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業(yè)插頭(也稱耦合器),特別涉及一種工業(yè)插頭的導 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專利號為200480013760.0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電連接構件,包括通 過連接裝置可拆卸地連接的導電接頭和手柄,連接裝置包括靠近導電接頭的近 端與導電接頭制成整體的彈性件,并具有向外突出的端部,向外突出的端部能 夠彈性地嵌入接合在形成在手柄的近端附近的通孔中。上述導電接頭和手柄之 間的周向止動和拆卸均通過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嵌入配合在手柄近端部的通 孔中而實現,在對導電接頭和手柄進行拆卸的過程中,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 受到拆卸工具的多次作用后可能會發(fā)生受損,而當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受損 后將不能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的周向止動作用,不能保證導電接頭與手柄之 間的可靠連接。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的周向止 動作用,保證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可靠連接,裝配和拆卸均較為方便的工業(yè)插 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 的周向止動和拆卸均通過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嵌入配合在手柄近端部的通孔 中而實現,在對導電接頭和手柄進行拆卸的過程中,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受 到拆卸工具的多次作用后可能會發(fā)生受損,而當彈性件向外突出的端部受損后 將不能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的周向止動作用,不能保證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的可靠連接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它包括導電 接頭和手柄,所述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一端外壁插接配合在手柄的內孔內, 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該端外壁設有板簧,所述板簧包括用于與導電接頭外壁 固定的基部和由基部一端往回彎折延伸形成的翹起部,所述翹起部的中部形成
有一彎折結構,翹起部的自由端形成為向外凸的凸出端;所述手柄與導電接頭
相配的該端內孔壁上形成有與板簧的彎折結構配合的卡槽和允許板簧的凸出端 嵌入的拆卸通孔,所述拆卸通孔連通手柄壁部的內外。拆卸時,只需采用具有 一字形端部作用在翹起部靠近自由端向外凸的凸出端附近將翹起部的自由端徑 向向內壓并沿圓周方向向翹起部延伸的方向推動一定角度,使翹起部的彎折結
構與手柄內孔壁的卡槽之間脫開,即可將導電接頭與手柄分開;也可以采用一 字形的起子插入到拆卸通孔內向內施加一定的作用力并轉動一定角度,也可將 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與手柄內孔壁的卡槽之間脫開,實現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的 拆卸。由于在拆卸時,拆卸工具不直接作用在翹起部的彎折結構,故即使向外 凸的凸出端在拆卸過程中受損,采用板簧翹起部中部的彎折結構與手柄內孔壁 上形成的卡槽配合,從而可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的有效的周向止動作用,保 證了 了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的可靠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手柄內孔壁上形成有允許板簧的翹起部處于自由狀態(tài)時進 入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與所述卡槽分別位于拆卸通孔的兩側,自遠離拆卸通 孔的一端至靠近拆卸通孔的一端導向槽的深度逐漸變淺。裝配時,將導電接頭 的外壁插入到手柄的內孔內并使板簧的翹起部位于手柄內孔壁的導向槽內,而 后將導電接頭沿導向槽的深度由深變淺的方向轉動,板簧的翹起部與導向槽的 徑向底部接觸作用下逐漸向板簧的基部靠攏而受到壓縮,當板簧翹起部的彎折 結構越過拆卸通孔后配合到卡槽內,翹起部自由端向外凸出的凸出端則嵌入到 了拆卸通孔內,本實用新型的導向槽的設置可便于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的順利裝配。作為優(yōu)選,所述翹起部包括位于彎折結構和基部之間的第一部分,所述第 一部分從基部的一端斜向外延伸且與基部的端部之間呈圓弧過渡,第一部分的 另一端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端部沿平行于基 部并遠離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與基部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凸出端垂直形成在第三部分的端部。其中,從第一部分通過第二部分過渡 到第三部分即形成了翹起部的彎折結構,通過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 二部分可利于對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可靠的周向定位和可靠連接。作為優(yōu)選,所述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由靠近基部的后半部分和靠近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構成,所述前半部分的寬度M為所述后半部分寬度N的1.5倍至2.5 倍。其中,由于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恰位于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處,故將第一部 分的前半部分的寬度設計為大于后半部分的寬度可保證翹起部的彎折結構具備 足夠的強度,保證導電結構與手柄之間的可靠連接。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電接頭的外壁形成有供板簧的基部部分地插入的左限位 槽和右限位槽,所述左限位槽形成在左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 右限位槽形成在右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 分的后半部分的下緣高于所述右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翹起部第三部分的 下緣高于左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其中,將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的下緣設計為 高于右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和將第三部分的下緣設計為高于左L形凸體橫部的 上緣可避免右L形凸體橫部和左L形凸體橫部對翹起部運動的限制,使翹起部 具備更大的彈性運動空間,具備更大的彈性,從而保證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更 為可靠的連接。作為優(yōu)選,所述板簧的基部形成有矩形通孔,所述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板 簧基部的矩形通孔的位置形成有可配合入矩形通孔內的限位卡體,所述限位卡 體由上楔形體和下矩形體構成,所述上楔形體自上端向下逐漸增厚,上楔形體的高度和下矩形體的高度之和與矩形通孔的高度相配。其中,在限位卡體的半 部分形成上楔形體從而可形成一導向斜面,當將板簧的基部插入到左、右限位 槽內時起到與矩形通孔邊緣的導向作用,便于板簧基部的插入裝配。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手柄端面的位置形成外凸的環(huán)形臺階, 導電接頭外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形成有若干沿圓周間隔分布的第一凸筋,第一凸 筋與環(huán)形臺階之間形成為卡位凹槽,所述卡位凹槽內形成有周向止轉凸體,所 述手柄內孔壁形成有若干間隔分布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周向長度小于 等于導電接頭外壁兩相鄰第一凸筋之間間隔長度,第二凸筋的高度與卡位凹槽 的高度相配。作為優(yōu)選,所述板簧的基部形成有矩形通孔,所述翹起部包括位于彎折結 構和基部之間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從基部的一端斜向外延伸且與基部的 端部之間呈圓弧過渡,第一部分的另一端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第二 部分,第二部分的端部沿平行于基部并遠離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與基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凸出端垂直形成在第三部分的端部,所述 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由靠近基部的后半部分和靠近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構成,所述前半部分的寬度M為所述后半部分寬度N的1.5倍至2.5倍;所述導電接頭的外壁形成有供板簧的基部部分地插入的左限位槽和右限位 槽,所述左限位槽形成在左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右限位槽形 成在右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的后半部 分的下緣高于所述右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翹起部第三部分的下緣高于左 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導電接頭外壁介于左L形凸體和右L形凸體之間并 對應于板簧基部的矩形通孔的位置形成有可配合入矩形通孔內的限位卡體,所 述限位卡體由上楔形體和下矩形體構成,所述上楔形體自上端向下逐漸增厚, 上楔形體的高度和下矩形體的高度之和與矩形通孔的高度相配,所述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手柄端面的位置形成外凸的環(huán)形臺階,導電接頭外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形成有若干沿圓周間隔分布的第一凸筋,第一凸筋與環(huán)形臺階之間形成為卡 位凹槽,所述卡位凹槽內形成有周向止轉凸體;所述手柄內孔壁形成有若干間隔分布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周向長 度小于等于導電接頭外壁兩相鄰第一凸筋之間間隔長度,第二凸筋的高度與卡 位凹槽的高度相配,所述手柄內孔壁上形成有允許板簧的翹起部處于自由狀態(tài) 時進入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與所述卡槽分別位于拆卸通孔的兩側,自遠離拆 卸通孔的一端至靠近拆卸通孔的一端導向槽的深度逐漸變淺。裝配時,將導電接頭的外壁插入到手柄的內孔內并使板簧的翹起部位于手 柄內孔壁的導向槽內,而后將導電接頭沿導向槽的深度由深變淺的方向轉動, 板簧的翹起部與導向槽的徑向底部接觸作用下逐漸向板簧的基部靠攏而受到壓 縮,當板簧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越過拆卸通孔后配合到卡槽內,翹起部自由端向 外凸出的凸出端則嵌入到了拆卸通孔內,本實用新型的導向槽的設置可便于導 電接頭與手柄之間的順利裝配;其中,從第一部分通過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 分即形成了翹起部的彎折結構,通過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的第二部分可 利于對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可靠的周向定位和可靠連接;其中,由于第一部分 的前半部分恰位于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處,故將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的寬度設計 為大于后半部分的寬度可保證翹起部的彎折結構具備足夠的強度,保證導電結 構與手柄之間的可靠連接;其中,將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的下緣設計為高于右 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和將第三部分的下緣設計為高于左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可 避免右L形凸體橫部和左L形凸體橫部對翹起部運動的限制,使翹起部具備更 大的彈性運動空間,具備更大的彈性,從而保證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更為可靠 的連接;其中,在限位卡體的半部分形成上楔形體從而可形成一導向斜面,當 將板簧的基部插入到左、右限位槽內時起到與矩形通孔邊緣的導向作用,便于 板簧基部的插入裝配。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可有效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的周向止動作用,保證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可靠連接,裝配和拆卸均較為方便等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分解結構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板簧的一種放大結構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板簧另一角度的放大結構示意圖4本實用新型導電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5是本實用新型手柄的一種內部結構示意圖6是本實用新型手柄的一種外部結構示意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裝配結構示意圖8是圖4的A處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 說明。
實施例l:如圖l,工業(yè)插頭包括導電接頭1和手柄2,導電接頭l與手柄
2相近的一端外壁插接配合在手柄的內孔內,導電接頭1與手柄2相近的該端 外壁設有板簧3。
如圖2、圖3、圖4和圖8所示,板簧包括用于與導電接頭外壁固定的基部 4和由基部一端往回彎折延伸形成的翹起部5,翹起部5的中部形成有一彎折結 構6,翹起部5的自由端形成為向外凸的凸出端7,基部4形成有矩形通孔8, 翹起部5包括位于彎折結構6和基部4之間的第一部分9,第一部分9從基部8 的一端斜向外延伸且與基部4的端部之間呈圓弧過渡,第一部分9的另一端沿 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第二部分10,第二部分10的端部沿平行于基部4 并遠離第一部分9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部分11 ,第三部分11與基部4之間具有 間隙,凸出端7垂直形成在第三部分11的端部,第一部分9由靠近基部的后半部分91和靠近第二部分10的前半部分92構成,前半部分92的寬度M為所述 后半部分91寬度N的1.5。導電接頭的外壁形成有供板簧的基部部分地插入的 左限位槽12和右限位槽13,左限位槽12形成在左L形凸體14與導電接頭的 外壁之間,右限位槽13形成在右L形凸體15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板簧翹 起部的第一部分9的后半部分91的下緣911高于右L形凸體15的橫部151的 上緣,翹起部第三部分11的下緣111高于左L形凸體14的橫部141的上緣, 導電接頭外壁介于左L形凸體14和右L形凸體15之間并對應于板簧基部4的 矩形通孔8的位置形成有可配合入矩形通孔內的限位卡體16,限位卡16體由 上楔形體161和下矩形體162構成(參見圖8),上楔形體161自上端向下逐漸 增厚,上楔形體161的高度和下矩形體162的高度之和與矩形通孔18的高度相 配,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手柄端面的位置形成外凸的環(huán)形臺階19,導電接頭外 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形成有三個沿圓周間隔分布的第一凸筋20,第一凸筋20與 環(huán)形臺階19之間形成為卡位凹槽21,卡位凹槽21內形成有周向止轉凸體22。如圖5和圖6所示,手柄與導電接頭相配的該端內孔壁上形成有與板簧的 彎折結構配合的卡槽23和允許板簧的凸出端嵌入的拆卸通孔24,拆卸通孔24 連通手柄壁部的內外;手柄內孔壁形成有三個間隔分布的第二凸筋25,第二凸 筋25的周向長度小于等于導電接頭外壁兩相鄰第一凸筋之間間隔長度,第二凸 筋25的高度與卡位凹槽的高度相配,手柄內孔壁上形成有允許板簧的翹起部處 于自由狀態(tài)時進入的導向槽26,導向槽26與卡槽23分別位于拆卸通孔24的 兩側,自遠離拆卸通孔24的一端至靠近拆卸通孔的一端導向槽26的深度逐漸 變淺。裝配時,如圖7所示,將導電接頭1的外壁插入到手柄2的內孔內并使板 簧3的翹起部5位于手柄內孔壁的導向槽26內,而后將導電接頭沿導向槽26 的深度由深變淺的方向轉動,板簧的翹起部5與導向槽26的徑向底部接觸作用 下逐漸向板簧的基部靠攏而受到壓縮,當板簧翹起部5的彎折結構6越過拆卸通孔24后配合到卡槽23內,翹起部自由端向外凸出的凸出端7則嵌入到了拆 卸通孔24內。
拆卸時,只需采用具有一字形端部作用在翹起部第三部分靠近自由端向外 凸的凸出端附近將翹起部的自由端徑向向內壓并沿圓周方向向翹起部延伸的方 向推動一定角度,使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與手柄內孔壁的卡槽之間脫開,即可將 導電接頭與手柄分開;也可以采用 一字形的起子插入到拆卸通孔內向內施加一 定的作用力并轉動一定角度,也可將翹起部的彎折結構與手柄內孔壁的卡槽之 間脫開,實現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的拆卸。由于在拆卸時,拆卸工具不直接作 用在翹起部的彎折結構,故即使向外凸的凸出端在拆卸過程中受損,采用板簧 翹起部中部的彎折結構與手柄內孔壁上形成的卡槽配合,從而可起到對導電接 頭和手柄的有效的周向止動作用,保證了了導電接頭與手柄之間的可靠連接。
權利要求1、一種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包括導電接頭和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一端外壁插接配合在手柄的內孔內,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該端外壁設有板簧,所述板簧包括用于與導電接頭外壁固定的基部和由基部一端往回彎折延伸形成的翹起部,所述翹起部的中部形成有一彎折結構,翹起部的自由端形成為向外凸的凸出端;所述手柄與導電接頭相配的該端內孔壁上形成有與板簧的彎折結構配合的卡槽和允許板簧的凸出端嵌入的拆卸通孔,所述拆卸通孔連通手柄壁部的內外。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手柄內孔壁上形成有允許板簧的翹起部處于自由狀態(tài)時進入的導向 槽,所述導向槽與所述卡槽分別位于拆卸通孔的兩側,自遠離拆卸通孔的一端 至靠近拆卸通孔的一端導向槽的深度逐漸變淺。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翹起部包括位于彎折結構和基部之間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 從基部的一端斜向外延伸且與基部的端部之間呈圓弧過渡,第一部分的另一端 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端部沿平行于基部并遠 離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與基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凸 出端垂直形成在第三部分的端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由靠近基部的后半部分和靠近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 構成,所述前半部分的寬度M為所述后半部分寬度N的1.5倍至2.5倍。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接頭的外壁形成有供板簧的基部部分地插入的左限位槽和右限位槽,所述左限位槽形成在左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右限位槽形 成在右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的后半部 分的下緣高于所述右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翹起部第三部分的下緣高于左 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的基部形成有矩形通孔,所述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板簧基部 的矩形通孔的位置形成有可配合入矩形通孔內的限位卡體,所述限位卡體由上 楔形體和下矩形體構成,所述上楔形體自上端向下逐漸增厚,上楔形體的高度 和下矩形體的高度之和與矩形通孔的高度相配。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導電接頭外壁對應于手柄端面的位置形成外凸的環(huán)形臺階,導電 接頭外壁靠近端部的位置形成有若干沿圓周間隔分布的第一凸筋,第一凸筋與 環(huán)形臺階之間形成為卡位凹槽,所述卡位凹槽內形成有周向止轉凸體,所述手 柄內孔壁形成有若干間隔分布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周向長度小于等于 導電接頭外壁兩相鄰第一凸筋之間間隔長度,第二凸筋的高度與卡位凹槽的高 度相配。
8、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的基部形成有矩形通孔,所述翹起部包括位于彎折結構和基 部之間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從基部的一端斜向外延伸且與基部的端部之 間呈圓弧過渡,第一部分的另一端沿導電接頭的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端部沿平行于基部并遠離第一部分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部分,第三 部分與基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凸出端垂直形成在第三部分的端部,所述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由靠近基部的后半部分和靠近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構成,所述前半部分的寬度M為所述后半部分寬度N的1.5倍至2.5倍;所述導電接頭的外壁形成有供板簧的基部部分地插入的左限位槽和右限位 槽,所述左限位槽形成在左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右限位槽形 成在右L形凸體與導電接頭的外壁之間,所述板簧翹起部的第一部分的后半部 分的下緣高于所述右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翹起部第三部分的下緣高于左 L形凸體橫部的上緣,所述導電接頭外壁介于左L形凸體和右L形凸體之間并 對應于板簧基部的矩形通孔的位置形成有可配合入矩形通孔內的限位卡體,所 述限位卡體由上楔形體和下矩形體構成,所述上楔形體自上端向下逐漸增厚, 上楔形體的高度和下矩形體的高度之和與矩形通孔的高度相配,所述導電接頭 外壁對應于手柄端面的位置形成外凸的環(huán)形臺階,導電接頭外壁靠近端部的位 置形成有若干沿圓周間隔分布的第一凸筋,第一凸筋與環(huán)形臺階之間形成為卡 位凹槽,所述卡位凹槽內形成有周向止轉凸體;所述手柄內孔壁形成有若干間隔分布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周向長 度小于等于導電接頭外壁兩相鄰第一凸筋之間間隔長度,第二凸筋的高度與卡 位凹槽的高度相配,所述手柄內孔壁上形成有允許板簧的翹起部處于自由狀態(tài) 時進入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與所述卡槽分別位于拆卸通孔的兩側,自遠離拆 卸通孔的一端至靠近拆卸通孔的一端導向槽的深度逐漸變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業(yè)插頭(也稱耦合器),特別涉及一種工業(yè)插頭的導電接頭和手柄的連接結構。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一端外壁插接配合在手柄的內孔內,導電接頭與手柄相近的該端外壁設有板簧,所述板簧包括用于與導電接頭外壁固定的基部和由基部一端往回彎折延伸形成的翹起部,所述翹起部的中部形成有一彎折結構,翹起部的自由端形成為向外凸的凸出端;所述手柄與導電接頭相配的該端內孔壁上形成有與板簧的彎折結構配合的卡槽和允許板簧的凸出端嵌入的拆卸通孔,所述拆卸通孔連通手柄壁部的內外。它可有效起到對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的周向止動作用,保證導電接頭和手柄之間可靠連接,裝配和拆卸均較為方便。
文檔編號H01R13/62GK201413895SQ20092012177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潘建克, 高信愛 申請人:潘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