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鍋爐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汽水兩用鍋爐。
背景技術:
鍋爐是一種能量轉換設備,向鍋爐輸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學能、電能,鍋爐輸出具有一定熱能的蒸汽、高溫水或有機熱載體,但是,市場上常見的鍋爐采用煤炭等燃料進行燃燒,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同時,常見的鍋爐通常直接將加熱源與加入的水接觸,在加入過程中,靠近加熱源的水溫度最高,然后將熱量傳遞到其他部分的水中,加熱過程緩慢,燃料加熱過程中的能量還會以其他形式散發(fā),因此會降低燃料的使用效率,傳統(tǒng)的鍋爐進料方式多為手動,勞動量大,工作效率較低,使用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避免和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汽水兩用鍋爐。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汽水兩用鍋爐,包括外膽,所述外膽上設有進水口、排污口、位于外膽左側面的水位計、位于外膽上端面左側的壓力表、位于外膽上端面右側的主汽接口和安全閥、位于外膽上端面的出煙口,所述外膽內安裝有內膽,所述內膽連接有安裝在外膽上的進料裝置,所述外膽上設有與內膽連接且呈上下分布的上爐門和下爐門,所述內膽中位于上爐門和下爐門之間設有過濾架,所述外膽上設有與內膽相連且位于外膽底部的排塵孔。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膽上設有呈勻間隔分布且開口向上的一號u形槽,所述相鄰的一號u形槽之間設有與一號u形槽開口方向相反的二號u形槽。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料裝置包括固定在外膽上且與內膽相連的料斗、安裝在料斗內且?guī)в新菪~片的長軸、固定在外膽上的電機、安裝在電機上和長軸上的帶傳動機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膽內部連接有用于加強外膽結構的支撐桿。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水口和排污口呈對角線分布在外膽上的同一端面上,所述進水口位于端面上側,所述排污口位于端面下側。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排塵孔為成排設置的四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煙口為圓形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爐門和下爐門均設置在外膽的前端面上。
本發(fā)明中使用秸稈作為鍋爐的燃料,對鍋爐內的水進行加熱。
所述過濾架為將秸稈與秸稈灰進行分離的柵欄結構件。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結構設計巧妙,使用方便,采用秸稈進行加熱,環(huán)保和資源的再利用,能夠實現(xiàn)對秸稈的自動進料,通過機械進料的方式代替手工進料,降低了勞動量,采用s形結構的內膽,能夠增加水與加熱源之間的接觸面積,縮短加熱時間,進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整個鍋爐操作便捷,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圖;
圖4為圖3的i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2的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對本發(fā)明進一步闡述。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汽水兩用鍋爐,包括外膽1,所述外膽1上設有進水口2、排污口3、位于外膽1左側面的水位計4、位于外膽1上端面左側的壓力表5、位于外膽1上端面右側的主汽接口6和安全閥7、位于外膽1上端面的出煙口8,所述外膽1內安裝有內膽9,所述內膽9連接有安裝在外膽1上的進料裝置,所述外膽1上設有與內膽9連接且呈上下分布的上爐門10和下爐門11,所述內膽9中位于上爐門10和下爐門11之間設有過濾架12,所述外膽1上設有與內膽9相連且位于外膽1底部的排塵孔13。
采用這種方式,采用秸稈作為燃料加熱鍋爐,通過上爐門10進料,實現(xiàn)對秸稈的燃燒,過濾架12用來分離秸稈和燃燒產(chǎn)生的灰燼,下爐門11方便通風和灰燼的移出,內外膽結合的設計,將水分布在內膽9的周圍,增加水與熱源之間的接觸面積,縮短加熱時間,提高加熱效率。
所述內膽9上設有呈勻間隔分布且開口向上的一號u形槽91,所述相鄰的一號u形槽91之間設有與一號u形槽91開口方向相反的二號u形槽92。采用這種方式,在內膽9上通過一號u形槽91和二號u形槽92的設計,使得水與加熱源之間的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加,同時能夠將熱源的溫度分散在水的各部分位置,增強水吸收熱量的能力,加快加熱進程。
所述進料裝置包括固定在外膽1上且與內膽9相連的料斗14、安裝在料斗14內且?guī)в新菪~片的長軸15、固定在外膽1上的電機16、安裝在電機16上和長軸15上的帶傳動機構17。采用這種方式,實現(xiàn)對秸稈的自動進料,降低人工勞動量,提高鍋爐使用的便捷性。
所述外膽1內部連接有用于加強外膽1結構的支撐桿18。外膽1內要注入大量的水,通過支撐桿18增強外膽1殼體的強度。
所述進水口2和排污口3呈對角線分布在外膽1上的同一端面上,所述進水口2位于端面上側,所述排污口3位于端面下側。這種設計方式,將進水口2和排污口3錯開分布,避免使用時發(fā)生干涉。
所述排塵孔13為成排設置的四個。四個排塵孔13加快排塵效率,方便排塵。
所述出煙口8為圓形結構。
所述上爐門10和下爐門11均設置在外膽1的前端面上。采用這種方式,節(jié)省空間,方便從上爐門10和下爐門11中進行操作。
本發(fā)明中使用秸稈作為鍋爐的燃料,對鍋爐內的水進行加熱。
所述過濾架12為將秸稈與秸稈灰進行分離的柵欄結構件。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作進一步闡述:
將秸稈放入進料裝置中的料斗14內,啟動電機16,長軸15轉動將秸稈輸送至內膽9中,在上爐門10進行點火,從進水口2中注入水,水位計4顯示外膽1中的水量,加熱過程中內膽9將熱量傳遞到水中,壓力表5顯示外膽1中的蒸汽壓力,安全閥7保證外膽1中壓力安全,加熱完成后,連通主汽接口6將蒸汽導出,排污口3將加熱后的水導出,通過排塵孔13和下爐門11將內膽9中秸稈燃燒產(chǎn)生的灰燼排出。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