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_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777_亚洲熟女少妇二三区_4438x8成人网亚洲av_内谢国产内射夫妻免费视频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国字幕

圖像讀取裝置以及具備該圖像讀取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8000319閱讀:173來源:國知局
圖像讀取裝置以及具備該圖像讀取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圖像讀取裝置包括:第1殼體;第2殼體,相對于第1殼體開閉;原稿輸送路徑,配置于第2殼體,輸送原稿使其經過與關閉的第2殼體相對的第1殼體上的第1位置;板狀的透明部件,以包括第1位置及與第1位置相鄰的第2位置的方式與第2殼體相對地配置于第1殼體;讀取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通過透明部件讀取原稿圖像;引導部件,在比第1位置更靠下游側配置于透明部件上,將原稿導向下游側;透明薄片部件,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覆蓋第1位置的方式配置于透明部件上;及第1按壓部件,覆蓋比第1位置更靠上游側的透明薄片部件的上方,將透明薄片部件向透明部件側按壓;第1按壓部件的端部在主掃描方向上比透明薄片部件的端部更靠內側。
【專利說明】圖像讀取裝置以及具備該圖像讀取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讀取原稿圖像的圖像讀取裝置以及具備該圖像讀取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圖像讀取裝置的讀取方式,已知原稿固定讀取和原稿輸送讀取這兩種方式。原稿固定讀取方式是以下方式:在接觸玻璃上載置原稿,由壓板墊(platen mat)或原稿輸送裝置等將該原稿推壓到接觸玻璃,通過讀取單元進行掃描來讀取原稿圖像。另一方面,原稿輸送讀取方式是以下方式:在規(guī)定的位置處固定讀取單元,一邊在讀取單元上輸送原稿,一邊讀取原稿圖像。
[0003]在原稿輸送讀取方式中,在原稿讀取位置的下游側配置原稿排出引導件,以使輸送到原稿讀取位置的原稿從接觸玻璃分離。在原稿固定讀取用的接觸玻璃與原稿輸送讀取用的接觸玻璃由兩張接觸玻璃構成的情況下,利用該兩個接觸玻璃之間,在原稿輸送讀取用的接觸玻璃的下面配置原稿排出引導件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接觸玻璃為一張的情況下,在接觸玻璃上配置原稿排出引導件。在該情況下,產生所輸送的原稿的前端與原稿排出引導件碰撞的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以往存在一種技術,即在接觸玻璃與所輸送的原稿之間設置透明薄片部件,通過透明薄片部件與接觸玻璃來讀取圖像。并且,為了抑制在透明薄片部件與接觸玻璃之間產生間隙而讀取圖像產生干擾條紋,在讀取位置的上游側配置隔著透明薄片部件對原稿施加朝向接觸玻璃側的力的施力部件。在該技術中,原稿一邊與透明薄片部件摩擦接觸一邊經過原稿讀取位置。因此,在透明薄片部件的原稿輸送面?zhèn)仁軗p傷。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置于接觸玻璃與原稿之間的透明薄片部件不容易受損傷的圖像讀取裝置以及具備該圖像讀取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0005]本發(fā)明一方面所涉及的圖像讀取裝置具備第I殼體、第2殼體、原稿輸送路徑、板狀的透明部件、讀取部、引導部件、透明薄片部件以及第I按壓部件。第2殼體相對于第I殼體能夠開閉。原稿輸送路徑配置于所述第2殼體,輸送原稿使其經過與關閉狀態(tài)的所述第2殼體相對的所述第I殼體上的第I位置。板狀的透明部件以包括所述第I位置以及與該第I位置相鄰的第2位置的方式與所述第2殼體相對地配置于所述第I殼體,其中,所述第2位置的上面用于載置讓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讀取部在所述第I殼體中,沿與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交叉的主掃描方向延伸設置,并且能夠在沿著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的副掃描方向上移動,用于在所述第I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通過所述透明部件讀取所述原稿或者所述固定原稿的圖像。引導部件在比所述第I位置更靠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下游側配置于所述透明部件上,將所述原稿引導到所述原稿輸送路徑的輸送方向下游側。透明薄片部件從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向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以覆蓋所述第I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透明部件上。第1按壓部件被配置成覆蓋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的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上方,將該透明薄片部件向所述透明部件側按壓。在所述主掃描方向上,所述第1按壓部件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端部更靠內側。
[0006]另外,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包括所述圖像讀取裝置和圖像形成部。圖像形成部根據(jù)所述圖像讀取裝置所讀取的圖像來在薄片體上形成圖像。
[000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述結構,配置于接觸玻璃與原稿之間的透明薄片部件不會容易受損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
[0009]圖2是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動供稿裝置的立體圖。
[0010]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剖面圖。
[0011]圖4是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動供稿裝置的主要部分即原稿輸送部的剖面圖。
[0012]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的剖面圖。
[0013]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的俯視圖。
[0014]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的俯視圖。
[0015]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的一部分的放大立體圖。
[0016]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0017]圖10是用于說明輸送引導薄片與透明薄片的長度的關系的示意性俯視圖。
[0018]圖11是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觸面引導件的立體圖。
[0019]圖12是將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觸面引導件的一部分進行放大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根據(jù)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具備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裝置3的圖像形成裝置1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自動供稿裝置3A的外觀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像形成裝置1的內部結構的剖面圖。另外,圖4是自動供稿裝置3A的主要部分即原稿輸送部32的剖面圖。在此,雖然示出了內部排出型的復印機作為圖像形成裝置1的例子,但是圖像形成裝置也可以是打印機、傳真機或者具備這些功能的數(shù)碼復合裝置。
[0021]圖像形成裝置1包括: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殼體結構而具備體內空間的裝置主體2 ;配置干裝置主體2上面的自動供稿裝置3A(第2殼體);以及組裝于裝置主體2下側的增設供紙單元4。
[0022]裝置主體2對薄片體進行圖像形成處理。裝置主體2包括:大致長方體形狀的下部殼體21 ;配置于下部殼體21上方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上部殼體22(第1殼體);以及將下部殼體21與上部殼體22相連結的連結殼體23。在下部殼體21中收容用于圖像形成的各種設備。在上部殼體22中收容以光學方式讀取原稿圖像的圖像讀取単元3B。圖像讀取裝置3包括所述自動供稿裝置3A和圖像讀取単元3B。由下部殼體21、上部殼體22以及連結殼體23包圍的體內空間被設為能夠收容圖像形成后的薄片體的體內排紙部24。連結殼體23配置于裝置主體2的右側面ー側,設置有用于向體內排紙部24排出薄片體的排出ロ961 (圖 3)。
[0023]被用作體內排紙部24的所述體內空間在裝置主體2的前面和左側面向外部敞開。用戶將手伸入這些敞開部分,從而能夠從體內排紙部24取出圖像形成后的薄片體。所述體內空間的底面241由下部殼體21的上表面規(guī)定,用于堆疊從排出ロ 961排出的薄片體。
[0024]在上部殼體22的前表面突出設置有操作面板単元25。操作面板単元25具備數(shù)字鍵、啟動鍵等操作鍵251和LCD觸摸面板252等,接受來自用戶的各種操作指示的輸入。用戶能夠通過操作面板単元25來輸入要打印的薄片體的張數(shù)等,或者輸入打印濃度等。
[0025]下部殼體21安裝有供紙裝置211,該供紙裝置211收容供實施圖像形成處理的記錄薄片體。增設供紙單元4也包括供紙裝置41、42,該供紙裝置41、42收容供實施圖像形成處理的記錄薄片體。這些供紙裝置211、41、42是自動供紙用的裝置,可分別收容各大小的大量記錄薄片體。此外,在圖3中,僅描繪了下部殼體21的供紙裝置211。
[0026]在裝置主體2的右側面安裝有可開閉的多功能托盤單元M,用于讓用戶進行手動供紙。多功能托盤單元Μ包括用于載置手動記錄薄片體的供紙托盤43以及將所述記錄薄片體搬入到下部殼體21內的圖像形成部的供紙單元44。
[0027]自動供稿裝置3Α的后側可轉動自如地安裝在裝置主體2的上部殼體22上面。換言之,自動供稿裝置3Α相對于裝置主體2的上部殼體22能夠開閉。此外,在圖3中,省略了該自動供稿裝置3Α。自動供稿裝置3Α在與上部殼體22的上面相抵接的狀態(tài)(關閉狀態(tài))下,朝向裝置主體2的規(guī)定的原稿讀取位置自動提供用于復印的原稿薄片體Ρ。另一方面,在用戶要用手將固定原稿載置于規(guī)定的原稿讀取位置的情況下,自動供稿裝置3Α被向上方敞開(敞開狀態(tài))。
[0028]參照圖2,自動供稿裝置3Α具備主體外殼30、供稿托盤31、原稿輸送部32以及原稿排紙托盤33。主體外殼30是收容設置于自動供稿裝置3Α的各種機構的殼體。主體外殼30在收容原稿輸送部32的左側部分具有向上方凸起的前壁部301和后壁部302,并且在右側部分具備大致平坦的低層部分。
[0029]供稿托盤31為載置向圖像讀取位置提供的原稿薄片體Ρ的托盤,以從主體外殼30的供紙ロ 30Η延伸的方式附設于主體外殼30。供稿托盤31設置有用于使所載置的原稿薄片體Ρ在寬度方向上對齊的一對對齊部件311。
[0030]原稿輸送部32具備將供稿托盤31上的原稿薄片體Ρ經由圖像讀取位置輸送到原稿排紙托盤33的輸送路徑和輸送機構。原稿輸送部32包括套在主體外殼30的前壁部301和后壁部302之間的開口上的上部覆蓋單元32U。對于其具體結構,根據(jù)圖4將在后面詳細敘述。
[0031]原稿排紙托盤33為排出原稿圖像被以光學方式讀取之后的原稿薄片體Ρ的托盤。主體外殼30右側的所述低層部分的上表面被設為原稿排紙托盤33。
[0032]接著,根據(jù)圖3說明裝置主體2的內部結構。在下部殼體21的內部從上方起依次收容調色劑容器99Y、99M、99C、99Bk、中間轉印單元92、圖像形成部93、曝光單元94以及所述供紙裝置211。[0033]圖像形成部93根據(jù)由圖像讀取裝置3讀取到的圖像來在薄片體上形成圖像。圖像形成部93為了形成全色的調色劑圖像,具備形成黃色(Y)、品紅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的各調色劑圖像的四個圖像形成單元10Y、10M、10C、10Bk。各圖像形成單元ΙΟΥ、10M、10C、10Bk均包括感光鼓11以及配置于該感光鼓11周圍的帶電器12、顯影裝置13、一次轉印輥14和清潔裝置15。
[0034]感光鼓11繞軸旋轉,并在其周面形成靜電潛像和調色劑圖像。感光鼓11可以為利用非晶硅(a-Si)類材料的感光鼓。帶電器12使感光鼓11的表面均勻帶電。帶電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由曝光単元94曝光,從而形成靜電潛像。
[0035]顯影裝置13向感光鼓11的周面提供調色劑,以使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顯影裝置13為ニ成分顯影劑用的裝置,包括攪拌輥16、17、磁輥18以及顯影輥
19。攪拌輥16、17將ニ成分顯影劑ー邊攪拌ー邊循環(huán)輸送,從而使調色劑帶電。在磁輥18的周面承載ニ成分顯影劑層,在顯影輥19的周面承載調色劑層,該調色劑層是根據(jù)磁輥18與顯影輥19之間的電位差傳送調色劑而形成的。顯影輥19上的調色劑提供給感光鼓11的周面,對所述靜電潛像進行顯影。
[0036]一次轉印輥14隔著設置于中間轉印單元92的中間轉印帶921與感光鼓11形成夾縫部,將感光鼓11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稱為“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921上。清潔裝置15清掃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
[0037]黃色用調色劑容器99Y、品紅用調色劑容器99M、青色用調色劑容器99C以及黑色用調色劑容器99Bk分別存儲各色的調色劑,通過未圖示的提供路徑對與YMCBk各色對應的圖像形成單元10Y、10M、10C、10Bk的顯影裝置13提供各色的調色劑。
[0038]曝光單元94具有光源、多面反射鏡(polygon mirror)、反射鏡、偏轉鏡等各種光學系統(tǒng)設備,對設置于圖像形成単元10Y、10M、10C、10Bk各自的感光鼓11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圖像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光,從而形成靜電潛像。
[0039]中間轉印単元92具備中間轉印帶921、驅動輥922以及從動輥923。多個感光鼓11在中間轉印帶921上重疊涂覆(一次轉印)調色劑圖像。重疊涂覆的調色劑圖像在二次轉印部98中被二次轉印到從供紙裝置211提供的記錄薄片體。使中間轉印帶921旋轉驅動的驅動輥922和從動輥923可自由旋轉地支承于下部殼體21。
[0040]供紙裝置211(41、42)容納多個記錄薄片體層疊而成的薄片體擦。在供紙裝置211的右端側上部配置有前進輥212。通過驅動前進輥212,供紙裝置211內薄片體摞的最上層的記錄薄片體一張ー張地被抽取,搬入到搬入輸送路徑26。另ー方面,通過驅動供紙單元44的輸送輥45,載置在供紙托盤43的手動的記錄薄片體被搬入到搬入輸送路徑26。
[0041]在搬入輸送路徑26的下游側設置有輸送路徑28,該輸送路徑28經由二次轉印部98、后述的定影単元97以及排紙單元96延伸至排出ロ 961。輸送路徑28的上游部分形成在形成于下部殼體21的內壁與形成反轉輸送単元29的內側面的內壁之間。此外,反轉輸送単元29的外側面構成在進行兩面打印時反轉輸送薄片體的反轉輸送路徑291的一面。在輸送路徑28的、比二次轉印部98更靠上游側配置有校準輥對27。薄片體在校準輥對27處暫時停止,并在接受偏離校正之后在圖像轉印的規(guī)定時機被向二次轉印部98送出。
[0042]在連結殼體23內部容納定影單元97和排紙單元96。定影單元97包括定影輥和加壓輥,該定影単元97針對被二次轉印部98 二次轉印了調色劑圖像的記錄薄片體進行加熱和加壓,由此實施定影處理。定影處理后的帶彩色圖像的記錄薄片體通過配置于定影單元97下游的排紙單元96被從排出ロ 961朝向體內排紙部24排出。
[0043]在上部殼體22 (第1殼體)中配置有圖像讀取單元3B。圖像讀取單元3B包括接觸玻璃222 (透明部件)、CIS單元224 (讀取部)以及圖像處理單元225。接觸玻璃222與由自動供稿裝置3A自動提供的原稿薄片體P以及以讓原稿面朝下的狀態(tài)載置于接觸玻璃222上的固定原稿相對,成為用于讀取這些原稿的圖像的讀取面。接觸玻璃222以包括后述的原稿讀取位置X以及與原稿讀取位置X相鄰的后述的讀取區(qū)域B的方式與自動供稿裝置3A相對地配置于上部殼體22,其中,所述讀取區(qū)域B的上面用于載置讓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
[0044]CIS単元224以光學方式讀取原稿薄片體P和固定原稿的原稿信息。CIS単元224在前后方向(主掃描方向)上延伸,通過未圖示的移動部,能夠在沿著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的左右方向(圖3的箭頭L,即副掃描方向)上移動。CIS單元224在原稿讀取位置X和讀取區(qū)域B通過接觸玻璃222讀取所述原稿薄片體P或者所述固定原稿的圖像。CIS單元224包括未圖示的LED光源、GRIN(Graded-1ndeX:梯度折射率)透鏡以及與接觸玻璃222相對配置的CIS (接觸型圖像傳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被LED光源照明的上述原稿所反射的光經由配置成陣列狀的GRIN透鏡,由配置成線狀的CIS進行光電轉換,從而讀取原稿圖像。由CIS光電轉換得到的原稿圖像的圖像數(shù)據(jù)被發(fā)送至圖像處理單元225。圖像處理單元225根據(jù)原稿圖像的讀取條件,在對圖像數(shù)據(jù)執(zhí)行各種圖像處理之后,將處理后的圖像數(shù)據(jù)發(fā)送至曝光単元94。
[0045]接著,根據(jù)圖4詳細說明自動供稿裝置3A的內部結構。圖4是作為自動供稿裝置3A的主要部分的原稿輸送部32的剖面圖。原稿輸送部32具備作為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路徑的第1至第3輸送路徑341至343 (原稿輸送路徑)、配置于該第1至第3輸送路徑341至343的適當位置的第1輸送輥對351和第2輸送輥對352、以及將載置于供稿托盤31上的原稿薄片體P送進原稿輸送部32內的供稿単元5。
[0046]第1、第2和第3輸送路徑341、342、343構成彎曲成U字形的薄片體輸送路徑,其從所述供紙ロ 30H經由所輸送的原稿圖像的光學原稿讀取位置X(第1位置)延伸至將原稿薄片體P排出至原稿排紙托盤33上的排紙ロ 30E。S卩,第1、第2和第3輸送路徑341、342,343配置于所述自動供稿裝置3A,輸送原稿使其經過與關閉狀態(tài)的自動供稿裝置3A相對的上部殼體22上的原稿讀取位置X。
[0047]第1輸送路徑341是與供稿托盤31相連接并呈大致圓弧形狀的輸送路徑,其以讓端部稍微向下的方式從供紙ロ 30H向左方延伸至第1輸送棍對351。第1輸送路徑341是從供稿単元5送出的原稿薄片體P首先經過的輸送路徑。該第1輸送路徑341的上側輸送面由上部覆蓋單元32U的単元外殼320中所配置的第1引導部件355來規(guī)定。
[0048]第2輸送路徑342是呈圓弧狀的輸送路徑,其從第1輸送路徑341的下游端延伸至與形成原稿讀取位置X的接觸面引導件36相対的位置。其中,接觸面引導件36與接觸玻璃222 (圖3)相對配置,在與該接觸玻璃222之間形成原稿讀取位置X。第2輸送路徑342的下側輸送面由圓弧狀的第2引導部件361規(guī)定,第2輸送路徑342的上側輸送面由與第2引導部件361相對配置的圓弧狀的第3引導部件362規(guī)定。
[0049]第3輸送路徑343是以讓其端部稍微向上的方式從與接觸面引導件36相対的位置向右方延伸至排紙ロ 30E的輸送路徑。第3輸送路徑343的入口側由配置于接觸玻璃222上的后述的原稿排出引導件63以及在該原稿排出引導件63的上方相對配置的第4引導部件363來規(guī)定。
[0050]供稿単元5配置于第1輸送路徑341的入口側。另外,供稿単元5安裝于上部覆蓋單元32U的下面。供稿單元5包括支承各結構部件的支承件50、抽取輥51、與該抽取輥51隔著規(guī)定間隔而配置在薄片體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供稿輥52、以及在抽取輥51與供稿輥52之間進行驅動傳遞的惰輪57。
[0051]抽取輥51通過未圖示的驅動部進行旋轉驅動,將載置在供稿托盤31上的原稿薄片體ρ向第1輸送路徑341送出。如圖4所示,主體外殼30在供稿托盤31的下游端ー側,與抽取輥51相対的位置配置有相對墊313。抽取輥51為了與原稿薄片體P抵接,通過未圖示的轉動部向箭頭D1方向轉動。并且,在抽取輥51與相對墊313之間形成有夾持原稿薄片體P的夾縫部A1。
[0052]供稿輥52通過未圖示的驅動部旋轉驅動,將由抽取輥51送來的原稿薄片體P進一歩向第1輸送路徑341下游ー張一張地輸送。如圖4所示,主體外殼30在供稿輥52的下方配置有與供稿輥52相対的分離墊350。在比分離墊350更靠下方配置有將該分離墊350向上方按壓的彈簧部件350a。通過彈簧部件350a的按壓力,在供稿輥52與分離墊350之間形成夾縫部B1。
[0053]第1、第2輸送輥對351、352分別具有:產生輸送原稿薄片體P的旋轉驅動カ的驅動輥351A、352A ;以及分別與該驅動輥351A、352A抵接而從動旋轉的從動輥351B、352B。
[0054]第1輸送輥對351配置于第1輸送路徑341與第2輸送路徑342之間,將從供稿単元5送來的原稿薄片體P提供給原稿讀取位置X。第2輸送輥對352配置于第3輸送路徑343的終端,將在原稿讀取位置X結束讀取工作的原稿薄片體P從排紙ロ 30E向原稿排紙托盤33提供。
[0055]接著,參照圖5至圖9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3B的結構。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ー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単元3B的剖面圖,圖6和圖7是表示圖像讀取単元3B的俯視圖。與圖7相比,圖6表示取下后述的薄片體夾持件61、輸送引導薄片62、透明薄片70的狀態(tài)。圖8是圖7的圖像讀取單元3B的立體圖。另外,圖9是表示在自動供稿裝置3A與圖像讀取単元3B之間形成的原稿讀取位置X附近結構的放大剖面圖。
[0056]參照圖5,圖像讀取単元3B收容于上部殼體22。上部殼體22 (第1殼體)具備上部框架22A、下部框架22Z、原稿排出引導件63(引導部件)以及側框架223。上部殼體22的上方由上部框架22A規(guī)定,上部殼體22的下方由下部框架22Z規(guī)定。即,通過將上部框架22A和下部框架22Z相組合,形成箱型的上部殼體22。
[0057]參照圖6,在上部框架22A上形成有向上方開ロ的兩個開ロ部,其分別為讀取區(qū)域A和讀取區(qū)域B。讀取區(qū)域A與讀取區(qū)域B的邊界由后述的原稿排出引導件63來界定。讀取區(qū)域A為包含原稿讀取位置X(第1位置)的區(qū)域,該原稿讀取位置X用于讀取由自動供稿裝置3A輸送來的原稿薄片體P的圖像;讀取區(qū)域B (第2位置)為用于讀取載置于接觸玻璃222上的固定原稿的區(qū)域。讀取區(qū)域A形成于上部框架22A的左端,呈在前后方向上細長的形狀,其四個邊由第11開ロ邊22B、第12開ロ邊22C、第13開ロ邊22D、第14開ロ邊22E界定。另ー方面,讀取區(qū)域B鄰接形成于讀取區(qū)域A的右側,讀取區(qū)域B與讀取區(qū)域A隔著規(guī)定的間隔。讀取區(qū)域B被形成為從讀取區(qū)域A的右側附近擴大至上部框架22A的右端附近。讀取區(qū)域B的四個邊由第21開ロ邊22F、第22開ロ邊22G、第23開ロ邊22H、第24開ロ邊221界定。
[0058]參照圖5和圖6,接觸玻璃222 (透明部件)從上部框架22A的下側插入,固定配置于上部框架22A,從而從下方堵塞讀取區(qū)域A和讀取區(qū)域B。在本實施方式中,接觸玻璃222為ー張玻璃板。接觸玻璃222中配置于讀取區(qū)域A的部分222A與由自動供稿裝置3A輸送來的原稿薄片體P相対,而接觸玻璃222中配置于讀取區(qū)域B (第2位置)的部分222B的上面,用于載置使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此外,如圖5的箭頭Di所示,CIS單元224能夠在從讀取區(qū)域A至讀取區(qū)域B的右端之間,通過未圖示的移動部沿副掃描方向移動,以便讀取所述原稿的圖像。
[0059]原稿排出引導件63 (引導部件)在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下游側配置于接觸玻璃222上,將所述原稿薄片體P引導到第3輸送路徑343的輸送方向下游側。原稿排出引導件63為上部框架22A的一部分,通過一體成型來制造上部框架22A,由此將原稿排出引導件63配置于上部框架22A的上面。原稿排出引導件63相當于讀取區(qū)域A與讀取區(qū)域B的邊界,第13開ロ邊22D和第21開ロ邊22F由原稿排出引導件63的側緣形成。參照圖9,原稿排出引導件63具備從接觸玻璃222的上表面豎立設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著間隔配置的第1引導腳部631和第2引導腳部633、以及引導傾斜部635。第1引導腳部631為在讀取區(qū)域A側從接觸玻璃222的上表面豎立設置的壁部,第2引導腳部633為在讀取區(qū)域B側從接觸玻璃222豎立設置的壁部。第2引導腳部633高于第1引導腳部631。引導傾斜部635將第1引導腳部631與第2引導腳部633相連接。引導傾斜部635從第1引導腳部631的引導前壁634延伸設置,是以規(guī)定角度傾斜從而越接近第2引導腳部633側越離開接觸玻璃222(朝向上方)的平面部。引導傾斜部635在引導頂部632與第2引導腳部633交叉。
[0060]側框架223為上部框架22A的一部分,通過一體成型來制造上部框架22A,由此將側框架223配置于上部框架22A的上面。側框架223位于讀取區(qū)域A的左端,發(fā)揮保護后述的薄片體夾持件61的功能。
[0061]參照圖7至圖9,圖像讀取単元3B在讀取區(qū)域A具備透明薄片70 (透明薄片部件)、輸送引導薄片62(第1按壓部件)以及薄片體夾持件61。
[0062]在圖9中,在讀取區(qū)域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有CIS單元224內的CIS讀取原稿的原稿讀取位置x(第1位置)。另外,在讀取區(qū)域A的上方配置有所述自動供稿裝置3A內的第2輸送路徑342和第3輸送路徑343。即,原稿薄片體P在第2輸送路徑342中從左上方輸送,經過接觸玻璃222上的原稿讀取位置X,在第3輸送路徑343中朝向右上方輸送。
[0063]透明薄片70為透明且薄板狀的薄片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板厚0.2mm的PET薄膜來作為透明薄片70的材料。此外,也可以采用其它透明的薄片體材料來作為透明薄片70。此時,透明薄片70的厚度優(yōu)選被設定為0.1mm至0.4mm的范圍。透明薄片70具備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第1薄片部705從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向輸送方向下游側以覆蓋原稿讀取位置X的方式配置于接觸玻璃222上。第2薄片部706在第1薄片部705的輸送方向下游側與第1薄片部705相連接,并且以沿著原稿排出引導件63的引導傾斜部635的方式與引導傾斜部635抵接。第1薄片部705以緊密接觸的方式配置于接觸玻璃222的上面。另外,透明薄片70在第1薄片部705與第2薄片部706之間具備彎曲部701。彎曲部701配置于第1薄片部705的輸送方向下游側。S卩,比彎曲部701更靠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為第1薄片部705,比彎曲部701更靠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為第2薄片部706。另外,對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中與接觸玻璃222相対的面上實施反射防止處理。
[0064]輸送引導薄片62配置于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輸送引導薄片62為與透明薄片70同樣的透明且薄板狀的薄片部件。輸送引導薄片62使用與透明薄片70同樣種類的材料。輸送引導薄片62被配置成覆蓋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第1薄片部705的上方,發(fā)揮將第1薄片部705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的功能。另外,輸送引導薄片62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即配置于原稿讀取位置X附近的引導薄片前端部622被配置成進入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第2輸送路徑342中。因此,在第2輸送路徑342中輸送的原稿薄片體P —邊與引導薄片前端部622抵接ー邊向原稿讀取位置X輸送。
[0065]薄片體夾持件61配置于比透明薄片70和輸送引導薄片62更靠原稿薄片體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的接觸玻璃222上。薄片體夾持件61為左右方向的剖面大致呈T字形狀的稍高的板狀部件。薄片體夾持件61具備從接觸玻璃222的上面豎立設置的夾持件支承部611以及從夾持件支承部611分別向左右方向延伸設置的夾持件后端部612和夾持件前端部613。夾持件后端部612的上方被側框架223覆蓋。即,薄片體夾持件61被側框架223保護,使得用戶不會接觸夾持件后端部612,由此抑制薄片體夾持件61以夾持件支承部611為支點向左側傾倒。另外,夾持件前端部613在與接觸玻璃222之間夾持支承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中輸送方向上游側的透明薄片后端部703和輸送引導薄片62中輸送方向上游側的引導薄片后端部621。另外,如圖7和圖8所示,在薄片體夾持件6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兩處分別配置有卡結部61a。通過該卡結部61a,透明薄片70與輸送引導薄片62被固定為一體,從而抑制從讀取區(qū)域A脫離。此外,由于通過側框架223能夠抑制薄片體夾持件61以夾持件支承部611為支點的傾倒,因此能夠防止夾持輸送引導薄片62和透明薄片70的夾持件前端部613向上方抬起。
[0066]接著,對本實施方式中在讀取區(qū)域A發(fā)揮的作用進行說明。由自動供稿裝置3A的供稿単元5 (圖4)提供的原稿薄片體P從第1輸送路徑341搬入到第2輸送路徑342 (圖9的箭頭D1)。并且,在第2輸送路徑342中朝向原稿讀取位置X輸送的原稿薄片體P與輸送引導薄片62的引導薄片前端部622接觸(圖9)。此時,原稿薄片體P的前進方向從右下方變化為大致水平方向。因此,原稿薄片體P在原稿讀取位置X的上方沿大致水平方向進行輸送。并且,通過CIS単元224讀取經過原稿讀取位置X的原稿薄片體P的原稿圖像。經過了原稿讀取位置X的原稿薄片體P與抵接于原稿排出引導件63上的第2薄片部706的透明薄片抵接部704相接觸。此時,原稿薄片體P的前進方向從大致水平方向變化為右上方。與透明薄片抵接部704抵接的原稿薄片體P在第3輸送路徑343中進ー步朝向下游側輸送(圖9的箭頭D2),從排紙ロ 30E排出到原稿排紙托盤33。
[0067]這樣,本實施方式中,在原稿讀取位置X處從輸送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輸送的原稿薄片體P在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上游側的位置與引導薄片前端部622接觸。另外,原稿薄片體ρ在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下游側的位置與透明薄片抵接部704接觸。并且,從引導薄片前端部622朝向透明薄片抵接部704輸送的原稿薄片體P大致在水平方向上輸送,因此能夠抑制原稿薄片體P與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相接觸。因此,在原稿讀取位置X,原稿薄片體P不容易與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接觸,即使在接觸的情況下,其接觸壓カ較低,因此透明薄片70不容易受損傷。另外,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不被原稿薄片體P摩擦接觸,從而抑制第1薄片部705受損傷。由此,CIS単元224讀取的讀取圖像不容易包含因該損傷引起的噪聲圖像。
[006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輸送引導薄片62發(fā)揮在比原稿讀取位置X更靠輸送方向上游側將第1薄片部705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的功能。因此,第1薄片部705不容易從接觸玻璃222向上方抬起,從而抑制第1薄片部705與原稿薄片體P相接觸。另外,在第1薄片部705與接觸玻璃222之間不容易形成空氣層(間隙),因此能夠將CIS單元224的對焦性能保持穩(wěn)定。另外,由CIS224帶來的反射光不容易在該空氣層與透明薄片70的邊界產生干擾,能夠防止讓讀取圖像包含干擾條紋。由此,通過圖像形成部93能夠形成基于讀取圖像的良好的圖像。
[006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配置輸送引導薄片62以外,還配置將透明薄片70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的突起部36T(第2按壓部件)。圖1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輸送引導薄片62和透明薄片70的前后方向(主掃描方向)的長度的關系的示意圖。另外,圖11是接觸面引導件36的立體圖,圖12是將接觸面引導件36的一端進行放大的立體圖。
[0070]參照圖10,在主掃描方向上,輸送引導薄片62的兩端部配置于比透明薄片70的兩端部更靠內側。由此,在比輸送引導薄片62更靠外側的區(qū)域Z中存在透明薄片70単獨向上方露出的區(qū)域(參照圖10)。由此,能夠將露出的該透明薄片70直接向接觸玻璃222按壓。
[0071]并且,參照圖11和圖12,接觸面引導件36具備相對面36A、第1固定部36B、第2固定部36C以及突起部36T。接觸面引導件36為在自動供稿裝置3A中與原稿讀取位置X相對地沿主掃描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引導部件,如圖9所示,在讀取區(qū)域A的上方發(fā)揮將原稿薄片體P引導到讀取位置X的功能。此時,接觸面引導件36的相對面36A與讀取位置X相對配置。第1固定部36B和第2固定部36C為在接觸面引導件36的兩端部向上方突出設置的突片,被安裝于配置在原稿輸送部32的未圖示的插入孔中。突起部36T從相對面36A的兩端部向下方突出設置。在圖12中僅示出ー個突起部36T。
[0072]突起部36T朝向如圖10所示的透明薄片70的區(qū)域Z,從接觸面引導件36的相對面36A突出設置。S卩,當自動供稿裝置3A相對于上部殼體22成為關閉狀態(tài)時,突起部36T對透明薄片70中比輸送引導薄片62的端部更靠所述主掃描方向外側的區(qū)域Z施加朝向接觸玻璃222的力。因此,透明薄片70直接被突起部36T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由此,透明薄片70以緊密接觸的方式配置于接觸玻璃222,在透明薄片70與接觸玻璃222之間更不容易形成間隙(空氣層)。而且,由于透明薄片70被穩(wěn)定按壓于接觸玻璃222側,因此能夠良好地抑制透明薄片70被在透明薄片70的上方輸送的原稿受損傷的情況。
[0073]這樣,除了輸送引導薄片62以外,突起部36T也將透明薄片70直接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如果在接觸玻璃222與透明薄片70之間形成極小的空氣層,則在接觸玻璃222和空氣層的邊界產生的反射光與在空氣層和透明薄片70的邊界產生的反射光相互干擾,有時讓讀取圖像包含干擾條紋圖案。因而,通過具備所述結構,能夠進一歩抑制CIS224的讀取圖像包含干擾條紋的情況發(fā)生。另外,即使使用一般而言景深(D印th of field)較窄的CIS224,也通過將透明薄片70的位置保持穩(wěn)定,能夠使原稿薄片體P的讀取位置穩(wěn)定,從而獲得良好的讀取圖像。
[0074]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與第2薄片部706之間彎曲形成有彎曲部701,以使第1薄片部705與接觸玻璃222緊密接觸。通過彎曲部701,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的姿勢不容易相互影響,從而能夠維持第1薄片部705與接觸玻璃222緊密接觸的狀態(tài)。特別是,即使第2薄片部706與原稿排出引導件63相抵接,比彎曲部701更靠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第1薄片部705也與接觸玻璃222緊密接觸,不容易從接觸玻璃222抬起。因而,如上所述,能夠進一歩防止通過形成間隙而帶來的問題。
[0075]另外,在第1薄片部705與第2薄片部706之間配置有彎曲部701。接觸面引導件36的突起部36T確實地對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中在主掃描方向上比輸送引導薄片62更靠外側的區(qū)域Z施加朝向接觸玻璃222側的力。因此,對比彎曲部701更靠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第1薄片部705施加向下的力,從而抑制第2薄片部706從原稿排出引導件63抬起。另外,即使由突起部36T對第1薄片部705施力,第2薄片部706也與引導傾斜部635接觸,能夠抑制透明薄片前端部702從原稿排出引導件63抬起。
[0076]此外,如上所述,對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中與接觸玻璃222相対的面上實施反射防止處理。因而,通過對透明薄片70中與接觸玻璃222相対的面上實施反射防止處理,即使在接觸玻璃222與透明薄片70之間形成間隙,也能夠抑制所述光的干擾,從而進ー步防止讓讀取圖像包含干擾條紋圖案。
[007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透明薄片70和輸送引導薄片62的輸送方向上游側,由夾持件如端部613將透明薄片后端部703和引導薄片后端部621夾持為一體。因而,能夠將第1薄片部705與接觸玻璃222的接觸以及引導薄片前端部622對第2輸送路徑342的進入位置保持穩(wěn)定。
[0078]以上,說明了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圖像讀取裝置3和圖像形成裝置1,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這些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變形實施方式。
[0079](1)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對透明薄片70中比輸送引導薄片62更靠主掃描方向外側的區(qū)域施加朝向接觸玻璃222的力的部件為突起部36T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代替突起部36T,也可以在上部殼體22上設置將透明薄片70的端部向接觸玻璃222側按壓的其它部件。
[0080](2)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原稿排出引導件63與上部框架22A —體配置的結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原稿排出引導件63也可以是作為獨立部件被固定于上部框架22A的結構。
[0081](3)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透明薄片70在第1薄片部705與第2薄片部706之間形成有彎曲部701的結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夠穩(wěn)定確保第1薄片部705與接觸玻璃222的接觸以及第2薄片部706對原稿排出引導件63的抵接面的結構,其它方式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兩面膠帶等按照規(guī)定的幅度將第2薄片部706固定到原稿排出引導件63的方式。
[0082](4)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原稿讀取位置X處由CIS224讀取所輸送的原稿薄片體P的原稿圖像的結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各種縮小光學系統(tǒng)和接觸光學系統(tǒng)的讀取部來作為讀取原稿圖像的讀取部。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I殼體; 第2殼體,相對于所述第I殼體能夠開閉; 原稿輸送路徑,配置于所述第2殼體,輸送原稿使其經過與關閉狀態(tài)的所述第2殼體相對的所述第I殼體上的第I位置; 透明部件,呈板狀,以包括所述第I位置以及與該第I位置相鄰的第2位置的方式與所述第2殼體相對地配置于所述第I殼體,其中,所述第2位置處于所述透明部件的上面且用于載置讓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 讀取部,在所述第I殼體中,沿與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交叉的主掃描方向延伸設置,并且能夠在沿著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的副掃描方向上移動,用于在所述第I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通過所述透明部件讀取所述原稿或者所述固定原稿的圖像; 引導部件,在比所述第I位置更靠所述原稿的輸送方向下游側配置于所述透明部件上,將所述原稿引導到所述原稿輸送路徑的輸送方向下游側; 透明薄片部件,從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向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以覆蓋所述第I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透明部件上;以及 第I按壓部件,被配置成覆蓋比所述第I位置更靠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的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上方,將該透明薄片部件向所述透明部件側按壓,其中, 在所述主掃描方向上,所述第I按壓部件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端部更靠內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2按壓部件,對所述透明薄片部件中比所述第I按壓部件的所述端部更靠所述主掃描方向的外側的區(qū)域施加朝向所述透明部件的力。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原稿引導部件,在所述第2殼體中,與所述第I位置相對地沿所述主掃描方向上延伸設置,將所述原稿引導到所述第I位置,其中, 所述第2按壓部件是從所述原稿引導部件向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所述區(qū)域突出設置的突起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薄片部件包括: 第I薄片部,從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向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以覆蓋所述第I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透明部件上;以及 第2薄片部,以沿著所述引導部件的方式與該引導部件抵接,并與在所述原稿輸送路徑中輸送的所述原稿接觸,其中, 所述第I按壓部件的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被配置成進入比所述第I位置更靠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的所述原稿輸送路徑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薄片部件具有彎曲部,該彎曲部配置于所述第I薄片部的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偵U, 比所述彎曲部更靠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為所述第I薄片部, 比所述彎曲部更靠所述輸送方向下游側為所述第2薄片部,所述彎曲部被彎曲成使所述第I薄片部與所述透明部件緊密接觸。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按壓部件對所述第I薄片部中比所述第I按壓部件更靠外側的所述區(qū)域施力。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與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所述透明部件相對的面上實施了反射防止處理。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支承部件,支承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端部和所述第I按壓部件的所述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端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讀取部具備與所述透明部件相對配置的接觸型圖像傳感器。
10.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 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讀取裝置;以及 圖像形成部,根據(jù)所述 圖像讀取裝置所讀取的圖像來在薄片體上形成圖像。
【文檔編號】H04N1/00GK103458146SQ201310214088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堀口靖之 申請人:京瓷辦公信息系統(tǒng)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安国市| 萝北县| 微山县| 青阳县| 余庆县| 防城港市| 灵台县| 平遥县| 临海市| 繁昌县| 南召县| 镶黄旗| 珲春市| 茶陵县| 平和县| 扶余县| 铅山县| 林西县| 运城市| 浏阳市| 晋城| 峨山| 邛崃市| 买车| 沈丘县| 龙陵县| 收藏| 永靖县| 枝江市| 布拖县| 香格里拉县| 信丰县| 平远县| 云安县| 博罗县| 饶平县| 孟津县| 平潭县| 正蓝旗| 自贡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