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減少原褐煤中含水量的方法,設備及壓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減少粉碎的固體含碳材料和/或污泥,尤其是原褐煤中、因毛細作用而結合在纖維晶胞中的水含量的方法,該種方法是靠施加在待脫水的輸入材料上的熱能和壓力而起作用的,由過熱水蒸汽組成的熱能和機械能供給并以表面壓力形式施加在加壓空間的輸入材料上。
德國專利DE-PS 359440、334903和339034揭示了實施這種方法的工藝和裝置。這些專利文獻描述了從泥煤和類似材料中脫水用的工藝和裝置,在該裝置中待脫水的材料在圓形的圓筒內的薄垂直層中經預壓縮,撤壓后的材料在無壓力下面受高壓蒸汽的作用,再經受最終的加壓。該工藝中最重要的是材料面受蒸汽作用的步驟和由環(huán)形壓力活塞限制的、容納材料的空間,當活塞拉出時形成的空間可使材料能在這些圓形筒中延伸,從而使壓餅被蒸汽的橫向作用破裂。由于壓餅破裂,在該工藝中每一給定步驟中供給的高壓蒸汽可很容易找到通過輸入材料并從松散的材料自由離去的途徑,這樣就形成了許多溝槽,通過這些溝槽大量的蒸汽僅以有限的作用噴瀉在材料上,蒸汽無目的地冷凝在部分粉碎的輸入材料的各側表面上,這樣,熱能就以受控的方式釋放給輸入材料。經在冷態(tài)下將材料預壓縮,在冷態(tài)下能被擠出的水就從材料中被排走。在泥煤中這些水主要以大量的表面水存在。對具有大量不是膠狀結合的水的輸入材料進行預加熱從能量和工藝技術上來說是不經濟的。另一方面,視褐只含有膠狀結構的水,即由毛細現(xiàn)象結合在纖維晶胞中的水。
褐煤中的含水量大致為60%(重量比)。當這種褐煤在發(fā)電廠燃燒時,或者相當部分的褐煤輸入需被直接消耗掉,或者來自燃燒氣中的足夠的熱量必須用于蒸發(fā)水份。這部分高達22%(重量比),取決于含水量的多少。只有當原褐煤中的含水量在燃燒前經有效的干燥或脫水工藝得以減少,才會減少這種能耗。
德國專利DE-PS359440中的工藝用于對原褐煤脫水,該工藝描述了各步驟,例如在壓力下利用預先脫水除去自由表面水,這對于原褐煤是不必要的。該工藝的另一缺點是在不加壓的汽蒸過程中不加控制,從而在最終的加壓中沒有充分的脫水。
用于實施DE-PS359440中的工藝的、在DE-PS334903和DE-PS339034中描述的裝置,涉及到輸入材料的供給和清除被脫了水的加壓材料問題,這裝置對于如發(fā)電廠所需的連續(xù)而大量的物料通過量來說是完全不適用的,因此也是不經濟的。要使粉碎狀態(tài)的原褐煤均勻流通,在稍加預壓縮時,例如壓力為5-8巴情況下,此時不可能使輸入的材料進行蒸發(fā),因為圓形活塞在有孔側壁處不密封及由于由壓力造成的切向伸展在圓活塞與汽缸內壁之間形成了不許可的間隙。因此,大部分蒸汽失去了,因此只能有限地使用脫水,這意味著使用這樣的裝置實施這種工藝是不經濟的。
使用這些已知的工藝而減少大發(fā)電廠里的褐煤中的含水量之所以是困難的,其原因是例如當按照fleissner工藝使用高壓釜并連帶使用較貴的壓力閘門(Druckschleusen)、風扇和高壓泵時必須有較高的原褐煤通過量,并且設備開支也較高。與熱干燥相比,盡管這種熱脫水工藝的能消耗率較低,但至今它還未取得任何商業(yè)性成功。為了確保發(fā)電廠的大量通過的輸入材料可被脫水,必須按照本發(fā)明使用其輸入材料的堆積高度盡可能高,如約500毫米的大表面壓濾機,其中的材料在臺上經淋水的。對于從例如DE-PS472419中獲知的連續(xù)工作雙帶壓機,情況也是這樣??紤]到最大堆積高度,當粉碎的原褐煤與脫水的被壓縮的褐煤之比為3∶1并堆積角為約32°時,不適合使用在側面打開的加壓設備,因為在邊緣處的損失較大。關于這問題,該工藝的蒸汽供應段的情況尤為如此。對于含有超過65%(重量比)的或多或少毛細作用結合的水份的固態(tài)含纖維材料情況,正如含有約75%(重量比)的水份的塑性流動的污泥的情況,上述情況則變得更為嚴峻。
為了利用垂直板的擺動來穩(wěn)定機內的散流的塑性流動的一致性,如在有關為原泥煤脫水的德國專利DE-PS472419中一樣設置一些側壁和隔板。按照該專利的設備并未將有控的蒸汽流提供給被壓縮材料中去,所以,其設計并不適合此目的。
所以,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通過一新工藝使原褐煤的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使用成為可能,該新工藝使用了熱力字脫水,由此,發(fā)電廠操作中的流動通過量的總效率得以提高,使能達到所需的大量含碳固體的連續(xù)通過量的目的。為了防止蒸汽流從散材墊(Schüttgutmatte)的邊緣冒出,并在壓力表面上達到均勻的熱能分布而不降低在邊緣處的蒸汽壓力,還希望設計一個設備的技術方案,該設備不再有上述缺點或能避免發(fā)生這些缺點。
這個課題可由權利要求1中的諸技術特征來解決。
按照本發(fā)明的這種熱力學脫水工藝中的計算,能以少的熱能和機械能的消耗對褐煤實行經濟的脫水。對于高濕度下的流動通過量,通過預先使用本發(fā)明的除水方法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發(fā)電廠操作的總效率,該方法在能量上是有其優(yōu)點的。此外,與已有技術的熱干燥工藝相比,可節(jié)省用于蒸發(fā)水所需的能量。
權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a、b和c可具體地描述如下根據(jù)在分級分離前的原褐煤的顆粒大小(2至20毫米)不同,諸餾分的百分組成產生另外的輸入材料的堆織結構如一不同的熱傳遞,這樣,由輸入材料吸收的熱量的變化是從室溫20℃開始而在約15℃至40℃的范圍內。給散裝褐煤的傳熱特別是需由分散區(qū)A內的被加熱至超過100℃的下分散帶和側向鋼帶的接觸表面所施予。散裝材料已經通過在傳送帶中和在分配器輥子上以及在分散機的逆行程中的預熱獲得了較高的溫度,這些散裝材料分散鋪成幾層,直至這些分散的材料達到高度H。由于在兩側進行寬范圍內的噴射汽蒸,要求比噴射汽蒸溫度(≥150℃)略高些,因為在散裝輸入材料的中心(H/2≤250mm),降低的蒸汽溫度要足以將即使是中心處的散材在顆?;置旱闹行囊惨訜嶂?00℃以上。
經對輸入材料最好在等容線情況下將其壓縮到最高達近似等于噴射汽蒸壓力后,在粉碎的散料的各中間空間里必定會產生具有等壓壓力分布的均勻的蒸汽流。因為對流通的阻力到達至少H/2(這取決于上述散材的不同的結構),蒸汽壓力必須是在5巴至8巴范圍內。
為了除去在纖維晶胞中由于毛細作用而結合的水份,粒狀褐煤(例如顆粒大小為約2至10毫米中心的溫度必須達到大于100℃的溫度,以便將其中結合有水的纖維中的毛細管和孔破裂掉,也就是說,粒狀材料必須使表面溫度達到至少在>100℃和<150℃之間,即約125℃,這樣,以后在壓力室內的壓力升高時,水份急劇地被擠出,最高達75巴的加壓壓力是由推積高度(H=50毫米)、顆粒物料的大小及其百分組成決定的。
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內的寬范圍的蒸汽噴射汽蒸能使帶有熱能的粒狀褐煤的流通最佳,其中在壓力室中的散材上的等容壓縮壓力必須大于散材的密度,然而因為滲透性要求而基本上不會大于蒸汽壓力。
下面列述實施上述方法用的設備和壓機的其它優(yōu)點在輸入材料的整個壓力表面上,從上、下兩側進行均勻的蒸汽噴射汽蒸,這樣使堆積高度較高,并且具有單位時間里通過量較大的經濟上的優(yōu)點,因為來自任一側的蒸汽只需流過堆積高度H的一半即可。于此同時,在循環(huán)運行通過壓機的散布箱帶系統(tǒng)(Streukastenbandsystem)中的散布防止了由于外冒和蒸汽壓力的降低造成的蒸汽能量的損失,因為由于堆積角度的干擾影響被排除了。因此,即使是半糊狀物質,例如泥煤,也能被可靠地處理。
由于循環(huán)散布箱帶系統(tǒng)的閘門系統(tǒng)使用了閘閥和位于壓力室的進、出口的葉板,這樣不僅利用了氣密關閉的蒸汽壓力室的技術上的優(yōu)點,而且,利用在壓濾機的分階段性工作中打開和關閉閘門能使整個設備得以幾乎連續(xù)地工作,并由于散布箱帶系統(tǒng)的支配而給整個設備帶來簡化設備和節(jié)省空間的好處。
在壓力室前面的循環(huán)散布箱帶系統(tǒng)的預加熱起到了對分散的散裝顆粒狀褐煤進行預熱的作用,這從能量上說是有好處的,并且避免產生由于在噴射汽蒸中在散布箱帶系統(tǒng)中冷凝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這樣,熱量就全部傳到輸入材料上。此外,從脫水工藝中釋放的熱量可經濟地用于預熱。
使用的編織金屬帶以有利的形式設計成可在下方移動面用作散布機帶,并安裝在上方壓力板的上方,該金屬帶不僅過濾掉在上側和下側的大表面上的排出的煤水,而且在噴射汽蒸中能提供有效的表面分布。由于設備設置得有利,編織金屬帶上的煤殘余物可由例如噴射的蒸汽自動清洗掉。通過從兩側交換噴淋蒸汽可以洗凈被堵塞的排水孔。位于上方和下方的整個脫水系統(tǒng)上的表面吸濾(Absaugung)將粒狀褐煤中的脫水槽數(shù)量減去了一半,并縮短了擠出煤和冷凝水所需的時間。
因此,本發(fā)明涉及的工藝的優(yōu)點是分布在料臺表面上的每個散料流動粒子在最佳的滲透情況下都均勻地獲得了由水蒸汽提供的熱能;從被均勻加熱的輸入材料中,在高壓下在整個表面上排出水份。在將輸入材料送到工作臺中的壓機的同時,連續(xù)而階段性的進行著熱力學脫水工藝和將被脫了水的受壓縮的材料送出壓機,這樣,總的大散材流能在一系列完全受控的步驟中以幾乎連續(xù)的流通量方式被脫水。
實施該工藝中的各步驟用的設備和壓機說明于其它的權利要求中。有一循環(huán)的散布機帶(umlaufendes Streuband)行經一結合到一單層壓機(Einetagen-presse)中的壓力室,該壓力室是靠一遵循工藝步驟工作的閘門系統(tǒng)打開和關閉的。
通過下面對圖示該設備和壓機的諸附圖、各權利要求及說明書的描述,可看到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其中,諸附圖為
圖1和圖2表示本發(fā)明的設備,其中本發(fā)明涉及的壓機在散布和加壓步驟中加進了粒狀褐煤;圖3以放大比例表示了如圖1中所示的散布機(Streumaschine);圖4、5和6均是正視圖,表示了本發(fā)明涉及的散布系統(tǒng)(Streusystem)及散布機、散布機帶(Strenband)和側向鋼帶的詳細結構;圖7是本發(fā)明的壓機的正剖視圖;圖8以放大比例表示的圖1中的壓機;圖9為沿圖8中“D-D”剖切的壓機的俯視圖;圖10、11、12和13表示了圖7中的壓機的各細節(jié)(其中圖10是沿下述圖15中“d-d”剖切后得;圖11是沿下述圖17中的“e-e”剖切后得;圖12是沿下述圖18中的“f-f”剖切后得;圖13是圖10中“A”部的放大圖);圖14、15、16、17和18表示壓力室系統(tǒng)(Druckkammersystem)的詳細結構,該系統(tǒng)是用作壓機的入口和出口;以及圖19以放大比例表示了如圖8所示的壓機細節(jié)。
圖1和2表示出本發(fā)明的目的,它包括建立一套為熱動力學脫水系統(tǒng)所用的設備,該系統(tǒng)用于如從原褐煤中脫去如約60%的含水量(重量比),它包括A)散布區(qū),它將粒狀褐煤連續(xù)散布在循環(huán)散布箱帶系統(tǒng)(umlaufendesStreu-Kastenbandsystem)中的工作臺上;B)結合有壓力室(Druckkammer)和閘門系統(tǒng)(Schlensensystem)的單級壓濾機(Einetagenfilterpresse);及C)從壓力室向外送出煤壓板(Kohlepreβplatte)并結合供后面粉碎干燥(Mahltrocknung)用的預先研磨(Vorzerkleinerung)。
圖1和2中的散布區(qū)(Streustrecke)A表示了將分級的原褐煤從固定的料斗系統(tǒng)1連續(xù)地送到水平的可逆的傳送帶2。可逆的散布機3(見圖3中的側視圖)將粒狀褐煤6分散鋪在散布帶4上,該散布帶4靠其回轉而通過壓濾機(Fil-terpresse)5。在圖2中的“a-a”剖面和圖4中的剖視表示了散布機3的輥式粉碎機座(Walzenstuhl),將粒狀的褐煤散布于散布箱帶系統(tǒng)中。散布箱帶系統(tǒng)由下方的環(huán)行散布機帶4和兩條鋼帶8組成,其中兩鋼帶8是不滲透氣體并環(huán)行的,它兩在散布機帶4的左、右兩側在垂直方向上運行。下方散布機帶4取可透蒸汽的編織金屬帶形式,但在側向散布箱帶8垂直站立的外緣10處用如金屬或耐熱塑料作了氣密密封處理。散布箱帶系統(tǒng)同步地通過壓力室40。橫截面為嚴格的矩形的散布的粒狀褐煤在散布機3上鋪設高度高達H,如此就穩(wěn)定地被輸送到壓力室40中(如圖7和10所示)。當垂直的支持輥子9稍有傾斜,散布箱帶8被壓并緊貼于密封帶(Versiegelungsstreifen)10。鋼帶4和8在垂直支撐輥9與水平支撐輥11之間沿著導熱板(Wrmetragerplatten)12滑動,這樣,沿著散布機區(qū)域A散布箱帶系統(tǒng)(圖8和9中有詳細表示)被預加熱至超過100℃,這樣,此后在壓力室40中,在蒸汽加工階段中無凝聚熱從蒸汽中不需要地被排出。與此同時,被加熱的鋼帶4和8被用來對散布箱帶區(qū)域中的粒狀褐煤6預加熱,并在褐煤進入壓濾機5之前將它加熱至約60℃,脫水過程中排出的廢熱可以利用。類似地,傳送帶2能被加熱,使在工作臺上散布為一或多層的、并進入散布箱帶系統(tǒng)7的粒狀褐煤6能被預熱。此外,在散布機3中用于橫向分布粒狀褐煤的分配器輥子38被加熱了。
如圖7、8和9所示,帶有相結合的壓力室和在B區(qū)域中的閘門系統(tǒng)的壓機5是一種固定的單級上活塞式壓機(Einetagenoberkolbenpresse)。散布箱帶系統(tǒng)從散布區(qū)A循環(huán)運行到壓力室區(qū)B中,而后者則借助于下方的編織金屬帶(Metallgewebeband)4在壓力室40的下方的固定的和加熱的蒸汽噴射和脫水板13上方滑行。脫水板13上的諸中心孔14能起加熱作用,在脫水工藝中放出的熱量可有利地用于此用途。在加壓或過濾表面上均勻地分布有許多蒸汽噴射孔15,孔間距大約為90毫米,并位于靠近壓機的下邊之處。網(wǎng)孔寬度約為0.5毫米的編織金屬帶4可確保良好的表面蒸汽分布情況。有許多排水孔16同樣以約90毫米的孔間距分布在壓機的表面上,它們被結合到與壓機表面相對一側上的收集孔中以捕捉住在蒸汽噴射后釋放出的毛細作用的水。上壓板17按同樣方式設計,但是,上方編織金屬帶18能替代上方壓力板17以用作蒸汽分配器和過濾纖維。在蒸汽噴咀區(qū)內利用約6至8巴壓力的蒸汽自動清洗過濾纖維。在集水孔(Wasseraufnahmebohrung)16區(qū)內,必要時由一外部的換向閥進行清洗,該閥可從排水抽吸轉換到蒸汽噴淋。
圖7至13表示了壓力室系統(tǒng)(在B區(qū))。為使由散布箱帶系統(tǒng)送進壓機的所有散裝流動的粒狀褐煤能被蒸汽均勻地噴淋,散裝物流,即松散的粒狀褐煤6在所有側均被密封的,并將它氣密到較高程度。凝集在壓力室40中進行。壓力室系統(tǒng)包括下列功能部分—下方固定的壓力板13,它位于壓機架(Pressenrahmen)30內;—垂直側部壓力板條(Seitenandrückleisten)19,分別位于壓力板13的縱向的左側和右側,這些板條加壓于諸液壓短行程汽缸20上并橫向抵靠于上壓板17,而上壓板17是由液壓汽缸34驅動的;—從上方垂直工作的長活塞汽缸34和沿水平從兩側壓在壓力室40上的短行程汽缸30,該機架在整個壓力表面25的全長范圍內包含了壓力室40。
鋼帶8,也稱作散布箱,和下方散布機帶4一起,由輪鼓傳動被同步地穿越壓力室40,而隨著待壓縮的物料送入和送出,垂直設置的鋼帶8沿著側部壓力板條19的光滑的內表面和上壓板17的光滑的外表面滑動。側部壓力板條19在側向壓力下由短行程汽缸20導引,也就是說,在鋼帶4和8的傳輸運動中無負載。在蒸汽噴射和加壓階段中上壓板17上的側壓力是不同的。壓力板是由氣密性彈性橡膠墊密封而抵抗蒸汽壓力。當鋼帶4不移動時,如果側部壓力板條19被液壓壓力缸23垂直向下加壓,側向壓力板條19接著就靠彈性橡膠墊42氣密抵靠于密封的下邊緣10,當側部壓力板條19無負載時,借助于壓力彈簧24被解脫,以使散布帶4自由運行。
圖14至18表示了壓力室系統(tǒng)中的入口閘門26和出口閘門27。在位于運行線上的壓力表面矩形(Preβflacherrechteck)25的短邊,可從上方由液壓滑軌36和37送進一閉鎖閘板28和一中插板22。該閉鎖閘板28又有一氣密彈性橡膠密封圈29抵靠于上壓板17的正面。該閉鎖閘板28還通過利用耐熱彈性橡膠板41對被加壓和脫水的煤板(Kohlplatte)31和兩根鋼帶8的支撐而保護自身,這樣,當短行程汽缸20施加液壓力時,來自上方的該液壓力就提供了側向的相對于煤板31的氣密密封。來自蒸汽壓力的水平推力和在脫水過程中的壓力由一附加的液壓閉鎖系統(tǒng)緩沖了。如圖16所示,在入口26處,有一刮板22受液壓驅動而在兩垂直鋼帶8之間沉入褐煤中,當壓機一受壓載,散布的散裝物流的前沿32在壓機的正面被壓縮,并朝著閉鎖閘板28向下移動。液壓氣缸37能用來改變在整個堆積高度H內的插入深度Y,使當粒狀褐煤6在刮板前緣33下面被壓時,在蒸汽噴射時可相對于蒸汽壓力具有足夠的密封性,并且可避免在壓力室40的正面漏出散布的散裝物料。借助于外部側部壓力板條19,在蒸汽噴射過程中刮板22可活動并沿側向為對蒸汽密封地夾緊于諸鋼帶8之間。和側部壓力板條19一樣,閉鎖閘板28和刮板22受加熱,使在蒸汽噴射過程中把熱能毫無損失地傳送給粒狀褐煤6。
從圖11至19可看出本發(fā)明工藝的一系列步驟。圖14、15和10表示出壓力室40的排空和加載情況。圖14表示在加壓結束后在縱向段的壓力室處在打開狀態(tài)。圖15表示散布箱帶7在運動中以給壓力室40加載。如圖10所示,加壓和脫了水的煤板31被攜帶,并送入了被噴淋過的散裝粒狀褐煤物料。在物料流的前沿32到達閉鎖閘板的位置之前閉鎖閘板28有一短時間碰到煤板31。
圖16、17和19表示出蒸汽噴射的情況。圖16表示在縱向段的壓力室40被氣密性地關閉了,也就是說,借助于液壓壓力缸34將上壓板17下降到一恰恰低于堆積高度H的位置并被保持在該位置,這樣,粒狀散料等容地位于所有各側,也就是說,它被壓縮了。施加在粒狀褐煤6上的壓力最大值大約和此后的蒸汽壓力相等,這樣,在被粉碎的散料中的無數(shù)中介空隙中的蒸汽壓力是等壓分布的。接下去,側部壓力板條19的和閉鎖閘板28的所有液壓滑軌20、23、36、35和37以及刮板22均被啟動,即將壓力室40氣密性地關閉。圖11和17表示了來自上壓板17和/或下壓板13的熱蒸汽是同時或交錯地噴到粒狀褐煤6中的。在符合熱容量所需的一定量的蒸汽噴入后,關閉蒸汽閥,開始加壓。即使在蒸汽閥關閉前,上壓板17能從位置調節(jié)被液壓切換到在最初低的液壓壓力時壓力調節(jié)。
圖12和18表示了經壓縮在壓濾機5中的機械脫水。在蒸汽閥被關閉后由壓力控制器將諸壓力缸34切換到它們的最大壓力,以便加速在粒狀褐煤6中的吸收和加快脫水。
在依靠長行程氣缸34打開壓機5后,將已脫了水的煤板31送出壓機,并送到C區(qū)域中的收集器36以供進一步加工。
權利要求
1.一種減少粉碎的固體含碳材料和/或污泥,尤其是原褐煤中因毛細作用而結合在纖維晶胞中的含水量的方法,該方法是靠施加在待脫水的輸入材料上的熱能和壓力而起作用的,由過熱水蒸汽組成的熱能和機械能供給并以表面壓力形式施加在加壓空間中的輸入物料上,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使用被預加熱至約60℃的輸入物料,在操作開始時,此物料在一被預加熱至超過100℃的基本上對蒸汽密封的密閉壓力室中,并用被加熱至≥150℃的水蒸汽從兩側對其作汽蒸處理;b)加于輸入物料上的壓縮壓力≥輸入物料中由于堆積密度而形成的壓力,最高約為5至8巴的送入的蒸汽壓力值;以及c)在輸入物料中溫度達到約≥125℃之后,噴射汽蒸就告結束,根據(jù)不同的顆粒尺寸,壓機中的高機械比壓開始起作用,最高達75巴以將殘余含水量減少至20%(重量比)。
2.一種用于實施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粉碎的固體含碳物料和/或污泥,尤其是原褐煤中因毛細作用而結合在纖維晶胞中的含水量的方法的設備,其除水作用是靠施加在待脫水的輸入物料上的熱能和壓力而實現(xiàn)的,由過熱水蒸汽組成的熱能和機械能供給并以表面壓力形式施加在加壓空間中的輸入物料上,其特征在于,該設備的主要部分是一散布機(3)、一可加熱的壓濾機(5)和一具有一矩形分散截面(streuprofil)、用于顆粒狀褐煤的散布箱帶系統(tǒng)(7),其中設置有帶有兩循環(huán)的側部鋼帶(8)的循環(huán)散布帶(4),該帶旋轉穿過壓機(9)中的一氣密性壓力室(40);并且,垂直于運送方向在壓力室的入口(26)和出口(27)該壓力室能利用一可進入和移走的刮板(22)和一閉鎖閘板(28)使之關閉和打開。
3.一種用于實施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粉碎的固體含碳材料和/或污泥,尤其是原褐煤中因毛細作用而結合在纖維晶胞中的含水量的方法的壓機,其除水作用是靠施加在待脫水的輸入物料上的熱能和壓力而實現(xiàn)的,由過熱水蒸汽組成的熱能和機械能供給并以表面壓力形式施加在加壓空間中的輸入物料上,其特征在于,矩形壓力室(40)包括一固定的下壓板(13)和五個由液壓驅動的活動室壁(17,19,22和28);兩側部壓力板條(19),它們被垂直支撐而面對壓力板(13)的外部的縱向各側,并能靠變化的液壓力可壓向上壓板(17)的光滑的縱向各側;以及閉鎖閘板(28)和刮板(22),它們能進入和移走,并依靠液壓動力封住入口(26)和出口(27);在諸垂直的室壁(19,22,28)之間的上壓板(17)利用壓力缸(34)液壓控制著用于蒸汽噴射和機械加壓的操作工序的壓縮力。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內裝有壓力室(40)的壓機架(30)緩沖了作用在壓力室的所有五個壁(17,19,22和28)上的作用力。
5.如權利要求3和4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壓力室(40)的所有六個壁(13,17,19,22和28)能被加熱至≥100的高溫。
6.如權利要求3至5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壓力室壁(13,17,19,22和28)的所有表面相互支撐,并用熱穩(wěn)定性塑料橡膠墊(21,29,41和42)氣密性封住。
7.如權利要求3至6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在下壓板和上壓板(13和17)上在壓力表面的相反側的附近設置有三水平支撐輥子(14,15,16),該三支撐輥子形成一收集器和分配器區(qū),以供噴射汽蒸(15)、在板(13和14)的中心的加熱和捕捉溜失的水;諸蒸汽放射孔(15)分布于整個壓力表面上,其孔間距約為90毫米,壓力面上同樣還分布有諸放水孔(16),孔間距與上述孔間距相等。
8.如權利要求3至7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散布帶(4)是一編織金屬帶,其網(wǎng)目尺寸比輸入物料(6)的最細顆?;蛭勰囝w粒還小,通常為≤0.5毫米。
9.如權利要求3至8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上壓板(17)上的過濾網(wǎng)(18)所用的編織金屬和下部散布條(4)的相同。
10.如權利要求3至9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上壓板(17)沿著諸側部壓力板條(19)是如此形成的,即諸垂直鋼帶(8)能在壓力板(17)的邊緣的光滑的外表面與側部壓力板條(19)的光滑的內表面之間平滑地移動。
11.如權利要求3至10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位于壓機(5)的入口(26)處的刮板(22)被導引和可活動地夾緊在兩垂直鋼帶(8)與兩側部壓力板條(19)之間,在整個堆積高度(H)內的穿透深度(Y)通過壓力或其位置可以調節(jié)。
12.如權利要求3至11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閉鎖閘板(28)被導引和夾緊于兩垂直鋼帶(8)之間,在加壓步驟中該閉鎖閘板(28)緊壓于已脫了水的煤板(31)上邊緣,而在加壓步驟離開蒸汽和壓力室區(qū)后該閉鎖閘板被液壓驅動舉起,這樣就可排空壓機(5)。
13.如權利要求3至12所述的壓機,其特征在于,在散布區(qū)(A)中,在諸支撐輥與空轉輥(9和11)之間的下部散布機帶(4)和垂直鋼帶(8)可由鋼帶(4)的滑動導熱板(12和14)加熱。
14.如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下方散布帶(4)和沿側邊(10)垂直設置的鋼帶(8)是按照分屬于它們的驅動器的運動順序而同步調整的。
15.如權利要求1,2和14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下方散布帶(4)和兩鋼帶(8)設在整個散布區(qū)(A)長度的上方,壓力室區(qū)(B)在返回途中設置在壓機(5)的下方,使它們在位于壓機(5)和散布區(qū)之外的一側返回。
16.如權利要求1,2,14和15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用于橫向分布散布物料(6)的分配器輥子(38)和入口漏斗被加熱。
17.如權利要求1,2,14至16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散布機(3)借助于一個或多個橫在垂直移動的鋼帶8之間的分配器輥子(38)將粒狀褐煤以散裝物料(6)的一或多個縱向移動送向散布帶(4),再送至一平面臺,使物料在臺面上堆積高度為(H)。
18.如權利要求1,2,14至1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逆轉散布機(3)是由一位于散布區(qū)(A)和壓機(5)上方的逆轉傳送帶(2)從一中央散料系統(tǒng)(1)供料的。
19.如權利要求1,2,14至18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傳送帶(2)是在整個散布區(qū)(A)上被加熱的。
全文摘要
一種減少粉碎的固體含碳材料和/或污泥,尤其是原褐煤中的含水量的方法的各步驟為a)開始在被預熱至超過100℃的蒸汽密閉壓力室中,用加熱至≥150℃的水蒸汽,從兩側對被預熱至約60℃的物料作汽蒸處理;b)加于物料上的壓力≥物料中由于堆積密度而形成的壓力,最高的蒸汽壓力約為5至8巴;以及c)在輸入物料溫度約≥125℃后,噴射汽蒸告結束,根據(jù)不同的顆粒尺寸,壓機中的高機械比壓開始起作用,最高達75巴以將殘余含水量減少至20%(重量)比。
文檔編號C10B57/10GK1157846SQ9610826
公開日1997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1996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弗里德里希B·別爾費爾德特 申請人:J·迪芬巴赫機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