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和下轎廂,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的下平衡重塊和對應下轎廂的上平衡重塊,所述井道底端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和下轎廂補償繩,所述下平衡重塊與井道底端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所述下轎廂與井道底端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和下轎廂轉折導輪;該裝置針對雙子電梯的工作特點,通過合理的結構改良,尤其是通過下平衡重塊、上平衡重塊的優(yōu)化布局配合補償繩通道的設計,在補償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系統(tǒng)的質量平衡,不產(chǎn)生額外的側向力,能夠滿足同一井道內(nèi)兩套獨立運行的電梯轎廂質量平衡補償?shù)募夹g要求。
【專利說明】
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梯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雙子電梯由兩個轎廂和兩套平衡系統(tǒng)共用一條井道構成。其中上、下兩個轎廂和上、下兩套平衡系統(tǒng)分別沿同一軌道(主導軌和副導軌)上下運行。雙子電梯具有獨立的轎廂系統(tǒng)、平衡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電梯可以按照預先的設定各自相向或反向運行。
[0003]雙子電梯一般設置在高層建筑中,運行高度大。電梯運行過程中,轎廂側或平衡重側位置的變化引起曳引繩和隨行電纜的長度變化從而導致兩側曳引力的改變,見圖示I。這種曳引力的改變將影響電梯制動力矩、能耗增加,甚至不能滿足電梯的曳引條件而發(fā)生安全事故。
[0004]現(xiàn)有技術的補償方案是,補償繩的一端固定在轎廂底部重心位置,另一端固定在平衡重的底部重心位置,繩子垂下的自然彎曲段采用返繩輪導向及張緊、防跳裝置。此種技術方案,當單井道單電梯時,由于轎廂和對重之下是井道的空間,能夠容許繩子通過并做到補償重心與轎廂形心的一致;而單井道內(nèi)有兩臺電梯時,由于上轎廂與下轎廂在垂直投影面積內(nèi)重合,上對重與下對重在垂直投影面積內(nèi)重合,上轎廂之下是下轎廂、上對重之下是下對重,故,上轎廂補償繩受到下轎廂的阻擋,下轎廂補償繩受到下對重的阻擋。繩子的布置很難實現(xiàn)系統(tǒng)重量補償時其重心和形心的一致性。然而,這對于系統(tǒng)平衡、減少側向力、保證電梯安全運行至關重要。
[0005]現(xiàn)有技術的電梯平衡補償目前限于單臺電梯或雙轎廂電梯(聯(lián)動在一起的兩臺轎廂),且一般把補償繩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轎廂和平衡重上,不能實現(xiàn)同一井道內(nèi)分別運行兩臺轎廂時,上、下轎廂平衡補償?shù)南到y(tǒng)平衡;這樣容易引起側向力和增加額外磨損或轎廂傾斜以致引起安全事故。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
[0007]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8]—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和下轎廂,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的下平衡重塊和對應下轎廂的上平衡重塊,所述井道底端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和下轎廂補償繩,所述下平衡重塊與井道底端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所述下轎廂與井道底端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和下轎廂轉折導輪,所述上轎廂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轎廂左導輪和上轎廂右導輪,所述下轎廂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下轎廂中間導輪,所述下平衡重塊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下平衡重塊左導輪和下平衡重塊右導輪,所述上平衡重塊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所述上轎廂補償繩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下端的導輪、上轎廂轉折導輪、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下平衡重塊的導輪并與下平衡重塊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連接,所述下轎廂補償繩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下轎廂轉折導輪、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并與下平衡重塊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連接,其中所述下平衡重塊中間處開有供下轎廂補償繩穿過的補償繩通道。
[0009]作為一個優(yōu)選項,所述上轎廂補償繩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左導輪左側、上轎廂右導輪右側、上轎廂轉折導輪、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下平衡重塊右導輪右側、下平衡重塊左導輪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連接。
[0010]作為一個優(yōu)選項,所述下轎廂補償繩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左側、下轎廂中間導輪右側、下轎廂轉折導輪、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右側、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下方的井道底端處連接。
[0011 ]作為一個優(yōu)選項,所述上轎廂轉折導輪和下轎廂轉折導輪下方分別設置有補償繩防跳裝置。
[0012]作為一個優(yōu)選項,所述補償繩通道的寬度要比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的直徑大。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針對雙子電梯的工作特點,通過合理的結構改良,尤其是通過下平衡重塊、上平衡重塊的優(yōu)化布局配合補償繩通道的設計,在補償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系統(tǒng)的質量平衡,不產(chǎn)生額外的側向力,能夠滿足同一井道內(nèi)兩套獨立運行的電梯轎廂質量平衡補償?shù)募夹g要求,而下平衡重塊的中間設計有能夠通過上轎廂補償繩的補償繩通道,使得上轎廂補償繩與下平衡重塊互無干涉的相對運動,即使同一井道內(nèi)運行的兩臺轎廂,其重量補償系統(tǒng)能夠保持平衡,上轎廂、下轎廂均沒有多余的來自側向的力,這對于減少機件磨損、減少振動和噪聲,保障運行安全以及保證良好的乘用感受具有積極的意義,也使電梯運行穩(wěn)定性更好、避免了因偏載或斜拉造成機件磨損、意外制動和溜車等安全事故發(fā)生。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上轎廂、下轎廂等部分的主視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上平衡重塊、下平衡重塊等部分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為透徹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在接下來的描述中會涉及一些特定細節(jié)。而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jié)時,本實用新型則可能仍可實現(xiàn),即所屬領域內(nèi)的技術人員使用此處的這些描述和陳述向所屬領域內(nèi)的其他技術人員有效的介紹他們的工作本質。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側”、“后側”、“左側”、“右側”、“上側”、“下側”等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nèi)”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相關技術人員在對上述方向作簡單、不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調整不應理解為本申請保護范圍以外的技術。術語解釋:平衡重,為節(jié)能而設置的平衡全部或部分轎廂自重的質量(EN81-1:1998,第3章定義3.3);轎廂,運載乘客或其它載荷的電梯部件(EN81-1:1998,GB7588-2003第3章定義3.5);對重,為保持曳引能力的質量(EN81-1:1998,GB7588_2003第3章定義3.6);補償繩,屬于平衡重的組成部分(電梯運行過程中,曳引繩和隨行電纜的長度變化會引起轎廂側和對重側的曳引力改變。這種曳引力的改變將直接影響曳引條件和能量消耗,因此必須采用補償繩或鏈進行平衡補償一中國建筑機械化院喻純澤李守林《電梯設計計算與實例》)。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申請,并不用于限定實際保護范圍。而為避免混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由于熟知的制造方法、控制程序、部件尺寸、材料成分、電路布局等的技術已經(jīng)很容易理解,因此它們并未被詳細描述。參照圖
1、圖2、圖3,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I和下轎廂2,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I的下平衡重塊3和對應下轎廂2的上平衡重塊4,所述井道底端5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6和下轎廂補償繩7,所述下平衡重塊3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所述下轎廂2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所述上轎廂I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轎廂左導輪12和上轎廂右導輪13,所述下轎廂2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下轎廂中間導輪22,所述下平衡重塊3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和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所述上平衡重塊4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所述上轎廂補償繩6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I下端的導輪、上轎廂轉折導輪11、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下平衡重塊3的導輪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所述下轎廂補償繩7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22、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其中所述下平衡重塊3中間處開有供下轎廂補償繩7穿過的補償繩通道34。
[0019]在實際工作時,上轎廂I上行時,下平衡重塊3下行,上轎廂補償繩6被提起,上轎廂補償繩6的長度在上轎廂I側逐漸增加,在下平衡重塊3側逐漸減小,以補償由于上轎廂I上行引起的曳引繩和隨行電纜長度的減少;上轎廂I下行時,下平衡重塊3上行并提起上轎廂補償繩6,上轎廂補償繩6在轎廂一側的長度逐漸減少并向下平衡重塊3—側移動,以補償由于上轎廂I下行引起的曳引繩和隨行電纜長度的增加;下轎廂2上行時,上平衡重塊4下行,下轎廂補償繩7被提起,下轎廂補償繩7的長度在下轎廂2側逐漸增加,在上平衡重塊4側逐漸減小,以補償由于下轎廂2上行引起的曳引繩和隨行電纜長度的減少;當下轎廂2下行時,上平衡重塊4上行并提起下轎廂補償繩7,下轎廂補償繩7的長度在下轎廂2—側的長度逐漸減少并向上平衡重塊4 一側移動,以補償由于下轎廂2下行引起的曳引繩和隨行電纜長度的增加。下平衡重塊3的中間設計有能夠通過上轎廂補償繩6的補償繩通道34以方便上轎廂補償繩6與下平衡重塊3互無干涉的相對運動。上轎廂補償繩6和下轎廂補償繩7通過相應的轎廂和平衡重塊時的垂直平面分別與上轎廂1、下轎廂2和平衡重塊的導軌垂直平面保持平行,且與相應轎廂和平衡重塊的重心垂直平面共面。
[0020]另外的實施例,參照圖1、圖2、圖3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其中此處所稱的“實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申請至少一個實現(xiàn)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xiàn)的“實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實施例。實施例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I和下轎廂2,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I的下平衡重塊3和對應下轎廂2的上平衡重塊4,所述井道底端5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6和下轎廂補償繩7,所述下平衡重塊3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所述下轎廂2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所述上轎廂I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轎廂左導輪12和上轎廂右導輪13,所述下轎廂2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下轎廂中間導輪22,所述下平衡重塊3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和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所述上平衡重塊4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所述上轎廂補償繩6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左導輪12左側、上轎廂右導輪13右側、上轎廂轉折導輪11、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右側、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所述下轎廂補償繩7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22左側、下轎廂中間導輪22右側、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右側、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
[0021]上轎廂I與下平衡重塊3之間設置一組具有連續(xù)質量的上轎廂補償繩6。上轎廂I上行時,下平衡重塊3下行。這時,上轎廂補償繩6的長度(質量)在轎廂側逐漸增加,在下平衡重塊3側則逐漸減小。其結果是,上轎廂4上行和下平衡重塊3下行引起的曳引繩、隨行電纜質量變化被上轎廂補償繩6所補償。下轎廂2與上平衡重塊4之間設置另一組具有連續(xù)質量的下轎廂補償繩7。下轎廂2上行時,上平衡重塊4下行。這時,下轎廂補償繩7的長度(質量)在轎廂側逐漸增加,在上平衡重塊4側則逐漸減小。其結果是,下轎廂2上行和上平衡重塊4下行引起的曳引繩、隨行電纜質量變化被下轎廂補償繩7所補償。
[0022]為了系統(tǒng)平衡,不致因額外的側向力導致計件摩損和傾斜,本實施例采用在上轎廂1、下轎廂2,上平衡重塊4、下平衡重塊3上分別設置用于通過補償繩的繩輪裝置,在井道底端5的地坑上面,分別設置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的兩固定端及用于通過這些補償繩的返繩輪,用于這些繩張緊和防止跳出的裝置。其中所述下平衡重塊3中間處開有供下轎廂補償繩7穿過的補償繩通道34。所述補償繩通道34的寬度要比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的直徑大,以保證上轎廂補償繩6與下平衡重塊3互不摩擦的相對運動。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分別為具有一定強度、質量均勻且可以彎曲的繩(包括與曳引繩同質量的鋼絲繩或傳動帶),用于上轎廂1、下轎廂2的質量平衡補償。
[0023]另外的實施例,參照圖1、圖2、圖3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I和下轎廂2,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I的下平衡重塊3和對應下轎廂2的上平衡重塊4,所述井道底端5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6和下轎廂補償繩7,所述下平衡重塊3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所述下轎廂2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所述上轎廂I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轎廂左導輪12和上轎廂右導輪13,所述下轎廂2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下轎廂中間導輪22,所述下平衡重塊3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和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所述上平衡重塊4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所述上轎廂補償繩6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I下端的導輪、上轎廂轉折導輪11、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下平衡重塊3的導輪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所述下轎廂補償繩7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22、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其中所述下平衡重塊3中間處開有供下轎廂補償繩7穿過的補償繩通道34。所述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下方分別設置有補償繩防跳裝置8,當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松弛或跳出時,予以張緊或斷開電氣安全開關以作為保護措施。本實施例的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的兩端分別被可靠地端接在同一井道底端5的地坑內(nèi),端接裝置具有一定的彈簧調節(jié)功能,以調節(jié)補償繩的張緊力。
[0024]根據(jù)上述原理,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適當?shù)淖兏托薷?。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
[0025]在實踐中,為保持系統(tǒng)平衡,上轎廂I和下平衡重塊3,沿其重心垂直平面分別設置兩只或數(shù)只滑輪,使通過其上的上轎廂補償繩6形成的垂直平面平行于上轎廂I和下平衡重塊3的軌道垂直平面;下轎廂2和上平衡重塊4,沿其重心垂直平面分別設置一只滑輪,使通過其上的下轎廂補償繩7形成的垂直平面平行于下轎廂和上平衡重的軌道垂直平面。上轎廂返繩滑輪和下轎廂返繩滑輪各自采用兩套,以起到改變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運行方向的導向作用。其中至少一套返繩滑輪具有張緊和防跳功能。對于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而言,上轎廂返繩滑輪和下轎廂返繩滑輪分別固定在同一井道的地坑地面上,或被固定在電梯的軌道系統(tǒng)上;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通過上轎廂1、下轎廂2的過程是環(huán)繞在上轎廂1、下轎廂2滑輪上轉動通過。為保持所補償?shù)馁|量不致引起額外的側向力并導致轎廂或平衡重傾斜,上轎廂補償繩6、下轎廂補償繩7分別通過上轎廂1、下轎廂2和下平衡重塊3、上平衡重塊4時,其垂直平面分別與上轎廂1、下轎廂2和下平衡重塊3、上平衡重塊4的質量重心垂直平面保持盡可能的共面。
[0026]經(jīng)過實踐證明,為了避免轎廂的偏載,電梯重量補償?shù)闹c,須作用在轎廂的重心位置,所以,現(xiàn)有技術中補償繩安置的位置一般在轎廂底部的中心。可是,如果是雙轎廂情況下這樣布置,則上轎廂I底部中心的補償繩難以避開下轎廂2,上平衡重塊4底部中心的補償繩難以避開下平衡重塊3。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良滑輪布置,既可能夠把補償繩避開中心位置,又保證了轎廂系統(tǒng)的質量中心維持不變。
[0027]在解決了上述布置“避開”問題的同時,轎廂重量補償裝置從原有技術的一個點受力改進為兩個點或多點受力(根據(jù)具體轎廂的受力點布置滑輪位置使受力均勻),轎廂隨位置變化所補償?shù)摹爸亓俊庇梢粋€“點”承受變成了一條“線”或是整個“面”承受。這樣做,補償帶來的額外“重量”被均勻的作用在轎廂上,電梯運行穩(wěn)定性更好、避免了因偏載或斜拉造成機件磨損、意外制動和溜車等安全事故發(fā)生。
[0028]本設計的實施例證明,同一井道內(nèi)運行的兩臺轎廂,其重量補償系統(tǒng)能夠保持平衡。表現(xiàn)在轎廂方面,就是上轎廂1、下轎廂2均沒有多余的來自側向的力,這對于減少機件磨損、減少振動和噪聲,保障運行安全以及保證良好的乘用感受具有積極的意義。
【主權項】
1.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包括位于井道靠前側的上轎廂(I)和下轎廂(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靠后側設置有對應上轎廂(I)的下平衡重塊(3)和對應下轎廂(2)的上平衡重塊(4),所述井道底端(5)連接有上轎廂補償繩(6)和下轎廂補償繩(7),所述下平衡重塊(3)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和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所述下轎廂(2)與井道底端(5)之間設置有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所述上轎廂(I)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轎廂左導輪(12)和上轎廂右導輪(13),所述下轎廂(2)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下轎廂中間導輪(22),所述下平衡重塊(3)下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和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所述上平衡重塊(4)下端中間處設置有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所述上轎廂補償繩(6)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I)下端的導輪、上轎廂轉折導輪(11)、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下平衡重塊(3)的導輪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所述下轎廂補償繩(7)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22)、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其中所述下平衡重塊(3)中間處開有供下轎廂補償繩(7)穿過的補償繩通道(34)。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轎廂補償繩(6)從下轎廂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上轎廂左導輪(12)左側、上轎廂右導輪(13)右側、上轎廂轉折導輪(11)、下平衡重塊轉折導輪(31)、下平衡重塊右導輪(33)右側、下平衡重塊左導輪(32)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轎廂補償繩(7)從下轎廂(2)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開始依次繞過下轎廂中間導輪(22)左偵叭下轎廂中間導輪(22)右側、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上平衡重塊轉折導輪(41)、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右側、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左側并與下平衡重塊(3)下方的井道底端(5)處連接。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轎廂轉折導輪(11)和下轎廂轉折導輪(21)下方分別設置有補償繩防跳裝置(8)。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子電梯平衡重的補償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補償繩通道(34)的寬度要比上平衡重塊中間導輪(42)的直徑大。
【文檔編號】B66B7/06GK205652979SQ201620412873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公開號201620412873.8, CN 201620412873, CN 205652979 U, CN 205652979U, CN-U-205652979, CN201620412873, CN201620412873.8, CN205652979 U, CN205652979U
【發(fā)明人】范奉和, 李志彬, 林景全
【申請人】廣東鈴木電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