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遠距離重力自動抓放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依靠重力的遠距離對目標物抓取或釋放的機械機構。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的反應堆樣品或單晶硅輻照物等的抓取機構。屬核技術應用領域。
本發(fā)明自動抓放機構由抓頭套和抓頭芯兩部分組成,抓頭芯固定在被抓取的物體上,抓頭套通過抓取抓頭芯來抓取被抓物體。
抓頭套由外筒、內筒、上環(huán)塊、吊桿、吊環(huán)、導向錐、抓爪、吊軸所組成。外筒為一空心圓筒,上端裝入上環(huán)塊,上環(huán)塊與外筒固定聯(lián)結,上環(huán)塊為一圓餅結構,一面有圓柱形凸臺,上環(huán)塊的中心有一通孔,用以插入吊桿。吊桿插入上環(huán)塊的一端有螺紋,用以安裝螺母。吊桿的另一端伸出在上環(huán)塊外面,并有一通孔用以安裝吊桿和和吊環(huán)。外筒下端的內壁設置兩個抓爪。內筒為一外徑小于外筒內徑的空心圓筒,一端伸入外筒內,與上環(huán)塊的柱形凸臺相連,一端裝一導向錐并伸出在外筒外面。抓頭芯為一內徑大于抓頭套內筒外徑,外徑小于抓頭套外筒內徑的空心圓筒結構,其外表開有曲線型凹槽。使用時抓頭芯的下端固定在被抓物體上,使用時將抓頭套伸入抓頭芯,此時抓頭套外筒上的抓爪即進入抓頭芯的曲線凹槽內,從而可以提取被抓物體。
采用本發(fā)明專利的自動抓放機構可以方便的抓取所需抓取的物體。
圖2是抓頭套裝配圖的剖面圖。
圖3是抓頭芯結構示意圖。
圖4是抓頭芯的外表面展開圖。
抓頭芯II(見圖3)為內徑大于抓頭套內筒3的外徑,外徑小于抓頭套外筒4的內徑的空心圓筒。其外表面有曲線形凹槽(見圖4)。使用時抓頭芯的下端被固定在被抓物體上,使用時將抓頭套伸入到抓頭芯,此時抓頭套外筒4上的抓爪5即進入抓頭芯的曲線形凹槽內,從而可以抓取物體,其具體過程如下(見圖4)當抓頭套下落時,導向錐7由于端部有錐形,確保導向錐7進入抓頭芯的中心孔,此時,由于抓頭芯外表面的槽端部開口很大,所以抓爪5可以順利由開口A位置進入凹槽;當繼續(xù)放下抓頭套時,抓爪5到達導抓頭芯凹槽B位置;繼續(xù)放下抓頭套,抓爪5到達導抓頭芯凹槽C位置;繼續(xù)放下抓頭套,抓爪5沿斜面到達導抓頭芯凹槽D位置;此時向上提拉抓頭套,抓爪5到達E位置;繼續(xù)向上提拉抓頭套,抓爪5到達F位置,續(xù)向上提拉抓頭套,就可以將抓頭芯以及預先固定的想提拉的物體拉上來。搬運物體到位后開始下降,當達到底部后,物體不再下落,繼續(xù)放下抓頭套,抓爪5從F位置先到達G位置,然后沿斜面到達H位置,繼續(xù)放下抓頭套,不再有動作,此時向上提拉抓頭套,抓爪5從H位置向上到達I位置,然后沿斜面到達J位置,最后到達K位置,抓爪5與抓頭芯分離,物體和抓頭芯留在底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遠距離重力自動爪放機構,其特征是由抓頭套和抓頭芯兩部分組成,抓頭芯固定在被抓取的物體上,抓頭套通過抓取抓頭芯來抓取被抓物體,抓頭套由外筒、內筒、上環(huán)塊、吊桿、吊環(huán)、導向錐、抓爪、吊軸所組成,外筒為一空心圓筒,上端裝入上環(huán)塊,上環(huán)塊與外筒固定聯(lián)結,上環(huán)塊為一圓餅結構,一面有圓柱形凸臺,上環(huán)塊的中心有一通孔,用以插入吊桿,吊桿插入上環(huán)塊的一端有螺紋,用以安裝螺母,吊桿的另一端伸出在上環(huán)塊外面,并有一通孔用以安裝吊桿和和吊環(huán),外筒下端的內壁設置兩個抓爪,內筒為一外徑小于外筒內徑的空心圓筒,一端伸入外筒內,與上環(huán)塊的柱形凸臺相連,一端裝一導向錐并伸出在外筒外面,抓頭芯為內徑大于抓頭套內筒外徑,外徑小于抓頭套外筒內徑的空心圓筒結構,其外表開有曲線型凹槽。
專利摘要
一種遠距離重力自動抓放機構,屬核技術應用領域,本自動抓放機構由抓頭套和抓頭芯兩部分組成,抓頭芯固定在被抓取的物體上,抓頭套通過抓取抓頭芯來抓取被抓物體。采用本發(fā)明自動抓放機構可以方便地抓取所需物體。
文檔編號G21C19/02GKCN1421376SQ03100289
公開日2003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10日
發(fā)明者何樹延, 盛選禹, 于溯源, 吳莘馨, 張征明, 董建令, 李笑天, 傅激揚, 周羽 申請人:清華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