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將活化器本體各氣孔密集排列,并使各氣孔內徑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以壓縮空氣并增進空氣流速,使該活化器本體得以磁性或遠紅外線活化更多空氣,以更提升引擎性能的活化器結構。
背景技術:
常見的空氣活化器,如圖1所示,其是以具有磁性或具遠紅外線放射性材質制成一活化器本體2,于該活化器本體2上設有多個貫通且內徑一致的氣孔21,以供空氣流通,且于空氣流過該氣孔21時,藉由活化器本體2本身以磁性或遠紅外線作用于該流經的空氣,使之與燃油能更充份混合(增加空氣與燃油的接觸面積),然而,上述結構于實際應用上有下列缺點1.為使磁力線或遠紅外線的密度達到活化空氣的最基本要求一般都會使該活化器本體2的各氣孔21間保持一適當間距(厚度),以避免因厚度不足而無法產生符合需求的磁力線或遠紅外線密度,因此,各氣孔21間會產生一大面積的迎風部22,此迎風部22會對進氣的氣流產生極大的風阻,且會造成擾流現象,影響進氣的順暢性。
2.由于各迎風部22的內徑一致,對于空氣的氣流并無加速、加壓的功效,因此,各迎風部22周緣的壁面會對通過的氣流產生阻力,妨礙引擎進氣。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主要是于一具磁性或遠紅外線放射性材質的活化器本體上設有多個貫通且同方向延伸的氣孔并使各氣孔內徑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使該活化器本體置于內燃機引擎的空氣濾芯上或固定于進氣管路中利用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的氣孔結構,可擠壓通過氣孔的空氣,并增加氣流的流速及進氣量配合該活化器本體以磁力線或遠紅外線活化流經的空氣,可有效提升引擎性能并降低污染,此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
依本實用新型的此種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藉由各氣孔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的形狀,因此,即使將各氣孔適當的密集排列,各氣孔的出氣口部位仍可保持一適當的壁厚,以避免過薄的壁厚產生磁力線或遠紅外線密度不足的情形而于各進氣口的間距(厚度)則可適當縮小,藉以降低其迎風部的風阻,并避免擾流產生于各進氣口之間,防止進氣受干擾,此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
至于本實用新型的詳細構造、應用原理、作用與功效,則參照下列依附圖所作的說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
圖1是一般常見空氣活化器的結構剖面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構造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其為常見的空氣活化器結構,其主要構成以及其缺點,已如前所述,此處不再重復敘述。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構造示意圖,由其參照圖3的構造剖面圖,可以明顯地看出,本實用新型主要是于一具磁性或具遠紅外線放射性的活化器本體1上設有多個貫通且中心線相互平行延伸的氣孔11,使各氣孔11內徑由進氣口111向出氣口112呈漸縮,且將各氣孔11密集排列,使各氣孔11于相鄰進氣口111旁側較薄而細的迎風部12,而于各相鄰各出氣口112之間形成較厚的背風部13,使氣孔11中段至出氣口112周緣可保持相當厚度,以避免活化器本體1因各氣孔11壁面過薄而產生磁力線或遠紅外線密度不足的情形。
實際應用上,可將本實用新型上述活化器本體1置于內燃機引擎的空氣濾芯上或固定于進氣管路中,利用該氣孔11內徑由進氣口111向出氣口112漸縮的結構,可使空氣的氣流通過氣孔11時產生擠壓,以增進其進氣壓力,且藉由噴嘴效應,可使通過11氣流的流速增加,更增加其進氣效率,而將各氣孔11的進氣口111間迎風部12細小化,可有效減少活化器本體1的迎風風阻,且降低氣流于迎風部12(各進氣口111之間)產生的擾流現象,以提升空氣流動的順暢性;再配合活化器本體1本身以磁力線切割燃油分子,使其更細微化的分子更易霧化、更易與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燃燒更完全,或以遠紅外線將空氣中水分子更加細微化,增加空氣與燃油的接觸面積,達到更佳的燃燒效率,進而提升引擎性能。
需特別強調的是,該進氣口111至出氣口112軸向斷面呈漸縮的內徑,經實驗后驗證,其中,如以圓形徑向橫斷面氣孔為例,其進氣口111與出氣口112的內徑比例以16.545∶10為最佳,而迎風部12與背風部13的間隙(厚度)比例以1∶10為最佳;由其進氣口111的孔徑以4.55mm,出氣口112的孔徑以2.75mm為最佳,而迎風部12的間隙(厚度)以0.2mm,背風部13的間隙(厚度)以2mm為最佳;上述氣孔11的徑向橫斷面可為圓形或任意多邊形。
由上所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確實具有減少進氣的擾流現象增加進氣效率且可改善引擎性能的功效,確已具有產業(yè)上的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
圖標組件號數參照1、2.....活化器本體112...出氣口11、21....氣孔 12、22....迎風部111...進氣口 13....背風部
權利要求1.一種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主要是于一具磁性或遠紅外線放射性材質的活化器本體上設有多個貫通的氣孔,其特征在于各氣孔的內徑是由一端進氣口向另端出氣口漸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各氣孔進氣口內徑大于出氣口內徑,使各進氣口具有細薄的迎風部,而各出氣口間則可形成較厚的背風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各氣孔的進氣口與出氣口內徑比以16.545∶10為最佳。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述進氣口的內徑以4.55mm,出氣口的內徑以2.75mm為最佳。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該迎風部與背風部的間隙厚度比例以1∶10為最佳。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該迎風部與背風部的間隙厚度比例以1∶10為最佳。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述迎風部的間隙厚度以0.2mm,背風部的間隙厚度以2mm為最佳。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述氣孔的徑向橫斷面可為圓形。
專利摘要一種空氣活化器的改進結構,其主要是于一具磁性或遠紅外線放射性材質的活化器本體上設有多個貫通且同方向延伸的氣孔,并使各氣孔內徑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并將各氣孔適當密集排列,以縮減各進氣口間距(迎風部),使該活化器本體置于內燃機引擎的空氣濾芯上或固定于進氣管路中,利用由進氣口向出氣口漸縮的氣孔結構,可擠壓通過氣孔的空氣,并增加氣流流速及進氣量,而各進氣口間的迎風部縮小,可降低其迎風的風阻,并避免擾流產生,配合該活化器本體以磁力線或遠紅外線活化流經的空氣,可有效提升引擎性能并降低污染。
文檔編號F02M27/04GK2731126SQ20042001971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19日
發(fā)明者陳東森 申請人:陳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