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傘,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傘。
背景技術:
如圖1、2所示,為現(xiàn)有一種自動傘,包含一個中棒單元1、一個傘槽單元2、一個彈簧單元3、數個傘骨支架4、一個設置于所述傘骨支架4的傘面5,及一個握把單元6。該中棒單元1具有一根外管101、一根插接于該外管101的中管102、一根插接于該中管102的內管103、一個設置于該中管102頂端的彈性卡扣片104,及一個設置于該內管103頂端的彈性卡扣片105。該傘槽單元2具有一個固設于該外管101頂端的上槽201、一個能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101的中槽202,及一個能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101的下槽203,該下槽203具有一個供限位用的嵌卡孔204。該彈簧單元3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管101內并與該中管102頂端抵接的外管彈簧301、一個設置于該中管102內并與該內管103頂端抵接的中管彈簧302,及一個套設于該外管101并抵接于該中、下槽202、203之間的開傘彈簧303。每一個傘骨支架4同時與該上、中、下槽201、202、203樞接。該握把單元6具有一個固設于該內管103底端的握把601、一個可橫向移動地設置于該握把601的操作按鍵602,及一個抵接于該握把601與該操作按鍵602之間的彈簧603,該操作按鍵602具有一個對應于該嵌卡孔204的卡鉤部604。藉此,如圖1所示,當該自動傘在該中棒單元1收縮且該傘面5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下,所述彈性卡扣片104、105是分別沉入該中、內管102、103,并不會產生任何嵌卡限位的作用,因此,該自動傘只能靠該該操作按鍵602的卡鉤部604嵌卡于該下槽203的嵌卡孔204,而將該中棒單元1限位于收縮狀態(tài),如此,即便在該傘面5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下,使用者只要不小心誤觸到該操作按鍵602,而讓該卡鉤部604退出該嵌卡孔204,則該中棒單元1的中、內管102、102即會因該外、中管彈簧301、302的彈性恢復力的釋放,而馬上彈出,造成此種該自動傘在收傘狀態(tài)下,常常也會發(fā)生該中棒單元1意外彈出傷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防止中棒單元在收傘狀態(tài)下意外彈出的自動傘。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包含一個中棒單元、一個傘槽單元、一個彈簧單元、一個傘骨單元,及一個握把單元。該中棒單元沿一個軸向延伸,并具有一根外管、一根沿該軸向可移動地插接于該外管的中管、一根沿該軸向可移動地插接于該中管的內管、一個設置于該中管的第一彈性定位裝置,及一個設置于該內管的第二彈性定位裝置,該外管具有一個第一頂端部、一個第一底端部、一個設置于該第一底端部的第一定位孔,及一個介于該第一頂、底端部之間且錯開該第一定位孔的第一安全限位孔,該中管具有一個第二頂端部、一個第二底端部、一個設置于該第二底端部并沿該軸向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的第二定位孔,及一個介于該第二頂、底端部之間并沿該軸向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的第二安全限位孔,該內管具有一個第三頂端部,及一個第三底端部,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該中棒單元在一個收縮裝態(tài)與一個伸長狀態(tài)之間變換,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互相交迭,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彈性定位裝置分別嵌卡于該第一、二定位孔。該傘槽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一頂端部的上槽、一個沿該軸向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的中槽,及一個沿該軸向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的下槽。該彈簧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管內并介于該第一、二頂端部之間的第一彈簧、一個設置于該中管內并介于該第二、三頂端部之間的第二彈簧,及一個套設于該外管并抵接于該中、下槽之間的張傘彈簧。該傘骨單元具有數個間隔地樞設于該傘槽單元的傘骨支架,每一個傘骨支架與該上、中、下槽樞接,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中槽在該軸向上低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中槽在該軸向上高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該握把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三底端部的握把,及一個設置于該握把的操作裝置,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操作裝置卡掣該下槽,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操作裝置釋放該下槽。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中槽具有一個圍繞出一個套接孔的內周面,該內周面具有一個沿該軸向設置的平面部。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套接孔具有一個大孔徑段,及一個與該大孔徑段連接且在該軸向上高于該大孔徑段的小孔徑段,該平面部位于該小孔徑段。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中、下槽在該軸向上高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中管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的開孔,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二頂端部的栓件、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并指向該開孔的卡扣片,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與該栓件之間的彈簧。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內管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的開孔,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三頂端部的栓件、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并指向該開孔的卡扣片,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與該栓件之間的彈簧。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下槽具有一個嵌卡孔,該操作裝置具有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握把的操作按鍵,及一個抵接于該操作按鍵與該握把之間的彈簧,該操作按鍵具有一個卡鉤部,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卡鉤部嵌卡于該嵌卡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卡鉤部脫出該嵌卡孔。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該自動傘還包含一個傘面,及一個帽蓋,該傘面設置于該傘骨單元,該帽蓋設置于該上槽,并與該上槽配合夾緊該傘面中央。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該中棒單元收縮且該傘面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下,利用該卡扣片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以阻止該中棒單元意外彈出。應理解,在本發(fā)明范圍內中,本發(fā)明的上述各技術特征和在下文(如實施例)中具體描述的各技術特征之間都可以互相組合,從而構成新的或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累述。
[0015]圖1是現(xiàn)有一種自動傘在收傘狀態(tài)下且該自動傘的一個中棒單元收縮的剖視示意圖;圖2是該自動傘在收傘狀態(tài)下且該中棒單元彈出的剖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自動傘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中棒單元在一個收縮狀態(tài),且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傘面被束縛;圖4是該中棒單元在一個伸長狀態(tài)的平面示意圖;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中槽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6是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7是圖4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是一類似于圖3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握把單元的一個操作裝置被按壓;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0是一類似于圖3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在開傘的過程中,該中槽上移至抵壓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第二彈性定位裝置的一個卡扣片;圖11是圖1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2是該較佳實施例在開傘狀態(tài)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進行詳細說明。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明白。參閱圖3、4、5,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自動傘,該自動傘包含一個中棒單元10、一個傘槽單元20、一個彈簧單元30、一個傘骨單元40、一個傘面50、一個帽蓋60,及一個握把單元70。如圖3、4所示,該中棒單元10沿一個軸向X延伸,并具有一根外管11、一根沿該軸向X可移動地插接于該外管11的中管12、一根沿該軸向X能移動地插接于該中管12的內管13、一個設置于該中管12的第一彈性定位裝置14,及一個設置于該內管13的第二彈性定位裝置15。如圖3、4、6、7所示,該外管11具有一個第一頂端部111、一個第一底端部112、一個設置于該第一底端部112的第一定位孔113,及一個介于該第一頂、底端部111、112之間且錯開該第一定位孔113的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孔113與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不在同一直線上。如圖3、4、6、7所示,該中管12具有一個第二頂端部121、一個第二底端部122、一個設置于該第二底端部122并沿該軸向X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的第二定位孔123、一個介于該第二頂、底端部121、122之間并沿該軸向X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的第二安全限位孔124,及一個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121的開孔125。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定位孔123及該第二安全限位孔IM均與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在同一直線上。如圖3、6所示,該內管13具有一個第三頂端部131、一個第三底端部132,及一個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131的開孔133。[0034]如圖7所示,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14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121,并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二頂端部121的栓件141、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141并指向該開孔125的卡扣片142,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142與該栓件141之間的彈簧143。如圖6所示,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15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131,并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三頂端部131的栓件151、一個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151并指向該開孔133的卡扣片152,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152與該栓件151之間的彈簧153。該中棒單元10可在一個收縮裝態(tài)(見圖3、6)與一個伸長狀態(tài)(見圖4、7)之間變換。如圖3、6所示,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M互相交迭,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15的卡扣片152從該開孔133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同時,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14的卡扣片142在此狀態(tài)下則會沉入該開孔125(見圖7);相反地,如圖4、7所示,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14的卡扣片142經由該開孔125而嵌卡于該第一定位孔113,同時,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15的卡扣片152經由該開孔133 (見圖6)而嵌卡于該第二定位孔123。如圖3、5所示,該傘槽單元20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一頂端部111的上槽21、一個沿該軸向X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11的中槽22,及一個沿該軸向X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11的下槽23。該中槽22具有一個圍繞出一個套接孔222的內周面221,該內周面221具有一個沿該軸向X設置的平面部223。在本實施例中,該平面部223與該外管11的外周面抵接。該套接孔222具有一個大孔徑段224,及一個與該大孔徑段2M連接且在該軸向X上高于該大孔徑段224的小孔徑段225,該平面部223位于該小孔徑段225。該下槽23具有一個嵌卡孔23。 如圖3所示,該彈簧單元30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管11內并介于該第一、二頂端部111、121之間的第一彈簧31、一個設置于該中管12內并介于該第二、三頂端部121、131之間的第二彈簧32,及一個套設于該外管11并抵接于該中、下槽22、23之間的張傘彈簧33。在本實施例中,當該中棒單元10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彈簧31、32與該張傘彈簧33均被壓縮。如圖3所示,該傘骨單元40具有數個間隔地樞設于該傘槽單元20的傘骨支架41,每一個傘骨支架41同時與該上、中、下槽21、22、23樞接。當該中棒單元10在該收縮狀態(tài)(見圖3)時,經由所述傘骨支架41的帶動,該中槽22在該軸向X上低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見圖6);相反地,如圖12所示,當該中棒單元10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經由所述傘骨支架41的帶動,該中、下槽22、23在該軸向X上高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如圖3所示,該傘面50設置于該傘骨單元40。如圖3所示,該帽蓋60設置于該上槽21頂端,并與該上槽21配合夾緊該傘面50中央。如圖3所示,該握把單元70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三底端部132的握把71,及一個設置于該握把71的操作裝置72。該操作裝置72具有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握把71的操作按鍵721,及一個抵接于該操作按鍵721與該握把71之間的彈簧722,該操作按鍵721具有一個朝向該下槽23的嵌卡孔231的卡鉤部723。當該中棒單元10在該收縮狀態(tài)(見圖幻時,該卡鉤部723嵌卡于該嵌卡孔231,該操作裝置72卡掣該下槽23 ;相反地,如圖12所示,當該中棒單元10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卡鉤部723脫出該嵌卡孔231,該操作裝置72釋放該下槽23。藉此,如圖3、8、9所示,當本實用新型在該中棒單元10收縮且該傘面50被束住(例如用鉤與環(huán)可分離式粘扣帶,圖未示)的收傘狀態(tài)下,即便使用者不小心誤觸該操作按鍵721,讓該卡鉤部723退出該嵌卡孔231,此時,由于該卡扣片152從該開孔133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因此,該第二彈簧32在稍微推動該內管13朝下移動一個微小距離的情形下,該卡扣片152即會立即抵住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的下緣,而阻止該內管13繼續(xù)朝下彈出,同時,該中管12也不會朝下彈出,如此,該中棒單元10在該傘面50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即不會發(fā)生意外彈出傷人的問題。再者,如圖10、11、12所示,當使用者要開傘使用時,則可先將該傘面50的束縛解開,接著再按壓該操作按鍵721,讓該卡鉤部723退出該嵌卡孔231,此時,被壓縮的該張傘彈簧33即會釋放彈性恢復力,并朝上推動該中槽22而連動所述傘骨支架41展開,在此過程中,該中、下槽22、23會相對于該外管11朝上移動,則當該中槽22經過凸出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的卡扣片152時,該中槽22的平面部223即會將該卡扣片152壓入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此時,該第一彈簧31的彈性恢復力即可克服該卡扣片152朝下的導斜面抵接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的阻力,而將該中管12彈出該外管11,同時,該第二彈簧32的彈性恢復力也可克服該卡扣片152朝下的導斜面抵接于該第二安全限位孔124的阻力,而將該內管13彈出該中管12,如此,該中棒單元10即可定位于該伸長狀態(tài),且使所述傘骨支架41展開該傘面50。經由以上的說明,可再將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歸納如下當本實用新型在該中棒單元10收縮且該傘面50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下,由于該卡扣片152從該開孔133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114,因此,即便使用者不小心誤觸該操作按鍵721,讓該卡鉤部723退出該嵌卡孔231,該卡扣片152也會立即抵住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114、124的下緣,而阻止該內管13與該中管12朝下彈出,因此,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該中棒單元10在該傘面50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完全不會發(fā)生意外彈出傷人的問題。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傘,不但可有效防止中棒單元在傘面被束住的收傘狀態(tài)下意外彈出,且可正常開傘使用,所以確實能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惟以上所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實用新型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傘,包含一個中棒單元、一個傘槽單元、一個彈簧單元、一個傘骨單元,及一個握把單元,其特征在于該中棒單元,沿一個軸向延伸,并具有一根外管、一根沿該軸向可移動地插接于該外管的中管、一根沿該軸向可移動地插接于該中管的內管、一個設置于該中管的第一彈性定位裝置,及一個設置于該內管的第二彈性定位裝置,該外管具有一個第一頂端部、一個第一底端部、一個設置于該第一底端部的第一定位孔,及一個介于該第一頂、底端部之間且錯開該第一定位孔的第一安全限位孔,該中管具有一個第二頂端部、一個第二底端部、一個設置于該第二底端部并沿該軸向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的第二定位孔,及一個介于該第二頂、底端部之間并沿該軸向對準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的第二安全限位孔,該內管具有一個第三頂端部,及一個第三底端部,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該中棒單元在一個收縮裝態(tài)與一個伸長狀態(tài)之間變換,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互相交迭,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穿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并凸出該第一安全限位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第一、二彈性定位裝置分別嵌卡于該第一、二定位孔;該傘槽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一頂端部的上槽、一個沿該軸向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的中槽,及一個沿該軸向可移動地套接于該外管的下槽;該彈簧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管內并介于該第一、二頂端部之間的第一彈簧、一個設置于該中管內并介于該第二、三頂端部之間的第二彈簧,及一個套設于該外管并抵接于該中、下槽之間的張傘彈簧;該傘骨單元,具有數個間隔地樞設于該傘槽單元的傘骨支架,每一個傘骨支架與該上、中、下槽樞接,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中槽在該軸向上低于該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中槽在該軸向上高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及該握把單元,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三底端部的握把,及一個設置于該握把的操作裝置,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操作裝置卡掣該下槽,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操作裝置釋放該下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中槽具有一個圍繞出一個套接孔的內周面,該內周面具有一個沿該軸向設置的平面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套接孔具有一個大孔徑段,及一個與該大孔徑段連接且在該軸向上高于該大孔徑段的小孔徑段,該平面部位于該小孔徑段。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中、下槽在該軸向上高于該第一安全限位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中管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二頂端部的開孔,該第一彈性定位裝置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二頂端部的栓件、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并指向該開孔的卡扣片,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與該栓件之間的彈簧。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內管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三頂端部的開孔,該第二彈性定位裝置具有一個插置于該第三頂端部的栓件、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栓件并指向該開孔的卡扣片,及一個抵接于該卡扣片與該栓件之間的彈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下槽具有一個嵌卡孔,該操作裝置具有一個可移動地設置于該握把的操作按鍵,及一個抵接于該操作按鍵與該握把之間的彈簧,該操作按鍵具有一個卡鉤部,在該收縮狀態(tài)時,該卡鉤部嵌卡于該嵌卡孔,在該伸長狀態(tài)時,該卡鉤部脫出該嵌卡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傘,其特征在于該自動傘還包含一個傘面,及一個帽蓋,該傘面設置于該傘骨單元,該帽蓋設置于該上槽,并與該上槽配合夾緊該傘面中央。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傘,包含一個具有一根外管、一根中管、一根內管、一個設置于中管的第一彈性定位裝置與一個設置于內管的第二彈性定位裝置的中棒單元、一個具有一個上槽、一個中槽與一個下槽的傘槽單元、一個彈簧單元、一個傘骨單元及一個握把單元,外管具有一個第一定位孔及一個第一安全限位孔,中管具有一個第二定位孔及一個第二安全限位孔,第二定位孔與第二安全限位孔沿一個軸向對準于第一安全限位孔,在一個收縮狀態(tài)時,第一、二安全限位孔互相交迭,第二彈性定位裝置凸出第一安全限位孔,中槽在軸向上低于第一、二安全限位孔,在一個伸長狀態(tài)時,第一、二彈性定位裝置分別嵌卡于第一、二定位孔,中槽在軸向上高于第一安全限位孔。
文檔編號A45B25/16GK202286688SQ20112037836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劉永祥 申請人:譚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