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及其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藥物,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本發(fā)明還涉及該藥物的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膽道感染、膽石癥是常見多發(fā)病,包括急、慢性膽囊炎,急、慢性膽管炎,膽囊、膽總管、肝總管、肝內膽管結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結石(梗阻)和炎癥常互為因果,而這些疾病的臨床癥狀也相互聯(lián)系。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以上腹不適、厭油、飽脹等且常因油膩食物而誘發(fā)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體格檢查可見右上腹部有輕壓痛。B超可以發(fā)現(xiàn)膽囊壁增厚、收縮功能差和結石。約有1/3的膽囊結石病人可沒有癥狀,在B超檢查時才發(fā)現(xiàn)。膽囊炎在臨床上比較多見,尤以肥胖、多產、40歲左右的女性發(fā)病率較高,其中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占70%。長期的膽囊炎癥可以引起多種進發(fā)癥,如膽囊功能完全喪失、影響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誘發(fā)囊壁潰瘍或引起慢性穿孔,膽石性腸梗阻;甚至誘發(fā)膽囊癌,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膽囊炎主要采用手術、內窺鏡、激光、碎石等療法。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據(jù)報道手術治療膽囊炎的死亡率為3%,復發(fā)率為20%。隨著醫(yī)學水平的發(fā)展,內窺鏡、激光、碎石等新技術的應用,但仍不能解決已存在的膽囊炎和膽囊管閉塞等問題。近年來,中醫(yī)藥因其安全、有效而在膽囊炎和膽石癥中的治療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祖國醫(yī)學認為,膽囊炎的發(fā)病和肝郁氣滯、濕熱阻滯、血瘀等因素有關,所以用藥主張清熱除濕、行氣解職郁、活血化瘀等共收利膽消炎之效,如臨床上應用柴胡疏肝散、一貫煎、復原活血湯和左金丸等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但傳統(tǒng)的中藥存在服用不方便、可重復性差等弱點,限制了他們的大范圍應用。而多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劑相繼問世則使中藥在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臨床實踐中大范圍的推廣,療效得到了肯定。目前治療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癥的中成藥配伍多以苦寒清熱和利膽除濕為主,但長期服用苦寒之品則有敗胃傷脾之虞,脾胃功能失調則進一步影響了藥物治療膽囊炎的效果。所以,研究一種療效確切、可以長期服用而安全的新藥勢在必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可靠、副作用較小的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該藥的制備工藝。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從祖國醫(yī)學整體觀念出發(fā),共收清熱利膽、行氣活血、解痙止痛、溫中健脾之效,攻補兼施,使祛邪而不傷正。本發(fā)明全方由川連、白芍、焦山梔、制附子、姜黃共五味藥組成。本方從古方連附六一湯、戊己丸化載而來。方連附六一湯載于《醫(yī)學心法》,藥用黃連、附子、生姜、大棗,功能清肝調中,主治肝火內郁所致反復發(fā)作的胃痛。戊己丸又名“苦散”,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用川連、吳萸、白芍,主治濕熱瀉痢。本發(fā)明選用了其中的黃連、制附子、白芍三味,再加入山梔、姜黃。全方以黃連、山梔清熱除濕為君;白芍柔肝止痛為臣;制附子辛熱,反佐苦寒藥中,可使清泄而不傷正,瀉中寓有健脾補七之意;姜黃行氣活血、和絡定痛屬使藥。五味藥共收清利肝膽濕熱、培中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捎糜谥委熂毙阅懩已滓约翱刂坪皖A防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所致的反復炎癥急性發(fā)作。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下列措施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主要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黃連1-3份、焦山梔5-7份、白芍8-12份、姜黃5-7份、制附子1-3份。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下列措施實現(xiàn)的所述的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各重量份的原料藥優(yōu)選黃連2份、焦山梔6份、白芍10份、姜黃6份、制附子2份。
所述的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其藥劑是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劑型。
所述的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其藥劑是丸劑、片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滴丸劑、糖漿劑、酒劑、口服液劑、氣霧劑。
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的制備工藝,包含下列步驟a.按配方取原料藥黃連1-3份、焦山梔5-7份、白芍8-12份用5-8倍量的50~70%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1-3小時,濾過,合并醇提液;b.按配方取原料藥姜黃5-7份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fā)油;
c.將步驟a醇提后藥渣合并步驟b的姜黃藥渣和制附子1-3份,加5-8倍量水煎煮2-4次,每次0.5-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降,高速離心;d.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05-1.30,加入95%乙醇至醇濃度為45-70%,靜置,冷藏20-50小時,濾過,得濾液;e.濾液與步驟a所得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1-1.25,減壓干燥,得干燥物;f.姜黃揮發(fā)油加適量β-環(huán)糊精制成包含物;并與上述干燥物合并,混勻,打成細粉;g.細粉中加入常用輔料混和均勻,制成固體制劑。
所述的的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的制備工藝,其中步驟e、f、g為將濾液與步驟a所得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1-1.25,加入姜黃揮發(fā)油,加水稀釋,加入適量矯味劑,分裝,灌封,滅菌,制成液體制劑。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發(fā)明療效可靠,攻補兼施,標本兼治,且為天然產物,毒副作用小,用藥安全,更能為患者所接受,并采用現(xiàn)代制劑手段制成,服用方便,能滿足臨床需求。
本發(fā)明的藥效學實驗本藥效學試驗中所用的本發(fā)明均按實施例1制備。
實驗動物ICR小鼠,♀♂各半,體重18~22g;SD大鼠,♂,體重240~280g;豚鼠,♀♂各半,體重350~450g,由中國藥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SCXK(蘇)2002-0011。動物在室溫21~23℃,濕度50%~70%環(huán)境下飼養(yǎng),自由攝食飲水。
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以X±SD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方差不齊者用t’檢驗。
實驗一、體內抗菌實驗本發(fā)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響實驗方法及結果感染菌液制備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原菌液,離心,沉淀以5%酵母溶液稀釋至所需濃度,供小鼠腹腔注射染菌用。菌液濃度經預實驗確定,小鼠腹腔注射菌液0.1ml/10g的最小致死量(100%MLD)為1.2×107CFu/ml。
小鼠隨機分為5組,分別灌胃給藥,空白對照組及給藥組給藥容積為0.2ml/10g,空白對照組灌胃蒸餾水;陽性對照組灌胃阿莫西林0.1g/kg;本發(fā)明組分別灌胃本發(fā)明混懸液3g/kg、6g/kg、12g/kg。給藥1小時后腹腔注射菌液(1.2×107CFu/ml)0.1ml/10g。觀察12、24小時內死亡情況,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的比較,本發(fā)明中劑量組12小時后小鼠的死亡數(shù)顯著性降低(P<0.05),24小時后各組小鼠死亡數(shù)均顯著性降低(P<0.01)。
表1本發(fā)明對金葡球菌感染小鼠的影響組別劑量(g/kg) 鼠數(shù)(n) 死亡數(shù)(12h) 死亡數(shù)(24h)空白對照組 - 157 15阿莫西林組 0.1120**0**本發(fā)明組3.0157 9**本發(fā)明組6.0151*5**本發(fā)明組12.0 155 7**與空白對照組比,*P<0.05,**P<0.01實驗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小鼠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本發(fā)明組低、中、高劑量3組??瞻讓φ战M灌胃蒸餾水;陽性對照組灌胃阿司匹林0.1g/kg;本發(fā)明組分別灌胃本發(fā)明混懸液0.5g/kg、1g/kg、2g/kg。給藥體積0.2ml/10g,每日1次,連續(xù)5日,末次給藥1小時后,于小鼠左耳耳廓涂二甲苯30μl致炎,2h后拉頸椎處死,剪下雙耳,用直徑為8mm不銹鋼打孔器沖下左右耳同一部位的圓片稱重,以兩耳片重量之差作為衡量腫脹程度的指標,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本發(fā)明高、中劑量組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表2本發(fā)明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組別劑量(g/kg) 鼠數(shù)(n) 兩耳重量差(mg,X±SD)空白對照組 - 1218.9±3.7阿斯匹林組 0.11212.0±2.4**本發(fā)明組0.51218.5±3.9本發(fā)明組1.01213.5±2.4**本發(fā)明組2.01215.2±3.2*
與空白對照組比,*P<0.05,**P<0.01實驗三、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腫脹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大鼠稱重后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本發(fā)明組低、中、高劑量3組??瞻讓φ战M灌胃蒸餾水;陽性對照組灌胃阿司匹林0.1g/kg;給藥組分別灌胃本發(fā)明混懸液0.5g/kg、1g/kg、2g/kg。給藥體積0.2ml/10g,每日1次,連續(xù)5日,末次給藥1小時后,每鼠左足皮下注射1%角叉菜膠0.1ml,測定致炎前及致炎后1、2、3、4、5小時足容積,以致炎前后容積之差作為衡量腫脹程度的指標,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本發(fā)明高劑量組對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跖腫脹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表3本發(fā)明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腫脹的影響致炎后不同時間的腫脹值(ml,X±SD)組別劑量(g/kg) 鼠數(shù)(n)1h 2h 3h 4h 5h0.221± 0.396± 0.408± 0.371± 0.317±空白對照組 -120.096 0.0990.183 0.169 0.1540.142± 0.225± 0.190± 0.167± 0.142±阿斯匹林組 0.25 120.060*0.054**0.077**0.069**0.067**0.154± 0.463± 0.417± 0.375± 0.246±本發(fā)明組 0.5 120.066 0.1190.103 0.125 0.1360.153± 0.358± 0.379± 0.325± 0.233±本發(fā)明組 1.0 120.089 0.1170.197 0.170 0.1390.167± 0.317± 0.242± 0.200± 0.188±本發(fā)明組 2.0 120.105 0.101 0.099*0.091**0.064**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實驗四、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小鼠隨機分為5組,給藥同實驗二,在末次給藥1h后,尾靜脈注射0.5%伊文思藍生理鹽水溶液10ml/kg后,立即腹腔注射0.6%醋酸10ml/kg,20min后,斷頭放血處死小鼠,剪開腹腔,用5ml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數(shù)次,收集洗滌液,離心(1000rpm)5min,在721型分光光度計590nm處測定吸收度(OD值),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本發(fā)明高劑量組顯著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
表4本發(fā)明對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響組別劑量(g/kg) 鼠數(shù)(n)OD(590nm,X±SD)空白對照組 - 10 0.245±0.043阿斯匹林組 0.110 0.167±0.027**本發(fā)明組0.510 0.232±0.055本發(fā)明組1.010 0.209±0.043本發(fā)明組2.010 0.199±0.042*與空白對照組比,*P<0.05,**P<0.01實驗五、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雄性大鼠稱重后隨機分組,乙醚麻醉下將10.0±0.5mg滅菌棉球植入兩腋皮下。術后當天開始給藥,給藥劑量同實驗二,每日1次,連續(xù)7d,第8天處死大鼠,取出棉球肉芽腫,稱重為濕重。然后在60℃烤箱中烘干10h,稱重為干重,以mg/100g大鼠體重表示,結果見表5。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本發(fā)明高劑量組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具有顯著性抑制作用。
表5本發(fā)明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劑量 肉芽腫濕重肉芽腫干重組別鼠數(shù)(n)(g/kg) (mg/100g,X±SD) (mg/100g,X±SD)空白對照組 - 11 184.7±47.0 43.4±10.4地塞米松組 0.025 10 138.8±19.8*34.8±6.5*本發(fā)明組0.511 179.2±46.6 43.1±10.3本發(fā)明組1.010 154.8±41.1 39.1±6.9本發(fā)明組2.011 140.6±33.5*35.0±6.8*與空白對照組相比,*p<0.05,**p<0.01實驗六、醋酸誘導小鼠扭體次數(shù)增加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小鼠隨機分為5組,給藥同實驗二,在末次給藥1h后,按照0.2ml/只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立即觀察20分以內小鼠扭體次數(shù),結果見表6。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本發(fā)明高劑量組對醋酸誘導小鼠扭體次數(shù)顯著性減少。
表6本發(fā)明對醋酸誘導小鼠扭體次數(shù)的影響組別 劑量(g/kg) 鼠數(shù)(n)扭體次數(shù)(20min,X±SD)空白對照組 - 12 18.5±12.9阿斯匹林組 0.112 8.7±6.0*本發(fā)明組 0.512 16.1±14.7本發(fā)明組 1.012 9.4±9.2本發(fā)明組 2.012 8.4±6.4*與空白對照組比,*P<0.05,**P<0.01實驗七、豚鼠離體回腸收縮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取豚鼠,禁食不禁水24h后用木棒敲擊頭部擊昏,腹正中切開,從回腸末端開始取回腸20cm,置入盛有充氧的冷臺氏液平皿中,用臺氏液洗凈腸內容物,并制成2cm長的回腸標本。將離體回腸標本一端系在固定標本的鐵鉤上,另一端懸掛于壓力傳感器上。標本置于盛有恒溫(37.0±0.5℃)持續(xù)通氣(約95%O2+5%CO2)的臺氏液浴槽中,給予一定的負荷,平衡標本20min,用生理紀錄儀通過張力換能器描計肌肉等張收縮情況,描計時加負荷至1g。標本固定于浴槽中約1h,開始做實驗。每次待基線穩(wěn)定后給藥,觀察藥物反應。每加一藥物,接觸5min,觀察藥物反應,然后換液,待其基線恢復后才能給另一藥物。具體給藥先后為先加入組胺(水浴中終濃度10-4g/ml),觀察其反應,量取收縮高度。然后加入受試藥物(調整水浴中終濃度分別為10--4,10--5,10--6,5*10-7/ml),2min后給相同濃度的組胺,再觀察其反應,結果見表7。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加本發(fā)明對組胺導致的正常豚鼠離體腸管的痙攣收縮有抑制作用。
表7本發(fā)明對組胺致離體回腸收縮的影響組別濃度(g/ml) 收縮高度(mm,X±SD) 抑制率(%)空白對照組 - 2.770±0.51-本發(fā)明組5*10-72.572±0.567.15本發(fā)明組10-62.506±0.609.53本發(fā)明組10-52.399±0.6213.39本發(fā)明組10-42.233±0.5419.39
實驗八、正常大鼠膽汁分泌實驗實驗方法及結果雄性大鼠稱重后隨機分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陽性組(去氫膽酸0.1g/kg),給藥組低、中、高劑量(0.5g/kg、1.0g/kg、2.0g/kg)。實驗前禁食飲水12h,實驗時膽管插管,收集膽汁。穩(wěn)定后收集30min膽汁,而后經十二指腸給藥,給藥后每隔30min收集膽汁,共四次,記錄膽汁流量,計算膽汁分泌百分率(給藥后每30min膽汁分泌量/給藥前30min膽汁分泌量×100%),結果見表8。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大鼠在給中、高劑量藥物后的60分、90分后均出現(xiàn)了顯著性的膽汁分泌增加現(xiàn)象,表明本發(fā)明對正常大鼠膽汁分泌具有顯著性的促進作用,利膽效果明顯。
表8本發(fā)明對正常大鼠膽汁分泌的影響劑量 膽汁分泌百分率(%,X±SD)組別鼠數(shù)(n)(g/kg)30min 60min 90min 120min87.2±65.7± 66.7±77.8±空白對照組 - 108.920.216.925.5158.5± 148.6±141.1± 122.4±去氫膽酸組 0.1 1061.4**52.2**62.3**37.996.5± 82.7± 82.5± 82.5 ±本發(fā)明組 0.5 1018.1 20.824.422.2101.4± 98.5± 90.3± 91.2±本發(fā)明組 1.0 1023.2 23.9*23.1*17.9117.4± 106.8±102.7± 98.2±本發(fā)明組 2.0 1030.4*20.4**26.4**28.2與空白對照組相比,*p<0.05,**p<0.01結論研究結果表明,本發(fā)明能顯著性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體內感染小鼠的死亡率,顯示了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減少醋酸誘導小鼠扭體的次數(shù),抑制組胺導致的豚鼠離體腸管的痙攣收縮,表明有一定的解痙鎮(zhèn)痛效應;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跖腫脹和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顯著抑制,證實其對急慢性炎癥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本發(fā)明還能顯著增加正常大鼠的膽汁流量,提示該方有較強的利膽作用。
本發(fā)明的毒理學實驗本發(fā)明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在最大給藥容量和最大給藥濃度條件下,小鼠灌胃本發(fā)明31.25g/kg后活動減少,常匍臥不動,易驚。動物無死亡。給藥后約24小時后,行為、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在以后的觀察期內體重增長正常,未見明顯異常癥狀。
本發(fā)明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在最大給藥容量和最大給藥濃度條件下,大鼠灌胃本發(fā)明12.5g/kg后30min,自發(fā)活動減少,常匍臥不動,豎毛、易驚。動物無死亡。給藥后約24小時后,行為、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在以后的觀察期內體重增長正常,未見明顯異常癥狀。
本試驗進行了嚙齒類動物大鼠灌胃給予本發(fā)明的長期毒性試驗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80只,試驗分為本發(fā)明高劑量組(8000mg/kg)、中劑量組(2530mg/kg)、低劑量組(80mg/kg)及空白對照組(0.5%羧甲基淀粉鈉),每組動物20只,雌雄各半。給藥途徑為灌胃給藥(2ml/100g),每天一次,每周給藥6天,試驗周期為13周。各試驗組留1/2動物以觀察4周恢復期變化。按中藥(新藥)臨床前指導原則的長期毒性試驗要求觀察了動物的一般狀況、體重增長變化、血液細胞學及生化學指標、大體解剖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表明,各劑量組動物和對照組給藥后行為活動如常,一般情況良好。本發(fā)明連續(xù)灌胃給藥13周,對大鼠的無毒劑量為2530mg/kg。若人以60kg計,本發(fā)明對大鼠的無毒劑量(2530mg/kg)約相當于人用劑量的39倍。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對本發(fā)明加以說明實施例1按配方取黃連2份、焦山梔6份、白芍10份加6倍量的6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醇提液;姜黃6份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上述醇提后藥渣合并姜黃藥渣和制附子2份,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降,高速離心,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25,加入95%乙醇至醇濃度為65%,靜置,冷藏24小時,過濾,濾液與上述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2,減壓干燥。姜黃揮發(fā)油加適量β-環(huán)糊精制成包合物。上述干燥物與包合物合并,混勻,打成細粉。加入羧甲基淀粉鈉適量,混勻;95%乙醇溶液適量制粒,干燥,整粒。加入滑石粉、羧甲基淀粉鈉適量,混勻,分裝、包裝即成顆粒劑。
實施例2按配方取黃連1份、焦山梔7份、白芍12份加8倍量的60%乙醇回流提取5次,每次1小時,濾過,合并醇提液;姜黃7份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上述醇提后藥渣合并姜黃藥渣和制附子3份,加8倍量水煎煮4次,每次0.5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降,高速離心,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05,加入95%乙醇至醇濃度為70%,靜置,冷藏48小時,過濾,濾液與上述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1,減壓干燥。姜黃揮發(fā)油加適量β-環(huán)糊精制成包合物。上述干燥物與包合物合并,混勻,打成細粉。加入羧甲基淀粉鈉適量,混勻;95%乙醇溶液適量制粒,干燥,整粒。加入淀粉鈉適量,混勻,壓片、包裝即成片劑。
實施例3按配方取黃連3份、焦山梔5份、白芍8份加5倍量的5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濾過,合并醇提液;姜黃5份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上述醇提后藥渣合并姜黃藥渣和制附子1份,加5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降,高速離心,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30,加入95%乙醇至醇濃度為70%,靜置,冷藏50小時,過濾,濾液與上述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25,加入姜黃揮發(fā)油。上述原液加水稀釋至每毫升含生藥1克,加入適量矯味劑,分裝即得口服液。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主要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黃連1-3份、焦山梔5-7份、白芍8-12份、姜黃5-7份、制附子1-3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各重量份的原料藥優(yōu)選黃連2份、焦山梔6份、白芍10份、姜黃6份、制附子2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藥劑是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劑型。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藥劑是丸劑、片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滴丸劑、糖漿劑、酒劑、口服液劑、氣霧劑。
5.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的制備工藝,其特征是包含下列步驟a.按配方取原料藥黃連1-3份、焦山梔5-7份、白芍8-12份用5-8倍量的50~70%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1-3小時,濾過,合并醇提液;b.按配方取原料藥姜黃5-7份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fā)油;c.將步驟a醇提后藥渣合并步驟b的姜黃藥渣和制附子1-3份,加5-8倍量水煎煮2-4次,每次0.5-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降,高速離心;d.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05-1.30,加入95%乙醇至醇濃度為45-70%,靜置,冷藏20-50小時,濾過,得濾液;e.濾液與步驟a所得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1-1.25,減壓干燥,得干燥物;f.姜黃揮發(fā)油加適量β-環(huán)糊精制成包含物;并與上述干燥物合并,混勻,打成細粉;g.細粉中加入常用輔料混和均勻,制成固體制劑。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步驟e、f、g為將濾液與步驟a所得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為1.1-1.25,加入姜黃揮發(fā)油,加水稀釋,加入適量矯味劑,分裝,灌封,滅菌,制成液體制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和預防膽道炎癥的中藥及其制備工藝,該中藥由黃連、焦山梔、白芍、姜黃、制附子組成。該中藥的制備工藝為按原料配方取黃連、焦山梔、白芍用乙醇回流提取數(shù)次,合并醇提液;另按配方取姜黃以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合并藥渣和制附子進行水提、濃縮、醇沉、過濾,濾液與醇提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濃縮,加入姜黃揮發(fā)油及輔料,制成所需劑型。本發(fā)明療效可靠,攻補兼施,標本兼治,且為天然產物,毒副作用小,用藥安全,更能為患者所接受,并采用現(xiàn)代制劑手段制成,服用方便,能滿足臨床需求。
文檔編號A61P1/00GK1621058SQ200310106409
公開日2005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24日
發(fā)明者祝璇, 楊士豹, 王冬春, 檀愛民, 楊玲 申請人:江蘇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