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人體鼓膜移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人造鼓膜的制備,特別是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
背景技術:
鼓膜穿孔是引發(fā)耳聾和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通過鼓膜修復提高和恢復聽力。人造鼓膜即是仿生鼓膜,是鼓膜的代用品。人造鼓膜代替鼓膜固定在鼓溝內,來自外耳道的聲振動引起人造鼓膜的振動,通過聽骨鏈的傳音機制,將聲波振動帶動錘骨運動振擊砧骨,繼而將振動動能傳遞至內耳。人造鼓膜的振動特性直接決定了聲傳遞的質量。
傳統(tǒng)的鼓膜移植術中使用的人造鼓膜就是人體表皮,而傳統(tǒng)的鼓膜移植術是將人體表皮不經(jīng)加工、處理,直接移植到耳內,這樣雖然能恢復部分聽力,但效果并不好。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用該模具制備的人造鼓膜,其外形與原始鼓膜相似而且功能上達到仿生,對鼓膜移植后的聽力能有較大地改善,該模具使用方法簡單、易操作。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它為桿體,桿體的頂端為橢圓形傾斜面,橢圓形傾斜面的長軸為8.5~10mm,短軸為7~8mm;橢圓形傾斜面中部設有圓弧凸起(3)。
上述方案中,橢圓形傾斜面的曲率半徑大于20mm。
上述方案中,圓弧凸起的曲率半徑為2.5~4mm。
上述方案中,桿體的直徑為6.5~7.5mm。
上述方案中,橢圓形傾斜面與桿體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50°。
上述方案中,橢圓形傾斜面與桿體側壁相交處圓弧過渡。
上述方案中,橢圓形傾斜面與圓弧凸起相交處圓弧過渡。
使用本發(fā)明模具制備人造鼓膜的步驟為(1)手持在模具的桿體上,將人體表皮、駝鹿爪管、顳肌筋膜、棉纖維布、印度膠、錫、銀箔等片狀材料放置在模具的橢圓形傾斜面上;(2)放入脫水定形液浸泡定形20-60分鐘;(3)從模具上取下定形好的片狀材料,對其邊緣進行修剪,即可植入耳內。
本發(fā)明模具可對人造鼓膜進行定形,使其外形與原始鼓膜相似,從而達到仿生的效果,對鼓膜移植后的聽力能有較大地改善。
本發(fā)明模具的結構簡單,成本低,易操作。
圖1、2為本發(fā)明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的本發(fā)明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它為桿體1,桿體1的頂端為橢圓形傾斜面2,橢圓形傾斜面2中部設有圓弧凸起3。橢圓形傾斜面2與桿體1側壁相交處圓弧過渡,橢圓形傾斜面2與圓弧凸起3相交處圓弧過渡。
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1,它的桿體1的長度為200mm,桿體1的直徑為6.5mm。橢圓形傾斜面2與桿體1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50°。橢圓形傾斜面2的長軸為9mm,短軸為7mm。橢圓形傾斜面2的曲率為40mm的上凸圓弧面。圓弧凸起3的曲率半徑為3mm。
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2,它的桿體1的直徑為6.5~7.5mm,橢圓形傾斜面2的長軸為10mm,短軸為8mm。橢圓形傾斜面2的曲率為無窮大的平面,圓弧凸起3的曲率半徑為4mm。
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3,桿體1的直徑為6.5mm,橢圓形傾斜面2與桿體1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橢圓形傾斜面2的長軸為8.5mm,短軸為7mm。橢圓形傾斜面2的曲率為20mm的上凸圓弧面。圓弧凸起3的曲率半徑為2.5mm。
權利要求
1.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它為桿體(1),桿體(1)的頂端為橢圓形傾斜面(2),橢圓形傾斜面(2)的長軸為8.5~10mm,短軸為7~8mm;橢圓形傾斜面(2)中部設有圓弧凸起(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橢圓形傾斜面(2)的曲率半徑大于20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圓弧凸起(3)的曲率半徑為2.5~4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桿體(1)的直徑為6.5~7.5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橢圓形傾斜面(2)與桿體(1)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50°。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橢圓形傾斜面(2)與桿體(1)側壁相交處圓弧過渡。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橢圓形傾斜面(2)與圓弧凸起(3)相交處圓弧過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人造鼓膜制備方法中使用的模具,它為桿體(1),桿體(1)的頂端為橢圓形傾斜面(2),橢圓形傾斜面(2)的長軸為8.5~10mm,短軸為7~8mm;橢圓形傾斜面(2)中部設有圓弧凸起(3)。本發(fā)明模具可對人造鼓膜進行定形,使其外形與原始鼓膜相似,從而達到仿生的效果,對鼓膜移植后的聽力能有較大地改善。本發(fā)明模具的結構簡單,成本低,易操作。
文檔編號A61F11/00GK101015475SQ20071005152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2月12日
發(fā)明者盧紅, 周永青, 彭軍, 徐瑾 申請人: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