》:"入脾、胃。"④《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功能主治: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fā)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黃芩:性味:苦,寒。歸經(jīng):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益母草:性味:苦、辛,微寒。歸經(jīng):歸肝、心包經(jīng)。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消腫。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
金銀花:金銀花:性味:甘,寒。歸經(jīng):歸肺、心、胃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fā)熱。
地榆:性味:苦、酸、澀,微寒。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大棗:性溫、味甘,具益氣補血、健脾和胃、袪風功效,對治療過敏性紫癜、貧血、高血壓、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zhuǎn)氨酶增高,以及預防輸血反應等均有理想效果;大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huán)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抑癌、抗過敏作用;棗中含有抗疲勞作用的物質(zhì),能增強人的耐力;棗還具有減輕毒性物質(zhì)對肝臟損害的功效;棗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有鎮(zhèn)靜降血壓的作用。
徐長卿: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功能主治: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用于風濕痹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撲損傷,蕁麻疹、濕疹。
白芷: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胃、大腸、肺經(jīng)。功能主治: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辛夷: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肺、胃經(jīng)。功能主治: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
瓜蔞:性味:甘、微苦、寒。歸經(jīng):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用于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痹心痛,結(jié)胸痞滿,乳癰,肺癰,腸癰腫痛,大便秘結(jié)。
羌活:性味:辛、苦,溫。歸經(jīng):歸膀胱、腎經(jīng)。功能主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虎杖:祛風,利濕,破瘀,通經(jīng)。治風濕筋骨疼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婦女經(jīng)閉,產(chǎn)后惡露不下,癥瘕積聚,痔漏下血。跌撲損傷,燙傷,惡瘡癬疾。
蘆薈:性味:苦,寒。歸經(jīng):歸肝、胃、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清肝熱,通便。用于便秘,小兒疳積,驚風;外治濕癬。
防風:性味:辛、甘,溫。歸經(jīng):歸膀胱、肝、脾經(jīng)。功能主治:解表祛風,勝濕,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腎經(jīng)。滋腎,潤肺,補肝,明目。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五味子:性味:酸、甘,溫。歸經(jīng):歸肺,心、腎經(jīng)。功能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nèi)熱消渴,心悸失眠。
干姜:性味:辛、熱。歸經(jīng):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功能主治: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黃精:性味:甘,平。歸經(jīng):歸脾、肺、腎經(jīng)。功能主治: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用于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虛燥咳,精血不足,內(nèi)熱消渴。
鵝不食草: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功能主治:通鼻竅,止咳,用于風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
桔梗:性味:苦、辛,平。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貝母: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歸經(jīng):《本草正》:"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jié),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痰。"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沙苑子:補肝,益腎,明目,固精。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遺精早泄,小便頻數(shù),遺尿,尿血,白帶。
莪術(shù):性味:味辛;苦;性溫。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功能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主血氣心痛;飲食積滯;脘腹脹痛;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瘤痞塊;跌打損傷。
沒藥:性味:苦,平。①《藥性論》:"味苦辛。"②《海藥本草》:"味苦辛,溫,無毒。"③《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①《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經(jīng)。"②《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jīng)。"③《本草求真》:"入心、肝。"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腫定痛。治跌損,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癥瘕,經(jīng)閉,癰疽腫痛,痔漏,目障。
血竭:血竭:性味:甘咸,平。①《雷公炮炙論》:"味微咸甘。"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③《本草蒙筌》:"味辛咸,氣平,有小毒。"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①《綱目》:"手足厥陰。"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手少陰經(jīng)。"③《本草新編》:"入腎。"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損,內(nèi)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
乳香:乳香:性味:辛苦,溫。①《別錄》:"微溫。"②《日華子本草》:"味辛,熱,微毒。"③李杲:"味苦辛,熱。"歸經(jīng):入心、肝、脾經(jīng)。①朱震亨:"入手少陰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手少陰,兼入足厥陰經(jīng)。"功能主治:調(diào)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血刺痛。
桑寄生:性味:苦、甘,平。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jīng)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苦參:性味:苦,寒。歸經(jīng):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當歸:性味:甘、辛,溫。歸經(jīng):歸肝、心、脾經(jīng)。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jīng)。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三七:性味:甘、微苦,溫。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
桂枝:性味:辛、甘,溫。歸經(jīng):歸心、肺、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jīng)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紫蘇:性味:辛,溫。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功能主治: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魚腥草:性味:辛,微寒。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用于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大黃:性味:苦,寒。歸經(jīng):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桑葉:性味:苦甘,寒。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②《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③《醫(yī)林纂要》:"甘酸辛,寒。"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fā)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歸經(jīng):歸肺、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川芎1份、麝香1份、冰片1份、蒼耳子1份、麻黃1份、細辛1份、薄荷3份、黃柏1份、黨參1份、甘草3份、黃芩3份、益母草3份、金銀花3份、地榆1份、大棗1份、徐長卿1份、白芷1份、辛夷3份、瓜蔞3份、羌活1份、虎杖1份、蘆薈1份、防風1份、枸杞1份、五味子1份、干姜1份、黃精1份、鵝不食草1份、桔梗1份、貝母1份、沙苑子1份、莪術(shù)1份、沒藥1份、血竭1份、乳香1份、桑寄生1份、苦參1份、當歸1份、三七3份、桂枝1份、紫蘇1份、魚腥草1份、大黃3份、桑葉1份、杏仁2份。
所述制劑劑型為口服液劑,其制備方法的包括:
a、取原料川芎、蒼耳子、麻黃、細辛、薄荷、黃柏、黨參、甘草、黃芩、益母草、金銀花、地榆、大棗、徐長卿、白芷、辛夷、瓜蔞、羌活、虎杖、蘆薈、防風、枸杞、五味子、干姜、黃精、鵝不食草、桔梗、貝母、沙苑子、莪術(shù)、沒藥、乳香、桑寄生、苦參、當歸、三七、桂枝、紫蘇、魚腥草、大黃、桑葉、杏仁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2小時,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8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時1.10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1。
b、將乙醇提取過的藥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2小時,100-12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時1.10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2。
c、將上述兩種膏狀濃縮成糊狀,加入血竭、麝香、冰片,滅菌,再加入糊精,用CO 60滅菌,輻照劑量8k,加入糊精,然后真空罐裝密封即得,使用時直接飲用。
實施例2
a.將所述原料川芎1份、蒼耳子1份、麻黃1份、細辛1份、薄荷3份、黃柏1份、黨參1份、甘草3份、黃芩3份、益母草3份、金銀花3份、地榆1份、大棗1份、徐長卿1份、白芷1份、辛夷3份、瓜蔞3份、羌活1份、虎杖1份、蘆薈1份、防風1份、枸杞1份、五味子1份、干姜1份、黃精1份、鵝不食草1份、桔梗1份、貝母1份、沙苑子1份、莪術(shù)1份、沒藥1份、乳香1份、桑寄生1份、苦參1份、當歸1份、三七3份、桂枝1份、紫蘇1份、魚腥草1份、大黃3份、桑葉1份、杏仁2份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篩;
b.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
c.再取上述乙醇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1次;
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噴霧干燥,得藥粉;加入血竭1份、麝香1份、冰片1份,混合過篩得到的藥粉裝入膠囊制為膠囊劑。
實施例3
a.將所述原料川芎1份、蒼耳子1份、麻黃1份、細辛1份、薄荷3份、黃柏1份、黨參1份、甘草3份、黃芩3份、益母草3份、金銀花3份、地榆1份、大棗1份、徐長卿1份、白芷1份、辛夷3份、瓜蔞3份、羌活1份、虎杖1份、蘆薈1份、防風1份、枸杞1份、五味子1份、干姜1份、黃精1份、鵝不食草1份、桔梗1份、貝母1份、沙苑子1份、莪術(shù)1份、沒藥1份、乳香1份、桑寄生1份、苦參1份、當歸1份、三七3份、桂枝1份、紫蘇1份、魚腥草1份、大黃3份、桑葉1份、杏仁2份,切碎,過120目篩,得細藥粉備用;
b.將未過篩的粗粉浸泡乙醇中提取2次;
c.再取上述步驟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
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成浸膏,與a步驟得到細藥粉、血竭1份、麝香1份、冰片1份,合并加入蜂蜜搓成丸劑。
藥理學毒性試驗
1、急性毒性試驗
應用小鼠進行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在488.8g生藥/kg劑量下,給藥后小鼠出現(xiàn)輕微活動減少,1小時左右恢復正常,給藥后連續(xù)觀察7天,無一動物死亡,其全身狀況、飲食、攝水、小便和體重增長均正常,實驗結(jié)果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的最大給藥量為488.8g生藥/kg/d(LD50>488.8g生藥/kg)。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每日臨床用藥總量為0.1g生藥/kg/d;按體重計,小鼠灌胃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的耐受量為臨床病人的4888倍。提示該藥急性毒性低,臨床用藥安全。
2、長期毒性試驗
選用SD大鼠,給予不同濃度(18.0、6.0、2.0g生藥/kg)的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每天灌胃一次,連續(xù)90天,末次給藥后24小時各組活殺1/2動物(雌雄各半),其余1/2動物繼續(xù)觀察2周后活殺。試驗期間觀察動物的外觀、一般行為、攝食量、體重變化,給藥后90天和停藥2周進行血液學(RBC、HB、網(wǎng)織紅細胞、PLT、CT、WBC及分類)和血液生化(AST、ALT、ALP、Glu、BUN、Crea、TP、T.BIL、ALB、CHOL)、尿液生化、臟器系數(shù)、病理組織學等指標檢查。試驗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在高、中、低劑量組動物一般狀態(tài)良好,外觀體征、行為活動、進食量和體重增長均無異常變化;三個劑量組及對照組血液學檢查、血液生化學、尿液生化檢查均在正常范圍,組間無顯著差異;各組主要臟器組織病理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上述指標停藥2周后也未見改變。本試驗用藥劑量分別為臨床用藥劑量的180、60、20倍,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在高、中、低三個劑量(18.0、6.0、2.0g生藥/kg)連續(xù)90天給藥對大鼠無明顯影響,無明確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標,恢復期觀察也未見延遲性毒性反應,提示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臨床應用的劑量安全性較高。
臨床試驗
一般資料
為了驗證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效果,在青島市多名專家的共同研究和指導下,自2008年3月至2015年11月,對360例鼻炎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190例,女170例。
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治療方法:
對照組:空白組口服安慰劑膠囊,早晚各一次。療程14天。
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藥物,每天分三次飯后口服,療程14天。兩組分別治療后,觀察臨床癥狀與各項輔助檢查等改善情況。
療效評價:
(1)治愈:炎癥全部消失,癥狀恢復正常。
(2)顯效:炎癥消失,癥狀基本恢復正常。
(3)有效:炎癥基本消失,癥狀部分好轉(zhuǎn)。
(4)無效:通過治療后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表1兩組療效比較n(%)
以上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以上數(shù)據(jù)顯著說明了本發(fā)明各原料有效成份相互影響、協(xié)同作用,對鼻炎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范圍情況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內(nèi)容對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均屬于權(quán)利要求書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