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冷卻或通風系統(tǒng),特別涉及電機冷卻散熱的風葉,尤其涉 及用于微型電機的冷卻散熱風葉。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是根據(jù)微電機的旋轉方向設計的,如果面對冷
卻風葉端的微電機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旋轉,則該冷卻風葉的旋向就必須是右旋; 反之該冷卻風葉的旋向就必須是左旋。于是一般需要設計兩種冷卻風葉,需要兩種 物料編號,使物料管理成本增加,而且若微電機上裝錯了冷卻風葉,微電機得不到冷 卻散熱,會降低微電機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 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該冷卻風葉通用性強,不僅適合于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也 適合于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而且該冷卻風葉之葉片還起著加強筋的作用,使冷卻 風葉更加牢固和在旋轉時擺動很小,所述冷卻風葉只需要一種物料編號,降低了物 料管理成本,也不會出現(xiàn)微電機上裝錯冷卻風葉的現(xiàn)象。
本實用新型解決所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提供一種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包括與微電機之轉子軸緊配合的轂部和諸多
葉片;所述各葉片尾端間隔均勻地聯(lián)接在所述轂部外圓周表面上,呈放射狀延伸;各
該葉片的頭部及其后底面被外圓環(huán)和與該外圓環(huán)聯(lián)接的環(huán)形后底面包絡,并且所述 各葉片的頭部與所述外圓環(huán)內面聯(lián)接,所述各葉片的頭部后底面與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
聯(lián)接;相鄰各葉片相互面對的尾部惻面與所述轂部外圓周表面以及環(huán)形后底面之內 圓周面圍成的各扇形通孔構成進風通道。這樣,各葉片的頭部及其后底面都被固定 形成一個整體,使各葉片不但有冷卻散熱的作用,而且還起著加強筋的作用,使冷卻 風葉更加牢固和在旋轉時擺動很小。
同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之有益效果在于
將冷卻風葉之葉片設計成放射狀,并將該葉片的頭部及其后底面被外圓環(huán)和與
該外圓環(huán)聯(lián)接的環(huán)形后底面包絡形成一個整體;該冷卻風葉通用性強,不僅適合于
4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也適合于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而且該冷卻風葉之葉片還起 著加強筋的作用,使冷卻風葉更加牢固和在旋轉時擺動很小。所述冷卻風葉只需要 一種物料編號,降低了物料管理成本,也不會出現(xiàn)微電機上裝錯冷卻風葉的現(xiàn)象。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軸測投影示意圖; 圖2是所述冷卻風葉的主視示意圖; 圖3是所述冷卻風葉的左視半剖示意圖; 圖4是所述冷卻風葉的后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至圖4, 一種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10,包括與微電機之轉子軸緊配 合的轂部14和諸多葉片11;所述各葉片11尾端間隔均勻地聯(lián)接在所述轂部14外圓 周表面143上,呈放射狀延伸;各該葉片11的頭部及其后底面被外圓環(huán)12和與該外 圓環(huán)12聯(lián)接的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并且所述各葉片11的頭部與所述外圓環(huán)l2內 面聯(lián)接,所述各葉片11的頭部后底面與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聯(lián)接;相鄰各葉片11相 互面對的尾部側面111、 112與所述轂部l4外圓周表面1"以及環(huán)形后底面13之 內圓周面131圍成的各扇形通孔15構成進風通道。這樣,各葉片11的頭部及其后
底面都被固定形成一個整體,使各葉片11不但有冷卻散熱的作用,而且還起著加強 筋的作用,使冷卻風葉10更加牢固和在旋轉時擺動很小。
參見圖1、圖3和圉4,所述外圓環(huán)12與環(huán)形后底面13之間的聯(lián)接有圓弧面16 過渡,不但美觀,而且可消除該聯(lián)接處的應力。
參見圖1和圖2,所述各葉片11尾端兩軸向立面與所述轂部14外圓周表面1" 的聯(lián)接有圓弧面17過渡,不但美觀,而且可消除該連接處的應力。
參見圖3,沒有被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尾部軸向高度h相比被 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頭部之軸向高度H要低,使進風通道加大,方便 冷卻散熱。
參見圖3和圖4,沒有被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U包絡的各葉片11尾部軸向立面與 被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前部軸向立面之間的銜接有圓弧ll3過渡,不但美觀,而且可消除該銜接處的應力。
參見圖1至圖4,所述轂部"之內孔為臺階孔,包括前端與所述轉子軸過盈配合 的孔141和后端的定位孔142;所述定位孔142的內徑比所述配合孔141的內徑小。 這樣可非常方便地保證冷卻風葉10安裝在所述轉子軸規(guī)定的位置。
參見圖3,所述轂部14的高度H1與所述外圓環(huán)12之前端面到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 13的外表面之距離H2相等。
參見圖1至圖4,所述冷卻風葉10的葉片11為六片。
所述冷卻風葉IO用工程塑料一次注射成型。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 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 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 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凡跟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 做的等同變換與修飾,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10),包括與微電機之轉子軸緊配合的轂部(14)和諸多葉片(11);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葉片(11)尾端間隔均勻地聯(lián)接在所述轂部(14)外圓周表面(143)上,呈放射狀延伸,各該葉片(11)的頭部及其后底面被外圓環(huán)(12)和與該外圓環(huán)(12)聯(lián)接的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并且所述各葉片(11)的頭部與所述外圓環(huán)(12)內面聯(lián)接,所述各葉片(11)的頭部后底面與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聯(lián)接;相鄰各葉片(11)相互面對的尾部側面(111、112)與所述轂部(14)外圓周表面(143)以及環(huán)形后底面(13)之內圓周面(131)圍成的各扇形通孔(15)構成進風通道。
2. 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IO),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圓環(huán)(12)與環(huán)形后底面(13)之間的聯(lián)接有圓弧面(16)過渡。
3. 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IO),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葉片(11)尾端兩軸向立面與所述轂部(14)外圓周表面(141)的聯(lián)接 有圓弧面(17)過渡。
4. 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IO),其特征在于沒有被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ll)尾部軸向高度(h)相比被所 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頭部之軸向高度(H)要低。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10),其特征在于沒有被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尾部軸向立面與被所述環(huán)形 后底面(13)包絡的各葉片(11)前部軸向立面之間的銜接有圓弧(U3)過渡。
6. 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IO),其特征在于所述轂部(14)之內孔為臺階孔,包括前端與所述轉子軸過盈配合的孔(141) 和后端的定位孔(142);所述定位孔(l42)的內徑比所述配合孔(H1)的內徑小。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U0),其特征在于所述轂部(14)的高度(Hl)與所述外圓環(huán)(U)之前端面到所述環(huán)形后底面 (13)的外表面之距離(H2)相等。
8. 根據(jù)權利要求l至7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風葉(10)的葉片(11)為六片。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風葉(10)用工程塑料一次注射成型。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微電機的冷卻風葉,包括與轉子軸緊配合的轂部和諸多葉片;各葉片尾端間隔均勻地聯(lián)接在轂部外圓周表面上,呈放射狀延伸;各該葉片的頭部及其后底面被外圓環(huán)和與該外圓環(huán)聯(lián)接的環(huán)形后底面包絡,并且各葉片的頭部與外圓環(huán)內面聯(lián)接,各葉片的頭部后底面與環(huán)形后底面聯(lián)接;相鄰各葉片相互面對的尾部側面與轂部外圓周表面以及環(huán)形后底面之內圓周面圍成的各扇形通孔構成進風通道。本實用新型冷卻風葉通用性強,不僅適合于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也適合于順時針旋轉的微電機;而且該冷卻風葉之葉片還起著加強筋的作用,使冷卻風葉更加牢固和在旋轉時擺動很小,該冷卻風葉只需要一種物料編號,降低了物料管理成本,也不會出現(xiàn)微電機上裝錯冷卻風葉的現(xiàn)象。
文檔編號F04D29/32GK201341068SQ20082023563
公開日2009年11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5日
發(fā)明者朱永安, 偉 謝 申請人:東明機電(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