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雨衣,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雨衣主要分為前開式雨衣以及套頭式雨衣兩種類型。前開式雨衣呈一片體,兩端緣設有拉鏈或固定扣,讓使用者可通過拉鏈或固定扣的結合于前側將片體兩端加以固定而圍繞出一密閉空間,其具有穿脫便利以及美觀大方的優(yōu)點;然而,由于兩端緣結合處設于該雨衣的前方,則于騎乘自行車或機車且當雨勢較大時,雨水由前方大量且快速打入而容易由該穿著開口的拉鏈隙縫或相鄰兩固定扣之間滲入,故導致使用者的胸口、腹部或褲襠因而濕透。套頭式雨衣預先將片體兩端緣接合密閉,并于前側的上部設有一衣襟開口以便使用者穿脫,該開口周緣設有拉鏈或固定扣,使用者可由頭部套入的方式穿著,即由雨衣下方開口往衣襟開口的方向將雨衣套上。由于雨衣的前方?jīng)]有大范圍的隙縫,則縱使雨勢較大,雨水無處可滲入而具有較佳的防水性;然而,由于使用者須從雨衣下方開口套入再由衣襟開口穿出而套上雨衣,若使用者戴有安全帽時,由于其頭部的體積較大,而難以由衣襟開口穿出,則其必須先脫下安全帽才能進行雨衣的穿脫,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然而,為了攜帶方便,使用者出門僅會攜帶一件雨衣,故無法配合當下情況而使用最適當?shù)挠暌?,導致使用上亟大的不便?br>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在具有較佳的遮雨防護效果的前提下,可讓使用者視其當下情況而采用最適合的穿著方式,則較為人性化而方便使用。為了可達到前述的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一雨衣本體,其包含有一衣身、一衣領與二衣袖,衣身包含一全片,全片的上部設有一衣襟開口部,全片的相對兩側緣分別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半片與一第二半片,第一半片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延伸部,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可與第二半片相互交疊,衣領設置于衣身的上周緣處,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一半片之間,另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二半片之間;至少一第一扣件組,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上緣與第二半片之間、或者設置于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上緣與衣領之間,各第一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雨衣本體的衣身的全片的衣襟開口部、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各第一扣件組與各第一連結組件的相互配合使用,使得使用者可依據(jù)如雨勢大小、風勢情況、路途遠近、時間緩急及使用習慣等選擇前開穿著方式、后開穿著方式或套頭式穿著方式,則讓使用者得到最好且最簡便的防雨遮護。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可相互貼靠重疊,且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可同時重疊于第二半片的外側面上,且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的上緣與第二半片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扣件組,各第二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全片的衣襟開口部的周緣上設有至少一閉合件。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各第二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各第三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再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第三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下半部與第二半片之間。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各第四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再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第四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的下半部與第二半片之間。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半片的外側緣上與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上分別設有一遮擋片,各第一連結組件設置于第一半片的遮擋片與第二半片的遮擋片之間。進一步而言,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全片包含一阻隔片,阻隔片設于衣襟開口部上。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后視展開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前開穿著方式的前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后開穿著方式的后視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套頭式穿著方式的前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后視展開圖;圖6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前視展開圖;圖7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前開穿著方式的前視圖;圖8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后開穿著方式的后視圖;圖9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套頭式穿著方式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配合附圖及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包含一雨衣本體、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與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80。如圖1至圖3所示,前述的雨衣本體包含一衣身、一衣領40與二衣袖45,衣身包含一全片10,全片10的上部設有一衣襟開口部11與一阻隔片12,衣襟開口部11的周緣上設有至少一閉合件111,各閉合件111可為固定扣、粘扣帶或拉鏈等,阻隔片12設于衣襟開口部11上,全片10的相對兩側緣分別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半片20與一第二半片30,第一半片20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延伸部21,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可與第二半片30相互交疊,衣領40設置于衣身的上周緣處,一衣袖45設置于衣身的全片10與第一半片20之間,另一衣袖45設置于衣身的全片10與第二半片30之間;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半片20的外側緣上與第二半片30的外側緣上分別設有一遮擋片201、301。如圖1與圖2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上緣與第二半片30之間,各第一扣件組50包含一公扣件51與一母扣件52,公扣件51與母扣件52相對,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可與第二半片30相互交疊固定;于一較佳實施例中,母扣件52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上緣,公扣件51設置于衣身的第二半片30上,較佳地,該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為粘扣帶。如圖1與圖2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30的外側緣之間,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并使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可隱藏于雨衣本體內(nèi);于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設置于第一半片20的遮擋片201與第二半片30的遮擋片301之間,該至少第一連結組件70為固定扣、粘扣帶或拉鏈等。如圖1與圖2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30的外側緣之間,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于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為拉鏈。如圖1與圖3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80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半片30之間,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于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80為粘扣帶;較佳地,各第三連結組件80設置于第一延伸部21的下半部與第二半片30之間,具體來說,各第三連結組件80的位置相對人體的腰部或臀部。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敘述如下:1、前開穿著方式:如圖1與圖2所示,利用該至少一閉合件111將衣身的全片10的衣襟開口部11閉合,并如穿著風衣的方式穿著雨衣本體;接著,利用該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與該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使衣身的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則完成穿著。進一步而言,完成穿著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會于雨衣本體內(nèi)彎曲形成一導流槽,當雨勢較大而有雨水滲入時,則可順著該導流槽而流出雨衣本體。2、后開穿著方式:如圖1與圖3所示,使用者將雙手分別套入兩衣袖45中,并正面往雨衣本體的全片10貼靠的方式穿著,雙手或單手由肩部與頸部之間伸向背部,將該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的公扣件51與母扣件52扣合;接著,雙手或單手順著腰際伸向背部,利用該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80使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最后,利用該至少一閉合件111將衣身的全片10的衣襟開口部11閉合,則完成穿著。3、套頭式穿著方式:如圖1、圖2與圖4所示,使用者在穿上雨衣本體前,先將該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與該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扣合完成,使得雨衣本體下方成形一開口,然后使用者由該開口套穿雨衣本體,最后,利用該至少一閉合件111將衣身的全片10的衣襟開口部11閉合,則完成穿著。<實施例二 >如圖5與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包含一雨衣本體、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A、至少一第二扣件組60、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與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85。如圖5至圖8所示,前述的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二延伸部21A,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可相互貼靠重疊,且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可同時重疊于第二半片30的外側面上。如圖5、圖6與圖8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A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上緣與衣領40之間,各第一扣件組50A包含一公扣件51A與一母扣件52A,公扣件51A與母扣件52A相對,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可與衣領40相互接交疊固定。如圖5至圖8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二扣件組60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的上緣與第二半片30之間,各第二扣件組60包含一公扣件61與一母扣件62,公扣件61與母扣件62相對,使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可與第二半片30相互接交疊固定;于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第二扣件組60的公扣件61與各第一扣件組50A的母扣件52A相對。如圖5至圖7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70于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的同時,可使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及第二延伸部21A可隱藏于雨衣本體內(nèi)。如圖5至圖7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75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外側緣(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相接處)與衣身的第二半片30的外側緣之間。如圖5與圖8所示,前述的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85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與第二半片30之間,藉以令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較佳地,各第四連結組件85設置于第二延伸部21A的下半部與第二半片30之間,具體來說,各第四連結組件85的位置相對人體的腰部或臀部。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包含有前開穿著方式、后開穿著方式及套頭式穿著方式;如圖2、圖6與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前開穿著方式與實施例一的前開穿著方式相同;如圖4與圖9所示,本實施例的套頭式穿著方式與實施例一的前開穿著方式相同;本實施例的后開穿著方式,敘述如下:如圖6與圖8所示,使用者將雙手分別套入兩衣袖45中,并正面往雨衣本體的全片10貼靠的方式穿著,利用該至少一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與母扣件52A扣合,并將該至少一第二扣件組60的公扣件61與母扣件62扣合;接著,再利用該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85使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與第二半片30相連接;最后,利用該至少一閉合件111將衣身的全片10的衣襟開口部11閉合,則完成穿著。另一方面,當使用者以前開式穿法或套頭式穿法穿著時,各第二扣件組60與各第一扣件組50A會與使用者的皮膚接觸,且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是不規(guī)則地位于使用者與雨衣本體之間,則有不舒適之虞。遂此,于本實施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第二扣件組60的公扣件61與各第一扣件組50A的母扣件52A相對,各第二扣件組60的母扣件62與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相對;舉例而言,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上,且各第二扣件組60的母扣件62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上,相對地,各第一扣件組50A的母扣件52A設置于衣領40上,而各第二扣件組60的公扣件61設置于與第二半片30上;再舉例而言,各第一扣件組50A的母扣件52A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上,且各第二扣件組60的公扣件61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二延伸部21A上,相對地,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設置于衣領40上,而各第二扣件組60的母扣件62設置于與第二半片30上;較佳地,各第一扣件組50A為粘扣帶,且各第二扣件組60為粘扣帶。藉此,位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母扣件52A,可與相對應的第二扣件組60的母扣件62/公扣件61相接,使得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母扣件52A與各第二扣件組60母扣件62/公扣件61不會與使用者的皮膚直接接觸,同時,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因而可相互交疊固定,使得該第一延伸部21與該第二延伸部21A可整齊地交疊于使用者與雨衣本體之間,則可增加舒適感。如此,進一步來說,位于第一延伸部21的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母扣件52A,其于使用者采用前開式穿法或套頭式穿法時,可作為第一延伸部21與第二延伸部21A的交疊固定使用,而于后開型穿法時,該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母扣件52A又可與其相對應的各第二扣件組60母扣件62/公扣件61相接,而作為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與衣領40相互接交疊固定使用,則具有兩種功用。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其雨衣本體的衣身的全片10的衣襟開口部
11、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各第一扣件組50、50A與各第一連結組件70的相互配合使用,使得使用者可依據(jù)雨勢大小、風勢情況、路途遠近、時間緩急及使用習慣等選擇前開穿著方式、后開穿著方式或套頭式穿著方式,則讓使用者得到最好且最簡便的防雨遮護。進一步就前開穿著方式而言,如圖2與圖7所示,完成穿著后,衣身的第一半片20的第一延伸部21會于雨衣本體內(nèi)彎曲形成一導流槽,當雨勢較大而有雨水滲入時,則可順著該導流槽而流出雨衣本體。進一步就后開穿著方式而言,于實施例一中,如圖3所示,利用第一延伸部21及各第一扣件組50的配合,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可相互交疊并固定,則可避免雨水由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之間滲入,使得使用者的背部不會淋濕,利用交疊方式來彌補簡易扣合設計的問題;于實施例二中,如圖3與圖8所示,除利用第一延伸部21及各第一扣件組50的配合,其進一步利用第二延伸部21A及各第二扣件組60的配合,使得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的交疊范圍擴大,則更可避免使用者的背部淋濕;此外,雙人騎乘機車時,各第三連接組件80及各第四連接組件85可不使用,即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的下半部沒有相連接,則第一半片20與第二半片30的下半部可向后張開遮護后座乘客的腿部,避免該乘客的腿部淋濕,形成另一功效。進一步就雨衣本體的阻隔片12而言,如圖1與圖5所示,其可阻擋由衣襟開口部11滲入的雨水,則可避免使用者的背部或胸口部位遭雨水淋濕。進一步就各第一扣件組50、50A與各第二扣件組60而言,如圖3與圖8所示,其設置位置約略相對人體的頸部、胸口或肩部,且為一般人的雙手可碰觸的位置,則可方便使用者自行進行穿脫。進一步而言,于實施例一中,如圖3所示,利用各第三連結組件80的設置,可強化第一延伸部21與衣身第二半片30的交疊固定;于實施例二中,如圖8所示,利用各第四連結組件85的設置,可強化第二延伸部21A與衣身第二半片30的交疊固定。進一步而言,該雨衣本體的下方可設護足物件(褲管體或鞋套或鞋尖套或鞋面罩等護足物件);該護足物件可利用外接方式(車縫或固定扣或粘扣帶或拉鏈等外接方式)或利用全片10或第一半片20或第二半片30向下延伸方式等方式形成。進一步而言,該第一半片20與該第二半片30可改變左右設置位置。進一步而言,該第一半片20和第一延伸部21之間可預設內(nèi)折的折線,該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1A之間可預設內(nèi)折的折線,使其可較容易內(nèi)折隱藏;該折線可利用車縫或高周波等方式形成。進一步而言,該衣身全片10或衣身第一半片20或衣身第二半片30或第一延伸部21或第二延伸部21A可視設計的需要而自由形狀造型變化。進一步而言,該第二延伸部21A可視設計的需要而縮小其尺寸,其作用可只為防止設于第一延伸部21上的各第一扣件組50A的公扣件51A/母扣件52A(粘扣帶)的沾毛刺痛使用者。進一步而言,該第一延伸部21可延伸至衣領40,該衣領40亦可延伸至第一延伸部21的上部;該第二延伸部21A可延伸至衣領40,該衣領40亦可延伸至第二延伸部21A的上部。進一步而言,該第二扣件組60可因第一、二延伸部21、21A的寬大設計而設于相對應的衣身全片10上。進一步而言,該雨衣本體可設計為全身穿著或上半身穿著。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zhì)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 一雨衣本體,其包含有一衣身、一衣領與二衣袖,衣身包含一全片,全片的上部設有一衣襟開口部,全片的相對兩側緣分別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半片與一第二半片,第一半片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延伸部,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能夠與第二半片相互交疊,衣領設置于衣身的上周緣處,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一半片之間,另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二半片之間; 至少一第一扣件組,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上緣與第二半片之間,各第一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 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能夠相互貼靠重疊,且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能夠同時重疊于第二半片的外側面上,且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的上緣與第二半片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扣件組,各第二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全片的衣襟開口部的周緣上設有至少一閉合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各第二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1 或2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各第三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各第四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
7.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 一雨衣本體,其包含有一衣身、一衣領與二衣袖,衣身包含一全片,全片的上部設有一衣襟開口部,全片的相對兩側緣分別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半片與一第二半片,第一半片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延伸部,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能夠與第二半片相互交疊,衣領設置于衣身的上周緣處,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一半片之間,另一衣袖設置于衣身的全片與第二半片之間; 至少一第一扣件組,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的上緣與衣領之間,各第一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 至少一第一連結組件,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相外延伸成形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能夠相互貼靠重疊,且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能夠同時重疊于第二半片的外側面上,且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的上緣與第二半片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扣件組,各第二扣件組包含一公扣件與一母扣件,公扣件與母扣件相對。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雨衣本體的全片的衣襟開口部的周緣上設有至少一閉合件。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二連結組件,各第二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三連結組件,各第三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
12.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至少一第四連結組件,各第四連結組件設置于雨衣本體的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二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具有多種穿著方式的雨衣,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有一雨衣本體、至少一扣件組與至少一連結件組;雨衣本體包含有一衣身、一衣領與二衣袖,衣身包含一全片、一第一半片與一第二半片,全片上設有一衣襟開口部,第一半片向外延伸成形一第一延伸部,各第一扣件組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的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半片之間,各第一連結組件設置于衣身的第一半片的外側緣與衣身的第二半片的外側緣之間;其優(yōu)點在于利用上構件的相互配合使用,使用者可依據(jù)使用時的情況而決定不同的穿著方式,則得到最好且最簡便的防雨遮護。
文檔編號A41D3/04GK103211318SQ20131001119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fā)明者賴添德 申請人:賴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