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牛皮癬的藥物,確切地說是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
背景技術(shù):
牛皮癬也叫干癬、銀屑病、紅皮行、松皮白化癬病。一般全身、頭、耳、面、手、腳全身都有。牛皮癬初起時皮損呈散在小米粒大的紅色丘疹,2-3天頂端顯示出銀白色的鱗痟。病程稍久,丘片漸大,形成紅色斑片,境界清楚,觀頗似云母狀,刮去鱗痟露出鮮艷紅色略帶潮濕的面,多數(shù)針頭大小的出血點,大小不等、芝麻大、豆子大、錢幣大、手掌大或更大,遮蓋肢體全身。其皮損特征是起初出現(xiàn)紅斑丘疹,表皮覆蓋一層銀白鱗屑,皮膚干枯、脫屑結(jié)痂有的皮膚癥狀連成一片,狀如地圖,有的瘙癢,流膿流血,血跡斑斑,目不忍睹。牛皮癬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數(shù)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緩解。牛皮癬好發(fā)于裸露部位,如頭部、四肢、前胸、后背等部位。雖不危及生命,但經(jīng)久治不愈,逐年遷延復(fù)發(fā)加重,脫屑瘀血,燥癢難忍,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到生活質(zhì)量。
牛皮癬,病狀復(fù)雜,頑固難愈,易復(fù)發(fā),治療棘手,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治療后易復(fù)發(fā),而且治愈率低,如何治好牛皮癬頑癥,是全世界各國衛(wèi)生組織和有關(guān)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熱門課題,都希望有療效顯著的藥物早日問世,以解決眾多的牛皮癬患者的痛苦,造福人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給人們提供一種藥源廣,成本低,不僅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
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本發(fā)明的中藥粉劑是由下列組份制成的(用量為重量份)
蜈蚣8~12巴豆 5~10 蓖蔴油15~25金銀花 5~10川槿皮15~25大皂角15~25桉葉油 15~25 麝香 1~4 薄荷油15~25水楊酸 25~35 本甲酸8~12 典1~2酒精1500~2500 水適量。
將上述各組份制成本發(fā)明外用中藥酊劑的制備方法為(1)將中藥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后洗凈;(2)按重量組份將上述洗凈的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備用;(3)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典放入蓖蔴油、桉葉油、本甲酸、薄荷油、水楊酸、酒精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備用;(4)將上述藥液與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制得本中藥酊劑。
蜈蚣也稱天龍,千足蟲,百足蟲。含組織胺同素類的物質(zhì),有溶血、疏風、通經(jīng)、攻毒、散結(jié)作用。巴豆性熱,易入胃、入腸,有殺菌、止癢、消腫、抗毒等功效。金銀花又稱二花、雙花、禹花,可清熱、解毒、抗毒,通經(jīng)、活絡(luò)、具有治療疔瘡、癰、消炎、止痛功效。川槿皮皮又稱木槿皮,性微寒,味甜、滑,易入大腸、小腸,具有殺蟲、止癢、潤燥、活血、止痛、消腫等功效。大皂角又稱皂莢、大皂莢,通竅、消炎、止癢、消腫、抗結(jié)核、抗麻風、殺菌等功效。麝香又稱圓寸,易入皮、入肉、入骨,具有活血、散淤,催退、殺病毒、殺菌、消炎、抗癌的功效。水揚酸具有殺真菌、消炎、利濕、防潰瘍作用。苯甲酸具有防腐、利濕、殺菌、防潰瘍作用。典具有消炎、止痛、殺菌、止癢、恢復(fù)人體身上色素作用。酒精具有溶劑,殺菌、消毒作用。蓖蔴油具有清熱、涼血、潤滑作用。桉葉油具有活血、化淤、舒經(jīng)、通絡(luò)、止痛、消炎、利濕、殺菌、防干作用。薄荷油具有活血、化淤、清涼、舒經(jīng)、通絡(luò)、止痛、消炎、利濕、殺菌、防干,促進皮膚肌體正常運轉(zhuǎn)作用。
本發(fā)明的效果
1、用本中藥酊劑治療牛皮癬療程短,療效顯著,治愈率高。
2、本中藥酊劑是皮膚涂抹用藥,從而用藥途徑方便,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
3、本中藥酊劑藥源豐富,制備方法簡單,成本低廉。
本發(fā)明經(jīng)黃埔軍校同學(xué)會醫(yī)院、市醫(yī)院、穆士林醫(yī)院三十多年對3270余例患者臨床治療,給予了充分證實。
治療方法每天本中藥酊劑涂抹一次,身上用藥后一周內(nèi)有明顯效果,一般60天可愈;身上有斑點的,一天涂抹二次藥水,一周內(nèi)有明顯效果,40天后可愈。
患者朱廣芳男 65歲,患銀痟病十五年,頭和周身70%皮膚發(fā)病,頭、手背、前臂、面、頸等部位。癥狀為表皮覆蓋一層銀白鱗屑,皮膚干枯,狀如地圖,脫屑瘀血,燥癢難忍,流膿流血,血跡斑斑,目不忍睹。用本中藥酊劑涂抹每天一次,一星期后停止脫屑,二個月后痊愈。10年后回訪沒有復(fù)發(fā)。類同王俊香的患者共770例。
患者唐靈 女 24歲,患銀痟病十年,周身68%皮膚發(fā)病,手背、前臂、面、頸等部位。癥狀為表皮損害大小不等,有豆子大、錢幣大、手掌大、云彩狀癬斑,脫屑量大,用本中藥酊劑涂抹每天一次,一星期后停止脫屑,52天后痊愈。15年后回訪沒有復(fù)發(fā)。類同唐靈的患者共1000例。
患者陳艷 女 18歲,患銀痟病五年,周身60%皮膚發(fā)病,手背、前臂、面、頸等部位。癥狀為表皮損害大小不等,有豆子大、錢幣大、狀如地圖,脫屑量較多,用本中藥酊劑涂抹每天一次,一星期后停止脫屑,46天后痊愈。20年后回訪沒有復(fù)發(fā)。類同唐靈的患者共1500例。
用本中藥酊劑治療白癜風、帶狀皰疹、痤瘡、手腳癬皮膚病勻有顯著療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將中藥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后洗凈;按重量組份將上述洗凈的蜈蚣8g、巴豆5g、金銀花5g、川槿皮15g、大皂角15g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備用;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1g、典1g放入蓖蔴油15g、桉葉油15g、本甲酸8g、薄荷油15g、水楊酸25、酒精1500g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備用;將上述藥液與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制得本中藥酊劑。
實施例2將中藥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后洗凈;按重量組份將上述洗凈的蜈蚣8g、巴豆6g、金銀花6g、川槿皮20g、大皂角20g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備用;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2g、典1g放入蓖蔴油20g、桉葉油20g、本甲酸10g、薄荷油20g、水楊酸30、酒精2000g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備用;將上述藥液與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制得本中藥酊劑。
實施例3將中藥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后洗凈;按重量組份將上述洗凈的蜈蚣12g、巴豆10g、金銀花10g、川槿皮25g、大皂角25g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備用;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4g、典2g放入蓖蔴油25g、桉葉油25g、本甲酸12g、薄荷油25g、水楊酸35、酒精2500g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備用;將上述藥液與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制得本中藥酊劑。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藥物組成,其重量組份為蜈蚣 8~12巴豆 5~10蓖蔴油 15~25金銀花 5~10川槿皮 15~25 大皂角 15~25桉葉油 15~25 麝香 1~4 薄荷油 15~25水楊酸 25~35 苯甲酸 8~12典 1~2酒精 1500~2500 水 適量。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其特征在于其重量組份為蜈蚣 10 巴豆 6 蓖蔴油 20金銀花 6川槿皮 20 大皂角 20桉葉油 20麝香 2薄荷油 20 水楊酸 30本甲酸 10典 1酒精 2000 水 適量。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驟(1)將中藥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后洗凈;(2)按重量組份將上述洗凈的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備用;(3)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典放入蓖蔴油、桉葉油、本甲酸、薄荷油、水楊酸、酒精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備用;(4)將上述藥液與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即制得本中藥酊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酊劑,它是按重量組份將洗凈的蜈蚣、巴豆、金銀花、川槿皮、大皂角用水浸泡1~2天后用紗布包好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煮2~6小時,再將其放入1∶5的水中煮沸,1~4小時后過濾提取藥液與按重量組份將粉末狀麝香、典放入蓖蔴油、桉葉油、本甲酸、薄荷油、水楊酸、酒精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混合溶液中得藥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制得。用本中藥酊劑治療牛皮癬療程短,療效顯著,治愈率高。本中藥酊劑是皮膚涂抹用藥,從而用藥途徑方便,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且藥源豐富,制備方法簡單,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A61K35/64GK1947744SQ20061009615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劉祥民 申請人:劉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