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育苗裝置,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和園林在培育植物和農(nóng)作物時,通常使用育苗板來進行成批出產(chǎn),用育苗板培育的幼苗生長較快且品質(zhì)較佳,但育苗板的材料和結構會影響培育植物和農(nóng)作物的成本。
公開號為CN 205196463 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該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包括板體、凹杯,凹杯杯底上凸肋且開設有透氣孔,凹杯內(nèi)裝有有機混合泥土,該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可直接將有機混合泥土直接裝置在凹杯內(nèi),不需要培育板和軟盤的搭配使用,可直接通過凸肋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中移出,有效的降低了培育植物所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且整個培育板方便整理回收再次利用,達到了環(huán)保的效果。
但在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里移出時,會因為用手不方便找到著力點而不便于操作,移出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該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能夠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里移出,移出時不會損傷幼苗和損壞有機混合泥土,操作上比較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包括板體,所述板體上開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格位,所述格位內(nèi)安置有凹杯,所述凹杯底部包括開設有圓孔的圓臺板,圓臺板下設置有空腔,圓孔上覆蓋有將凹杯底部隔擋的支撐盤,凹杯底部還設有支撐座、底盤,支撐座固定于底盤與凹杯底部之間且相鄰支撐座之間形成伸入口,所述伸入口的長度與高度范圍均是為20-40厘米,支撐座上端與圓孔的垂直距離范圍為5-30厘米,所述底盤上設置有頂起支撐盤的杠桿結構。
采用上述方案,通過操作底盤上設置的杠桿結構,可以將支撐盤往上頂起,進而使有機混合泥土和幼苗往上移動,當有機混合泥土露出凹杯頂部后,就可以用手將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內(nèi)取出。伸入口高度與長度范圍的設置便于手插入空腔內(nèi),當杠桿結構發(fā)生卡頓時,可以通過人將手放進伸入口將支撐盤頂起。
進一步,所述凹杯的上端開口大于底部。
采用上述方案,凹杯的上端開口大于底部,杯身向外傾斜,便于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的放入、取出。
進一步,所述凹杯上端由上至下向內(nèi)傾斜形成傾斜環(huán)。
采用上述方案,凹杯上端呈斜面盤狀,設有與格位連接的斜角,可以方便引導灌溉水流入凹杯內(nèi),增加培育板灌溉的便利性。
進一步,所述凹杯的側壁上開設有均勻分布在圓周方向的透氣側孔。
采用上述方案,凹杯側壁上開設均勻分布在圓周方向的透氣側孔,有助于增強有機混合泥土的透氣性和排水性,能促進幼苗的成長。
進一步,支撐盤上表面開設有呈圓周狀均勻分布的透氣底孔。
采用上述方案,支撐盤上表面開設有大小相同且均勻分布的透氣孔,有利于提高有機混合泥土的透氣性和排水性,同時有利于幼苗吸收水分、空氣。
進一步,所述板體邊緣向上翻折形成凸緣。
采用上述方案,板體的邊緣設置有高出板體表面的凸緣,方便用手握住板體邊緣,可以方便移動培育板,以及增加培育板端取時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所述凹杯底部設置有與支撐板一體的圓環(huán),圓環(huán)末端與凹杯內(nèi)側相互抵觸。
采用上述方案,在凹杯底部設置與圓臺板一體的圓環(huán),圓環(huán)末端與凹杯內(nèi)側相互抵觸,這樣整個支撐盤將整個凹杯底部支撐隔擋住,當用手頂起支撐盤,可以便于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移出。
進一步,所述底盤上開設有水槽。
采用上述方案,在底盤上開設水槽,可以存儲水,為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進一步,所述杠桿結構包括翹板、推桿、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與底盤固定連接且與翹板鉸接,翹板上開設有T形槽,所述推桿滑移于T形槽以實現(xiàn)推桿進出所述空腔。
進一步,所述杠桿結構包括翹板、推桿、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與底盤固定連接且與翹板鉸接,翹板上開設有T形槽,所述推桿滑移于T形槽以實現(xiàn)推桿進出所述空腔。
采用上述方案,通過拉動推桿,使推桿一端離開底盤,然后往下按推桿的一端,通過支撐板與翹板之間形成的杠桿作用,可以驅動翹板一端往上移動,進而頂起支撐盤。
進一步,所述翹板的一端設置有凸塊。
采用上述方案,在翹板的一端設置有凸塊,利用杠桿結構使凸塊往上移動,便于頂起支撐盤。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支撐盤放于凹杯的底部且將凹杯底部完全蓋住,由凹杯底部支撐住支撐盤,當用手將推桿一端往外拉動,然后用力往下按壓推桿一端,利用支撐板與翹板之間形成的杠桿作用,能夠將翹板一端往上移動,頂起支撐盤,進而能夠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里移出,移出時不會損傷幼苗和損壞有機混合泥土,操作上比較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中凹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中凹杯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A-A處的剖視圖;
圖5為實施例中杠桿結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板體;2、凹杯;3、格位;4、透氣底孔;5、支撐盤;51、圓臺板;52、圓環(huán);53、空腔;54、側板;6、水槽;61、伸入口;7、支撐座;8、底盤;9、透氣側孔;10、圓孔;11、凸緣;12、斜角;13、翹板;131、T形槽;132、凸塊;14、推桿;141、桿柄;15、鉸接軸;16、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新型環(huán)保育苗板,參照圖1,包括板體1,板體1為長方形且其四個邊緣設置有向上凸起的凸緣11,板體1上均勻分布有縱橫規(guī)則排列的格位3,每個格位3內(nèi)設置有一個凹杯2,凹杯2從上到下向內(nèi)傾斜且與格位3一體成型,所述凹杯2上端開口的面積大于下端開口的面積。
參照圖2,凹杯2底部向下一體成型有支撐座7與底盤8,支撐座7將凹杯2底部和底盤8之間分離且支撐座7之間形成伸入口61,所述伸入口61的長度與高度范圍均是為30厘米,支撐座7上端與圓孔10的垂直距離范圍為7厘米,凹杯2側身開設有呈線性且均勻分布的透氣側孔9,底盤8中間向下凹陷形成圓狀水槽6。
參照圖3,凹杯2底部設置有呈圓狀的支撐盤5,支撐盤5上開設有透氣底孔4,透氣底孔4圍繞形成三個同心圓。
參照圖4,凹杯2底部向上凸起形成圓臺板51,圓臺板51的中心開設有圓孔10,圓臺板51與底盤8之間形成一個空腔53,支撐盤5上設置有一體成型且向下翻折的側板54,側板54為圓環(huán)狀,側板54的下邊緣連接有一體成型的圓環(huán)52,圓環(huán)52的圓形外側壁與凹杯2內(nèi)側壁相互抵觸,底盤8上設置有杠桿結構。
參照圖4與圖5,底盤8上表面焊接固定有支撐板,支撐板16與翹板13之間通過鉸接軸15鉸接,鉸接軸15插入翹板13上且置于靠近桿柄141一端,桿柄141為長方形,翹板13的一端設置有凸塊132且翹板13的上表面開設有長條狀的T形槽131,推桿14呈T形且與T形槽131滑移連接。
在初始狀態(tài)下,將支撐盤5放在凹杯2底部,然后將預先調(diào)制好的有機混合泥土裝入培育板的凹杯2內(nèi),然后將需要培育植物的種子種植在有機混合泥土里,對植物進行灌溉培養(yǎng),直至培育的植物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去種植。凹杯2上開設有的透氣側孔9和凹杯2底部放置的支撐盤5上開設的透氣底孔4,有助于提高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的透氣性、排水性和吸水性,凹杯2上端的斜角12有助于把灌溉的水流引入凹杯2內(nèi),凹杯2底部設有的水槽6,可以補充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的水分。
在移植植物時,先用手握住桿柄141,然后將推桿14往凸形槽131的外面拉,接著用力往下按壓桿柄141,利用支撐板16與翹板13之間形成的杠桿作用,可使翹板13上遠離桿柄141的一端往上移動,頂起支撐盤5,直至有機混合泥土與凹杯2側壁發(fā)生相對移動,接著繼續(xù)往上頂起支撐盤5,直至便于用手將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從凹杯2里移出,種植到土壤里。
本實用新型在移出幼苗和有機混合泥土時,操作上比較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移出時不會損傷幼苗和損壞有機混合泥土。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