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起身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輔助起身的結構,包含一本體、一坐體單元、兩作動桿、兩支撐單元,其中坐體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本體,作動桿活動樞接于本體,使作動桿的兩側(cè)形成可擺動狀,該作動桿一側(cè)之間具有一踏板,支撐單元成可彈性伸縮狀,支撐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坐體單元,另一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另一側(cè);當將踏板下踩后,作動桿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及支撐單元的彈性向上頂撐作用,而可提高坐體單元,以供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或者避免因腰腿無力而跌坐受傷的問題。
【專利說明】輔助起身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輔助起身結構,特別是指其借由踏板下踩后使作動桿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及支撐單元的彈性向上頂撐作用,而提高坐體單元,供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質(zhì)量的提升,現(xiàn)代人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隨著年長人口的增力口,年長使用者因此也開始注重家具的生活機能,年長使用者們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相對的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感到疲憊,腰腿更加無力,導致坐下或起身時,容易膝部關節(jié)力量不足支撐而摔倒,甚至難以自行站立等問題,因此起坐時往往需要他人攙扶協(xié)助,故傳統(tǒng)的座椅對于老年人來說實用性不佳。
[0003]相關輔助起坐結構的先前技術,請參閱中國臺灣專利第545236號、第M249633號、第M255005號,該些專利案所揭露的構造在實際使用上仍有缺失;舉例而言,其皆由電力驅(qū)動,由于電氣機構復雜、成本昂貴、裝設不易、重量重,不利于廠商制造及販賣,而不易為一般使用者所能購得;如此,不但增加用戶的經(jīng)濟負荷,重量太重,且不能收合,對于使用者來說實有諸多不便。
[0004]再請參閱中國臺灣專利第353940號、第483328號,該些專利案所揭露的構造雖然不是應用電力驅(qū)動,但是其仍然有構造復雜、不能收合等缺點,特別是其并未應用到腳踩的力量來協(xié)助起身或坐下,也就是并未揭露本實用新型借由踏板下踩后使作動桿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及支撐單元的彈性向上頂撐作用,進而提高坐體單元的構造。
[0005]綜上所述可知,無論是傳統(tǒng)的座椅或是現(xiàn)有的輔助起坐結構,其構造及輔助使用性均不甚理想,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創(chuàng)新的輔助起身結構,令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或坐下,實有其必要性。
[0006]爰是,本設計人今基于產(chǎn)品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的理念,乃根據(jù)多年開發(fā)起身坐下輔助產(chǎn)品的實務經(jīng)驗及研究實驗,積極潛心研發(fā)思考,經(jīng)由無數(shù)次的設計實驗,致有本實用新型的產(chǎn)生。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借由踏板下踩后使作動桿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及支撐單元的彈性向上頂撐作用,而提高坐體單元,供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的輔助起身結構。
[0008]為達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0009]一種輔助起身的結構,包括:
[0010]一本體;
[0011 ] 一坐體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本體,用以依活動樞接處為支點形成可擺動狀;
[0012]兩作動桿,活動樞接于該本體,用以該作動桿的兩側(cè)形成可擺動狀,該作動桿一側(cè)之間具有一踏板;
[0013]兩支撐單元,成可彈性伸縮狀,該支撐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坐體單元,該支撐單元另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作動桿另一側(cè)。
[0014]進一步,坐體單元包含有兩承架、一連接桿、一坐體,該承架為保持一預定距離的相對應狀,該連接桿連接于該承架間且中間處為一活動可折構造,該坐體為撓性材料并包覆該承架,該坐體一側(cè)與該承架一側(cè)一并活動樞接于該本體。
[0015]進一步,作動桿的兩側(cè)具有兩彎折部。
[0016]進一步,踏板于中間處為兩件式組接而成,借由一軸桿穿設于該踏板中間組接處而形成一活動可折構造。
[0017]進一步,支撐單元包括一第一棒體、一第二棒體、一第一彈性體,該第一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坐體單元,該第一棒體為中空體,而該第二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作動桿,該第二棒體穿設于該第一棒體中,該第二棒體環(huán)設有一第一止擋部,該第一止擋部容置于該第一棒體中,該第一彈性體容置于該第一棒體中,令該第一止擋部抵靠至該第一彈性體的
一端上。
[0018]進一步,支撐單元包含有一第二彈性體,該第二棒體包含有一第三棒體、一第四棒體,該第一止擋部環(huán)設在該第三棒體外側(cè)周緣,該第四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該作動桿,該第四棒體穿設于該第三棒體中,該第四棒體的外側(cè)周緣預定處環(huán)設有一第二止擋部,該第二止擋部容置于該第三棒體中,該第二彈性體容置于該第三棒體中,令該第二止擋部抵靠至該第二彈性體的一端上。
[0019]進一步,支撐單元為一壓力彈簧。
[0020]采用上述結構后,當將踏板下踩后,作動桿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及支撐單元的彈性向上頂撐作用,而可提高坐體單元,以供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或者避免因腰腿無力而跌坐受傷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輔助使用者坐下的使用實施例側(cè)視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支撐單元的剖視圖;
[0025]圖5為本實用新型輔助使用者起身的使用實施例側(cè)視圖;
[0026]圖6為本實用新型支撐單元的使用實施例剖視圖;
[0027]圖7為本實用新型收合時的實施例圖;
[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支撐單元的另一構造實施例剖視圖;
[0029]圖9為本實用新型支撐單元另一構造的使用實施例剖視圖;
[0030]圖10為本實用新型支撐單元的又一構造實施例剖視圖。
[0031]【符號說明】
[0032]本體10支架11
[0033]輪體12、13 背靠體14
[0034]開合支撐棒15 坐體單元20[0035]承架21連接桿22
[0036]坐體23作動桿30
[0037]踏板31軸桿311
[0038]彎折部32、33 支撐單元40
[0039]第一棒體41 氣閥411
[0040]第二棒體42 第一止擋部421
[0041]第三棒體422 第四棒體423
[0042]第二止擋部4231第一彈性體43
[0043]第二彈性體44。
【具體實施方式】
[0044]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0045]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含有一本體10、一坐體單元20、兩作動桿30、兩支撐單元40。下文將詳細說明之: [0046]該本體10于本實施例為輪椅構造,其包含有兩相對應的支架11,支架11分別設有一大一小的輪體12、13,支架11間具有一為撓性材料的背靠體14以及兩開合支撐棒15,開合支撐棒15兩端活動套接于支架11,開合支撐棒15于近中間位置以活動狀相互樞接,而能于支架11向內(nèi)相互靠合時形成I字狀相互疊合,或者在支架11向外相對打開時形成X字狀,另外借背靠體14為撓性可變形,使本體10可構成收合、打開的作用。
[0047]該坐體單元20 —側(cè)活動樞接于本體10的支架11,用以依活動樞接處為支點形成可擺動狀;坐體單元20包含有兩承架21、一連接桿22、一坐體23,承架21為保持一預定距離的相對應狀,連接桿22連接于承架21間且中間處為一活動可折構造,坐體23為撓性材料并包覆承架21以構成坐墊可供人坐靠,坐體23 —側(cè)并與承架21 —側(cè)一并活動樞接于本體10的支架11,借由連接桿22的可折構造及坐體23具有撓性可變形,如此,以因應本體10的支架11向內(nèi)收合及向外打開的動作。
[0048]該作動桿30活動樞接于本體的支架11,用以作動桿30的兩側(cè)形成狀似翹翹板的可擺動狀,作動桿30 —側(cè)之間具有一踏板31 ;作動桿30的兩側(cè)具有兩彎折部32、33,以因應裝設于支架11的空間且可提升作動桿30于擺動時產(chǎn)生的力矩;踏板31于中間處為兩件式組接而成,借由一軸桿311穿設于踏板31中間組接處而形成一活動可折構造,以因應本體10的支架11向內(nèi)收合及向外打開的動作。
[0049]請參閱圖3、圖4、圖6所示,該支撐單元40成可彈性伸縮狀,支撐單元40 —側(cè)活動樞接于坐體單元20承架21的底側(cè),支撐單元40另一側(cè)則活動樞接于作動桿30的另一側(cè);支撐單元40包括一第一棒體41、一第二棒體42、一第一彈性體43,第一棒體41 一側(cè)活動樞接于坐體單元20承架21的底側(cè),第一棒體41為中空體以形成一容置空間,而第二棒體42 —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30的另一側(cè),第二棒體42穿設于第一棒體41中,第二棒體42的外側(cè)周緣預定處環(huán)設有一第一止擋部421,且第一止擋部421容置于該第一棒體41中,而第一彈性體43于本實施例為壓力彈簧,第一彈性體43容置于第一棒體41中,令該第一止擋部421抵靠至該第一彈性體43的一端上,在該第一棒體41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第一彈性體43所產(chǎn)生的彈性向上、向下頂撐力量能使第一棒體41、第二棒體42間相互呈伸展狀態(tài),且使坐體單元20呈一預定傾斜角度,且借由第一止擋部421的限制止擋以避免第一棒體41、第二棒體42分離。
[0050]于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棒體41上尚設有一氣閥411,氣閥411能供氣體進出于第一棒體41,當?shù)谝话趔w41及第二棒體42間相互逐漸收合的狀態(tài)下,令第一棒體41中被擠壓的空氣能經(jīng)由氣閥411泄出,令該第一棒體41及第二棒體42在收合過程中借由擠壓空氣及壓合第一彈性體43以達到緩沖效果,進而緩慢地逐漸收合;再者,當該第一棒體41及第二棒體42間相互逐漸伸展的狀態(tài)下,該第一棒體41外的空氣能經(jīng)由氣閥411進入第一棒體41中。
[0051]請再參閱圖3、圖4所示,當使用者向下坐靠于本實用新型的坐體單元20時,因支撐單元40受到壓力會使第一棒體41、第二棒體42慢慢收合,使用者向下坐靠坐體單元20時可以產(chǎn)生緩沖效果,使得使用者可以輕松緩慢地坐在坐體單元20上。
[0052]請參閱圖5、圖6所示,當使用者要由本實用新型起身時,使用者將踏板31下踩后,作動桿30另一側(cè)向上翹起形成翹翹板狀的力矩作用,而支撐單元40因坐體單元20上用戶施加的重量慢慢減少,使其第一棒體41逐漸向上伸展,而形成彈性向上頂撐作用,而可提高坐體單元20,以供用戶或是看護者的協(xié)助下能輕松便利地起身,或者避免因腰腿無力而跌坐受傷的問題。
[0053]請參閱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因為包含有可撓及可折構造,故可以輕易收合,其具有重量輕、不占空間的特點。
[0054]請參閱圖8、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該支撐單元40包含有一第二彈性體44,第二棒體42包含有一第三棒體422、一第四棒體423,第一止擋部421環(huán)設在第三棒體422外側(cè)周緣,第四棒體423 —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30的另一側(cè),第四棒體423穿設于第三棒體422中,第四棒體423的外側(cè)周緣預定處環(huán)設有一第二止擋部4231,且第二止擋部4231容置于該第三棒體422中,而第二彈性體44于本實施例為壓力彈簧,第二彈性體44容置于第三棒體422中,令該第二止擋部4231抵靠至該第二彈性體44的一端上;據(jù)此,可增進支撐單元40的彈性向上頂撐的作用力。
[0055]請參閱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該支撐單元40為一壓力彈簧。
[0056]以上為本案所舉的實施例,僅為便于說明而設,當不能以此限制本案的意義,即大凡依所列申請專利范圍所為的各種變換設計,均應包含在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體; 一坐體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本體,依活動樞接處為支點形成可擺動狀; 兩作動桿,活動樞接于本體,作動桿的兩側(cè)形成可擺動狀,該作動桿一側(cè)之間具有一踏板; 兩可彈性伸縮狀的支撐單元,該支撐單元一側(cè)活動樞接于坐體單元,該支撐單元另一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另一側(c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坐體單元包含有兩承架、一連接桿、一為撓性材料的坐體,該承架為保持一預定距離的相對應狀,該連接桿連接于該承架間且中間處為一活動可折構造,坐體包覆承架,坐體一側(cè)與承架一側(cè)一并活動樞接于本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作動桿的兩側(cè)具有兩彎折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踏板于中間處為兩件式組接而成,借由一軸桿穿設于踏板中間組接處而形成一活動可折構造。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單元包括一第一棒體、一第二棒體、一第一彈性體,該第一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坐體單元,第一棒體為中空體,而第二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第二棒體穿設于第一棒體中,第二棒體環(huán)設有一第一止擋部,第一止擋部容置于第一棒體中,第一彈性體容置于第一棒體中,令該第一止擋部抵靠至第一彈性體的一端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單元包含有一第二彈性體,第二棒體包含有一第三棒體、一第四棒體,該第一止擋部環(huán)設在第三棒體外側(cè)周緣,第四棒體一側(cè)活動樞接于作動桿,第四棒體穿設于第三棒體中,第四棒體的外側(cè)周緣預定處環(huán)設有一第二止擋部,第二止擋部容置于第三棒體中,第二彈性體容置于第三棒體中,令第二止擋部抵靠至第二彈性體的一端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起身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單元為一壓力彈簧。
【文檔編號】A61G5/00GK203815740SQ20142013697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謝光孚 申請人:謝光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