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信封用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制作信封時所使用的信封用紙。
背景技術:
近年來,伴隨著直郵郵件等的信封利用擴大,也對利用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制作信封時所使用的信封用紙進行了各種開發(fā)(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 - 343892號公報)。現(xiàn)有技術的信封用紙的結構如下。
現(xiàn)有技術的信封用紙具有矩形的第I構成用紙。在第I構成用紙經由第I折疊部沿著信封展開方向(用紙長邊方向)連接設置有矩形的第2構成用紙。在第2構成用紙經由第2折疊部沿著信封展開方向連接設置有矩形的第3構成用紙。換言之,經由兩個折疊部沿著信封展開方向連接設置三個矩形的構成用紙。在此,第I構成用紙成為信封的表面或背面,第2構成用紙成為信封的背面或表面。第I構成用紙在信封展開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能夠開閉的翼部。
在各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上的與信封展開方向正交的方向(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兩側邊緣,沿著信封展開方向分別形成有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涂布部。而且,在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上的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兩側邊緣,沿著信封展開方向分別形成有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涂布部。在此,通過在將第2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涂布部與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涂布部粘合起來的狀態(tài)下,將第I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涂布部與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的涂布部粘合起來,從而充分地確保了信封的密閉度。
此外,雖然在專利文獻I中并未明示,但通常在翼部的信封內側面,沿著用紙短邊方向形成有用于使翼部閉合的、涂布有粘合劑的另一涂布部。
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采用能夠實現(xiàn)可變數據印刷及高速印刷的線性噴頭(linehead)式噴墨印刷裝置。如圖1所示,在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中,用于輸送信封用紙的環(huán)形帶(輸送構件的一例)與噴墨頭間的距離(間隙)非常小約為Imm左右。通常,例如在通過驅動風扇(吸引構件的一例)而利用氣壓向環(huán)形帶側吸引信封用紙的狀態(tài)下,對信封用紙進行印刷。
第I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周邊因涂布粘合劑而產生了變形。因此,當第I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的變形較大時,即使向環(huán)形帶側吸引信封用紙,也無法矯正第I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的·變形,如在圖1中用虛線所表示的那樣,信封用紙難以在噴墨頭與環(huán)形帶之間通過,存在發(fā)生卡紙這樣的問題。此外,圖1是表示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中的印刷部的示意圖。在該附圖中,用括號將后述的印刷部的各結構元件的附圖標記括起來進行標記。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結構的信封用紙,該信封用紙能夠充分地抑制卡紙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的第I技術方案是在制作信封時所采用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該信封用紙包括η個(η為3以上的整數)矩形的構成用紙和使上述η個構成用紙沿著信封展開方向連接設置的(η -1)個折疊部,其中,各折疊部將彼此相鄰的構成用紙連接設置起來,第I構成用紙成為上述信封的表面或背面,第2構成用紙成為上述信封的背面或表面,上述第I構成用紙在上述信封展開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能夠開閉的翼部,在上述第I構成用紙至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上的與上述信封展開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沿著上述信封展開方向分別形成有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第I涂布部和第2涂布部,在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折疊部而與上述翼部相接觸的部位,沿著上述正交方向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翼部閉合的、涂布有另一種粘合劑的另一涂布部。在此,在η為4以上的整數的情況下,將第4構成用紙以后的構成用紙在正交方向上的長度(寬度)設定為第3折疊部在正交方向上的長度以下。本發(fā)明的第2技術方案根據第I技術方案,在上述第3構成用紙上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上述第I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I缺口部和向第2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本發(fā)明的第3技術方案根據第2技術方案,上述第I缺口部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靠上述第I缺口部這一側邊緣至上述第I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上述第2缺口部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靠上述第2缺口部這一側邊緣至上述第2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本發(fā)明的第4技術方案根據第3技術方案,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第I缺口部、第2缺口部相對于上述正交方向的中心線呈非對稱。本發(fā)明的第 5技術方案根據第I技術方案,在上述第I構成用紙上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分別形成有第I倒角部和第2倒角部。采用第I技術方案,在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上述折疊部而與翼部相接觸的部位,沿著正交方向形成有另一涂布部。因此,能夠使第3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充分地遠離信封用紙的信封展開方向上的端部,從而充分地確保第3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的吸引面積。由此,在利用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對信封用紙進行印刷時,即使因涂布粘合劑而導致在第3構成用紙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產生變形,也能夠通過向噴墨印刷裝置中的輸送構件側吸引信封用紙而矯正第3構成用紙上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的變形。結果,能夠使信封用紙在噴墨印刷裝置中的噴墨頭與輸送構件之間穩(wěn)定地通過,從而充分地抑制卡紙的發(fā)生。采用第2技術方案,在第3構成用紙上的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第I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I缺口部和向第2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因此,能夠降低第3構成用紙的剛性。由此,通過向輸送構件側吸引信封用紙,能夠容易地矯正第3結構用紙上的另一涂布部周邊的變形。結果,能夠更加充分地抑制卡紙的發(fā)生。采用第3技術方案,第I缺口部在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的正交方向上的側邊緣至第I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第2缺口部在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的正交方向上的側邊緣至第2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因此,在將第2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與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粘合起來、將第2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與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粘合起來的狀態(tài)下,經由第3構成用紙的第I缺口部將第I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與第2構成用紙的第I涂布部粘合起來,經由第3構成用紙的第2缺口部將第I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與第2構成用紙的第2涂布部粘合起來,從而能夠充分地確保信封的密閉度。換言之,不必在任一個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形成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涂布部,而僅通過在第I構成用紙至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形成第I涂布部、第2涂布部,就能夠充分地確保信封的密閉度。因而,能夠減少信封用紙的制造工序數,從而實現(xiàn)降低上述信封用紙的制造成本。而且,僅通過將多張信封用紙以信封內側面及信封外側面中的一個面朝上的方式重疊并對齊,信封用紙彼此就不會粘合,從而能夠提高處理信封用紙的容易性。
采用第4技術方案,第I缺口部、第2缺口部相對于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線呈非對稱。因此,僅通過將多張信封用紙重疊并對齊,就能夠簡單地從多張信封用紙中抽出信封內側面與信封外側面的朝向顛倒了的信封用紙。結果,能夠進一步提高處理上述信封用紙的容易性。
采用第5技術方案,在第I構成用紙上的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分別形成有第I倒角部和第2倒角部。因此,能夠減小因涂布壓敏粘合劑而導致在第I構成用紙上的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附近所產生的上翻變形。因而,能夠使信封用紙在噴墨頭與輸送構件之間更穩(wěn)定地通過,從而能夠進一步充分地抑制卡紙的發(fā)生。
圖1是表示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中的印刷部的示意圖。
圖2是從信封內側觀察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的圖。
圖3A是從背面?zhèn)扔^察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的圖。
圖3B是圖3A的II B — II B剖視圖。
圖3C是圖3A的II C — II C剖視圖。
圖4是說明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的作用的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中的印刷部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的概念圖。
圖7是從信封 內側觀察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的圖。
圖8A是從背面?zhèn)扔^察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的圖。
圖8B是圖8A的VII B — YD B剖視圖。
圖8C是圖8A的VIIC — VIIC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2 圖8C,依次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及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等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
參照圖5及圖6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進行說明。此外,在說明中,“下游”是指從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等的輸送方向⑶看的下游?!吧嫌巍笔侵笍男欧庥眉圥l及內容物用紙P2等的輸送方向⑶看的上游。而且,在圖5及圖6中,“L”是指左方,“R”是指右方。如圖6所示,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用于制作信封M,該信封M是通過這樣的過程而成的:對信封用紙Pl (或PlA)及多張內容物用紙P2進行印刷,并由多張印刷好的內容物用紙P2形成內容物B,將內容物B封入到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換言之,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具有用于對信封用紙Pl及多張內容物用紙P2進行印刷的線性噴頭式噴墨印刷裝置3和設置于與噴墨印刷裝置3相鄰的位置的封入封緘裝置5。在此,封入封緘裝置5用于:由多張印刷好的內容物用紙P2形成內容物B,對在封入有內容物B的狀態(tài)下折疊起來的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進行封緘。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中的噴墨印刷裝置3具有印刷裝置殼體7(以下,為方便稱作裝置殼體7)。在裝置殼體7內設置有用于根據信封印刷數據及內容物印刷數據對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進行印刷的印刷部9。具體地講,如圖5所示,在裝置殼體7內設置有分別用于噴出黑色、青色、品紅色、黃色的墨的線性方式的多個噴墨頭11A、噴墨頭11B、噴墨頭11C、噴墨頭11D。在裝置殼體7內的多個噴墨頭11A、噴墨頭11B、噴墨頭11C、噴墨頭IlD的下側設置有環(huán)形帶13,作為用于向右輸送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的輸送構件。在環(huán)形帶13上形成有多個通孔(省略圖示)。在裝置殼體7內的環(huán)形帶13的內側設置有利用氣壓向環(huán)形帶13側吸引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的風扇(吸引構件的一例)15。此夕卜,作為印刷部9的結構元件,也可以采用利用靜電向環(huán)形帶13側吸引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的其他吸引構件來代替風扇15。如圖6所示,在裝置殼體7的側部設置有用于向印刷部9側供給信封用紙Pl的信封用紙供紙部17。在裝置殼體7內的信封用紙供紙部17與印刷部9之間設置有用于向印刷部9側輸送信封用紙Pl的信封用紙供紙輸送路徑19。在裝置殼體7內的印刷部9的下側設置有用于依次向印刷部9 側供給多張內容物用紙P2的內容物用紙供紙部21。在裝置殼體7內的內容物用紙供紙部21與印刷部9之間設置有用于向印刷部9側輸送內容物用紙P2的內容物用紙供紙輸送路徑23。在裝置殼體7內的右部設置有用于向封入封緘裝置5側(右方)輸送自印刷部9送出來的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的連絡輸送路徑25。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的封入封緘裝置5具有封入封緘裝置殼體27 (以下,為方便稱作裝置殼體27)。在裝置殼體27內設置有用于導入并輸送自連絡輸送路徑25 (噴墨印刷裝置3)送出來的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及內容物用紙P2的導入輸送路徑29。在裝置殼體27內設置有用于輸送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的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的上游端部(基端部)能夠根據封入封緘用擋板(flapper)(省略圖示)的動作與導入輸送路徑29的下游端部(末端部)相連接,或者自導入輸送路徑29的下游端部(末端部)切斷。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的下側設置有用于輸送印刷好的內容物用紙P2等(包括內容物B在內)的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上游端部(基端部)能夠根據上述封入封緘用擋板的動作與導入輸送路徑29的下游端部相連接,或者自導入輸送路徑29的下游端部切斷。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的下游端側與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下游端側匯合起來。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與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匯合部的下游側(出口側)設置有用于輸送封入有內容物B的信封M等(包括折疊起來以封入內容物B的信封用紙Pl在內)的第3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5。
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中途設置有用于將多張內容物用紙P2集積起來并對齊的對齊部37。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中途且是對齊部37的下游側(出口側)設置有內容物形成部39。內容物形成部39用于將自對齊部37送出來的對齊好的內容物用紙P2折疊起來從而形成內容物B。內容物形成部39具有多個內容物形成用折疊輥(省略圖示)。
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I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1與第2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3的匯合部處設置有封入部41。封入部41用于一邊將印刷好的信封用紙Pl折疊起來,一邊將自內容物形成部39送出來的內容物B封入到信封用紙Pl內。封入部41具有多個封入用折疊輥(省略圖示)和能夠供水的供水器(省略圖示)。
在裝置殼體27內的第3封入封緘輸送路徑35的中途設置有封緘部43。封緘部43用于對自封入部41送出來且處于折疊后的狀態(tài)的信封用紙Pl進行封緘。封緘部43具有多個封緘用輥(省略圖示)。在裝置殼體27的側部設置有信封接收部45。信封接收部45用于接收自封緘部43送出來的信封M。
第I實施方式
參照圖2 圖5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進行說明。
如圖2及圖3A、圖3B、圖3C所示,信封用紙Pl是在利用上述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參照圖5)制作封入有內容物B的信封M時所采用的信封用紙。信封用紙Pl具有矩形的第I構成用紙47。在第I構成用紙47經由第I折疊部51沿著信封展開方向(用紙長邊方向)ED連接設置有矩形的第2構成用紙49。在第2構成用紙49經由第2折疊部55沿著信封展開方向ED連接設置有矩形的第3構成用紙53。換言之,經由兩個折疊部51、折疊部55沿著信封展開方向ED連接設置有三個構成用紙47、構成用紙49、構成用紙53。
在此,第I構成用紙47成為信封M的背面Ma。第2構成用紙49成為信封M的表面Mb。將第2構成用紙49在信封展開方向E D上的長度設定為第I構成用紙47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以上。第3構成用紙53用于以與第2構成用紙49相配合地夾持內容物B的方式保持內容物B。將第3構成用紙53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設定為第2構成用紙49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以下。第I構成用紙47在信封展開方向ED的一端側具有能夠開閉的翼部57。利用噴墨方式的印刷部9將文字、圖形等印刷于構成用紙47、構成用紙49、構成用紙53的各信封內側面及各信封外側面。通過利用封入部41中的多個封入用折疊輥折疊第I折疊部51及第2折疊部55,從而將信封用紙Pl折疊起來。此外,也可以做成第I構成用紙47成為信封M的表面Mb且第2構成用紙49成為信封M的背面Ma,來代替第I構成用紙47成為信封M的背面Ma且第2構成用紙49成為信封M的表面Mb。
在構成用紙47、構成用紙49、構成用紙53的各信封內側面上的與信封展開方向正交的方向(用紙短邊方向、正交方向)SD上的兩側邊緣,沿著信封展開方向ED連續(xù)地分別形成有涂布有壓敏粘合劑(壓接膠)的第I涂布部59和第2涂布部61。此外,只要第I涂布部59、第2涂布部61分別沿 著信封展開方向ED形成,即使不連續(xù)也可以。
在第3構成用紙53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折疊部55而與翼部57相接觸的部位,沿著用紙短邊方向SD形成有用于使翼部57閉合的、涂布有漿糊(再濕膠:粘合劑的一例)的另一涂布部63。另一涂布部63被夾在第I涂布部59的頂端和第2涂布部61的頂端之間。在此,在利用封入部41對信封用紙Pl進行折疊的過程中,漿糊由供水器供水,在低于壓敏粘合劑的壓力下產生粘合力。在第3構成用紙53上的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第I涂布部59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I缺口部65和向第2涂布部61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67。而且,將第I缺口部65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最小寬度(最小長度)Wl設定得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53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I涂布部59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2,將第2缺口部67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最小寬度(最小長度)Wl設定得長于從第3構成用紙53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2涂布部61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2。將第I缺口部65、第2缺口部67各自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Tl設定得短于從第3構成用紙53上的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另一端至另一涂布部63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T2。在此,第3構成用紙53的第I缺口部65、第2缺口部67相對于用紙短邊方向SD的中心線(用紙中心線)L呈軸對稱,但也可以相對于用紙短邊方向SD的中心線L呈非對稱。在第I構成用紙47上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分別形成有第I倒角部69和第2倒角部71。將第I倒角部69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寬度(長度)W3設定得長于從信封用紙Pl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I涂布部59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4(=W2),將第2倒角部71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寬度(長度)W3設定得長于從信封用紙Pl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2涂布部61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4 (= W2)。接著,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由于在第3構成用紙53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折疊部55而與翼部57相接觸的部位,沿著用紙短邊方向SD形成有另一涂布部63,因此,能夠使第3構成用紙53的另一涂布部63充分地遠離信封用紙Pl的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端部,從而充分地確保第3構成用紙53的另一涂布部63周邊的吸引面積。而且,由于分別在第3構成用紙53上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第I涂布部59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I缺口部65和向第2涂布部61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67,因此,能夠降低第3構成用紙53的剛性。由此,如圖5所示,在利用印刷部9對信封用紙Pl進行印刷時,即使因涂布漿糊而導致在第3構成用紙53的另一涂布部63周邊產生變形,也能夠通過向環(huán)形帶13側吸引信封用紙Pl而容易地矯正第3構成用紙53的另一涂布部63周邊的變形。而且,由于分別在第I構成用紙47上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形成有第I倒角部69和第2倒角部71,因此,能夠減小因涂布壓敏粘合劑而導致在第I構成用紙47上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附近所產生的上翻變形。因而,能夠使信封用紙Pl在噴墨頭11A、噴墨頭11B、噴墨頭11C、噴墨頭IlD與環(huán)形帶13之間穩(wěn)定地通過,從而充分地抑制卡紙的發(fā)生。由于第I缺口部65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最小寬度Wl長于從信封用紙Pl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I涂布部59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2,第2缺口部67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最小寬度Wl 長于從信封用紙Pl的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側邊緣至第2涂布部61的內側邊緣的長度W2,因此,如圖4所示,在將第2構成用紙49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59與第3構成用紙53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59粘合起來、將第2構成用紙49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61與第3構成用紙53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61粘合起來的狀態(tài)下,經由第3構成用紙53的第I缺口部65將第I構成用紙47的信封內側面的第I涂布部59與第2構成用紙的第I涂布部59粘合起來,經由第3構成用紙53的第2缺口部67將第I構成用紙47的信封內側面的第2涂布部61與第2構成用紙的第2涂布部61粘合起來,從而能夠充分地確保信封M的密閉度。換言之,不必在任一個構成用紙(例如第3構成用紙53)的信封外側面形成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涂布部,而僅通過在第I構成用紙至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形成第I涂布部59、第2涂布部61,就能夠充分地確保信封M的密閉度。因而,能夠減少信封用紙Pl的制造工序數,從而實現(xiàn)降低信封用紙Pl的制造成本。而且,僅通過將多張信封用紙Pl以信封內側面及信封外側面中的一個面朝上的方式重疊并對齊,信封用紙Pl彼此就不會粘合,從而能夠提高處理信封用紙Pl的容易性。
特別是在第3構成用紙53的第I缺口部65、第2缺口部67相對于用紙短邊方向SD的中心線L呈非對稱的情況下,僅通過將多張信封用紙Pl重疊并對齊,就能夠簡單地從多張信封用紙Pl中抽出信封內側面與信封外側面的朝向顛倒了的信封用紙P1。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處理信封用紙Pl的容易性。
第2實施方式
參照圖7及圖8A、圖SB、圖SC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進行說明。
如圖7及圖8A、圖8B、圖8C所示,信封用紙PlA是在利用上述信封自動制作系統(tǒng)I(參照圖5)制作封入有內容物B的信封時所采用的信封用紙。除后述的點之外,信封用紙PlA具有與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Pl (參照圖1)相同的結構。此外,對在信封用紙PlA中的多個結構元件中與信封用紙Pl中的結構元件相對應的結構元件,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信封用紙PlA除了具有第I構成用紙47、第52構成用紙49及第3構成用紙53之外,還具有在第3構成用紙53經由第3折疊部73沿著信封展開方向ED連接設置的矩形的第4構成用紙75。換言之,經由三個折疊部51、折疊部55、折疊部73沿著信封展開方向ED連接設置有四個構成用紙47、構成用紙49、構成用紙53、構成用紙75。在此,第4構成用紙75與第3構成用紙53相同,用于以與第2構成用紙49相配合地夾持內容物B的方式保持內·容物B。將第4構成用紙75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設定為第3構成用紙53在信封展開方向ED上的長度以下。而且,將第4構成用紙75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長度(寬度)W5設定為第3折疊部73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長度W6以下(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中,將長度(寬度)W5設定為與第3折疊部73在用紙短邊方向SD上的長度相同)。在折疊信封用紙PlA時,將第4構成用紙75向信封內側面?zhèn)日刍亍?br>
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也發(fā)揮與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及效果。
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的說明內容,能夠通過對其進行適當的變更以各種方式實施。而且,本發(fā)明所包含的權利范圍不被上述實施方式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信封用紙,其是在制作信封時所采用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 該信封用紙包括η個矩形的構成用紙和使上述η個構成用紙沿著信封展開方向連接設置的(η — I)個折疊部,其中,各折疊部將彼此相鄰的構成用紙連接設置起來,所述η為3以上的整數; 第I構成用紙成為上述信封的表面或背面; 第2構成用紙成為上述信封的背面或表面; 上述第I構成用紙在上述信封展開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能夠開閉的翼部; 在上述第I構成用紙至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內側面上的與上述信封展開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沿著上述信封展開方向分別形成有涂布有壓敏粘合劑的第I涂布部和第2涂布部; 在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折疊部而與上述翼部相接觸的部位,沿著上述正交方向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翼部閉合的、涂布有另一種粘合劑的另一涂布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構成用紙上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上述第I涂布部延長方向延伸的第I缺口部和向第2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缺口部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靠上述第I缺口部這一側邊緣至上述第I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上述第2缺口部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靠上述第2缺口部這一側邊緣至上述第2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構成用紙的上述第I缺口部、第2缺口部相對于上述正交方向的中心線呈非對稱。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信封用紙,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構成用紙上的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頂端分別形成有第I倒角部和第2倒角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信封用紙。在第3構成用紙的信封外側面的局部且是由彎折第2折疊部而與翼部相接觸的部位,沿著用紙短邊方向形成有另一涂布部。在第3構成用紙上的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分別形成有向第1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1缺口部和向第2涂布部的延長方向延伸的第2缺口部。第1缺口部在用紙短邊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信封用紙的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側邊緣至第1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第2缺口部在用紙短邊方向上的最小寬度長于從信封用紙的用紙短邊方向上的側邊緣至第2涂布部的內側邊緣的長度。
文檔編號B65D27/00GK103253433SQ2013100499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若旅唯孝 申請人:理想科學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