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廚房烹飪器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實現(xiàn)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電磁爐的包括殼體、設于殼體中的散熱風扇、線路板、電磁線盤,線路板與電磁線盤一般采用疊層設置。目前,上述電磁爐的通風散熱結構中,一般在殼體底部設有進風口,采用從底部進風,吹向線路板以及電磁線盤,其缺點在于上下疊設的電磁線盤與線路板會占用較多的空間,使得電磁爐的上下空間加大,而為了較好的散熱效果,電磁線圈與電路板之間必須留有一定距離,對于采用軸流風扇的電磁爐,由于軸流風扇的厚度限制,會進一步增大電磁爐的上下空間,電磁爐的厚度增加,整體看起來較為笨重,不符合輕便化的要求。現(xiàn)有市場上出現(xiàn)了電磁爐整體厚度較薄的電磁爐,然而隨著電磁爐厚度的減縮,有限的殼體空間對于電磁爐內部配件和電子元器件溫升散熱的限制成為電磁爐薄型化發(fā)展的進一步限制,目前一般采用的散熱方式是將線路板和電磁線盤平鋪設置后對線路板和電磁線盤進行同時散熱,上述方法存在的缺陷是線路板與電磁線盤的散熱需求不同,線路板由于其發(fā)熱元件較多,其對于發(fā)熱量大的元件散熱需求較高,而電磁線盤由于其發(fā)熱面積較大,其需求的是大范圍的整體散熱;另外,線路板上的發(fā)熱元件各發(fā)熱量又不同,需要對大熱量的發(fā)熱元件與小熱量的發(fā)熱元件進行區(qū)分設置,同時單純的將發(fā)熱元件都集中于一個區(qū)域進行散熱,不僅會導致散熱不全面,更嚴重會導致發(fā)熱元件性能下降快。由于上述散熱的各種需求,使得采用單純的風道將線路板與電磁線盤進行分隔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達成對線路板及電磁線盤都有很好的散熱效果。上述電磁爐的散熱出風結構的技術缺陷,使得電磁爐薄型化的改進遇到較大障礙,影響了電磁爐薄型化的市場需要,同時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可實現(xiàn)高效散熱且使用安全的超薄電磁爐。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包括殼體、電磁線盤、散熱片和散熱風扇,殼體內設有顯示電路板和主控電路板,主控電路板上設有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和整流橋堆(UR),所述主控電路板和電磁線盤均設在散熱風扇的下風側;所述散熱片包括IGBT散熱片和UR散熱片,與散熱片相對應,所述散熱風扇包括IGBT散熱風扇和UR散熱風扇;IGBT散熱片和IGBT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一側,UR散熱片和UR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另一側。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散熱風扇為軸流風扇,散熱風扇和顯示電路板之間設有擋風板。
所述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并排設置且轉動方向相反。所述顯示電路板設在殼體的前部,主控電路板設在殼體的后部。所述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之間設有隔板。所述王控電路板上設有諧振電各和扼流電感,諧振電各設在IGBT散熱片的后側,扼流電感設在UR散熱片的后側。所述殼體的側部設有出風口且出風口鄰近散熱片設置。所述出風口包括鄰近IGBT設置的第一出風口、及鄰近UR設置的第二出風口,殼體的側部包括設于第一及第二出風口間的第三出風口。所述主控電路板為U形設置,其兩側設有延伸端,所述電磁線盤設于兩延伸端之間,IGBT與UR分別設于延伸端上。所述IGBT固定于IGBT散熱片上表面,UR固定于UR散熱片上表面。本發(fā)明在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超薄電磁爐中將IGBT散熱片和IGBT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一側,UR散熱片和UR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另一側,此種結構將主控電路板上的發(fā)熱量大的IGBT及UR分別對應設置有不同的散熱風扇,實現(xiàn)了針對不同發(fā)熱元件的有效的散熱,避免了對主控電路板不同發(fā)熱元件的集中散熱造成的散熱不全面,發(fā)熱元件性能下降的缺陷;同時,IGBT散熱風扇在對IGBT散熱片進行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一側進行散熱,而UR散熱風扇在對UR散熱片進行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另一側也同時散熱,使電磁線盤得到全面的散熱,不會留下散熱死角。進一步的,兩個散熱風扇在對IGBT及UR散熱片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進行交叉散熱,使得吹向電磁線盤的風量更大,散熱效果提升。在本發(fā)明中,散熱風扇為軸流風扇,散熱風扇和顯示電路板之間設有擋風板,上述擋風板避免了風量損失,使得吹向主控電路板與電磁線盤的風量更大。本發(fā)明中,在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之間設有隔板,隔板與擋風板結合將殼體劃分成三個散熱區(qū),吹向電磁線盤的熱風在隔板的阻擋下不會再吹向IGBT散熱片及UR散熱片,避免了內部散熱風壓紊亂,保證了散熱效果;同時以多通道的散熱,多出風口組的散熱方式可實現(xiàn)對主控電路板的不同元件及電磁線盤的全面有效的散熱。進一步的,本發(fā)明中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并排設置且轉動方向相反,使得吹向UR散熱片的風與吹向IGBT散熱片的風朝不同的方向吹出,互不影響,綜合散熱,達到最佳散熱效果,使得電磁爐整機厚度很薄情況下得以保障溫升性能。本發(fā)明將諧振電容設在IGBT散熱片的后側,扼流電感設在UR散熱片的后側,使得發(fā)熱量較大的電子元件也可得到很好地散熱,同時,在靠近電磁線盤散熱出風的位置不放置高發(fā)熱和耐溫受限器件(如濾波電容和電感),避免對電磁線盤的散熱熱風不會造成高發(fā)熱元件的電子元器件,造成性能降低,通過主控電路板上的電子元件的合理布局,提升了安全性能。
圖I為本發(fā)明的超薄電磁爐分解圖。圖2為本發(fā)明殼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發(fā)明的散熱出風示意圖。、
圖4為主控電路板的結構示意圖。主要元件標號
電磁爐100殼體I
電磁線盤2顯示電路板11
主控電路板13IGBT131
UR133諧振電容134
扼流電感135延伸端136
第一出風口14第二出風口15
第三出風口16進風口17
IGBT散熱片3UR散熱片4
IGBT散熱風扇5UR散熱風扇6
擋風板7風扇擋風板71
側擋風板72隔板8
上殼9云母片91
固定件9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優(yōu)選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圖I 4所示,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100,包括殼體I、電磁線盤2、散熱片和散熱風扇,殼體I內設有顯不電路板11和主控電路板13。殼體設有上殼9,電磁爐包括裝于上殼9的面板,前述上殼9凸設有將云母片91固定于面板與上殼9間的固定件92。主控電路板13上設有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 131和整流橋堆(UR) 133,所述主控電路板13和電磁線盤2均設在散熱風扇的下風側;所述散熱片包括IGBT散熱片3和UR散熱片4,與散熱片相對應,所述散熱風扇包括IGBT散熱風扇5和UR散熱風扇6 ;IGBT散熱片3和IGBT散熱風扇5設在電磁線盤2的一側,UR散熱片4和UR散熱風扇6設在電磁線盤2的另一側。散熱風扇為軸流風扇,散熱風扇和顯示電路板11之間設有擋風板7。UR散熱風扇6和IGBT散熱風扇5之間設有隔板8。在本發(fā)明中,散熱風扇為軸流風扇,散熱風扇和顯示電路板11之間設有擋風板7。殼體底部設有進風口 17,散熱風扇設置于進風口 17上方,擋風板7包括設于進風口 17周側的風扇擋風板71、以及自風扇擋風板71延長且連接兩個風扇擋風板71的側擋風板72,風扇擋風板71使得自進風口 17進入的散熱風在風扇擋風板71的阻擋下及導引下吹向IGBT散熱片方向,且不會向后側的顯示電路板11方向流失,而側擋風板72可將散熱風導向電磁線盤2的位置。上述擋風板7避免了風量損失,使得吹向主控電路板13與電磁線盤2的風量更大。本發(fā)明中,在UR散熱風扇6和IGBT散熱風扇5之間設有隔板8,隔板8與擋風板7結合將殼體I劃分成三個散熱區(qū),如圖3所示,IGBT散熱片3設于第一散熱區(qū)A中,UR散熱片4設于第二散熱區(qū)B中,電磁線盤2設于第三散熱區(qū)C中,IGBT散熱風扇5從底部吸入的冷卻風一部分吹向第一散熱區(qū)A對IGBT散熱片3進行散熱后自殼體側部吹出,另一部分風對第三散熱區(qū)C的電磁線盤2進行散熱,UR散熱風扇6從底部吸入的冷卻風一部分吹向第二散熱區(qū)B對UR散熱片4進行散熱后自殼體側部吹出,另一部分風對第三散熱區(qū)C的電磁線盤2進行散熱。上述吹向電磁線盤2的熱風在隔板8的阻擋下不會再吹向IGBT散熱片3及UR散熱片4,避免了內部散熱風壓紊亂,保證了散熱效果;同時以多通道的散熱,多出風口組的散熱方式可實現(xiàn)對主控電路板13的不同元件及電磁線盤2的全面有效的散熱。上述顯示電路板11設在殼體I的前部,主控電路板13設在殼體I的后部。主控電路板13為U形設置,其兩側設有延伸端136,所述電磁線盤2設于兩延伸端131之間,IGBT 131與UR 133分別設于延伸端136上。上述電磁線盤2與主控電路板13在同一平面設置,降低了電磁爐100的整體高度,達到超薄的效果。主控電路板13上設有諧振電容134和扼流電感135,諧振電容134設在IGBT散熱片3的后側,扼流電感135設在UR散熱片4的后側。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將諧振電各134設在UR散熱片4的后側,扼流電感135設在IGBT散熱片3的后側。上述將發(fā)熱量較大的元件如諧振電容134及扼流電感135分別靠近不同的散熱片設置,處于不同的散熱區(qū)域中,主控電路板13上的電子元件的合理布局,使得所有發(fā)熱量較大的電子元件都可以得到很好地散熱,而同時,在靠近電磁線盤2散熱出風的位置不放置高發(fā)熱和耐溫受限器件(如濾波電容和電感),避免對電磁線盤2的散熱熱風不會造成高發(fā)熱元件的電子元器件,造成性能降低,提升了安全性能。殼體I側部的出風口包括鄰近IGBT 131設置的第一出風口 14、及鄰近UR 133設置的第二出風口 15,及設于第一及第二出風口 14、15間的第三出風口 16。UR散熱風扇6和IGBT散熱風扇5并排設置且轉動方向相反。IGBT散熱風扇5吸進的冷風吹向IGBT 131、IGBT散熱片3及諧振電容134等其他發(fā)熱元件后自第一出風口 14及第三出風口 16吹出。UR散熱風扇6吸進的冷風吹向UR 133、UR散熱片4及扼流電感135等其他發(fā)熱元件后自第二出風口 15及第三出風口 16吹出。吹向UR散熱片4的風與吹向IGBT散熱片3的風朝不同的方向吹出,互不影響,對主控電路板13進行綜合散熱,達到最佳散熱效果,使得電磁爐100整機厚度在很薄情況下得以保障溫升性能。本發(fā)明超薄電磁爐100中將IGBT散熱片3和IGBT散熱風扇5設在電磁線盤2的一側,UR散熱片4和UR散熱風扇6設在電磁線盤2的另一側,此種結構將主控電路板13上的發(fā)熱量大的IGBT 131及UR 133分別對應設置有不同的散熱風扇,實現(xiàn)了針對不同發(fā)熱元件的有效的散熱,避免了對主控電路板13不同發(fā)熱元件的集中散熱造成的散熱不全面,發(fā)熱元件性能下降的缺陷;同時,IGBT散熱風扇5在對IGBT散熱片3進行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2 —側進行散熱,而UR散熱風扇6在對UR散熱片4進行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2另一側也進行同時散熱,使得電磁線盤2的得到全面的散熱,不會留下散熱死角。進一步的,兩個散熱風扇在對IGBT散熱片3及UR散熱片4散熱的同時對電磁線盤2進行交叉散熱,使得吹向電磁線盤2的風量更大,散熱效果提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原理,對方案中電磁爐100做改進或是等同的變化均應落在本發(fā)明 的權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圍。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用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fā)明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包括殼體、電磁線盤、散熱片和散熱風扇,殼體內設有顯示電路板和主控電路板,主控電路板上設有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和整流橋堆(UR),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電路板和電磁線盤均設在散熱風扇的下風側;所述散熱片包括IGBT散熱片和UR散熱片,與散熱片相對應,所述散熱風扇包括IGBT散熱風扇和UR散熱風扇;IGBT散熱片和IGBT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一側,UR散熱片和UR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另一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風扇為軸流風扇,散熱風扇和顯示電路板之間設有擋風板。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并排設置且轉動方向相反。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電路板設在殼體的前部,主控電路板設在殼體的后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UR散熱風扇和IGBT散熱風扇之間設有隔板。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電路板上設有諧振電容和扼流電感,諧振電容設在IGBT散熱片的后側,扼流電感設在UR散熱片的后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側部設有出風口且出風口鄰近散熱片設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包括鄰近IGBT設置的第一出風口、及鄰近UR設置的第二出風口,殼體的側部包括設于第一及第二出風口間的第三出風口。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電路板為U形設置,其兩側設有延伸端,所述電磁線盤設于兩延伸端之間,IGBT與UR分別設于延伸端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固定于IGBT散熱片上表面,UR固定于UR散熱片上表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為一種高效散熱的超薄電磁爐,包括殼體、電磁線盤、散熱片和散熱風扇,殼體內設有顯示電路板和主控電路板,主控電路板上設有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和整流橋堆(UR),所述主控電路板和電磁線盤均設在散熱風扇的下風側;所述散熱片包括IGBT散熱片和UR散熱片,與散熱片相對應,所述散熱風扇包括IGBT散熱風扇和UR散熱風扇;IGBT散熱片和IGBT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一側,UR散熱片和UR散熱風扇設在電磁線盤的另一側。上述主控電路板上的發(fā)熱量大的IGBT及UR分別對應設置有不同的散熱風扇,實現(xiàn)了針對不同發(fā)熱元件的有效的散熱。
文檔編號F24C7/00GK102644944SQ201210090958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朱澤春, 胡文飛, 高朝崗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