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胃寒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shù):
胃寒,指胃受寒邪侵襲,或飲食生冷,導(dǎo)致胃中陽氣虛損,陰寒偏盛的病理變化,指脾陽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病癥,癥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治宜暖胃散寒,胃寒給患者帶來的潛在威脅很大,很容易誘發(fā)胃的器質(zhì)性病變,嚴(yán)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另外西藥治療胃寒見效快,但不容易根除,停藥后很容易復(fù)發(fā)。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具有暖胃散寒、 健脾養(yǎng)胃功效的治療胃寒的中藥配方。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胃寒的中藥配方,所述的中藥是由如下原料配比制成:冬瓜皮9~20份、刀豆6~9份、白術(shù)6~10份、木香5~6份、枳實7~9份、陳皮6~9份、甘草6~7份、肉桂2~4.5份、生姜5~9份、白芍10~12份、黨參8~10份、砂仁3~6份、紅棗6~10份。
所述的白術(shù)為炒白術(shù)。
所述的中藥是由如下原料配比制成,冬瓜皮16.5g、刀豆6g、白術(shù)6g、木香5g、枳實7g、陳皮6g、甘草6g、肉桂4.5g、生姜9g、白芍12g、黨參8g、砂仁4g、紅棗10g。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暖胃散寒、 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胃寒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各原料藥的藥理藥性分析如下:
1)冬瓜皮:冬瓜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有棱溝,冬瓜皮長約6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5-20cm,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葉片腎狀近圓形,寬15-30cm5-7淺裂或有時中裂,裂片寬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小齒,基部深心形,兩面均被粗毛,葉脈網(wǎng)狀,在葉背面稍隆起,密被毛,鄭須生于葉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單生于葉腋,花梗被硬毛;花萼管大辯論,裂片三角卵形,邊緣有鋸齒,反折;花冠黃色,5裂至基部,外展;雄花有雄蕊3,花絲分生,花藥卵形,藥室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長圓筒形或長卵形,密被黃褐色長硬毛,柱頭3,略扭曲,瓠果大型,肉質(zhì),長圓柱狀或近球形,長25-60cm,徑10-25cm,表面有硬毛和蠟質(zhì)白粉,種子多數(shù)卵形,白色或淡黃色,壓扁?;ㄆ?-6月,果期6-8月。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微寒;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清熱利水;消腫的功能,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瘡腫。
2)刀豆:為豆科植物刀豆的種子,一年生纏繞狀草質(zhì)藤本,莖長可達數(shù)米,無毛或稍被毛,三出復(fù)葉,葉柄長7~15cm;頂生小葉通常寬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20cm,寬5~16cm,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側(cè)生小葉基部圓形、偏斜,總狀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常2~3朵簇生于花序軸上,萼管狀鐘形,稍被毛,上唇大,具2裂齒,下唇有3裂齒,卵形;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長3~4cm,旗瓣寬橢圓形,頂端凹入,基部具不明顯的耳及寬爪,翼瓣較短,約與龍骨瓣等長,和龍骨瓣均彎曲,具向下的耳;雄蕊10枚,合生,對旗瓣的1枚基部稍離生;子房線狀,具短柄,有疏長硬毛,有胚珠多枚,莢果線形,扁而略彎曲,長10~35cm,寬3~6cm,先端彎曲或鉤狀,邊緣有隆脊,內(nèi)含種子10~14粒,呈扁卵形或扁腎形,長2~3.5cm,寬1~2cm,厚0.5~1.2cm,表面淡紅色至紅紫色,微皺縮,略有光澤,邊緣具眉狀黑色種臍,長約2cm,上有白色細(xì)紋3條,質(zhì)硬,難破碎,種皮革質(zhì),內(nèi)表面棕綠色而光亮;子葉黃白色,油潤,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歸經(jīng): 性溫、平;味甘;歸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溫中、下氣、止呃、補腎的功能,主要用于虛寒呃逆、嘔吐、腎虛、腰痛、胃痛。
3)白術(shù):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互生,莖下部葉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裂片最大,邊緣有刺狀齒,葉柄長;莖上部葉分裂或不分裂,葉柄漸短,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總苞片7~8層,基部有羽狀深裂的葉狀苞片;全為管狀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藥;子房下位,瘦果被黃白色茸毛,冠毛羽狀,長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均系栽培,主產(chǎn)浙江、安徽、江蘇。
性味歸經(jīng):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4)木香:木香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稱,云木香(學(xué)名:Saussurea costus),又名廣木香或青木香,屬菊科風(fēng)毛菊屬,川木香(學(xué)名:Dolomiaea souliei)是菊科川木香屬的植物,均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生長在高山草地和灌叢中,為野生植物,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這兩種植物的根莖都是重要的中草藥,可到大有恒中藥材庫查詢最新價格,木香,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2m,柱根粗壯,圓形,直徑可達5 cm,表面黃褐色,有稀疏側(cè)根,莖直立,被有稀疏短柔毛,基生葉大型,具長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萇三角形,長30-100cm,寬15-20cm,基部心形或闊楔形,下延直達葉柄基部或一規(guī)則分裂的翅狀,葉緣呈不規(guī)則淺裂或波狀,疏生短刺,上面深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帶褐色,被短毛;莖生葉較小,葉基翼狀,下延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通常2-3個叢生于花莖頂端,幾無總花梗,腋生者單一,有長的總花梗;總苞片約10層,三角狀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9-25mm,外層較短,先端長銳尖如刺,疏被微柔毛;花全部管狀,暗紫色,花冠管長1.5cm,先產(chǎn)央5裂;雄蕊5,花藥聯(lián)合,上端稍分離,有5尖齒;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之外,柱頭2裂,瘦果線形,長端有2層黃色直立的羽狀冠毛,桌熟時多脫落,花期5-8月,果期9-10月。
性味歸經(jīng):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dǎo)滯的功效,主要用于胞脅脹滿足 、脘腹脹痛、哎吐泄瀉、痢疾后重。
5)枳實:為蕓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實,除去雜質(zhì),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者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味歸經(jīng):味苦、辛;性寒;歸脾、胃、肝、心經(jīng)。
功能主治: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jié)胸,臟器下垂。
6)陳皮:又名橘皮,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橘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區(qū),10至12月果實成熟時,摘下果實,剝?nèi)」?,陰干或通風(fēng)干燥,廣橘皮(陳皮)剝?nèi)r多割成3至4瓣,橘皮(陳皮)藥材分"陳皮"和"廣陳皮"。
性味歸經(jīng):性溫;味辛、苦;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7)甘草: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100厘米,直徑0.6—3.5厘米,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喜陰暗潮濕,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根和根狀莖供藥用。
性味歸經(jīng):味甘、平;性微涼;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8)肉桂:肉桂,常綠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葉互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cm,寬3.5-6cm,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被細(xì)柔毛;具離基3出脈,于下面明顯隆起,細(xì)脈橫向平行;葉柄粗壯,長1-2cm,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cm;花梗長約5mm;花被管長約2mm,裂片6,黃綠色,橢圓形,長約3mm,內(nèi)外密生短柔毛;發(fā)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nèi)向,第3輪雄蕊外向,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nèi)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臟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個,花柱細(xì),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高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樹皮厚可達13毫米,具強烈辛辣芳香味,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8-20厘米,寬3-5.5厘米;頂端急尖,葉基寬楔形;全緣,具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徑5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3毫米,果橢圓形,長10毫米,徑7-8毫米,熟時紫黑色。
性味歸經(jīng):性大熱;味辛、甘;歸心、脾、肺、腎四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jīng)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的功效,用于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jīng)閉、痛經(jīng)、溫經(jīng)通脈。
9)生姜: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新鮮根莖,高40—100cm,品種有:青州竹根姜 山農(nóng)一號生姜青州小黃姜,別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鮮生姜、蜜炙姜,姜的根莖(干姜)、栓皮(姜皮)、葉(姜葉)均可入藥。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的功效, 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qū)散寒邪。
10)白芍:白芍藥(學(xué)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也稱白花芍藥,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稱白花芍藥,其根可入藥,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植,在2012年《深宮諜影》中,皇太后被董鄂妃嘲笑,說:"芍藥次于牡丹,"柳涵香,說:"芍藥并不次于牡丹。"芍藥是中國七夕節(jié)的代表花卉,代表愛情,是花相,正如花的顏色,純白無暇,象征著愛情無比的美好高尚,分布中國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根并入藥。
性味歸經(jīng):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用于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11)黨參:黨參(學(xué)名: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 )桔??泣h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莖基具多數(shù)瘤狀莖痕,根常肥大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莖纏繞,不育或先端著花,黃綠色或黃白色,葉在主莖及側(cè)枝上的互生,葉柄有疏短刺毛,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邊緣具波狀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花單生于枝端,與葉柄互生或近于對生,花冠上位,闊鐘狀,裂片正三角形,花藥長形,種子多數(shù),卵形,7-10月開花結(jié)果,產(chǎn)地中國北方海拔1560-3100米的山地林邊及灌叢中,黨參為中國常用的傳統(tǒng)補益藥,古代以山西上黨地區(qū)出產(chǎn)的黨參為上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黨參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對化療放療引起的白細(xì)胞下降有提升作用。
性味歸經(jīng):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脾、肝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潤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平肝、解毒的功效,用于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暈、疔毒瘡瘍。
12)砂仁:砂仁,英文/拉丁名稱:FRUCTUS AMOMI,別名:春砂仁,砂仁是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是中醫(y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目前藥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chǎn)于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chǎn)于東南亞國家,株高1.5-3米,莖散生;根莖匍匐地面,節(jié)上被褐色膜質(zhì)鱗片,中部葉片長披針形,長37厘米,寬7厘米,上部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3厘米,頂端尾尖,基部近圓形,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或近無柄;葉舌半圓形,長3-5毫米;葉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狀網(wǎng)紋,穗狀花序橢圓形,總花梗長4-8厘米,被褐色短絨毛;鱗片膜質(zhì),橢圓形,褐色或綠色;苞片披針形,長1.8毫米,寬0.5毫米,膜質(zhì);小苞片管狀,長10毫米,一側(cè)有一斜口,膜質(zhì),無毛;花萼管長1.7厘米,頂端具三淺齒,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長1.8厘米;裂片倒卵狀長圓形,長1.6-2厘米,寬0.5-0.7厘米,白色;唇瓣圓匙形,長寬約1.6-2厘米,白色,頂端具二裂、反卷、黃色的小尖頭,中脈凸起,黃色而染紫紅,基部具二個紫色的痂狀斑,具瓣柄;花絲長5-6毫米,花藥長約6毫米;藥隔附屬體三裂,頂端裂片半圓形,高約3毫米,寬約4毫米,兩側(cè)耳狀,寬約2毫米;腺體2枚,圓柱形,長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橢圓形,長1.5-2厘米,寬1.2-2厘米,成熟時紫紅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種子多角形,有濃郁的香氣,味苦涼,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3)紅棗:紅棗又名大棗、干棗、棗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含有抑制癌細(xì)胞,甚至可使癌細(xì)胞向正常細(xì)胞轉(zhuǎn)化的物質(zhì),經(jīng)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jié)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nèi)多余的膽固醇轉(zhuǎn)變?yōu)槟懼?,我國古代名醫(y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币馑际钦f,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yī)認(rèn)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yīng)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里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dāng)由甜食供應(yīng),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yǎng)脾佳品。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冬瓜皮20g、刀豆6g、白術(shù)6g、木香5g、枳實9g、陳皮6g、甘草6.5g、肉桂4.5g、生姜5g、白芍12g、黨參10g、砂仁3g、紅棗7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暖胃散寒、 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胃寒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實施例2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冬瓜皮19g、刀豆7g、白術(shù)7g、木香5g、枳實7g、陳皮7g、甘草6g、肉桂4g、生姜6g、白芍10g、黨參10g、砂仁4g、紅棗8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暖胃散寒、 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胃寒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
實施例3
本發(fā)明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如下原料制成:冬瓜皮18g、刀豆8g、白術(shù)6g、木香5g、枳實7g、陳皮7g、甘草6g、肉桂4g、生姜6g、白芍10g、黨參10g、砂仁4g、紅棗9g。
本發(fā)明基于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按中藥配伍原則加水熬制而成,采用口服的方式飲用,具有暖胃散寒、 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療效顯著、能夠真正起到治療的作用,主要應(yīng)用于胃寒的人群,本發(fā)明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使用效果好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