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的快速發(fā)展,其對數(shù)據(jù)傳輸?shù)乃俾屎唾|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重要的便攜式移動設備。無線通信功能已成為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等設備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目前,無線通信有多種技術及標準。其中,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作為無線網(wǎng)絡領域的下一代主要技術,可以提供更快速的傳輸速率和更高的傳輸質量。為了提供更豐富的無線通信功能,現(xiàn)在新型的筆記 本電腦和平板電腦迫切需要能滿足包括LTE在內的多種無線通信標準的天線。為了滿足這些無線通信標準,筆記本電腦的通信天線需要覆蓋700-960MHZ及1710_2690ΜΗζ這樣寬的帶寬。另外,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為了外觀的考慮,變得越來越輕薄,留給天線的空間越來越少。目前,主流的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用通信天線的設計主要包括
1.單極子天線,輻射體一端開路,一端與饋電電纜相連;
2.IFA天線,輻射體一端開路,一端與地板相連,饋電電纜在靠近接地點的位置與輻射體相連;
3.環(huán)天線,天線一端與饋電電纜相連,一端與地板相連,形成一個環(huán)的形狀。這些主流天線在天線空間比較大的情況下,還能夠勉強覆蓋到700MHz這樣的低頻段。但是現(xiàn)在的筆記本或平板電腦已無法提供給天線這樣的空間,因此,這些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已無法滿足現(xiàn)有的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天線占用空間較大而容置天線的空間越來越小的矛盾和天線覆蓋頻段較窄的缺陷。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包括金屬地板、支撐天線的塑料支架和天線本體,所述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其中,
所述第一天線部包括
饋電端ロ,其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
第一耦合單元,其一端與饋電端ロ連接;
若干輻射單元,與第一耦合單元連接;
所述第二天線部包括
接地導體,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
第二耦合單元,與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形成混合耦合;若干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連接,且至少其中之一輻射單元與第二耦合單元連接。較佳地,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耦合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較佳地,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耦合單元為分層設置或同層設置。較佳地,所述第一天線部包括一第一輻射單元。較佳地,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較佳地,所述第二天線部包括一第二輻射單元和一第三輻射單元,所述第二輻射単元與接地導體和第二耦合單元連接,所述第三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連接。較佳地,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較佳地,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三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尺寸約為70mmX IOmmX 2mm,天線所占用的空間大大縮小,非常適用于未來的輕薄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
第二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在低頻段及高頻段的帶寬都大大增加,所覆蓋的頻段包含了目前所有的移動通信頻段及下一代的LTE頻段;
第三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易于加工制造,采用現(xiàn)有加工技術即可實現(xiàn)。當然,實施本發(fā)明的任ー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yōu)點。
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總體結構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結構的俯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結構的仰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結構的回波損耗測試結果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結構在低頻段的總輻射效率測試結果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I天線結構在高頻段的總輻射效率測試結果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天線結構的俯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3天線結構的俯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4天線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方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ー步的描述。在以下實施例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組件。實施例I
參見圖I、圖2和圖3,本實施例的新型天線整體結構如圖I所示,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包括金屬地板10、支撐天線的塑料支架11和天線本體,天線本體設置在塑料支架11上。參見圖2,為本實施例天線本體的俯視圖,本實施例的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其中,
第一天線部包括饋電端ロ 121,其一端與金屬地板10連接,另一端與第一耦合單元122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耦合單元122為一段折疊金屬線,它的一端與饋電端ロ 121連接,包括第一金屬段、第二金屬段和第三金屬段,第一金屬段平行于金屬地板10向外延伸,然后再向左延伸一段距離形成第二金屬段,之后再平行于金屬地板10向內延伸形成第三金屬段,其另一端與第一輻射單元123連接;第一耦合單元122與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耦合單元131分層交叉設置,形成混合耦合,混合耦合是指耦合不僅包括電耦合也包括磁耦合,且這兩種耦合都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第一耦合單元122的作用之一是將接收到的能量傳送給第一輻射單元123,作用之ニ是與第二耦合單元131形成混合耦合,通過混合耦合將能量傳送給與第二耦合單元131相連的第二輻射單元132及第三輻射單元133 ;
本實施例中,第一輻射單元123為一段折疊金屬線段,其一端與第一耦合單元122連接,并平行于金屬地板10向左延伸,然后向右延伸一段距離,再垂直于金屬地板10向下延伸之后再向內延伸,同時寬度明顯變大,形成一倒L形,參見圖2,第一輻射單元123將從第一耦合單元122接收到的能量輻射出去,其長度約為9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 第二天線部包括
接地導體134,其為一段金屬線,其一端與金屬地板10連接,另一端與第二輻射單元132及第三輻射單元133連接,用于形成電路的回路;
第二耦合單元131,為一段折疊金屬線段,它位于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122的下方,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第二耦合單元131位于第一耦合單元122的下方,與第一耦合単元122沒有連接,且第二耦合單元131與第一耦合單元122的平面投影交叉,其包括第一金屬段和第二金屬段,其中第二耦合單元131的第一金屬段和第二金屬段垂直于第一耦合単元122的第一金屬段和第二金屬段,第二耦合單元131通過混合耦合接收能量,并將接收到的能量發(fā)送給第二輻射單元132及第三輻射單元133,第二耦合單元131的一端與第二輻射単元132連接;
第二輻射單元132為一段折疊金屬線段,其一端與第二耦合單元131連接,第二輻射單元132與第二耦合單元131的連接處為寬度增寬且平面垂直于金屬地板10的金屬線段,并平行于金屬地板10向右延伸,之后沿其上邊緣伸出一金屬段,該金屬段平面平行于金屬地板10,之后向內延伸,然后再向左延伸,第二輻射單元132另一端與接地導體134連接,它將從第二耦合單元131接收到的能量輻射出去,其長度約為7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第三輻射単元133為一段金屬線段,其一端與第二輻射單元132和接地導體134相連接,并平行于金屬地板10向外延伸,再向右延伸,它將從第二耦合單元131接收到的能量輻射出去,其長度約為26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用來形成ー個高頻段輻射以拓寬高頻帶寬。參見圖4,為本實施例天線的回波損耗測試結果圖,圖中可以看到,本實施例天線在700-960MHZ和1710_2690MHz回波損耗都在_4. 5dB以下,這表明在這些頻段內輻射能量被很好地饋送給天線結構。參見圖5,為本實施例天線在700-960MHZ的總輻射效率圖。圖中可以看到,在這個頻段內天線的輻射效率在_4dB左右,表明天線在這個頻段內有良好的輻射能力。參考圖6,為本實施例天線在1710-2690MHZ的總輻射效率圖,圖中可以看到,在這個頻段內天線的輻射效率幾乎都在_4dB以上,表明天線在這個頻段內有良好的輻射能力。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耦合單元122和第二耦合單元131采用多次折疊金屬線/段,且為分層放置,在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中,它們也可采用不折疊這么多次或者不折疊的金屬線/段,也可不采用分層放置,而放置在同一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輻射單元123、第二輻射單元132和第三輻射單元133采用折疊金屬線/段,在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中,上述輻射単元也可采用不折疊的金屬線/段。以下將給出變化實施例。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耦合單元122和第二耦合單元131折疊次數(shù)減少,其中第一耦合單元122與饋電端ロ 121連接,包括第一金屬段和第二金屬段,第一金屬段沿金屬地板10向外延伸,然后再向左延伸一段距離形成第二金屬段。第二耦合單元131,為一段金屬線段,它位于第一耦合單元122的第二金屬段下方,如圖7所示。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耦合單元122和第二耦合單元131放置在同一層,且第二耦合單元131為一段不折疊的金屬線段,第一耦合單元122和第二耦合單元131設置在同一層,且為相鄰設置,如圖8所不。實施例4
本實施例天線本體的俯視圖如圖9所示,這里的標號與實施例I 一祥,標號相同的部件所起的作用也是ー樣的,本實施例的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其中,
第一天線部包括
天線的饋電端ロ 121,—端與金屬地板10連接,另一端與第一稱合單元122連接;
第一耦合單元122,是一直線金屬線,沒有彎折,其作用之一是將能量傳送給第一輻射単元123,并與第一輻射單元123 —起形成諧振將能量輻射出去,作用之ニ就是與設置在其下層的第二耦合單元131形成混合耦合,通過混合耦合將能量傳送給第二輻射單元132 ;第一輻射單元123為一段直金屬線,長度約為9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其將從第一耦合單元122接收到的能量福射出去;
第二天線部包括
第二耦合單元131,是一直線金屬線,位于第一耦合單元122的下層,與第一耦合單元122形成混合耦合,將接收到的能量傳送給第二輻射單元132,并與第二輻射單元132 —起形成諧振將能量輻射出去;
第二輻射單元132,為一段直金屬線,與第二耦合單元131連接,長度約為7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其將從第二耦合單元131接收到的能量輻射出去;
第三輻射單元133,為一段直金屬線段,與接地導體134相連,長度約為2600MHz波長的四分之一,將接收到的能量輻射出去,用來形成一個高頻段輻射以拓寬高頻帶寬;
接地導體134,為一段金屬線,一端與132及133連接,另一端與金屬地板10連接,形成電流的回路。在本發(fā)明的以上實施例中,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的輻射單元的工作頻率選擇和輻射單元數(shù)量的設置僅為舉例,輻射單元的工作頻率還可根據(jù)需要選擇以上實施例以外的頻率,通過增加更多的輻射單元分支可以實現(xiàn)更寬更多的工作頻段,或者減少部分輻射単元分支以減少工作頻段。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可以采用多種技術實現(xiàn),如PCB加工,柔性版技術,金屬黏貼,3DLDS加工等技木。而且,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不僅可以采用上述技術實現(xiàn),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能的加工技術實現(xiàn)。以上公開的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jié),也不限制該發(fā)明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顯然,根據(jù)本說明書的內容, 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發(fā)明。本發(fā)明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包括金屬地板、支撐天線的塑料支架和天線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其中, 所述第一天線部包括 饋電端ロ,其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 第一耦合單元,其一端與饋電端ロ連接; 若干輻射單元,與第一耦合單元連接; 所述第二天線部包括 接地導體,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 第二耦合單元,與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形成混合耦合; 若干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連接,且至少其中之一輻射單元與第二耦合單元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耦合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耦合單元為分層設置或同層設置。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線部包括一第一輻射單元。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線部包括一第二輻射単元和一第三輻射單元,所述第二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和第二耦合單元連接,所述第三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二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線部的第三輻射單元為折疊或非折疊金屬線或金屬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筆記本或平板電腦的新型寬帶LTE天線,包括金屬地板、支撐天線的塑料支架和天線本體,所述天線本體包括第一天線部和第二天線部,其中,所述第一天線部包括饋電端口,其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第一耦合單元,其一端與饋電端口連接;若干輻射單元,與第一耦合單元連接;所述第二天線部包括接地導體,一端與金屬地板連接;第二耦合單元,與第一天線部的第一耦合單元形成混合耦合;若干輻射單元,與接地導體連接,且至少其中之一輻射單元與第二耦合單元連接。本發(fā)明的天線尺寸小,占用空間大大減小,在低頻段及高頻段的帶寬都大大增加,所覆蓋的頻段包含了目前所有的移動通信頻段及下一代的LTE頻段。
文檔編號H01Q21/00GK102856634SQ20121035122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0日
發(fā)明者牛家曉, 江坤, 孫勁 申請人:上海安費諾永億通訊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