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探頭和供探頭貫穿的護套的外科處置器具。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外科處置器具,其包括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延伸設置的探頭和供探頭貫穿的護套。在該外科處置器具中,在探頭的頂端部設有探頭處置部,探頭處置部自護套的頂端朝向頂端側突出。另外,外科處置器具具有由保持主體部和固定手柄形成的保持單元。探頭和護套從頂端側向保持單元的內部插入,并連結于保持單元。另外,在保持單元上,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安裝有可動手柄,在護套的頂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安裝有鉗構件。通過使可動手柄相對于保持單元打開或閉合,從而使鉗構件轉動,鉗構件相對于探頭處置部打開或閉合。在外科處置器具中,相對于探頭處置部閉合鉗構件,在鉗構件與探頭處置部之間把持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使用超聲波振動等能量對所把持的處置對象進行處置。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2/0143355號說明書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處置中,當在液體中通過超聲波振動使探頭振動時,液體經(jīng)由護套的內部朝向基端側流入,有時液體從護套的內部向保持單元的內部流入。例如在將探頭處置部和鉗構件作為電極并進行基于高頻電力的處置的外科處置器具中,若液體向保持單元的內部流入,則朝向探頭處置部的探頭側電路徑(探頭側供給路徑)和朝向鉗構件的鉗構件側電路徑(鉗構件側供給路徑)有時因流入的液體而短路。因而,在像所述專利文獻1這樣的外科處置器具中,利用密封構件使護套與探頭之間保持液密,防止液體經(jīng)由護套的內部向基端側流入。
另外,基于處置時的可視性的確保等的觀點考慮,也使用了在探頭處置部形成有相對于長度軸線方向彎曲的探頭彎曲部的探頭。在該情況下,基于外科處置器具的組裝時的操作性的觀點考慮,護套由多個(例如兩個)護套結構體形成,利用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卡合面),各個護套結構體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被分割。在利用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將護套分割為多個護套結構體的外科處置器具中,即使利用密封構件使護套與探頭之間保持液密,流入到護套的內部的液體也經(jīng)由各個護套結構體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向基端側流入,有向保持單元的內部流入可能性。
本發(fā)明是著眼于上述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利用沿著長度軸線方向的分割面分割為多個護套結構體的護套中有效地防止液體經(jīng)由護套的分割部分向基端側流入的外科處置器具。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某一技術方案的外科處置器具包括:探頭,其具有基端和頂端,該探頭沿長度軸線方向延伸設置;護套,其具有被沿著所述長度軸線方向的分割面分割成的多個護套結構體,該護套沿所述長度軸線方向延伸設置,通過使所述多個護套結構體在所述分割面上對接,從而成為能夠供所述探頭貫穿的筒狀;第1密封部,其在徑向上設于所述護套與所述探頭之間,該第1密封部在所述護套的內部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以及第2密封部,其使各個所述護套結構體與相鄰設置的所述護套結構體之間的分割部分保持液密,該第2密封部在各個所述護套結構體的相對于相鄰設置的所述護套結構體的所述分割部分防止所述液體向所述基端側流入。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在利用沿著長度軸線方向的分割面分割為多個護套結構體的護套中有效地防止液體經(jīng)由護套的分割部分向基端側流入的外科處置器具。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系統(tǒng)的概略圖。
圖2是利用與鉗構件的轉動軸線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器具的剖視圖。
圖3是利用與第1交叉方向和第2交叉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器具的剖視圖。
圖4是概略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振子單元的剖視圖。
圖5是放大表示圖2的區(qū)域v的剖視圖。
圖6是在第1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器具中省略可動手柄和鉗構件、且按照每個部件將比保持單元靠頂端側的結構分解并概略表示的立體圖。
圖7是放大表示圖2的區(qū)域vii的剖視圖。
圖8是圖7的viii-viii線剖視圖。
圖9是概略表示與穿過第1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以及外側密封部的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10是概略表示與穿過第2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以及外側密封部的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11是概略表示與穿過第3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以及外側密封部的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12是概略表示與穿過第4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以及外側密封部的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13是利用與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5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外側密封部以及護套的剖視圖。
圖14是利用與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6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外側密封部以及護套的剖視圖。
圖15是利用與長度軸線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7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外側密封部以及護套的剖視圖。
圖16是利用與鉗構件的轉動軸線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8變形例的內側密封部、中繼密封部以及外側密封部的附近的剖視圖。
圖17是圖16的xvii-xvii線剖視圖。
圖18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立體圖。
圖19是從與圖18不同的方向觀察參照例的扭矩扳手得到的立體圖。
圖20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主視圖。
圖21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后視圖。
圖22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右側視圖。
圖23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左側視圖。
圖24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俯視圖。
圖25是表示參照例的扭矩扳手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8說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系統(tǒng)1的圖。如圖1所示,外科處置系統(tǒng)1包括外科處置器具2、振子單元3以及能量源單元5。外科處置器具2具有長度軸線c。在此,將與長度軸線c平行的方向設為長度軸線方向。長度軸線方向的一方側成為頂端側(圖1的箭頭c1側),與頂端側相反的側成為基端側(圖1的箭頭c2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外科處置器具2使用超聲波振動和高頻電力(高頻電能)對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進行處置。因而,外科處置器具2既是超聲波處置器具又是高頻處置器具(雙極處置器具)。
能量源單元5例如是能量控制裝置,包括電源和放大電路(均未圖示)。另外,能量源單元5包括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專用集成電路)的處理器和由存儲器等存儲部形成的控制部(未圖示)。在能量源單元5中,根據(jù)來自電源的電力,生成高頻電力(高頻電能)和振動產(chǎn)生電力(振動產(chǎn)生電能)。另外,在振子單元3上連接有線纜7的一端。線纜7的另一端以能夠分離的方式連接于能量源單元5。
外科處置器具2包括保持單元10、護套11以及探頭(桿)13。保持單元10包括沿長度軸線方向(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的保持主體部15和與保持主體部15形成為一體的固定手柄16。護套11由金屬材形成,具有導電性。另外,探頭13由鈦合金等振動傳遞性較高的材料形成,具有導電性。護套11和探頭13沿長度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在從頂端側向保持主體部15的內部插入的狀態(tài)下連結于保持單元10。另外,振子單元3從基端側以向保持主體部15的內部插入的狀態(tài)以能夠分離的方式連結于保持單元10。
另外,外科處置器具2包括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蓜邮直?7和鉗構件18支承于護套11的頂端部,能夠相對于保持單元10、護套11以及探頭13一體轉動。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以穿過可動手柄17及鉗構件18向護套11支承的支承位置、且沿著與長度軸線c交叉(垂直)的方向延伸設置的轉動軸線p為中心進行轉動。在此,將與長度軸線c交叉(垂直)、且與轉動軸線p垂直的方向的一方側設為第1交叉方向(圖1的箭頭t1的方向),將與第1交叉方向相反的側設為第2交叉方向(圖1的箭頭t2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手柄16位于比長度軸線c靠第2交叉方向側的位置。通過使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轉動,從而可動手柄17相對于保持單元10(固定手柄16)朝向第1交叉方向(第1垂直方向)打開,或者相對于保持單元10朝向第2交叉方向(第2垂直方向)閉合。另外,通過使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轉動,從而鉗構件18相對于探頭13的頂端部朝向第2交叉方向打開,或者相對于探頭13的頂端部朝向第1交叉方向閉合。
圖2和圖3是表示外科處置器具2的圖。圖2表示與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的轉動軸線p垂直的截面,圖3表示與第1交叉方向和第2交叉方向垂直的截面。另外,圖4是表示振子單元3的圖。如圖2和圖3所示,保持單元10包括形成保持主體部15的外殼的保持殼體21和連結于保持殼體21的連接筒狀構件22。連接筒狀構件22沿長度軸線方向(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并從頂端側插入于保持殼體21的內部。另外,連接筒狀構件22由絕緣材料(例如具有電絕緣性和耐熱性的金屬材料或塑料材料)形成,形成了保持主體部15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護套11在從頂端側向連接筒狀構件22的內部插入的狀態(tài)下連結于連接筒狀構件22。探頭13具有基端和頂端,從連接筒狀構件22的內部經(jīng)由護套11的內部朝向頂端側延伸設置。探頭13包括探頭主體部23和與探頭主體部23的頂端側連續(xù)的探頭處置部25。探頭主體部23沿著長度軸線c以長度軸線c為中心軸線延伸設置。探頭13以探頭處置部25(探頭頂端部)從護套11的頂端朝向頂端側突出的狀態(tài)貫穿于護套11。另外,探頭處置部25具有相對于長度軸線c彎曲的探頭彎曲部26。在本實施方式中,探頭彎曲部26朝向與轉動軸線p平行的方向的一方側相對于長度軸線c彎曲。即,探頭彎曲部26朝向與長度軸線c交叉(垂直)的某一個方向彎曲。另外,鉗構件18也與探頭處置部25(探頭彎曲部26)相對應地彎曲,并與探頭處置部25相對。
如圖4所示,振子單元3包括形成外殼的振子殼體31和安裝于振子殼體31的棒狀構件(振動傳遞構件)32。棒狀構件32在振子殼體31的內部被振子殼體31支承著。另外,在振子單元3連結于保持單元10的狀態(tài)下,棒狀構件32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在棒狀構件32上安裝有作為振動產(chǎn)生部的超聲波振子33。在超聲波振子33上設有將電流轉換為超聲波振動的壓電元件。在超聲波振子33上連接有電布線35a、35b的一端。電布線35a、35b經(jīng)由線纜7的內部延伸設置,另一端連接于能量源單元5。另外,在棒狀構件32上,在比超聲波振子33靠頂端側的位置形成有變幅桿部36。在變幅桿部36中,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
在振子單元3連結于保持單元10(外科處置器具2)的狀態(tài)下,棒狀構件32從基端側向連接筒狀構件22的內部插入。而且,在連接筒狀構件22的內部,在棒狀構件32的頂端側連接有探頭13。即,棒狀構件32的頂端連接于探頭13的基端。通過在能量源單元5中生成振動產(chǎn)生電力(振動產(chǎn)生電能),從而振動產(chǎn)生電力從能量源單元5經(jīng)由電布線35a、35b向超聲波振子33供給。由此,利用超聲波振子33將電流轉換為超聲波振動,產(chǎn)生超聲波振動。然后,產(chǎn)生的超聲波振動經(jīng)由棒狀構件32向探頭13傳遞。然后,在探頭13中超聲波振動從基端側朝向頂端側傳遞至探頭處置部25。探頭處置部25因超聲波振動而振動,從而把持在鉗構件18與探頭處置部25之間的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因摩擦熱量在凝固的同時被切開。
此時,利用探頭13、棒狀構件32以及超聲波振子33,形成了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振動體單元20。通過使振動體單元20因超聲波振動而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振動,從而包括探頭13在內的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共振頻率(例如47khz)進行振動方向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縱向振動。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腹a之一位于振動體單元20的頂端(探頭13的頂端)的位置,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腹a的另一者位于振動體單元20的基端(棒狀構件32的基端)的位置。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存在于振動體單元20的振動波腹a和振動波節(jié)n的數(shù)量以及各個振動波腹a和振動波節(jié)n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確定。
如圖4所示,在棒狀構件32上連接有電布線41的一端。電布線41經(jīng)由線纜7的內部延伸設置,另一端連接于能量源單元5。通過在能量源單元5中生成高頻電力(高頻電能),從而高頻電力經(jīng)由電布線41、棒狀構件32以及探頭13向探頭處置部25供給。由此,探頭處置部25作為高頻電力的一個電極發(fā)揮作用。即,利用電布線41、棒狀構件32以及探頭13形成了高頻電力的探頭側供給路徑s1。
如圖2和圖3所示,在保持主體部15的內部,以固定于保持殼體21的狀態(tài)設有中繼環(huán)構件42。中繼環(huán)構件42以覆蓋連接筒狀構件22的基端部的整周的狀態(tài)進行配置。在徑向上,在中繼環(huán)構件42與連接筒狀構件22之間形成有間隙。在振子單元3連結于保持單元10的狀態(tài)下,振子殼體31向中繼環(huán)構件42與連接筒狀構件22之間插入,在振子殼體31的頂端側連接有連接筒狀構件22。
如圖4所示,在振子殼體31上形成有殼體導電部43。在殼體導電部43上連接有電布線45的一端。電布線45經(jīng)由線纜7的內部延伸設置,另一端連接于能量源單元5。
另外,如圖3所示,在連接筒狀構件22的外周面上安裝有由金屬等形成的導電板47a、47b。各個導電板47a、47b的基端部向中繼環(huán)構件42與連接筒狀構件22之間插入。在振子單元3連結于保持單元10的狀態(tài)下,振子殼體31的殼體導電部43的頂端部與各個導電板47a、47b的基端部相接觸。另外,各個導電板47a、47b的頂端部抵接于護套11。而且,護套11與鉗構件18之間經(jīng)由鉗構件18向護套11安裝的安裝位置電連接。
通過在能量源單元5中生成高頻電力,從而高頻電力經(jīng)由電布線45、振子殼體31的殼體導電部43、導電板47a、47b以及護套11向鉗構件18的導電部(未圖示)供給。由此,鉗構件18的導電部作為高頻電力的另一個電極發(fā)揮作用。即,利用電布線45、殼體導電部43、導電板47a、47b以及護套11,形成了高頻電力的鉗構件側供給路徑s2。另外,探頭側供給路徑s1與鉗構件側供給路徑s2之間成為不接觸的結構。
通過向鉗構件18和探頭處置部25供給高頻電力,從而在鉗構件18與探頭處置部25之間產(chǎn)生電壓(電位差)。由此,若處置對象被把持在鉗構件18與探頭處置部25之間,則向處置對象流入高頻電流。利用高頻電流使處置對象改性,促進凝固。另外,在護套11向外部暴露的暴露表面上實施了涂層。該涂層是絕緣涂層或防水涂層等。在為絕緣涂層的情況下,即使在護套11的暴露表面接觸到除處置對象以外的生物體組織等的情況下,也有效地防止了高頻電流自護套11的暴露表面的放電。
圖5是放大表示圖2的區(qū)域v的圖。在鉗構件18上設有抵接面48。若使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轉動,使鉗構件18相對于探頭處置部25(探頭13的頂端部)打開,則抵接面48抵接于護套11的暴露表面上朝向第2交叉方向的部位。通過使抵接面48抵接于護套11的暴露表面,從而限制了鉗構件18向第2交叉方向(打開方向)的移動,限制了可動手柄17向第1交叉方向(打開方向)的移動。因此,在抵接面48抵接于護套11的暴露表面時,鉗構件18被限定為打開至極限的狀態(tài)。此時,由于抵接面48與護套11的外部的暴露表面面接觸,因此抵接面48與護套11之間的接觸面積變大,自抵接面48作用于護套11的負荷不變大。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因抵接面48向護套的暴露表面抵接引起的護套11的外部的絕緣涂層的剝離。
另外,如圖3所示,各個導電板47a、47b與因超聲波振動而振動的振動體單元20(探頭13)之間的徑向上的距離較小。因此,各個導電板47a、47b的共振頻率被設定為自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的預定的共振頻率(例如47khz)偏離的值。即,各個導電板47a、47b被設定了振動特性,以成為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時的預定的共振頻率下不振動的狀態(tài)。在各個導電板47a、47b中,通過調整形狀、向連接筒狀構件22以及護套11抵接的抵接位置以及材質(楊氏模量)中的至少一者,從而調整共振頻率(振動特性)。由于各個導電板47a、47b具有在振動體單元20振動時的預定的共振頻率下不振動的振動特性,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有效地防止了噪聲的產(chǎn)生。另外,距振動體單元20的距離變小的構件并不限定于導電板47a、47b,也可以具有在振動體單元20振動時的預定的共振頻率下不振動的振動特性。
如圖2所示,在保持殼體21上安裝有作為能量操作輸入部的能量操作按鈕51a、51b。另外,在保持殼體21的內部設有開關52a、52b。開關52a根據(jù)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51a的能量操作的輸入使開閉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開關52b根據(jù)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51b的能量操作的輸入使開閉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開關52a、52b借助電布線53a~53c連接于中繼環(huán)構件42。開關52a、52b經(jīng)由保持殼體21的內部(具體地說為電布線53a~53c和中繼環(huán)構件42)、振子殼體31以及形成于線纜7的內部的檢測電路(未圖示)電連接于能量源單元5。能量源單元5通過借助檢測電路檢測開關52a、52b各自的開閉狀態(tài),從而檢測有無借助于對應的能量操作按鈕(51a或51b)的能量操作的輸入。若檢測到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51a的能量操作的輸入,則能量源單元5生成并輸出振動產(chǎn)生電力和高頻電力。而且,如上所述,向探頭處置部25傳遞超聲波振動,向探頭處置部25和鉗構件18供給高頻電力。另外,若檢測到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51b的能量操作的輸入,則能量源單元5僅生成高頻電力,向探頭處置部25和鉗構件18供給高頻電力。此時,不輸出振動產(chǎn)生電力,也不產(chǎn)生超聲波振動。另外,檢測電路相對于上述探頭側供給路徑s1和鉗構件側供給路徑s2電絕緣。
圖6是省略可動手柄17和鉗構件18、且按照每個部件將比保持單元10靠頂端側的結構分解表示的圖。另外,圖7是放大表示圖2的區(qū)域vii的圖。如圖5~圖7所示,在徑向上,在護套11與探頭13之間,沿長度軸線方向(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有內側管(內管)55。內側管55由具有電絕緣性的硬質的樹脂形成,例如由peek(聚醚醚酮)形成。探頭13貫穿于內側管55。另外,內側管55的頂端位于比護套11的頂端靠基端側的位置,內側管55的基端位于比護套11的基端靠頂端側的位置。因而,內側管55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其全長的范圍位于護套11的內部。
在徑向上,在探頭13與內側管55之間設有環(huán)狀的夾設部56。夾設部56由彈性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嵌入成形于探頭13的外周面。另外,夾設部56也可以是與由彈性材料形成的探頭13相獨立的環(huán)構件。內側管55借助夾設部56支承著探頭13。利用夾設部56,將探頭13與內側管55之間保持液密。因此,即使在從頂端側向探頭13與內側管55之間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也在探頭13與內側管55之間利用夾設部56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
另外,在包括探頭13在內的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作為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節(jié)n之一的振動波節(jié)n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相對于夾設部56不離開的位置。即,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在探頭13上借助夾設部56支承的位置成為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節(jié)n1。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不會從探頭13經(jīng)由夾設部56向內側管55傳遞超聲波振動。
圖8是圖7的viii-viii線剖視圖。如圖5~圖8所示,護套11由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護套結構體61a、61b形成。護套結構體(第1護套結構體)61a利用沿著長度軸線方向的(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切截面)d1、d2相對于護套結構體(第2護套結構體)61b分割(切斷)。即,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b相對于在周向上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61a或61b)被分割面d1、d2分割。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割面(卡合面)d1、d2與鉗構件18的轉動軸線p垂直。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割面(分割部分)d1、d2在周向(繞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離開了大致180°。通過將護套結構體61a相對于護套結構體61b卡合為利用各個分割面(卡合面)d1、d2適當?shù)氐纸拥臓顟B(tài),從而形成了筒狀的護套11。
在護套11的外周側,沿長度軸線方向(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有外側管(外管)58。外側管58由具有電絕緣性且在徑向上伸縮的橡膠材料等樹脂形成。護套11貫穿于外側管58。因而,護套11的頂端位于比外側管58的頂端靠頂端側的位置,護套11的基端位于比外側管的基端靠基端側的位置。外側管58在從頂端側向連接筒狀構件22的內部插入的狀態(tài)下連結于連接筒狀構件22。另外,鉗構件18的抵接面48向護套11抵接的抵接部分位于比外側管58靠頂端側的位置。
在徑向上,在外側管58與探頭13之間,除了內側管55和護套11以外,還設有內側彈性構件(第1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第2彈性構件)63。內側彈性構件(第1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第2彈性構件)63分別呈環(huán)狀或筒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位于比配置在探頭13的外周的夾設部56靠基端側的位置。
在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內周面上設有內側嵌合部(67a或67b)。內側嵌合部67a、67b協(xié)作而相對于長度軸線方向對內側彈性構件62進行定位。另外,在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外周面上設有外側嵌合部(68a或68b)。外側嵌合部68a、68b協(xié)作而相對于長度軸線方向對外側彈性構件63進行定位。在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分割面d1、d2上分別設有凹部69a、69b。在分割面的各個d1、d2中,凹部69a、69b協(xié)作而使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相對于長度軸線c的周向止轉。在各個分割面d1、d2上,各個凹部69a、69b相對于護套結構體61a、61b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向周向凹陷,凹部69a、69b相對于彼此在周向上離開。另外,也可以僅形成有凹部69a、69b中的一者。
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不離開。即,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外側配置有外側彈性構件63。因而,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大致同一位置。另外,圖8表示與穿過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
內側彈性構件62具有在徑向上設置在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的環(huán)狀的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利用內側密封部65將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保持液密。即,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密封部65的內周面緊貼著內側管55的外周面,內側密封部65的外周面緊貼著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內周面。因此,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被以環(huán)狀密封,即使在從頂端側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在護套11與內側管55之間也利用內側密封部65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即,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在徑向上設置在護套11與探頭13之間,在護套11的內部防止液體向基端側的流入。
另外,內側彈性構件62具有從內側密封部65的外周面朝向外周側突出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內側突起部(第1突起部)66a、66b。內側突起部66a、66b位于在周向相對于彼此離開了大致180°的位置。內側突起部66a朝向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突出,在分割部分d1被夾在護套結構體61a的凹部(凹端面)69a與護套結構體61b的凹部(凹端面)69b之間。另外,內側突起部66b朝向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突出,在分割部分d2被夾在護套結構體61a的凹部(凹端面)69a與護套結構體61b的凹部(凹端面)69b之間。即,在護套結構體61a、61b各自的分割面(端面)d1、d2上,一部分分開。而且,在護套結構體61a、61b各自的分割面(端面)d1、d2,內側彈性構件62的對應的內側突起部(66a或66b)配置為在分開的凹部69a、69b之間緊貼凹部69a、69b的狀態(tài)。
外側彈性構件63具有以覆蓋護套11的整周的狀態(tài)設于護套11的外周側的環(huán)狀的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外側密封部71在徑向上位于外側管58與護套11之間。利用外側密封部71將外側管58與護套11之間保持液密。即,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密封部71的內周面緊貼著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外周面,外側密封部71的外周面緊貼著外側管58的內周面。因此,外側管58與護套11之間被以環(huán)狀密封,即使在從頂端側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在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也利用外側密封部71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即,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護套11的外周側防止液體向基端側的流入。另外,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不離開,因此外側密封部71設置在相對于內側密封部65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不離開的位置。因而,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和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大致同一位置。
另外,外側彈性構件63具有從外側密封部71的內周面朝向內周側突出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外側突起部(第2突起部)72a、72b。外側突起部72a、72b位于在周向相對于彼此離開了大致180°的位置。外側突起部72a朝向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突出,在分割部分d1被夾在護套結構體61a的凹部(凹端面)69a與護套結構體61b的凹部(凹端面)69b之間。而且,在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外側突起部72a的突出端(內側端)緊貼內側突起部66a的突出端(外側端)。另外,外側突起部72b朝向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突出,在分割部分d2被夾在護套結構體61a的凹部(凹端面)69a與護套結構體61b的凹部(凹端面)69b之間。而且,在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外側突起部72b的突出端(內側端)緊貼內側突起部66b的突出端(外側端)。即,在護套結構體61a、61b各自的分割面(端面)d1、d2上,如上所述一部分分開,因此外側彈性構件63的對應的外側突起部(72a或72b)配置為在分開的凹部69a、69b之間緊貼凹部69a、69b的狀態(tài)。而且,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a與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a之間、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b與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b之間分別緊貼。
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a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a,形成了使分割部分d1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b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b,形成了使分割部分d2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即,利用對應的中繼密封部(75a或75b),將護套結構體61a的相對于相鄰的護套結構體61b的分割部分(d1及d2)分別保持液密。因此,即使在液體從頂端側流入到各個分割部分d1、d2的情況下,在各個分割部分d1、d2中也利用對應的中繼密封部(75a或75b)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
由于內側彈性構件62和外側彈性構件63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不離開,因此中繼密封部75a、75b設置在相對于內側密封部65和外側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不離開的位置。因而,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相對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和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大致同一位置。另外,各個中繼密封部75a、75b形成為從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的外周面朝向對應的分割部分(d1或d2)突出的狀態(tài)。而且,各個中繼密封部75a、75b形成為從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內周面朝向對應的分割部分(d1或d2)突出的狀態(tài)。
在如上所述的結構中,經(jīng)由內側密封部65向內周側按壓的按壓力作用于內側管55。在此,內側管55由硬質的樹脂形成。因此,在向內周側按壓的按壓力作用于內側管55的狀態(tài)下,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在不同于夾設部56的位置,內側管55不接觸探頭13。即,在除夾設部56以外的位置,內側管55被保持為不接觸探頭13的狀態(tài)。
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超聲波振動的任意的振動波節(jié)n均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自第1彈性構件62和第2彈性構件63離開。即,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的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節(jié)n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自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離開的位置。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在探頭13上與穿過第1彈性構件62和第2彈性構件63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上(例如圖8的截面上)的位置不是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節(jié),而是利用超聲波振動進行縱向振動。
另外,如圖6所示,在外側彈性構件63上設有自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朝向頂端側突出的卡合凸部81a和自外側密封部71朝向基端側突出的卡合凸部81b??ê贤共?1a、81b在周向(繞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大致同一角度位置。另外,在護套11的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外周面上設有能夠供卡合凸部81a卡合的卡合槽82a和能夠供卡合凸部81b卡合的卡合槽82b??ê喜?2a、82b形成為與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外側嵌合部68a、68b連續(xù)的狀態(tài),在周向上位于大致同一角度位置。外側彈性構件63以外側密封部71的內周面嵌合于護套結構體61a、61b的外側嵌合部68a、68b、卡合凸部81a與卡合槽82a相卡合、且卡合凸部81b與卡合槽82b相卡合的狀態(tài)安裝于護套11的外周面。由此,在外側突起部72a向分割部分d1插入、且外側突起部72b向分割部分d2插入的狀態(tài)下,外側彈性構件63相對于護套11在周向上被定位。另外,也可以不設置卡合凸部81a、81b和卡合槽82a、82b。
另外,外側管58沿著長度軸線方向形成得比外側彈性構件63長。外側管58相對于護套11從外周保持外側彈性構件63。外側管58包括供外側密封部71的外周面嵌合的嵌合槽83和分別供對應的卡合凸部(81a或81b)嵌合的卡合部84a、84b。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外科處置器具2的作用及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探頭13的探頭處置部25設有相對于長度軸線c彎曲的探頭彎曲部26。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護套11被與長度軸線c平行的分割面d1、d2分割為護套結構體61a、61b。因此,在制造時,易于進行與護套11和貫穿于護套11的內部的探頭13之間的組裝。由此,即使在探頭13上設有探頭彎曲部26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組裝外科處置器具2。
在使用具有外科處置器具2的外科處置系統(tǒng)1進行處置時,將護套11、探頭13以及鉗構件18插入體內。然后,在鉗構件18與探頭處置部25之間配置生物體組織等處置對象,相對于保持單元10(固定手柄16)閉合可動手柄17。由此,鉗構件18相對于探頭處置部25閉合,處置對象被把持在鉗構件18與探頭處置部25之間。
通過在把持著處置對象的狀態(tài)下利用能量操作按鈕51a輸入能量操作,從而如上所述從能量源單元5向超聲波振子33供給振動產(chǎn)生電力,產(chǎn)生超聲波振動。然后,產(chǎn)生的超聲波振動經(jīng)由探頭13向探頭處置部25傳遞,利用通過超聲波振動產(chǎn)生的摩擦熱量,處置對象在被凝固的同時被切開。另外,通過利用能量操作按鈕51a輸入能量操作,從而從能量源單元5向探頭處置部25和鉗構件18供給高頻電力。由此,如上所述,向處置對象流入高頻電流,促進凝固。另外,通過在把持著處置對象的狀態(tài)下利用能量操作按鈕51b輸入能量操作,從而從能量源單元5向探頭處置部25和鉗構件18供給高頻電力。此時,不產(chǎn)生超聲波振動。
在此,當在探頭處置部25浸透于液體的狀態(tài)下使探頭13振動時,液體從護套11的頂端的開口向護套11的內部流入。流入到護套11的內部的液體從內側管55的頂端的開口向內側管55的內部(即,內側管55與探頭13之間)流入。在此,利用夾設部56,使內側管55與探頭13之間以環(huán)狀保持液密。因此,在內側管55的內部,利用夾設部56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
另外,流入到護套11的內部的液體從內側管55的頂端向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流入。內側管55的外周面與護套11的內周面之間被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以環(huán)狀保持液密。因此,流入到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的液體在內側密封部65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
在內側密封部65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的液體向外周側流出,并向護套結構體(第1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第2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d1、d2流入。各個分割部分d1、d2與凹部69a、69b之間被對應的中繼密封部(75a或75b)保持液密。因此,流入到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d1、d2的液體在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護套11被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卡合面)d1、d2分割為多個護套結構體61a、61b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有效地防止液體經(jīng)由護套11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d2的向基端側的流入。
在各個繼密封部75a、75b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的液體向外周側流出,并向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流入。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被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保持液密。因此,流入到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的液體在外側密封部71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另外,由于設有外側管58,因此也防止在外側密封部71被防止向基端側流入的液體向外周側流出。
在此,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和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不分開,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大致同一位置。因此,利用內側密封部65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與利用中繼密封部75a、75b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由此,利用內側密封部65防止向基端側流入、且流入到護套11的分割部分d1、d2的液體不會再次從外周側向護套11與內側管55之間流入。
同樣地,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和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相對于彼此不離開,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設置在大致同一位置。因此,利用中繼密封部75a、75b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與利用外側密封部71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由此,利用中繼密封部75a、75b防止向基端側流入、且流入到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的液體不會再次從外周側向分割部分d1、d2流入。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不分開,因此內側管55與外側管58之間被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保持液密。因而,在徑向上,在內側管55與外側管58之間,防止液體向比配置有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位置靠基端側的位置流入。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從護套11的頂端的開口向護套11的內部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在內側管55的內部,也利用夾設部56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在內側管55與外側管58之間,防止液體向比配置有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位置靠基端側的位置流入。由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從護套11的頂端流入到護套11的內部的液體向保持單元10的內部流入。由于液體不流入保持單元10的內部,因此有效地防止了例如在導電板47a、47b與探頭主體部23之間高頻電力的探頭側供給路徑s1與鉗構件側供給路徑s2之間因液體短路。由于防止了探頭側供給路徑s1與鉗構件側供給路徑s2之間的短路,因此能夠向探頭處置部25和鉗構件18適當?shù)毓┙o高頻電力,并使用高頻電力適當?shù)剡M行處置。
另外,在包括探頭13在內的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預定的共振頻率)振動的狀態(tài)下,振動波節(jié)n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相對于夾設部56不離開的位置。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超聲波振動不會從探頭13經(jīng)由夾設部56向內側管55傳遞。另外,內側管55由硬質的樹脂形成,即使作用有向內周側按壓的按壓力,在不同于夾設部56的部位也保持為不接觸探頭13的狀態(tài)。因而,即使經(jīng)由除夾設部56以外的部位,也不會自探頭13被傳遞超聲波振動。
如上所述,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預定的共振頻率)振動的狀態(tài)下,探頭13中的超聲波振動不會被向內側管55傳遞。因而,超聲波振動不會被向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傳遞,能夠有效地防止因振動引起的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磨損。
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超聲波振動的振動波節(jié)n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自配置有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位置離開。例如,在探頭13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尺寸較小、且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下的振動波節(jié)n的數(shù)量變少的情況下,有時需要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自振動波節(jié)n離開的位置確保內側管55與外側管58之間的液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為如上所述的結構,即使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自振動波節(jié)n離開的位置,也能夠利用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確保內側管55與外側管58之間的液密,能夠有效地防止超聲波振動向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傳遞。
(變形例)
另外,作為第1變形例如圖9所示,也可以在外側彈性構件63上不設置外側突起部72a、72b。在圖9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在本變形例中,內側突起部66a、66b的突出端(外側端)緊貼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內周面。因而,在本變形例中,形成有僅利用內側突起部66a使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形成有僅利用內側突起部66b使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
另外,作為第2變形例如圖10所示,也可以在內側彈性構件62上不設置內側突起部66a、66b。在圖10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在本變形例中,外側突起部72a、72b的突出端(內側端)緊貼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的外周面。因而,在本變形例中,形成有僅利用外側突起部72a使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形成有僅利用外側突起部72b使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
另外,作為第3變形例如圖11所示,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也可以由一個彈性構件85形成為一體。在圖11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在本變形例中,在分割部分d1,中繼密封部75a在內側密封部65與外側密封部71之間連續(xù),在分割部分d2,中繼密封部75b在內側密封部65與外側密封部71之間連續(xù)。
另外,在圖12所示的第4變形例中,在內側彈性構件62上未設有內側突起部66a、66b,在外側彈性構件63上未設有外側突起部72a、72b。因而,在本變形例中,內側彈性構件62的整體成為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外側彈性構件63的整體成為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圖12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在本變形例中,通過向分割部分d1填充粘接劑而形成填充部86a,利用填充部86a形成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而且,通過向分割部分d2填充粘接劑而形成填充部86b,利用填充部86b形成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
另外,在某一變形例中,取代內側彈性構件62,也可以通過向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填充粘接劑來形成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另外,在另外的某一變形例中,也可以取代外側彈性構件63,通過向外側管58與護套11之間填充粘接劑來形成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
另外,在圖13所示的第5變形例中,與護套結構體61a一體地嵌入成形彈性部87a,與護套結構體61b一體地嵌入成形彈性部87b。在圖13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另外,在圖13中,省略了探頭13、內側管55以及外側管58。在本變形例中,在內側彈性構件62上未設有內側突起部66a、66b,內側彈性構件62的整體成為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另外,在本變形例中,未設有外側彈性構件63。在本變形例中,通過組裝護套結構體61a和護套結構體61b而形成護套11,從而利用嵌入成形于護套結構體61a的彈性部87a的一部分,形成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另外,通過形成護套11,從而利用嵌入成形于護套結構體61a的彈性部87a的另一部分和嵌入成形于護套結構體61b的彈性部87b,形成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
另外,在圖14所示的第6變形例中,取代在內側彈性構件62上未設置內側突起部66a、66b,使在未夾在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狀態(tài)下內側彈性構件62的半徑r1比護套11的半徑r2大。在圖14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另外,在圖14中,省略了探頭13、內側管55以及外側管58。由于內側彈性構件62的半徑r1大于護套11的半徑r2,因此在本變形例中,通過在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61b之間夾持內側彈性構件62,從而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在分割部分d1形成了折返部88a,在分割部分d2形成了折返部88b。在本變形例中,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除折返部88a、88b以外的部分形成了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而且,利用折返部88a形成了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利用折返部88b形成了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
另外,在第1實施方式中,護套11分割為兩個護套結構體61a、61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為第7變形例如圖15所示,護套11也可以分割為3個護套結構體61a~61c。在圖15中,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c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另外,在圖15中,省略了探頭13、內側管55以及外側管58。在本變形例中,也是在護套11中,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c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61a~61c中的對應的兩個)被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d1~d3中的對應的兩個)分割。
在本變形例中,也是在內側彈性構件62上形成有使內側管55與護套11之間保持液密的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而且,在外側彈性構件63上形成有使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保持液密的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本變形例中,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第1突起部)66a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第2突起部)72a,形成使護套結構體(第1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第3護套結構體)61c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1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另外,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b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b,形成使護套結構體(第1護套結構體)61a與護套結構體(第2護套結構體)61b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2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而且,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c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c,形成使護套結構體(第2護套結構體)61b與護套結構體(第3護套結構體)61c之間的分割部分(卡合部分)d3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c。因而,在本變形例中,也是即使在從頂端側向各個分割部分d1~d3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在各個分割部分d1~d3利用對應的中繼密封部(75a~75c中的對應的一個)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
根據(jù)上述第7變形例,護套11由多個護套結構體(61a、61b;61a~61c)形成,只要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b;61a~61c)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61a或61b;61a~61c中的對應的兩個)被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分割面(d1和d2;d1~d3中的對應的兩個)分割即可。
另外,在圖16和圖17所示的第8變形例中,未設有內側管55。圖16利用與鉗構件18的轉動軸線p垂直的截面表示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附近。而且,圖17是圖16的xvii-xvii線剖視圖。即,圖17示出了與穿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的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在本變形例中,由于未設有內側管55,因此未設有將探頭13與內側管55之間保持液密的夾設部56。
在本變形例中,利用設于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將探頭13與護套11之間保持液密。因此,在徑向上,在探頭13與護套11之間,利用內側密封部65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因而,在本變形例中,內側密封部65也在護套11的內部防止液體向基端側的流入。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利用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將護套11與外側管58之間保持液密。而且,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a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a形成有使護套11的分割部分d1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利用內側彈性構件62的內側突起部66b和外側彈性構件63的外側突起部72b形成有使護套11的分割部分d2保持液密的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b。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在長度軸線方向不分開。因此,探頭13與外側管58之間被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保持液密。因而,在徑向上,在探頭13與外側管58之間,防止液體向比配置有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位置靠基端側的位置流入。
因而,在本變形例中,也是在從護套11的頂端的開口向護套11的內部流入了液體的情況下,防止液體向比配置有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位置靠基端側的位置流入。由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從護套11的頂端流入到護套11的內部的液體向保持單元10的內部流入。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在包括探頭13在內的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預定的共振頻率)振動的狀態(tài)下,作為振動波節(jié)n之一的振動波節(jié)n2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相對于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不離開的位置。即,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振動波節(jié)n1的位置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與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大致一致。另外,護套11被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保持為不接觸探頭13的狀態(tài)。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以預定的振動狀態(tài)振動的狀態(tài)下,不會自探頭13向內側密封部(第1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第2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第3密封部)71傳遞超聲波振動。因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因振動引起的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的磨損。
另外,基于使探頭13與外側管58之間保持液密的觀點考慮,未必必須使振動波節(jié)n2在長度軸線方向上位于不自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離開的位置。即,還可以是任意的振動波節(jié)n都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自內側密封部65、中繼密封部75a、75b以及外側密封部71離開。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等中,可動手柄17在與長度軸線c交叉的方向上進行打開動作或閉合動作,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可動手柄17與長度軸線c大致平行地進行打開動作或閉合動作的結構。
在上述實施方式等中,外科用處置器具(2)包括:探頭(13),其具有基端和頂端,并沿與長度軸線(c)平行的長度軸線方向(c1、c2)延伸設置;以及護套(11),其具有多個護套結構體(61a、61b;61a~61c),該護套(11)沿長度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并且供探頭貫穿(13)。在護套(11)中,利用沿著長度軸線方向的分割面(d1和d2;d1~d3中的對應的兩個)將各個護套結構體(61a、61b;61a~61c)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61a或61b;61a~61b中的對應的兩個)分割。在徑向上,在護套(11)與探頭(13)之間設有第1密封部(65),利用第1密封部(65),在護套(11)的內部防止液體向基端側(c2)流入。另外,各個護套結構體與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之間的分割部分被第2密封部(75a、75b;75a~75c)保持液密,在各個護套結構體的相對于相鄰設置的護套結構體的分割部分,利用第2密封部防止液體向基端側流入。
(參照例)
另外,作為參照例,在將振子單元3安裝于外科處置器具2的操作中,使用了圖18~圖25所示的扭矩扳手90。圖18和圖19是扭矩扳手90的立體圖。而且,圖20表示主視圖,圖21表示后視圖,圖22表示右側視圖,圖23表示左側視圖,圖24表示俯視圖(上面圖),圖25表示仰視圖。
在將振子單元3安裝于外科處置器具2的操作中,在背面?zhèn)瘸蚧藗鹊臓顟B(tài)下,將扭矩扳手90安裝于外科處置器具2。此時,護套11貫穿于扭矩扳手90,扭矩扳手90從頂端側安裝于保持單元10。然后,從基端側向保持單元10的內部插入振子單元3,使用扭矩扳手90使外科處置器具2相對于振子單元3以長度軸線c為中心旋轉。由此,振子單元3安裝于外科處置器具2。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等,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等,當然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