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調熱水系統(tǒng),特別涉及一種將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和空調系統(tǒng)結合起來形成互相補償的節(jié)能空調熱水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節(jié)能是空氣調節(jié)裝置發(fā)展的主流方向,目前的節(jié)能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壓縮機能效比及兩器的換熱效率上,其發(fā)展已接近極限。因此,必須應用新的技術途徑,如利用太陽能對空調系統(tǒng)進行改造,以大幅度提高空調的效率。
其次,目前的空調系統(tǒng)普遍存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制熱能力較差,極大地影響了空調在冬季的使用效果。
現在也有利用太陽能供熱的熱水供應裝置,如太陽能熱水器,其同樣存在冬季供熱能力較差、不能滿足人們要求的問題。
綜上可知,所述現有技術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和太陽能熱水供應裝置,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均存在不便與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太陽能進行集熱蓄熱并輔助空氣調節(jié)裝置制熱,而又利用空氣調節(jié)裝置補充太陽能熱水供應裝置的熱量的空氣調節(jié)及熱水供應復合系統(tǒng)。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至少包括室內熱交換器、壓縮機、四通閥和室外熱交換器等串接而成的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包括太陽能集熱器、蓄熱器和流經蓄熱器的熱水管的太陽能熱水裝置;以及并聯(lián)在所述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上四通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太陽能輔熱支路;該太陽能輔熱支路至少包括流經蓄熱器的換熱管;該太陽能輔熱支路的冷媒流量和主回路的冷媒流量根據空調的運行情況由控制裝置進行最優(yōu)調節(jié);所述的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和太陽能輔熱支路之間冷媒流路由旁通換向系統(tǒng)進行控制。
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中,所述的控制裝置為分別裝設在該太陽能輔熱支路、與該太陽能輔熱支路并聯(lián)的主回路段上的控制開關。
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中,所述的控制開關為電子膨脹閥。
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中,所述的旁通換向系統(tǒng)至少包括串接在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串接在太陽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開關;一頭并接在室內交換器與該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太陽能輔熱支路與該太陽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開關之間的管路上的開關;一頭并接在該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與四通閥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該太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問的開關與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管路上的開關。
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中,所述的開關為電磁閥。
本實用新型將普通空氣調節(jié)裝置、熱水供應裝置以及太陽能輔熱裝置結合成一體,太陽能輔熱裝置能對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熱量進行有效補償,而空氣調節(jié)裝置又可提供足夠的熱量補充太陽能熱水器的熱量不足,實現能源逆向互補,合理利用能源。發(fā)掘潔凈的太陽能源,不僅為用戶大幅度減少節(jié)省費用,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而且對于環(huán)境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熱水供應復合系統(tǒng)經濟實用,使用范圍廣,尤其在寒冷地區(qū),可以補償冬季空調制熱量以及太陽熱水器制熱量雙重不足的弱點,為用戶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普通空調和變頻空調系統(tǒng)。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的結構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包括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和太陽能輔熱支路。
主回路包括壓縮機1、四通閥12、室外熱交換器7、節(jié)流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6、單向閥5、過濾器4、室內熱交換器3和截止閥2等器件依次串接而成。
太陽能熱水裝置包括太陽能集熱器8、蓄熱器9和流經蓄熱器9的熱水管。
太陽能輔熱支路包括流經蓄熱器9的換熱管等裝置。太陽能輔熱支路的換熱管的兩端分別并接在四通閥12和室外熱交換器7之間的一段主回路上。
控制裝置根據系統(tǒng)要求調節(jié)主回路和太陽能輔熱支路上的冷媒流量。
控制裝置可以采用各種流量調節(jié)裝置,圖中所示的為串接裝設在該太陽能輔熱支路上的電子膨脹閥11、串接裝設與該太陽能輔熱支路并聯(lián)的一段主回路上的電子膨脹閥10。
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和太陽能輔熱支路之間冷媒流路由旁通換向系統(tǒng)進行控制。旁通換向系統(tǒng)包括開關13A串接在截止閥2和四通閥12之間;開關13B串接在太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7之間;開關13C的一頭并接在截止閥2和開關13A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太陽能輔熱支路和開關13B之間的管路上;開關13D的一頭并接在開關13A和四通閥12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開關13B和室外熱交換器7之間的管路上。
各種運行工況下的控制及冷媒流路如下在制冷工況下,電磁閥13A和13B打開,電磁閥13C和13D關閉,電子膨脹閥11關閉,電子膨脹閥10打開,冷媒流向依次為壓縮機1、四通閥12、室外熱交換器7、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6、單向閥5、過濾器4、室內熱交換器3、截止閥2、四通閥12,又回到壓縮機1。
在制冷兼供熱水工況下,電磁閥13A和13B打開,電磁閥13C和13D關閉,電子膨脹閥11打開,電子膨脹閥10打開(兩個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根據系統(tǒng)要求調節(jié)),冷媒流向為壓縮機1、四通閥12、電子膨脹閥11、太陽能蓄熱器9(并聯(lián)電子膨脹閥10)、室外熱交換器7、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6、單向閥5、過濾器4、室內熱交換器3、截止閥2、四通閥12,又回到壓縮機1。
在制熱工況下,電磁閥13A和13B打開,電磁閥13C和13D關閉,電子膨脹閥11打開,電子膨脹閥10打開(兩個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根據系統(tǒng)要求調節(jié)),冷媒流向為壓縮機1、四通閥12、截止閥2、室內熱交換器3、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6、室外熱交換器7、太陽能蓄熱器9、電子膨脹閥11(并聯(lián)電子膨脹閥10)、四通閥12,又回到壓縮機1。
在供熱水兼制熱工況下,電磁閥13A和13B關閉,電磁閥13C和13D打開,電子膨脹閥11打開,電子膨脹閥10打開(兩個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根據系統(tǒng)要求調節(jié)),冷媒流向為壓縮機1、四通閥12、電子膨脹閥11、太陽能蓄熱器9(并聯(lián)電子膨脹閥10)、電磁閥13C、室內熱交換器3、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6、室外熱交換器7、電磁閥13D、四通閥12,又回到壓縮機1。
由技術常識可知,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實用新型包含。
權利要求1.一種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室內熱交換器、壓縮機、四通閥和室外熱交換器等串接而成的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包括太陽能集熱器、蓄熱器和流經蓄熱器的熱水管的太陽能熱水裝置;以及并聯(lián)在所述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上四通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太陽能輔熱支路;該太陽能輔熱支路至少包括流經蓄熱器的換熱管;該太陽能輔熱支路的冷媒流量和主回路的冷媒流量根據空調的運行情況由控制裝置進行最優(yōu)調節(jié);所述的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和太陽能輔熱支路之間冷媒流路由旁通換向系統(tǒng)進行控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裝置為分別裝設在該太陽能輔熱支路、與該太陽能輔熱支路并聯(lián)的主回路段上的控制開關。
3.根據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開關為電子膨脹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旁通換向系統(tǒng)至少包括串接在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串接在太陽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開關;一頭并接在室內交換器與該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太陽能輔熱支路與該太陽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開關之間的管路上的開關;一頭并接在該室內熱交換器和四通閥之間的開關與四通閥之間的管路上、另一頭并接在該太陽輔熱支路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開關與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管路上的開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開關為電磁閥。
專利摘要一種太陽能輔熱空調熱水系統(tǒng),包括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以及并聯(lián)在所述空氣調節(jié)主回路上的太陽能輔熱支路;該太陽能輔熱支路的冷媒流量和主回路的冷媒流量根據空調的運行情況由控制裝置進行最優(yōu)調節(jié);所述的主回路、太陽能熱水裝置和太陽能輔熱支路之間冷媒流路由旁通換向系統(tǒng)進行控制。將普通空氣調節(jié)裝置、熱水供應裝置以及太陽能輔熱裝置結合成一體,太陽能輔熱裝置能對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制熱量進行有效補償,而空氣調節(jié)裝置又可提供足夠的熱量補充太陽能熱水器的熱量不足,利用了環(huán)保的太陽能源,并實現能源逆向互補,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
文檔編號F24J2/04GK2682318SQ200420002678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19日
發(fā)明者董凱軍 申請人:董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