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鞋底、制作鞋面,以及將制作好的鞋底和鞋面縫制成成品布鞋,其特征在于:
鞋底采用如下方法制取得到:
S11:拾撿從竹筍上脫落的竹殼并對其進行預處理;
S12:將預處理后的竹殼疊碼2~5層并采用麻線將疊碼后竹殼縫訂為一體,按照鞋底樣對縫訂后的竹殼進行修剪,修剪后進行滾邊處理制成竹殼底;將鞋底布疊碼粘結制成毛坯底,用麻線將竹殼底和毛坯底連為一體然后進行手工納底,手工納底結束后采用切刀沿著竹殼底的輪廓對毛坯底進行切割,切割后在竹殼底的表面鋪設一層竹纖維,然后采用純棉布對竹纖維層進行覆蓋,將純棉布的周邊與竹殼底的周邊縫制為一體即可制得鞋底;
竹殼預處理包括如下工序:
S111:收集自然脫落的竹殼,將其自然攤晾,使得竹殼的含水率降至13~15%左右;
S112:對自然攤晾后的竹殼進行脫毛處理;
S113:將脫毛后的竹殼倒入浸泡槽中浸泡0.5~2.5h,使得竹殼充分吸水;
S114:將浸泡后的竹殼蒸煮5~20min,蒸煮后的竹殼放入水洗槽中進行清洗;
S115:將清洗后的竹殼自然晾干,使得竹殼含水率降至18~20%左右,然后送至攤平裝置對其進行攤平,將攤平后的竹殼碼疊成捆,然后進行壓整作為制鞋的原材料;
竹殼的在脫毛裝置中進行脫毛,脫毛裝置包括機架B和機架B上傾斜狀布置的脫毛滾筒,脫毛滾筒的兩端分別開設進料口和出料口,脫毛滾筒內(nèi)壁面上設置有凸筋,凸筋的長度方向與脫毛滾筒的長度方向相一致,凸筋在脫毛滾筒的內(nèi)壁上沿脫毛滾筒的長度方向呈層狀布置,相鄰層的凸筋呈間隔交錯狀布置,脫毛滾筒與驅動機構E相連接;
竹殼漂洗后在晾干架上進行晾干,晾干架包括機架F,機架F上設置有臺階狀布置的支撐臺面,支撐臺面上設置有集水件,集水件為彎折的板體A構成,板體A包括第一板體部和第一板體部外側邊部斜向上彎折延伸設置的第二板體部,第一板體部呈傾斜狀布置,第一板體部外側的高度大于第一板體部內(nèi)側的高度;
竹殼在攤平裝置中進行攤平,攤平裝置包括包括機架A和機架A上設置的送料機構,送料機構包括用于輸送竹殼的竹殼輸送帶,竹殼輸送帶與驅動機構A相連接,竹殼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有用于向竹殼輸送帶推送竹殼的竹殼送料槽,竹殼送料槽的槽長方向與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相一致,竹殼送料槽的槽底內(nèi)表面與竹殼輸送帶的上層帶體的輸送面相平齊布置,竹殼送料槽的兩槽壁向竹殼輸送帶的內(nèi)側延伸設置導向延伸段,竹殼輸送帶的上方設置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機構以及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燙壓定型的燙壓機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竹殼為楠竹的竹殼。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14中用于竹殼蒸煮的蒸煮液由復配劑和水按照1:4~6體積比配制得到,復配劑由亞甲基二萘磺酸鈉0.8~1重量份、殼聚糖1~2重量份、平平加0.2~0.3重量份、碳酸氫鈉2~3重量份、氫氧化鈉5~8重量份和15~20重量份的水配制得到。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鞋面采用如下方法制取得到:先將純棉內(nèi)層布鋪設在工作臺上,在純棉內(nèi)層布的表面涂覆粘接劑,隨后鋪設中間夾層布與純棉內(nèi)層布進行疊合粘接,然后再在中間夾層布的表面涂覆粘接劑并在涂覆粘接劑后鋪設外層面料布進行粘接,待粘接劑完全干燥后制得鞋面料,按照鞋面樣裁剪鞋面料制得半成品鞋面,對半成品鞋面進行滾邊,安裝系帶組件或者松緊帶后即可制得鞋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納底結束后先將鞋底放入蒸籠中進行熱悶,熱悶后用橡皮錘捶打定型并晾干,晾干后再用切刀進行裁切。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純棉內(nèi)層布為內(nèi)衣級棉布,中間夾層布為老棉布,外層面料布為燈芯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鞋面采用如下方法制取得到:粘接劑為玉米粉制成的漿糊。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臭鞋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竹殼輸送帶的上方設置有竹殼導向板,竹殼導向板位于竹殼輸送帶的上方且兩者之間的間距為d1,竹殼的厚度為d2,d1>d2,竹殼導向板和竹殼送料槽順延布置,竹殼導向板的寬度小于竹殼送料槽的槽寬,攤平機構包括第一、二攤平單元,第一、二攤平單元相同且分別位于竹殼導向板的兩外側,竹殼導向板的兩邊部分別向其本體內(nèi)設置空缺部,竹殼導向板與驅動機構B相連接,竹殼導向板沿竹殼送料槽的槽長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驅動機構B調(diào)節(jié)竹殼導向板沿竹殼送料槽的槽長方向進行移動,第一攤平單元包括第一安裝支架,第一安裝支架沿竹殼送料槽的槽寬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第一安裝支架上設置有第一攤平子單元,第一攤平子單元包括第一安裝支架上懸吊狀向下延伸布置的第一撥桿,第一撥桿設置在第一安裝支架靠近竹殼導向板一側的端部,第一撥桿的下端安裝有第一導線輪,第一導線輪的中部開設有導線凹槽,第一導線輪的中心線與竹殼導向板的長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攤平子單元還包括第一收線器;第二攤平單元包括第二安裝支架,第二安裝支架沿竹殼送料槽的槽寬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第二安裝支架上設置有第二攤平子單元,第二攤平子單元包括第二安裝支架上懸吊狀向下延伸布置的第二撥桿,第二撥桿設置在第二安裝支架靠近竹殼導向板一側的端部,第二撥桿的下端安裝有第二導線輪,第二導線輪的中部開設有導線凹槽,第二導線輪的中心線與竹殼導向板的長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攤平子單元還包括第二收線器;第一、二攤平子單元相對應布置,第一收線器上線繩繞過第一、二導線輪后與第二收線器相連接,第一、二導線輪之間的線繩位于竹殼導向板的下方,第一、二安裝支架與第三驅動機構相連接,第三驅動機構調(diào)節(jié)第一、二安裝支架沿竹殼送料槽的槽寬方向移動;燙壓機構包括竹殼輸送帶上方設置的燙壓板,燙壓板沿鉛垂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燙壓板與驅動機構D相連接,驅動機構D驅使燙壓板上下移動;竹殼導向板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竹殼導向板的一端插入竹殼送料槽內(nèi)的工作位,其二為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向遠離竹殼送料槽一側進行移動、對燙壓板的下行進行避讓的避讓位;第一、二攤平單元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竹殼導向板處于工作位時,第一、二導線輪位于空缺部內(nèi)的預備位,其二為:驅動機構C調(diào)節(jié)第一、二導線輪向遠離竹殼導向板一側進行移動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