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主要由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薄荷等原料藥制成;經提取揮發(fā)油、混合、加水浸泡、煎煮、提純、干燥等操作最終制得產品;本發(fā)明藥物為粉劑可用于臍部直接給藥,臨床應用方便,便于攜帶,成本較低,具有補肺健脾、平喘止咳、通利鼻竅、止哮宣肺、降氣化痰、補正祛邪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鼻塞、多涕、頭痛、頭昏等臨床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療效持久,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發(fā)生于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中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氣喘等反復發(fā)作為主要癥狀,病情呈緩慢進行性進展,其形成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據國內外調查與研究認為本病形成是多種因素長期互相作用的結果;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在易感者中此種炎癥可引起反復發(fā)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或)凌晨發(fā)生,目前支氣管炎哮喘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變態(tài)反應、氣道慢性炎癥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變應性疾病。三種疾病在發(fā)病過程中存在一定聯系,慢性支氣管炎反復發(fā)作可誘發(fā)哮喘,二者合并出現時常將其稱為喘息性支氣管炎。臨床中,大多數哮喘患者屬于過敏體質,本身可能伴有過敏性鼻炎和/特應性皮炎,或對常見經空氣傳播的變應原(螨蟲、花粉、寵物、霉菌等)、某些食物(堅果、牛奶、花生、海鮮類等)及藥物過敏等。三種疾病病程均較長、纏綿,臨床不易徹底治愈,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
[0003]目前,對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而言,西醫(yī)主要治療方式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此兩種治療方法均能改善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不能從根本上去除引發(fā)本病的根源;雖短期臨床療效較易獲得患者滿意,但往往較易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對于哮喘病而言,西醫(yī)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手段是藥物治療,治療目的主要是抑制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以達控制癥狀,預防哮喘發(fā)作,維持`正常肺功能,保障正?;顒?,盡量使呼氣峰值流速(PEF)的晝夜變異率低于20% ;故西藥治療不能從根本上去除本病的病因,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需長時間應用西醫(yī)藥物,醫(yī)療費用較高。對于過敏性鼻炎患者而言,西醫(yī)治療手段中最常用的是抗過敏藥物,其治療原理與以上兩種疾病相似,亦不能從根本上對疾病進行根除,僅能改善臨床癥狀,且長期應用本類抗過敏藥物容易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0004]慢性支氣管炎屬于中醫(yī)學“喘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辨證當重在肺、脾、腎三臟,由肺而脾而腎表示病情漸次加重。肺為氣之主,為貯痰之器,肺失治節(jié),本病在肺時癥狀以咳嗽為主;脾為生痰之源,在脾癥狀以咯痰為主;腎為氣之根,生痰之本,在腎癥狀以氣喘為主。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促。故本病標在肺,制在脾,本在腎,治當補肺健脾、平喘止咳。支氣管哮喘屬中醫(yī)學“哮病”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形成主因是宿痰伏肺,每遇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刺激、體虛勞倦等誘因而觸發(fā),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使肺氣宣降功能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故治當止哮平喘、降氣化痰、補正祛邪;過敏性鼻炎屬中醫(yī)學“鼻鼽”范疇,主要成因是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且脾虛則脾氣不能輸布于肺,亦可致肺氣虛,而肺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風邪得以內侵。故鼻鼽病變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系。臨床表現常虛實夾雜,治療時亦應通利鼻竅、扶正祛邪,同時佐以補肺氣、固衛(wèi)表。
[0005]中成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臨床報道中,均顯示療程較短、見效較快、療效安全可靠,且有標本同治的效果。但現有中成藥治療時多為湯劑且方藥組成成分較為復雜,故臨床使用時患者不太方便,且在煎熬時常因煎煮方法不當而致藥效降低,臨床中使用的散劑、顆粒制劑雖然服用較為方便,但臨床療效較低,無法起到標本同治的目的。
【發(fā)明內容】
[0006]針對現有上述藥物和治療方法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本發(fā)明發(fā)明人提供了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主要由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薄荷等原料藥制成。經提取揮發(fā)油、混合、加水浸泡、煎煮、提純、干燥等操作最終制得產品。本發(fā)明藥物為粉劑可直接用于臍部給藥,臨床應用方便,便于攜帶,成本較低,具有補肺健脾、平喘止咳、通利鼻鸞、止哮宣肺、降氣化痰、補正祛邪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鼻塞、多涕、頭痛、頭昏等臨床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療效持久,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0007]本發(fā)明的具體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2-4份、細辛0.5-2份、遠志4-6份、白芷2-4份、炒白芥子2-4份、人參2-4份、黃芪4-6份、茯苓2-4份、防風2_4份、炒白術2_4份、仙靈脾2-4份、紫金牛4-6份、丁香1-3份、薄荷1-3份。
[0008]上述藥品均為市售中草藥藥品。`
[0009]本發(fā)明藥物中黃芪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健脾、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之功;紫金牛又名矮地茶,味辛、微苦,性平,具有化痰止咳、利濕、活血之功,兩藥合用為君,可補益肺氣,增強機體防御之功;干姜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之功;細辛味辛,性熱,能溫肺化飲、通竅止痛、解表散寒之效;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消腫排膿之功;炒白芥子味辛,性溫,具有溫肺化飲、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功;白術味甘、苦,性溫,能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之效;仙靈脾味辛、甘,性溫,具有祛風除濕之功;諸藥共用為臣,可補益肺氣,增強機體體質、加強肺衛(wèi)之功,增強抵御外邪之效;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溫中降逆之效;遠志味苦、辛,性溫,具有祛痰安神、消散癰腫之功;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具有補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諸藥共用為佐藥,可起到健脾益肺之功效;薄荷味辛,性涼,具有清利頭目、利咽透疹之功,為使藥,以調和諸藥之熱,防止諸藥藥性過于溫熱。
[0010]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能起到雙向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對體液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能夠改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患者體內高敏狀態(tài),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抗過敏作用;紫金牛中的提出物具有明顯的止咳作用,且其煎劑對小鼠灌胃有明顯的祛痰作用,祛痰的有效成分是黃酮甙,同時其還可以降低大鼠氣管-肺組織耗氧量的作用;干姜的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且醚提取物有抗缺氧的作用,能延長常壓缺氧情況;細辛有抗炎免疫、局部麻醉、提高新陳代謝、抗菌的臨床作用,且其含有的組分對組胺或乙酰膽堿致痙的氣管平滑肌有非常顯著的松弛作用,故具有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遠志具有祛痰作用,是由于其所含皂苷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反射性促進支氣管分泌液增加所致;白芷可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解熱、鎮(zhèn)痛與抗炎的作用;白芥子水浸劑具有抗真菌作用,且白芥子揮發(fā)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同時其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人參及其提取物,能顯著地提高動物耐缺氧的能力,使耗氧速度減慢,存活時間延長,并能使心房在缺氧條件下收縮時間延長;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低胃酸,故對于消化道潰瘍有顯著的預防效果,且有一定的鎮(zhèn)靜作用;防風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即能發(fā)汗,又能止汗,即能止瀉,又能通便,即能止血,又能通經,故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白術具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白術還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進細胞免疫功能,且能明顯增高IgG,故而具有健脾胃、強壯身體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仙靈脾能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其內含的總黃酮可使“陽虛”機體的抗體形成,以進一步有利于機體細胞功能及抗體滴度的恢復,且能顯著促進“陽虛”機體淋巴細胞刺激指數,使之接近正常;丁香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水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該物質可清新口氣并具有多種藥性,可緩解腹痛、膽囊痙攣,還具有防腐殺菌、利尿、化痰、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用于治療頭痛和肌肉疼痛的各種藥膏里常含有薄荷醇。
[0011]本發(fā)明將上述諸藥合用,充分發(fā)揮了各種組分的藥效,且最終將其制成臍藥可用于臍部直接給藥,更有利于藥物的充分吸收,作用亦更加顯著,且起效時間快,臨床應用方便,便于攜帶,成本較低,具有補肺健脾、平喘止咳、通利鼻竅、止哮宣肺、降氣化痰、補正祛邪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鼻塞、多涕、頭痛、頭昏等臨床癥狀,治療效果顯著,療效持久,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0012]進一步的發(fā)明人將其組分配比進行了優(yōu)化,發(fā)現其最佳配比如下:按重量份計為:干姜3份、細辛1份、遠志5份、白£ 3份、炒白芥子3份、人參3份、黃芪5份、茯苓3份、防風3份、炒白術3份、仙靈脾3份、紫金牛5份、丁香2份、薄荷2份。
[0013]在上述配比下獲得的藥物,效果更佳;其最終將其制備為粉劑,以利于臍部給藥。
[0014]除此之外,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還給出了上述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包括:
[0015]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備用;
[0016]b.將組方量的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防風、炒白術、仙靈脾、紫金牛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6-8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00-150°C,煎煮時間1.5-2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17]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4-6倍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00-150°C,煎煮時間為1-1.5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18]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45-1.50,在稠膏中加入4-6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19]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進行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20]其中所述步驟a中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其具體步驟為:
[0021]將組方量的丁香和薄荷分別加6-8倍重量水浸泡24h,分別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溫度為100°c -120°c,反應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所收集揮發(fā)油單獨分開放置備用。
[0022]之所以選擇這種分開制備的方式,是因為丁香和薄荷中的有效成分均保留在其揮發(fā)油中,如果與其他組分一起煎制則其利用效率會大大降低,造成藥物的浪費,同時還會降低藥物的療效,故此發(fā)明人選用了先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的方式,并在最后才將上述的揮發(fā)油與其他藥物獲得的顆?;旌?,避免揮發(fā)油在制備過程中的損失。
[0023]通過進一步的試驗和優(yōu)選,發(fā)明人給出了如下的最佳實施步驟:
[0024]其中所述步驟b為:將組方量的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防風、炒白術、仙靈脾、紫金牛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8倍量水,將總混合物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2小時;煎煮后行過濾處理得濾液和藥渣。
`[0025]所述步驟c為:將步驟b過濾后所得的藥渣加總重量6倍量水后,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1.5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所得濾液合并的最終總濾液。
[0026]采用上述配比的各種中成藥原料,綜合了各味中草藥的藥效,并對其行合理搭配以使各種藥效發(fā)揮更為徹底,同時避免各中藥間藥效抵消情況的發(fā)生。結合現代藥理作用,對本發(fā)明藥物進行現代藥效學的研究,故而在本發(fā)明中的各藥物經合理搭配后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抗炎的作用及抑菌的作用。且選取的各種中成藥原料的成本較低,適合大規(guī)模生產,方便更多患者臨床使用。
[0027]該藥物的具體使用方法為:使用時每次取粉劑15_20g,用醋調和成軟膏狀,填涂于患者臍部即可,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可同時用艾柱對其進行溫灸,每日I次,每次溫灸時間30min-45min,溫灸完后用膠布固定藥物于臍部3_4小時取下即可。
[0028]綜上所述,采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充分發(fā)揮了其各種組分的藥效,且最終將其制成臍藥可用于臍部直接給藥,更有利于吸收作用更加顯著,且起效時間快,臨床應用方便,便于攜帶,成本較低,具有補肺健脾、平喘止咳、通利鼻鸞、止哮宣肺、降氣化痰、補正祛邪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呼吸困難、鼻塞、多涕、頭痛、頭昏等臨床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療效持久,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具體實施方式】
[0029]實施例1
[0030]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120g、細辛30g、遠志130g、白芷150g、炒白芥子150g、人參100g、黃芪250g、獲茶160g、防風140g、炒白術160g、仙靈脾150g、紫金牛180g、丁香140g、薄荷80g。
[0031]其具體制備方法是:
[0032]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
[0033]將140g 丁香加6倍重量水浸泡24h,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IO(TC) 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
[0034]將80g薄荷加7倍重量水浸泡60min,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10°C)3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分別收集揮發(fā)油并單獨分開放置;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放置一旁,以備再用;
[0035]b.將中藥干姜120g、細辛30g、遠志130g、白芷150g、炒白芥子150g、人參100g、黃芪250g、茯苓160g、防風140g、炒白術160g、仙靈脾150g、紫金牛180g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7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1.5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36]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4倍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I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37]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45,在稠膏中加入其5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38]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39]實施例2
[0040]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100g、細辛40g、遠志120g、白芷130g、炒白芥子130g、人參110g、黃芪200g、獲茶130g、防風120g、炒白術130g、仙靈脾110g、紫金牛160g、丁香100g、薄荷90g。
[0041]其具體制備方法是:
[0042]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
[0043]將100g 丁香加5倍重量水浸泡24h,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20°C) 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
[0044]將90g薄荷加6倍重量水浸泡60min,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00°C)3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分別收集揮發(fā)油并單獨分開放置;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放置一旁,以備再用;
[0045]b.將中藥干姜100g、細辛40g、遠志120g、白芷130g、炒白芥子130g、人參110g、黃芪200g、茯苓130g、防風120g、炒白術130g、仙靈脾110g、紫金牛160g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6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20°C,煎煮時間1.5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46]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5倍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00°c,煎煮時間為I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47]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47,在稠膏中加入其5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48]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49]實施例3
[0050]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120g、細辛50g、遠志100g、白芷140g、炒白芥子140g、人參130g、黃芪220g、茯苓150g、防風150g、炒白術170g、仙靈脾160g、紫金牛180g、丁香110g、薄荷80g。
[0051]其具體制備方法是:
[0052]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
[0053]將IlOg 丁香加4倍重量水浸泡24h,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Il(TC) 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
[0054]將80g薄荷加5倍重量水浸泡60min,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10°C)3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分別收集揮發(fā)油并單獨分開放置;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放置一旁,以備再用;
[0055]b.將中藥干姜120g、細辛50g、遠志100g、白芷140g、炒白芥子140g、人參130g、黃芪220g、茯苓150g、防風150g、炒白術170g、仙靈脾160g、紫金牛180g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7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2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56]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5倍的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I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57]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50,在稠膏加入其總重量6倍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58]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59]實施例4
[0060]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160g、細辛60g、遠志160g、白芷170g、炒白芥子170g、人參160g、黃芪270g、茯苓170g、防風170g、炒白術200g、仙靈脾210g、紫金牛220g、丁香160g、薄荷130g。
[0061]其具體制備方法是:
[0062]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
[0063]將160g 丁香加6倍重量水浸泡24h,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20°C) 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
[0064]將130g薄荷加6倍重量水浸泡60min,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20°C)3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分別收集揮發(fā)油并單獨分開放置;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放置一旁,以備再用;[0065]b.將中藥干姜160g、細辛60g、遠志160g、白芷170g、炒白芥子170g、人參160g、黃芪270g、茯苓170g、防風170g、炒白術200g、仙靈脾210g、紫金牛220g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8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2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66]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6倍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1.5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67]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50,在稠膏中加入5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68]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69]實施例5
[0070]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130g、細辛40g、遠志140g、白芷160g、炒白芥子160g、人參110g、黃芪270g、茯苓170g、防風150g、炒白術170g、仙靈脾160g、紫金牛230g、丁香150g、薄荷100go
[0071]其具體制備方法是:
[0072]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
[0073]將150g 丁香加5倍重量水浸泡24h,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Il(TC) 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
[0074]將100g薄荷加5`倍重量水浸泡60min,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微沸(溫度為110°C)3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分別收集揮發(fā)油并單獨分開放置;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放置一旁,以備再用;
[0075]b.將中藥干姜130g、細辛40g、遠志140g、白芷160g、炒白芥子160g、人參110g、黃芪270g、茯苓170g、防風150g、炒白術170g、仙靈脾160g、紫金牛230g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8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2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0076]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6倍量水,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1.5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0077]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
1.46,在稠膏中加入其6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0078]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0079]實驗例
[0080]將上述實施例1-5中所制得的藥物與海珠喘息定片(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青石沖劑(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蒼耳子鼻炎滴丸(四川禾潤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有效率的試驗。為表明本發(fā)明藥物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效果,共選擇300例慢性支氣管炎、1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和24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了臨床療效觀察,其中男性410例,女性310例,年齡21-67歲。隨機分為六組。其中五組為實施例組,一組為對照組。實施例組應用本發(fā)明藥物,每次取適量粉劑15_20g,用醋調和成軟膏狀,填涂于患者臍部,并用艾柱對其進行溫灸,每日I次,每次時間30min-45min,溫灸完后用膠布固定藥物于臍部3_4小時即可;對照組服海珠喘息定片(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青石沖劑(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或蒼耳子鼻炎滴丸(四川禾潤制藥有限公司生產),一次4片或I袋或14丸,一日2次。每組均以2周為一療程。
[0081]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標準如下:
[0082]顯效:咳嗽癥狀基本好轉,肺部哮鳴音消失;有效:咳痰或咳喘等主要癥狀較治療前恢復60%以上,肺部哮鳴音明顯變小;好轉:咳痰或咳喘等主要癥狀稍微有所好轉,癥狀較治療前恢復30%以上,肺部哮鳴音無明顯改變;無效:患者基本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好轉)/總人數X 100%。結果見表1。
[0083]表1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2-4份、細辛0.5-2份、遠志4-6份、白芷2-4份、炒白芥子2-4份、人參2-4份、黃芪4-6份、茯苓2-4份、防風2_4份、炒白術2_4份、仙靈脾2_4份、紫金牛4-6份、丁香1-3份、薄荷1-3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藥制成:干姜3份、細辛1份、遠志5份、白芷3份、炒白芥子3份、人參3份、黃芪5份、茯苓3份、防風3份、炒白術3份、仙靈脾3份、紫金牛5份、丁香2份、薄荷2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為粉劑。
4.制備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臍療藥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包括: a.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將提取出揮發(fā)油后的丁香和薄荷的藥渣備用; b.將組方量的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防風、炒白術、仙靈脾、紫金牛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6-8倍量的水,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00-150°C,煎煮時間1.5-2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 c.將步驟b中過濾所得藥渣加總重量4-6倍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00-150°C,煎煮時間為 1-1.5小時,煎煮后再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中所得濾液合并得到總濾液; d.將步驟c中所得總濾液行濃縮處理后得到稠膏,室溫下所得稠膏相對密度為1.45-1.50,在稠膏中加入4-6倍重量的淀粉,混勻后制成顆粒,對其進行干燥、整粒處理; e.將步驟d中制得顆粒與步驟a中制得丁香和薄荷的揮發(fā)油混勻,將其進行干燥后研制成粉末,即得最終產品。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薄荷的揮發(fā)油,其具體步驟為: 將組方量的丁香和薄荷分別加6-8倍重量水浸泡24h,分別連接揮發(fā)油測定器,加熱至溫度為100°C -120°C,維持5h,直至揮發(fā)油的量不再增加為止;將所收集揮發(fā)油單獨分開放置備用。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為:將組方量的干姜、細辛、遠志、白芷、炒白芥子、人參、黃芪、茯苓、防風、炒白術、仙靈脾、紫金牛進行混合,加入步驟a中所述藥渣混合得總混合物,然后加入總混合物總重量8倍量水,將總混合物浸泡0.5小時后開始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2小時;煎煮后行過濾處理得濾液和藥渣。
7.根據權利要求4或6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為:將步驟b過濾后所得的藥渣加總重量6倍量水后,進行第二次煎煮,溫度控制在150°C,煎煮時間為1.5小時,煎煮后過濾得濾液和藥渣,將此步驟中所得濾液與步驟b所得濾液合并得最終總濾液。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877541SQ201410089857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牟秀云, 賈紅玲, 張永臣, 張學成 申請人:張永臣, 牟秀云, 賈紅玲, 張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