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計算機塢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致冷系統(tǒng)的塢站(docking station),特別用于諸如膝上型 或筆記本式計算機等的緊湊電子裝置中的冷卻部件。
背景技術:
電子設備,特別是計算機(包括便攜式計算機,例如膝上型電腦和筆記本電腦), 通常具有確定的電子部件,例如微處理器和集成電路,為了良好工作,需要它們的溫度保持 在某個溫度范圍內,所述溫度范圍是預先確定的并且主要低于它的上限,并且所述溫度范 圍也保證了這些電子部件的操作性能的維持。由于主要關注這些電子部件的處理速度的技術進步,諸如使用這樣的電子部件的 設備中的過熱和散熱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成為這些電子部件的良好性能的制約因素并且成 為這樣的設備的改進的最大障礙之一。除了處理器以外,計算機的集成電路也具有可接受 的溫度范圍,超出該范圍,所述集成電路的和與之連接的其他電路的操作會受損,出現(xiàn)操作 故障。計算機中的高溫對用戶來說也可能存在安全風險。傳統(tǒng)的致冷系統(tǒng)(輻射或對流) 并不能對處理能力增加的更敏感電子部件進行高效致冷,也不能使由包含這樣的電子部件 的設備的操作所生成的熱高效消散。計算機中的電子部件的生熱的增加通常伴隨著消散該熱的致冷系統(tǒng)的更大需求。 在通常具有連接到底座的屏幕元件的便攜式計算機的情況下(在所述底座中安裝了電子 電路、鍵盤、電纜連接終端,并且外圍設備集合到所述底座),所述計算機的相對減小尺寸不 僅使散熱困難,而且使需要更大安裝空間(通常在該類型的計算機中是不可獲得的)的致 冷系統(tǒng)的使用困難。由于這些不便,電子設備工業(yè)采用了用于計算機的致冷方案,例如在文獻 US4434625、US5365749、US2005/0123418、US5969939、US6181553、US6415612、US6628520、 US6687123、US6826047和US6950303中所述的那些致冷方案,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適用于 便攜式計算機(即,帶有減小的尺寸,并且包括利用相變致冷劑流體作為將被引導到待冷 卻電子部件的強制氣流的冷卻裝置的致冷系統(tǒng))。除了這些方案以外,文獻US6837057提出了一種致冷系統(tǒng),該致冷系統(tǒng)安裝在塢 站中并且使用熱電元件來冷卻將被引導到與塢站連接的計算機的電子部件的強制氣流。在 該現(xiàn)有方案中,強制氣流由風扇吹送并且被導致通過熱電元件(在固態(tài)下)的冷面以被冷 卻并被引導到塢站式計算機的底座,并且強制氣流通過該熱電元件的熱面并且被引導遠離 計算機。在該現(xiàn)有技術方案中,冷卻空氣通過設在塢站中的管道從熱電元件的冷面被引導 到計算機的底座。盡管在不需要增加便攜式計算機的尺寸、重量和供電的情況下提高了便攜式計算 機的冷卻效率,這樣的現(xiàn)有技術方案具有低熱交換效率和可應用性限制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標是提供一種計算機塢站,其通過以高能產(chǎn)率操作的緊湊致冷系 統(tǒng)提供所述計算機的熱區(qū)的高效致冷。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目標是提供一種例如上述的計算機塢站,其允許集合將與連接到 塢站的計算機一起被供電和操作的多個外圍設備。通過提供一種計算機塢站實現(xiàn)了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他目標,所述計算機塢站包括 外殼,所述外殼具有通向外部環(huán)境的空氣入口以及冷卻空氣出口,并且容納用于冷卻氣流 的致冷系統(tǒng),所述氣流被導致通過外殼的內部而從空氣入口傳送到冷卻空氣出口,所述致 冷系統(tǒng)包括將致冷劑流體泵送通過致冷回路的壓縮器,所述致冷回路包括冷凝器和蒸發(fā) 器,所述待冷卻氣流被導致通過所述致冷回路,所述冷卻空氣出口被定位為將冷卻后的氣 流弓I導到就座在塢站上的計算機的內部。待引導到計算機的氣流由典型地定位在外殼的內部中的通氣裝置產(chǎn)生,但是該氣 流也可以由存在于計算機的內部中的通氣裝置產(chǎn)生。通氣裝置還可以提供附加氣流,所述附加氣流通過冷凝器和壓縮器,從而被引導 到外殼的熱空氣出口,保證了容納在外殼中的冷凝器和壓縮器兩者的更高效冷卻,所述外 殼的內部可以適當?shù)乇环譃閮?yōu)選帶有噪聲吸收板的室。
下面將參考通過本發(fā)明的構造的例子給出的附圖描述本發(fā)明,在附圖中圖1A示意性地顯示了塢站和將與之連接的計算機的分解前視透視圖;圖1B示意性地顯示了部分剖開并且接收計算機的塢站的后視頂視透視圖;圖2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構造的塢站,其中設有致冷系統(tǒng), 其中通氣裝置在外殼內部并且借助于箭頭示出了通過塢站的內部的氣流;圖2A示意性地顯示了在前一幅圖中示出的塢站的第二實施例,并且其中通氣裝 置具有在外殼外部并且由計算機的風扇限定的第一風扇;圖3示意性地顯示了圖1A、1B和2A中所示的塢站的部分剖開頂視透視圖;圖4顯示了塢站的截面圖,所述截面沿著圖3的線IV-IV獲得;以及圖5略微示意性地顯示了致冷系統(tǒng)的蒸發(fā)器和冷凝器的可能典型構造的部分剖 開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描述了用于例如便攜式的計算機20的塢站10,所述塢站10被構造為提供 接納在其中的計算機20(特別是設在所述計算機20的內部中的電子部件)的冷卻。本方 案不應當被視為限制于塢站,而是也適用于相關設備(例如“端口復制器”)。塢站10帶有由任何合適的材料(金屬的或合成的)構成的外殼11,所述外殼具有通向 外部環(huán)境的空氣入口 12以及冷卻空氣出口 13。在例如圖2、2A和4中所示的一個構造選擇中,外 殼11也具有優(yōu)選布置在外殼11下部的附加空氣入口 14以及如前面所述的熱空氣出口 15。由于在外殼11下部提供附加空氣入口 14,外殼應當帶有腳部件(未示出)以允許 在外殼11內部形成進氣區(qū)域,外殼還可以帶有正面和側面小裙邊(未示出)以在外殼11的后下部區(qū)域執(zhí)行全部進氣,防止噪聲從外殼11的內部直接傳遞到用戶。根據(jù)本發(fā)明,塢站10在它的外殼11中容納用于冷卻氣流的致冷系統(tǒng)30,所述氣流 通過外殼11的內部,從空氣入口 12傳送到冷卻空氣出口 13。根據(jù)本發(fā)明,致冷系統(tǒng)30屬于如附圖中所示的使用氣態(tài)的致冷劑流體的機械壓 縮的類型(類似于家用致冷系統(tǒng),例如冰箱和空調)。致冷系統(tǒng)30包括將致冷劑流體泵送通過致冷閉合回路的壓縮器31,所述致冷回 路包括冷凝器32和蒸發(fā)器33。壓縮器31使它的排放口由通過排放口消音室31b的第一管 道31a連接到冷凝器32的入口。冷凝器32使它的出口借助于帶有毛細部分32b或任何其 他合適的限制裝置的第二管道32a連接到蒸發(fā)器33的入口。蒸發(fā)器33的出口借助于通過 吸氣口消音室33b的第三管道33a連接到壓縮器31的吸氣口??梢砸袁F(xiàn)有技術公知的不同方式構造冷凝器32和蒸發(fā)器33。在圖4中所示并且 在圖5中更詳細顯示的構造形式中,這些熱交換器包括大體彼此平行并且由多個橫管32f、 33f 互連的入口收集管32d、33d和出口收集管32e、33e,平行于入口收集管32d、33d和出口 收集管32e、33e布置的上和下翼片32g、33g通常通過焊接或銅焊附連到所述橫管,并且在 橫管32f、33f的上和下側面的每一個中所述橫管可以由相應的單一波狀彎曲金屬片形成。 如圖4中所示,冷凝器32可以由管狀蓋32h圍繞,從而迫使附加氣流通過它的結構并且朝 著壓縮器31。優(yōu)選地但不是必須地,致冷系統(tǒng)30還包括產(chǎn)生氣流的通氣裝置34,所述氣流被引 導通過蒸發(fā)器33,由此被冷卻,所述冷卻空氣出口 13以一種方式被定位為將冷卻后的氣流 引導到就座在塢站10上的計算機20的內部。根據(jù)本發(fā)明,外殼11帶有開口,它們中的一些被布置為與設在計算機20中的開口 對準,使得當所述計算機20就座或位于塢站10上時,開口對準允許冷卻氣流通過它們的開 口被引導到計算機20。在所示構造中,塢站10包括在其中容納前面所述的致冷系統(tǒng)30的第一外殼部分 11a,和計算機20就座在其中使得它的待冷卻區(qū)域保持與外殼11的冷卻空氣出口 13接觸 的第二外殼部分lib。在所示構造中,冷卻空氣出口 13被限定在第二外殼部分lib中。塢站10也可以具有與第一外殼部分11a相對的鄰近第二外殼部分lib限定的支 撐部分10a,并且所述支撐部分接納并支撐計算機20的一部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構造形式,外殼11具有布置在所述外殼11的側壁部分上的空 氣入口 12,冷卻空氣出口 13設在外殼11的上壁中,特別是在第二外殼部分lib的上壁中。 熱空氣出口 15設在外殼11的另一個側壁中,與冷卻空氣出口 13間隔開,并且優(yōu)選地至少 與空氣入口 12間隔開。在另一個可能的構造中,外殼11帶有在側向、在下部或在上部產(chǎn)生 于外殼11中的單一空氣入口。盡管所示構造具有與壓縮器31間隔開的熱空氣出口 15,應 當理解本發(fā)明不應當限制于這些構造,原因是它也有可能將所述熱空氣出口 15布置在鄰 近壓縮器31的外殼11的壁中??梢栽诓槐匚沼蓧嚎s器31的操作所導致的噪聲的情況 下實現(xiàn)該構造(未示出)。在本方案中,如前面所述,考慮到壓縮器31操作時的噪聲衰減, 限定了附加空氣入口 14和熱空氣出口 15。在本發(fā)明的方案中,壓縮器31屬于線性類型,并且優(yōu)選地具有可變速度(VCC) 以允許自動調節(jié)將產(chǎn)生的用于冷卻計算機20的致冷。線性壓縮器屬于專利申請PCT/
6BR2006/000286 和 PCT/BR2007/000098 中所述的類型。根據(jù)本發(fā)明,除了朝著冷卻空氣出口 13通過蒸發(fā)器33的氣流以外,通氣裝置34 提供附加氣流,該附加氣流通過冷凝器32、通過壓縮器31而被引導到外殼11的熱空氣出口 15。由于該布置,附加氣流允許增加冷凝器中的致冷劑流體的冷凝效率,由此增加致 冷系統(tǒng)的冷卻效率,以及從塢站10的外殼11向外引導壓縮器操作所生成的熱。然而,應當 理解,附加氣流只能通過壓縮器31和冷凝器32的部分之一,以便從外殼11向外引導被相 應部分加熱的空氣。在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未示出)中,由通氣裝置34引導到壓縮器31的空氣 是通過外殼11的空氣入口 12進入的空氣,所述通氣裝置34因此產(chǎn)生待冷卻并被引導到計 算機的氣流以及被導致通過冷凝器32和/或通過壓縮器31以通過熱空氣出口 15從外殼 11向外排出的氣流兩者。在圖1A、1B、2、3和4所示的實施例中,通氣裝置34包括產(chǎn)生通過蒸發(fā)器33并且被 引導到冷卻空氣出口 13的氣流的第一風扇34a和產(chǎn)生通過冷凝器32并通過壓縮器31以 便被引導到外殼11的熱空氣出口 15的附加氣流的第二風扇34b。應當理解第一風扇34a 和第二風扇34b兩者可以操作以通過外殼的空氣入口使外部空氣12進入外殼11,或者在 另一個選擇中,第一風扇34a可以從空氣入口 12抽吸空氣并且第二風扇34b可以通過附加 空氣入口 14從外殼11的外部抽吸外部空氣。在該實施例中,通氣裝置34包括定位在外殼 11內部并且產(chǎn)生通過蒸發(fā)器33以被引導到冷卻空氣出口 13的氣流的第一風扇34a。根據(jù)圖2A中示意性所示的實施例,通氣裝置34包括定位在外殼11外部、優(yōu)選定 位在計算機20的內部的第一風扇34a。在該構造中,計算機20的風扇充當致冷系統(tǒng)30的 第一風扇34a,通過空氣入口 12抽吸大氣空氣,將它傳送通過蒸發(fā)器33的內部并通過冷卻 空氣出口 13,從而產(chǎn)生所述冷卻氣流,所述冷卻氣流通過計算機的合適開口(未示出)被引 導到計算機20的內部并且被引導到它的待冷卻部分。在該構造實施例中,通氣裝置34還 可以包括采用已經(jīng)關于圖1A、1B、2、3和4的實施例的第二風扇34b描述的構造和操作布置 的第二風扇34b。根據(jù)本發(fā)明,塢站10包括在外殼11的內部中限定的流體連通的多個室,以容納致 冷系統(tǒng)30和限定如前面所述的噪聲消音室。根據(jù)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特定方式,塢站10包括在外殼11的內部中限定的第一室 16,第一室通向外殼11的空氣入口 12,容納僅僅在圖1A、1B、2、3和4中所示的實施例中的 第一風扇34a,并且也容納在所有所示實施例中的蒸發(fā)器33,并且所述第一室16通過蒸發(fā) 器33保持與第二室17流體連通,第二室通向冷卻空氣出口 13。根據(jù)所示構造,塢站10還包括在外殼11的內部中的第三室18,第三室接收附加氣 流并且容納第二風扇34b、冷凝器32和壓縮器31,并且保持與熱空氣出口 15流體連通。在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中,塢站10還包括在外殼11的內部中的至少一個第四 室,第四室限定排氣室19,建立第三室18與熱空氣出口 15之間的流體連通。在所示構造中,第一室16、第三室18和第四室19設在外殼的第一部分11a中,并 且第二室17設在外殼的第二部分lib中。第一室16、第三室18和第四室19由至少一個公 共隔壁分開地被限定,所述公共隔壁例如以一體件設在或包含在外殼11的其他壁中。
根據(jù)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外殼11使它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噪聲吸收特性, 所述噪聲吸收壁被制造或涂覆有噪聲吸收材料,例如噪聲吸收板1%。為了最小化操作時壓縮器31的噪聲傳遞到外殼11和在塢站10的外部的環(huán)境,本 方案為所述塢站10提供了排氣室19,所述排氣室包括串聯(lián)布置并且保持彼此流體連通的 多個消音室19a。消音室19a也在內部并且優(yōu)選地設置有噪聲吸收板19b。在本方案中,由第三室18和由消音室限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在內部帶有噪聲 吸收板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可能的構造形式(未示出),第一室16具有空氣入口 12,第二 室17限定冷卻空氣出口 13,并且排氣室19具有熱空氣出口 15。在該構造中,通氣裝置34 將通過空氣入口 12進入的空氣分配到冷卻空氣出口 13和熱空氣出口 15,原因是未設置附 加空氣入口 14。在附圖中所示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中,其中外殼11具有附加空氣入口 14, 附加氣流通過該附加空氣入口進入外殼11的內部,所述附加空氣入口 14被限定為通向第 三室18的內部,第三室容納通氣裝置34的第二風扇34b、冷凝器32和壓縮器31。對于上述任何構造,所述的塢站10包括在它的外殼11的內部中的至少一個排氣 室19,所述排氣室建立第三室18與熱空氣出口 15之間的流體連通。在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中,塢站10也包括冷凝水收集裝置40,該冷凝水收集裝 置布置在外殼11的第一室16的內部中并且保持與圖4中虛線所示的采用管道或通道的形 式的排水裝置50流體連通,所述排水裝置通過重力將冷凝水引導到外殼11的外部。冷凝 水收集裝置40和排水裝置50被設計為防止蒸發(fā)器33中的冷凝到達塢站10的內部部件, 損壞它或也損害計算機20或操作計算機的用戶。在本發(fā)明的一個特定實施例中,冷凝水收 集裝置40由布置在蒸發(fā)器33之下的收集盤41限定。在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中,如相同的圖4中實線所示,塢站10包括也采用收 集盤41的形式的冷凝水收集裝置40,所述收集盤布置在蒸發(fā)器33之下并且保持與采用蒸 發(fā)盤61的形式的冷凝水蒸發(fā)裝置60流體連通,所述蒸發(fā)盤鄰近壓縮器31,優(yōu)選地在壓縮器 之下布置在第三室18的內部中。俘獲在收集盤41中的冷凝水通過重力由管道70引導到 蒸發(fā)盤61中,使得來自蒸發(fā)器33的冷凝水由壓縮器31的操作所生成的熱蒸發(fā),然后被引 導到熱空氣出口 15,因此防止冷凝水到達塢站10的內部部件,損壞它、或計算機20或操作 它的用戶。除了致冷系統(tǒng)20以外,本塢站10包括多個外圍設備以用于將計算機20安裝在塢 站10中,并執(zhí)行所述計算機20的操作,并且也監(jiān)視所述計算機20的工作條件,例如它的工 作溫度、空氣濕度、環(huán)境溫度、電源的電壓等。除了別的以外,將與塢站式計算機20相關聯(lián) 的外圍設備可以包括鍵盤、多媒體、監(jiān)視器等,盡管未示出,它們被視為將連接到塢站10的 外殼11的附件。盡管在本文中僅僅舉例說明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典型實施例,應當理解可以對涉及的 不同部件的形狀、數(shù)量和布置進行改變而不脫離在本發(fā)明說明書附帶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 創(chuàng)新概念。
權利要求
一種計算機塢站,該計算機塢站包括外殼(11),所述外殼具有通向外部環(huán)境的空氣入口(12)以及冷卻空氣出口(13),并且容納用于冷卻氣流的致冷系統(tǒng)(30),所述氣流被導致通過外殼(11)的內部從空氣入口(12)傳送到冷卻空氣出口(13),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冷系統(tǒng)(30)包括將致冷劑流體泵送通過致冷回路的壓縮器(31),所述致冷回路包括冷凝器(32)和蒸發(fā)器(33),所述待冷卻氣流被導致通過所述致冷回路,所述冷卻空氣出口(13)被定位為將冷卻后的氣流引導到就座在塢站(10)上的計算機(20)的內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由定位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 的通氣裝置(34)產(chǎn)生。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裝置(34)還提供附加氣流,所述附 加氣流被導致通過所述冷凝器(32)和所述壓縮器(31),以便被引導到所述外殼(11)的熱 空氣出口(15)。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1)包括附加空氣入口(14),所 述附加氣流通過所述附加空氣入口進入所述外殼(11)中。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空氣入口(14)設在所述外殼(11) 中的下部。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裝置(34)包括產(chǎn)生通過所述蒸 發(fā)器(33)并且被引導到所述冷卻空氣出口(13)的強制氣流的第一風扇(34a),以及產(chǎn)生附 加強制氣流的第二風扇(34b)。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包括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 限定的第一室(16),該第一室通向所述外殼(11)的空氣入口(12)并且容納所述第一風扇 (34a)和所述蒸發(fā)器(33),并且通過所述蒸發(fā)器(33)保持與第二室(17)流體連通,所述第 二室(17)通向所述冷卻空氣出口(13)。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還包括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 的第三室(18),該第三室接納所述附加強制氣流并且容納所述第二風扇(34b)、所述冷凝 器(12)和所述壓縮器(31),并且保持與所述熱空氣出口(15)流體連通。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1)包括通向所述第三室(18)的 內部的附加空氣入口(14)。
10.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還包括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 中的至少一個排氣室(19),該排氣室(19)建立所述第三室(18)與所述熱空氣出口(15)之 間的流體連通。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室(19)包括多個消音室(19a), 所述消音室串聯(lián)布置并且保持彼此流體連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三室(18)和由所述消音室 (19a)限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個部分在內部設置有噪聲吸收板(19b)。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包括冷凝水收集裝置(40),所述 冷凝水收集裝置布置在所述蒸發(fā)器(33)之下并且保持與排水裝置(50)流體連通,所述排 水裝置將冷凝水引導到所述外殼(11)的外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收集裝置(40)由布置在所述 蒸發(fā)器(33)之下的收集盤(41)限定。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包括冷凝水收集裝置(40),所述 冷凝水收集裝置布置在所述蒸發(fā)器(33)之下并且保持與冷凝水蒸發(fā)裝置(60)流體連通, 所述冷凝水蒸發(fā)裝置鄰近所述壓縮器(31)布置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收集裝置(40)由布置在所述 蒸發(fā)器(33)之下的收集盤(41)限定,所述冷凝水蒸發(fā)裝置(60)包括布置在所述壓縮器 (31)之下的蒸發(fā)盤(61),所述收集盤(41)與所述蒸發(fā)盤(61)之間的流體連通由管道(70) 提供。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器(31)屬于具有可變速度的線性類型。
1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流由通氣裝置(34)產(chǎn)生,所述通氣 裝置包括第一風扇(34a),第一風扇定位在外殼(11)外部并且產(chǎn)生所述氣流,所述氣流通 過蒸發(fā)器(33)并且被引導到冷卻空氣出口(13)。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扇(34)定位在計算機(20)的 內部中。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裝置(34)還包括第二風扇 (34b),該第二風扇在所述外殼(11)內部并且產(chǎn)生通過所述冷凝器(32)并通過所述壓縮器 (31)以被引導到所述外殼(11)的熱空氣出口(15)的附加氣流。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1)包括附加空氣入口(14), 所述附加氣流通過所述附加空氣入口進入所述外殼(11)中。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空氣入口(14)設在所述外殼 (11)中的下部。
23.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包括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 限定的第一室(16),該第一室(16)通向所述外殼(11)的空氣入口(12),容納所述蒸發(fā)器 (33),并且通過所述蒸發(fā)器(33)保持與第二室(17)流體連通,該第二室(17)通向所述冷 卻空氣出口(13)。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還包括在外殼(11)的內部中的 第三室(18),該第三室接納所述附加氣流并且容納所述第二風扇(34b)、所述冷凝器(12) 和所述壓縮器(31),并且保持與所述熱空氣出口(15)流體連通。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1)包括通向所述第三室(18) 的內部的附加空氣入口(14)。
26.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塢站還包括在所述外殼(11)的內部 中的至少一個排氣室(19),所述排氣室建立所述第三室(18)與所述熱空氣出口(15)之間 的流體連通。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室(19)包括多個消音室(19a), 所述消音室串聯(lián)布置并且保持彼此流體連通。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塢站,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三室(18)和由所述消音室 (19a)限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個部分在內部設置有噪聲吸收板(19b)。
全文摘要
一種計算機塢站(10),包括外殼(11),所述外殼具有空氣入口(12)和冷卻空氣出口(13),并且容納用于冷卻氣流的致冷系統(tǒng)(30),所述氣流被導致通過外殼(11)的內部,從空氣入口(12)傳送到冷卻空氣出口(13)。致冷系統(tǒng)(30)包括將致冷劑流體泵送通過致冷回路的壓縮器(31),所述致冷回路包括冷凝器(32)和蒸發(fā)器(33),并且優(yōu)選地包括產(chǎn)生所述氣流的通氣裝置(34),所述氣流被引導通過蒸發(fā)器(33),由此被冷卻和釋放,通過所述冷卻空氣出口(13),到達就座在塢站(10)上的計算機(20)的內部。
文檔編號G06F1/20GK101855604SQ200880115689
公開日2010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A·J·P·齊默爾曼, F·C·波薩邁, O·圣蒂尼·尤尼奧爾 申請人:惠而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