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清咽爽喉片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清咽爽喉片,由重量計:金銀花60-70g、冬凌草90-100g、山豆根90-100g、黃芩45-55g、薄荷25-35g、玄參60-70g、僵蠶60-70g、浙貝母45-50g、赤芍45-55g、桔梗45-55g、甘草30-35g和射干25-3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1-2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8-10%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2%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5-50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相對密度為1.20-1.25的浸膏,制粒,干燥,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壓片即得。本發(fā)明組方配伍科學,用量合理,易服用,成本低,效果好,能夠有效起到清熱利咽,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特別適用于肺胃蘊熱,復感風熱邪毒所致急慢性咽喉炎。
【專利說明】一種清咽爽喉片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特別是一種清咽爽喉片。
【背景技術】
[0003]咽喉是肺的門戶,是與外界相通的要道,具有防御、呼吸、吞咽、發(fā)聲等重要功能。正是由于咽喉的這些功能和特性,也使它最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咽炎、喉炎等均是咽喉部疾病的常見多發(fā)病,特別是慢性咽炎,長期難以治愈,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目前市面上治療咽喉部疾病的藥物很多,但是往往存在副作用、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開發(fā)出一種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無毒副作用的藥物亟不可待。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之缺陷,本發(fā)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清咽爽喉片,可有效解決咽喉部疾病的防治問題。
[0005]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清咽爽喉片,由重量計:金銀花60_70g、冬凌草90-100g、山豆根 90-100g、黃芩 45-55g、薄荷 25_35g、玄參 60_70g、僵蠶 60_70g、浙貝母45-50g、赤芍45-55g、桔梗45_55g、甘草30_35g和射干25_3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8-10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8-10%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1-2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l_2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8-10%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2%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5-50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0-1.25的浸膏,用30-50目篩網(wǎng)制粒,40-60 V條件下干燥,40-8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0006]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抗炎、補虛療風的功效,主治脹滿下疾、溫病發(fā)熱,熱毒癰瘍和腫瘤等癥。
[0007]冬凌草,味苦、甘、微寒,具有良好清熱毒、活血止痛、抑菌、抗腫瘤作用,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感冒頭痛、氣管炎。
[0008]山豆根,味苦、寒,具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0009]黃芩,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0010]薄荷,辛、涼,入肺經(jīng)、肝經(jīng)。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痛目赤、咽喉腫痛。
[0011]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的作用,主治溫邪入營,內(nèi)陷心包,溫毒發(fā)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
[0012]僵蠶,咸、辛,平,歸肝、肺、胃經(jīng),主治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jīng)麻痹,皮膚瘙癢。[0013]浙貝母,味大苦,性寒,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的作用,主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0014]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用于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0015]桔梗,苦辛,平,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作用。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0016]甘草,味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17]射干,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炎、消腫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療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癥。
[0018]肺胃蘊熱,復感風熱邪毒,邪聚喉核,壅遏肺氣,咽喉首當其沖,邪毒就聚喉核,喉核紅赤腫起發(fā)為本病。因病位在上,宜因勢利導,疏散上焦之風熱,清解上焦之火。本發(fā)明以冬凌草,山豆根為君,利咽、解毒、涼血活血。臣藥以赤芍、薄荷、玄參、浙貝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佐藥以黃芩、僵 蠶、桔梗、射干,清上焦火熱,瀉火解毒之功,使藥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以達清熱利咽,活血,消腫止痛之功。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0020]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清咽爽喉片,由重量計:金銀花64g、冬凌草96g、山豆根96g、黃芩48g、薄荷32g、玄參64g、僵蠶64g、浙貝母48g、赤茍48g、桔梗48g、甘草32g和射干30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8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10%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I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l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10%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8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0的浸膏,用40目篩網(wǎng)制粒,50°C條件下干燥,4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0021]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清咽爽喉片,由重量計:金銀花60g、冬凌草100g、山豆根90g、黃芩45g、薄荷25g、玄參70g、僵蠶70g、浙貝母45g、赤芍45g、桔梗45g、甘草30g和射干2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10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8%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1.5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1.5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8%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5%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5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3的浸膏,用30目篩網(wǎng)制粒,40°C條件下干燥,6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0022]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清咽爽喉片,由重量計:金銀花70g、冬凌草90g、山豆根100g、黃芩55g、薄荷35g、玄參60g、僵蠶60g、浙貝母50g、赤茍55g、桔梗55g、甘草35g和射干3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9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9%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2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2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9%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2%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50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5的浸膏,用50目篩網(wǎng)制粒,60°C條件下干燥,8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0023] 本發(fā)明組方配伍科學,用量合理,易服用,成本低,效果好,能夠有效起到清熱利咽,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特別適用于肺胃蘊熱,復感風熱邪毒所致急慢性咽喉炎,并經(jīng)臨床試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關試驗情況如下:
一、關于治療效果的檢驗
1、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衛(wèi)生部新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咽炎診斷標準:1、咽喉不適:或癢、或痛、或灼熱感等;2、咳嗽:干咳無痰或少痰,咳劇或面紅耳赤,或惡心、嘔吐,或遺尿;咳嗽以遇冷熱、多言、異味、煙塵環(huán)境等為甚;3、咽喉部體征:咽部充血或水腫,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或咽側索腫大;4、血常規(guī)、胸部X線檢查均正常。
[0024]2、治療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治愈:咽炎臨床癥狀消失,咽壁充血消失,咽壁濾泡消失,咽粘膜肥厚或側索腫大明顯減輕恢復,隨訪一年以上無復發(fā)或僅在患感冒期間出現(xiàn)咽炎癥狀;有效:咽炎臨床癥狀有改善或明顯改善,咽壁充血消失,咽壁濾泡基本消失,咽粘膜肥厚或側索腫大減輕不明顯,或隨訪6個月以上而少于一年;無效:咽炎臨床癥狀無改善,咽壁充血、咽壁濾泡未消失,咽粘膜肥厚或側索腫大無變化,需用其他藥物治療。
[0025]3、結果:
選擇發(fā)病時間3-30天,最長病史6年以上,年齡在16歲以上的確診慢性咽炎患者128人,采用本發(fā)明清咽爽喉片治療6周,每日5-10片(0.5g/片),每次1-2片,含服,其中,治愈60例,有效67例,無效I例,總有效率99.2 %。
[0026]二、關于預防效果的檢驗
對健康人群,經(jīng)200人服用,每日3次,早中晚各I次,每次2片,含服,三年內(nèi)咽喉部疾病發(fā)病率不足1%,僅I人發(fā)病,而同樣環(huán)境下,未服用本發(fā)明清咽爽喉片的人群發(fā)病為在40%以上,因此可以證明,本發(fā)明清咽爽喉片具有很好的預防咽喉部疾病的效果。
[0027]上述試驗結果表明,本發(fā)明清咽爽喉片組方配伍科學,用量合理,易服用,成本低,效果好,能夠有效起到清熱利咽,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是中藥領域的一大創(chuàng)新。
【權利要求】
1.一種清咽爽喉片,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計:金銀花60-70g、冬凌草90-100g、山豆根 90-100g、黃岑 45-55g、薄荷 25_35g、玄參 60_70g、僵蠶 60_70g、浙貝母 45_50g、赤芍45-55g、桔梗45-55g、甘草30-35g和射干25-3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8-10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8-10%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1-2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l_2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8-10%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2%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5-50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0-1.25的浸膏,用30-50目篩網(wǎng)制粒,40-60 0C條件下干燥,40-8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示的清咽爽喉片,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計:金銀花64g、冬凌草96g、山豆根96g、黃岑48g、薄荷32g、玄參64g、僵蠶64g、浙貝母48g、赤茍48g、桔梗48g、甘草32g和射干30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8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10%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I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l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10%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8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0的浸膏,用40目篩網(wǎng)制粒,50°C條件下干燥,4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示的清咽爽喉片,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計:金銀花60g、冬凌草100g、山豆根90g、黃岑45g、薄荷25g、玄參70g、僵蠶70g、浙貝母45g、赤茍45g、桔梗45g、甘草30g和射干2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10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8%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1.5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1.5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8%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1.5%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45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3的浸膏,用30目篩網(wǎng)制粒,40°C條件下干燥,6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示的清咽爽喉片,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計:金銀花70g、冬凌草90g、山豆根100g、黃岑55g、薄荷35g、玄參60g、僵蠶60g、浙貝母50g、赤茍55g、桔梗55g、甘草35g和射干35g制成;具體方法為:將上述各中藥混合,每次加入中藥總重量9倍的水煎煮,總共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同時收集揮發(fā)油,待收集加水總重量9%重量的揮發(fā)油時,再煎煮2h ;將收集的揮發(fā)油加入環(huán)糊精進行包合,然后干燥得到包合物粉末;第二次和第三次各煎煮2h,合并三次煎液,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濾液總重量9%時,加入濃縮液質量分數(shù)2%的明膠,攪拌均勻,靜置50h,取上清液過濾,濾液濃縮成60°C相對密度為1.25的浸膏,用50目篩網(wǎng)制粒,60°C條件下干燥,80目篩網(wǎng)整粒,加入包合物粉末,混勻,壓片即得。
【文檔編號】A61K9/20GK103933322SQ201410177730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張金生, 張寶霞, 白娟, 王景輝, 楊曉娜, 朱慧芳, 杜梅梅, 馬永慶, 張陽陽 申請人:河南中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