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向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備調節(jié)方向盤的上下位置、前后位置的傾斜機構和/或伸縮功能的汽車的轉向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的轉向裝置如圖41所示構成為將方向盤I的旋轉傳遞給轉向器單元2的輸入軸3,伴隨著輸入軸3的旋轉推拉左右一對拉桿4,對前車輪施加轉向角。方向盤I支承固定在轉向軸5的后端部,轉向軸5在沿軸方向穿插于圓筒狀的轉向柱6的狀態(tài)下,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轉向柱6。此外,轉向軸5的前端部經由萬向接頭7與中間軸8的后端部連接, 中間軸8的前端部經由別的萬向接頭9與輸入軸3連接。另外,本說明書中,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車輛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以往,在這樣的轉向裝置中,根據(jù)駕駛員的體格、駕駛姿勢,設置用于調節(jié)方向盤I的上下位置(傾斜位置)的傾斜機構、和用于調節(jié)前后位置(伸縮位置)的伸縮機構。為了構成其中的傾斜機構,將轉向柱6以能夠以在左右方向設置的樞軸11為中心進行擺動移位的方式支承于車身10。此外,將固定在轉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的移位托架18以能夠進行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位的方式支承于受車身10支承的支承托架12。另一方面,為了構成伸縮機構,將轉向柱6形成為以伸縮狀伸縮自如地組合了外柱13和內柱14的構造,并且,將轉向軸5形成為通過花鍵卡合等轉矩傳遞自如、伸縮自如地組合了的外軸15和內軸16的構造。另外,圖示的例中,還組裝有以電動機17作為輔助動力源并實現(xiàn)為了操作方向盤I所需要的力的減小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在傾斜機構和伸縮機構中,在除了電動式的構造之外的手動式的構造的情況下,形成為能夠基于調節(jié)柄的操作,使方向盤I的位置處于能調節(jié)的狀態(tài),或能夠固定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對于這樣的手動式的傾斜機構和伸縮機構,已廣泛公知各種各樣構造的機構。例如,在圖41所示的構造的情況下,在固定設置于外柱13的移位托架18上,形成在外柱13的軸方向上長的伸縮用長孔19。此外,支承托架12具備從左右兩側夾著移位托架18的一對支承板部20,在這些支承板部20的彼此匹配的部分,分別形成在上下方向上長的傾斜用長孔21。傾斜用長孔21—般為以樞軸11為中心的部分圓弧狀。而且,在伸縮用長孔19和傾斜用長孔21中,穿插調節(jié)桿22。在調節(jié)桿22,以從左右兩側夾著一對支承板部20的狀態(tài)設置一對按壓部,通過基于調節(jié)柄23 (參照圖f圖3)的操作進行動作的擴縮機構,使這些按壓部彼此的間隔能夠擴縮。調節(jié)方向盤I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時,通過使調節(jié)柄23在規(guī)定方向上擺動,由此,可擴大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由此,作用在一對支承板部20的內側面和移位托架18的左右兩側的外側面之間的摩擦力變小。而且,該狀態(tài)下,調節(jié)桿22在伸縮用長孔19及傾斜用長孔21內能移位的范圍內,能夠調節(jié)方向盤I的傾斜位置及伸縮位置。調節(jié)后,通過使調節(jié)柄23朝與規(guī)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擺動,由此能夠縮小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由此,摩擦力變大,能將方向盤I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
此外,在這樣的轉向裝置中,在碰撞事故時發(fā)生駕駛員的身體與方向盤I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況下,為了緩和施加給駕駛員的沖擊載荷,具備允許方向盤I朝前方移位的功能。具體而言,采用將支承托架12以能夠通過二次碰撞時的沖擊朝前方脫離的方式支承于車身10的構造。在具備這樣的構造的轉向裝置的情況下,若將方向盤I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的力弱,即,將外柱13保持在支承托架12的力弱,在發(fā)生二次碰撞時,外柱13可能相對于支承托架12朝前后方向(伸縮方向)或上下方向(傾斜方向)移動。在外柱13相對于支承托架12移動了的情況下,從外柱13對支承托架12的沖擊的施加方式變化,因此,可能難以設計基于使支承托架12從車身10脫離的沖擊吸收機構。另一方面,為了不增大調節(jié)柄23的操作量或操作力,就增大將外柱13保持在支承托架12的力,因此,優(yōu)選增加用于確保該保持力的摩擦面的數(shù)量。日本特開平第10-35511號公報中,記載有通過使支承于轉向柱的摩擦板和支承于支承托架的摩擦板在左右方向上重合而增加摩擦面的數(shù)量的構造。然而,在這樣的構造的情況下,采用將各個摩擦板以僅能夠進行左右方向的移位的方式支承于轉向柱或支承托架的結構。因此,為了增加摩擦面的數(shù)量,需要多個摩擦板。因此,伴隨著增加摩擦面而產生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數(shù)量及重量的增大量分別變大。 另外,日本特開第2010-52639號公報中,記載有如下構造不管方向盤的上下位置如何,都使傾斜用長孔的、相對于與轉向柱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的傾斜角度比相對于轉向柱的中心軸的前后方向的傾斜角度大,由此,用于在二次碰撞時阻止轉向柱沿著傾斜用長孔的傾斜方向朝后上方移位。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第10-3551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第2010-52639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充分確保將外柱保持在支承托架的力的轉向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具備轉向柱、移位托架、第一貫通孔、支承托架、第二貫通孔、擴縮裝置、擺動摩擦板和支承銷。所述轉向柱配置在在后端部固定方向盤的轉向軸的周圍,并旋轉自如地支承該轉向軸。所述移位托架固定設置在所述轉向柱的軸方向中間部。另外,該移位托架可與所述轉向柱一體形成,或者,作為與所述轉向柱分體的部件固定在該轉向柱。第一貫通孔沿左右方向形成于所述移位托架。此外,所述支承托架具有以從左右兩側夾著移位托架的狀態(tài)設置的左右一對支承板部,并支承于車身。此外,第二貫通孔設置在所述左右一對支承板部的一部分上相互匹配的位置。所述擴縮裝置具備調節(jié)桿;調節(jié)柄,其設置在該調節(jié)桿的一端部、從所述一對支承板部中的一方的外側面突出的部分上;一對按壓部,其設置在該調節(jié)桿的一部分上、從左右兩側夾著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位置。該擴縮裝置能夠基于所述調節(jié)柄的操作、擴縮所述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所述擺動摩擦板被夾持于作為各自互相相向的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的、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各自的內側面和所述移位托架的兩側的外側面之間的部分及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各自的外側面和所述一對按壓部的各自的內側面之間的部分的中至少一方。該擺動摩擦板在相互分離的兩處位置具有擺動中心孔和導向長孔。所述支承銷固定設置在夾持了所述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中、進行所述方向盤的位置調節(jié)時與所述調節(jié)桿相對移位的一方的面的一部分或相對于該一方的面不動的部分,并與所述擺動中心孔卡合。第一貫通孔及第二貫通孔中,至少一方為在所述方向盤的位置調節(jié)方向上長的調節(jié)用長孔(伸縮用長孔或傾斜用長孔)。而且,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在第一貫通孔及第二貫通孔、以及所述導向長孔。 對于這樣構成的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在通過擴大所述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而使所述擺動摩擦板的左右兩側的側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進行了移位,該情況下,所述擺動摩擦板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而且,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導向銷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的部分的切線方向不一致地構成。優(yōu)選的是,第一貫通孔為在所述轉向柱的軸方向上長的伸縮用長孔,夾持于所述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擺動摩擦板在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伸縮用長孔移位了的情況下,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伸縮用長孔的長度方向(轉向柱的軸方向)不一致地構成。代替地或追加地,第二貫通孔為上下方向上長的傾斜用長孔,夾持于所述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擺動摩擦板在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傾斜用長孔移位了的情況下,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傾斜用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傾斜用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的部分的切線方向不一致地構成。可使所述導向長孔沿著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直線形成為直線狀,或者,沿著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圓弧形成為圓弧狀。代替地,可使所述導向長孔以相對于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直線傾斜的狀態(tài)形成為直線狀,或者,以相對于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圓弧傾斜的狀態(tài)形成為圓弧狀。優(yōu)選的是,在所述擺動摩擦板的一部分上,在從所述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發(fā)生二次碰撞時從所述調節(jié)桿施加沖擊性按壓力的單側緣與所述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單側分離的部分上,與該導向長孔并列地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由此,在這些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和導向長孔之間,設置能夠基于所述沖擊性按壓力朝所述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的側塑性變形的橋部。
優(yōu)選的是,所述擺動摩擦板與具備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中的一方的面的部件和具備另一方的面的部件中至少一方的部件,由硬度不同的金屬材料制造而成。優(yōu)選的是,對所述擺動摩擦板實施用于增大摩擦系數(shù)的表面加工,具體而言,實施用于使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的表面加工。此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擺動摩擦板由鐵、鐵類合金、鋁或鋁合金形成。發(fā)明效果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的情況下,為了在將方向盤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時產生將轉向柱保持在支承托架的力,即,抑制轉向柱在該支承托架上向方向盤的位置調節(jié)方向移位的力,在縮小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的狀態(tài)下,擺動摩擦板的兩側的側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之間的抵接部分別作為用于確保保持力的摩擦面有效發(fā)揮功能。S卩,本發(fā)明的情況下,為了使轉向柱相對于支承托架在位置調節(jié)方向上移位,需要使調節(jié)桿沿著調節(jié)用長孔(伸縮用長孔或傾斜用長孔)移位。此外,為了像這樣使調節(jié)桿沿 著調節(jié)用長孔移位,需要一邊使該調節(jié)桿沿著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使擺動摩擦板以支承銷為中心擺動。與此相對,本發(fā)明的情況下,在通過縮小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使擺動摩擦板的兩側的側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之間的抵接部(2個摩擦面)的表面壓力上升的狀態(tài)下,通過作用在所述抵接部的摩擦力,充分抑制了擺動摩擦板以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尤其是,本發(fā)明的情況下,為了使擺動摩擦板以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僅使該擺動摩擦板的兩側的側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之間的抵接部中任意一方的抵接部產生滑動是不夠的,需要使雙方的抵接部分別產生滑動。因此,所述雙方的抵接部分別作為用于確保將轉向柱保持在支承托架的力的摩擦面發(fā)揮功能。這樣,本發(fā)明的情況下,與通過使夾持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彼此直接抵接、并使這些面彼此的抵接部作為所述摩擦面的構造相比,能夠使該摩擦面的數(shù)量增加I個。其結果,能夠提高所述轉向柱相對于所述支承托架的保持力。尤其是,本發(fā)明的情況下,僅通過在所述一對面彼此之間設置一塊擺動摩擦板,就能夠增加所述摩擦面的數(shù)量。因此,分別能夠充分抑制伴隨該摩擦面增加而產生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數(shù)量及重量的增大量。此外,本發(fā)明的情況下,二次碰撞時,所述擺動摩擦板在該擺動摩擦板的兩側的側面及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的抵接部與所述支承銷之間,關于所述轉向柱的軸方向被壓縮而有撓曲的傾向。由此,所述擺動摩擦板的厚度尺寸有變厚的傾向,所述按壓部彼此之間的按壓力增大。能夠與獲得這樣的效果的程度相對應確保將轉向柱保持在支承托架的力。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形態(tài),發(fā)生二次碰撞時,伴隨著在擺動摩擦板設置的橋部塑性變形,設置在該擺動摩擦板的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單側緣變形。其結果,該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單側緣中導向銷卡合的部分的長度方向或切線方向與調節(jié)用長孔中調節(jié)桿穿插的部分的長度方向或切線方向所成的角度增大。由此,通過所述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單側緣和所述導向銷卡合而產生的、對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的移位的阻止力增大。因此,能夠使發(fā)生二次碰撞時轉向柱相對于支承托架的保持力更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外的形態(tài),擺動摩擦板的兩側的側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一對面之間的抵接部中、至少一方的抵接部成為硬度不同的面彼此的抵接部。因此,伴隨二次碰撞的發(fā)生,有在該硬度不同的面彼此的抵接部產生滑動的傾向的情況下,通過高硬度側的面咬入低硬度側的面,能夠難以在該抵接部產生滑動。因此,能夠與獲得這樣的效果的程度對應地,增大轉向柱相對于支承托架的保持力。
圖I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側面圖。圖2 (A)是圖I的右半部放大圖,圖2 (B)是圖2 (A)的a_a剖視圖。圖3是圖2 (A)的b-b剖視圖。圖4是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2 (A)的左半部相當?shù)膱D,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后端部的狀態(tài)。圖5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前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4 一樣的圖。
圖6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2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下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7是圖6的c-c剖視圖。圖8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上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6 —樣的圖。圖9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3例的、與圖7 —樣的圖。圖10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4例的、與圖I 一樣的圖。圖11是圖10的右半部放大圖。圖12是圖11的d-d剖視圖。圖13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與圖I 一樣的圖。圖14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6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后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15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前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14 一樣的圖。圖16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14 一樣的圖。圖17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7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上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18是以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下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17 —樣的圖。圖19是以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17 —樣的圖。圖20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8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下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1是以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20 —樣的圖。圖22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9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后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3是以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22 —樣的圖。圖24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0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5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1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6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2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
圖27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3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8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4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29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5例的、與圖2 (A) 一樣的圖。圖30是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29的左半部對應的圖,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后端部的狀態(tài)。圖31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前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30 —樣的圖。 圖32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30 —樣的圖。圖33是以二次碰撞發(fā)生后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32 —樣的圖。圖34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6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下端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35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上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34 —樣的圖。圖36是以調節(jié)桿位于傾斜用長孔的中間部且二次碰撞發(fā)生后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34 —樣的圖。圖37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7例的、與圖I 一樣的圖。圖38是將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8例以省略了一部分部件、且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中間部的狀態(tài)示出的、與圖4 一樣的圖。圖39是示出調節(jié)桿位于伸縮用長孔的前端部的狀態(tài)的、與圖38 —樣的圖。圖40是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9例的、與圖I 一樣的圖。圖41是以局部剖切的狀態(tài)示出以往的轉向裝置的I例的大致側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進行說明。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在用于將外柱保持在支承托架的構造上具有特征。因此,對該構造的特征進行詳細描述,對于包括伸縮機構、傾斜機構、以及用于在二次碰撞時使支承托架相對于車身向前方脫離的機構的轉向裝置的基本構造,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可采用公知的構造,能夠獲得同樣的作用及效果。[實施方式的第I例]圖廣圖5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I例。本例的轉向裝置具備轉向柱6a、轉向軸5a、伸縮用長孔19a、支承托架12a、傾斜用長孔21a、擴縮裝置24、和一對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其中的轉向柱6a構成為使配置在后側的外柱13a的前端部和配置在前側的內柱14a的后端部以能夠在軸方向相對移位的方式嵌合,從而全長能夠伸縮。在轉向柱6a的內側,旋轉自如地支承轉向軸5a。轉向軸5a使配置在后側的圓管狀的外軸15a的前端部和配置在前側的內軸16a的后端部花鍵卡合,從而構成為能夠進行轉矩傳遞及全長伸縮。而且,分別通過單列深槽型滾珠軸承等能夠支承徑向載荷及軸向載荷的軸承,將外軸15a的中間部靠后端部分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外柱13a的后端部內側,將內軸16a的中間部靠前端部分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內柱14a的前端部內側。在外軸15a的后端部且從外柱13a的后端開口突出的部分,固定方向盤I (參照圖41)。此外,在內柱14a的前端部上表面焊接固定樞軸支承托架26,通過在左右方向上設置的樞軸11a,將該樞軸支承托架26以能夠進行上下方向的擺動移位的方式支承于車身10 (參照圖41)。移位托架18a以朝外柱13a的下方突出的狀態(tài)固定設置在成為轉向柱6a的軸方向中間部的、外柱13a的前半部。本例的情況下,外柱13a是通過對鋁類合金或鎂類合金等輕合金壓鑄成型而與移位托架18a —體形成的。也可代替性地在鋼管上焊接移位托架18a而獲得外柱13a。移位托架18a由在左右方向上分離配置的一對被夾持板部27構成。而且,在一對被夾持板部27的彼此匹配的位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狀態(tài)形成均在外柱13a的軸方向上長的伸縮用長孔19a。另外,也可將上述那樣的移位托架18a以朝轉向柱6a的上方突出的狀態(tài)設置。支承托架12a是通過焊接等將均由鋼板等具有足夠的強度及剛性的金屬板制造的多個元件彼此一體結合固定而形成的,具備左右一對安裝板部28和左右一對支承板部20a。通過在轉向裝置的技術領域周知的構造,將支承托架12a的安裝板部28以能夠通過 二次碰撞時的沖擊向前方脫離的方式支承于車身10。此外,支承板部20a以從左右兩側夾著移位托架18a的狀態(tài)配置。這些支承板部20a的一部分中,在相互匹配且與伸縮用長孔19a的一部分匹配的位置,形成均在上下方向上長的傾斜用長孔21a。本例的情況下,使傾斜用長孔21a分別形成為以樞軸Ila為中心的部分圓弧狀。另外,本例的轉向裝置也可構成為在支承板部20a,代替上下方向上長的傾斜用長孔21a而設置圓孔,且僅具備伸縮機構。擴縮裝置24由調節(jié)桿22a、調節(jié)螺母29和調節(jié)柄23構成。本例的情況下,將調節(jié)桿22a從圖3的右方穿插于伸縮用長孔19a和傾斜用長孔21a。而且,在調節(jié)桿22a的頂端部,在從一方(圖3的左方)的支承板部20a突出的外螺紋部擰合調節(jié)螺母29。此外,該狀態(tài)下,使在調節(jié)桿22a的基端部設置的頭部30以僅能夠進行沿著該傾斜用長孔21a的長度方向的移位的方式、卡合于在另一方(圖3的右方)的支承板部20a形成的傾斜用長孔21a。此外,在調節(jié)螺母29上固定調節(jié)柄23的基端部。而且,通過擺動調節(jié)柄23,使外螺紋部相對于調節(jié)螺母29的擰入量變化,由此,能夠擴縮作為一對按壓部的、該調節(jié)螺母29和頭部30之間的間隔。或者,作為擴縮裝置,也可在調節(jié)桿的基端部或頂端部,設置能基于調節(jié)柄的操作擴縮軸方向尺寸的凸輪裝置。一對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為由鐵、鐵類合金、鋁、鋁合金等的金屬板制造的橢圓形的平板部件。另外,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優(yōu)選由與構成支承托架12a的鋼板不同的金屬板來制造。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分別在長度方向一端部具有擺動中心孔31,并且,從長度方向中間部到另一端部具有直線狀的導向長孔32。將這樣的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分別夾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和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部分。此外,該狀態(tài)下,在各個導向長孔32中,以能夠進行沿著該導向長孔32的移位的方式穿插調節(jié)桿22a,并且,在擺動中心孔31中,以僅能夠進行以支承銷33為中心的擺動移位的方式卡合朝外柱13a的中間部兩側的側面突出設置的支承銷33。本例的情況下,使導向長孔32沿著連結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3的直線形成為直線狀。此外,本例中,使支承銷33以在外柱13a的中間部兩側的側面中的比伸縮用長孔19a靠后方且上方的部分,且與方向盤I的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無關地總是位于支承板部20a的后方的部分突出的狀態(tài)設置。此外,如圖2 (B)所示,在支承銷33的頂端部、從擺動中心孔31突出的部分,設置具有比擺動中心孔31的內徑尺寸大的外徑尺寸的止脫用的頭部42。另外,也可將支承銷33突出設置在外柱13a的中間部兩側的側面中、比伸縮用長孔19a靠前方且與方向盤I的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無關地總是位于支承板部20a的前方的部分。該情況下,將移位托架18a設置在外柱13a的中間部至后半部。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將支承銷33設置在轉向柱6a的中心軸上。但也可將該支承銷33設置在轉向柱6a的中心軸的上方或下方。本例的情況下,在調節(jié)方向盤I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時,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一般為下方)擺動,由此,可擴大調節(jié)螺母29和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之間的間隔。其結果,構成移位托架18a的一對被夾持板部27彼此的間隔彈性地擴大,由此,外柱13a的前端部的內徑彈性地擴大,該外柱13a的前端部內周面和內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的嵌合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同時,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及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以及,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頭部30的內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該狀態(tài)下,調節(jié)桿22a能夠在伸縮用長孔19a及傾斜用長孔21a內能移位的范圍 內調節(jié)方向盤I的位置。尤其是,本例的情況下,為了調節(jié)方向盤I的前后位置,如果調節(jié)桿22a在伸縮用長孔19a內能移位的范圍內,使外柱13a朝前后方向移位,則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以支承銷33為中心擺動。即,當使外柱13a朝前方移位時,從圖5所示的狀態(tài)到圖4所示的狀態(tài),調節(jié)桿22a沿著伸縮用長孔19a及導向長孔32移位,并且,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以支承銷33為中心朝圖4及圖5的逆時針方向擺動移位。其結果,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3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移位。與此相對,當使外柱13a朝后方移位時,從圖4所示的狀態(tài)到圖5所示的狀態(tài),調節(jié)桿22a沿著伸縮用長孔19a及導向長孔32移位,并且,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以支承銷33為中心朝圖4及圖5的順時針方向擺動移位。其結果,這些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3朝相互遠離的方向相對移位。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導向長孔32的長度方向和伸縮用長孔19a的長度方向保持非平行狀態(tài),并不相互一致。調節(jié)了方向盤I的位置后,使調節(jié)柄23朝與規(guī)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一般為上方)擺動,由此,縮小調節(jié)螺母29和頭部30之間的間隔。由此,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頭部30的內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上升,將方向盤I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在這樣構成的轉向裝置的情況下,為了在將方向盤I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時,產生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即,抑制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朝方向盤I的位置調節(jié)方向移位的力,在縮小調節(jié)螺母29和頭部30之間的間隔的狀態(tài)下,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及移位托架18a的兩側的外側面之間的抵接部作為用于確保將外柱13a保持在支承托架12a的力、尤其是關于前后方向(外柱13a的軸方向)的保持力的摩擦面,有效地發(fā)揮功能。S卩,本例的情況下,為了使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在前后方向上移位,需要使調節(jié)桿22a沿著伸縮用長孔19a移位。為了使調節(jié)桿22a沿著伸縮用長孔19a移位,需要一邊使調節(jié)桿22a沿著導向長孔32移位,一邊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以支承銷33為中心擺動。因此,在縮小調節(jié)螺母29與頭部30之間的間隔,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及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上升的狀態(tài)下,通過作用在這些抵接部的摩擦力,抑制調節(jié)桿22a沿著導向長孔32移位。尤其是,本例的情況下,為了使調節(jié)桿22a沿著導向長孔32移位,僅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及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的抵接部中任意一方的抵接部產生滑動是不夠的,需要使雙方的抵接部分別產生滑動。因此,所述雙方的抵接部分別作為用于確保前后方向的保持力的摩擦面有效發(fā)揮功能。因此,與使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與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直接抵接、并將這些面彼此的抵接部作為摩擦面的情況相比,本例的情況下,能夠使摩擦面的數(shù)量在每個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設置處各增加I個。其結果,能夠與該量相對應地提高前后方向的保持力。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僅通過在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和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分別各設置一塊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就能夠使它們之間部分的摩擦面的數(shù)量分別各增加 I個。因此,分別能夠充分抑制與摩擦面增加相伴隨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數(shù)量及重量的增大。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在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及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上升的狀態(tài)下,當對外柱13a施加朝向的沖擊載荷時,支承銷33強力按壓擺動中心孔31的內側緣。由此,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有撓曲傾向,這些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寬度尺寸有增大的傾向。由此,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頭部30的內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上升。其結果,能夠確保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關于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方向的保持力。此外,本例的情況下,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兩側的側面與支承托架12a的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的抵接部成為硬度不同的面彼此的抵接部。因此,在處于伴隨二次碰撞的發(fā)生而在該硬度不同的面彼此的抵接部產生滑動的傾向的情況下,高硬度側的面咬入低硬度側的面,由此,能夠難以在該抵接部產生滑動。由此,也能夠確保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關于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方向的保持力。另外,本例中,擺動摩擦板25夾著外柱13a配置在左右兩側,但也可僅配置在左右方向單側。此外,本例中,內柱14a配置在前方側,外柱13a配置在后方側,但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內柱配置在后方側、外柱配置在前方側的轉向裝置中。此外,在擺動摩擦板25的摩擦系數(shù)并不足夠時,可在摩擦板的表面施行電鍍、涂裝、噴丸、網(wǎng)紋滾花加工等表面處理。另夕卜,該情況下,優(yōu)選使擺動摩擦板25的表面的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實施方式的第2例]圖6 圖8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情況下,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構造不同,在構成支承托架12a的一對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與移位托架18a的兩側的外側面之間,未設置伸縮用擺動摩擦板,而是使它們的側面彼此直接抵接。代替于此,本例的情況下,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之間、及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分別各夾持一塊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本例的情況下,一對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是通過由金屬板制造的橢圓形的平板部件構成。這些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分別在長度方向一端部具有擺動中心孔35,并且,從長度方向中間部至另一端部具有直線狀的導向長孔36。將這樣的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分別夾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該狀態(tài)下,將調節(jié)桿22a以能夠進行沿著該導向長孔36的移位的方式穿插在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的導向長孔36中。與此同時,將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的一部分中、以向從傾斜用長孔21a離開的部分突出的狀態(tài)設置的支承銷37,以能夠僅進行以支承銷37為中心的擺動移位的方式卡合在擺動中心孔35。本例的情況下,將支承銷37設置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中比傾斜用長孔21a靠前方且上方的位置。本例的情況下,在調節(jié)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時,也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一樣,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擺動,由此,可擴大調節(jié)螺母29和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之間的間隔,使外柱13a的前端部內周面與內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的嵌合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而且,該狀態(tài)下,調節(jié)桿22a在伸縮用長孔19a及傾斜用長孔21a內能移位的范圍內調節(jié)方向盤I的位置。但是,在本例的轉向裝置的情況下,也可構成為通過代替伸縮用長孔19a而在移位托架18a設置圓孔,由此僅設置傾斜位置調節(jié)機構。
尤其是,本例的情況下,為了調節(jié)方向盤I的上下位置,如果調節(jié)桿22a在傾斜用長孔21a內能移位的范圍內,使外柱13a在上下方向上移位,則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如圖6及圖8所示,以支承銷37為中心擺動。即,當使外柱13a朝下方移位時,從圖8所示的狀態(tài)到圖6所示的狀態(tài),調節(jié)桿22a沿著傾斜用長孔21a及導向長孔36移位,并且,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以支承銷37為中心朝圖6及圖8的順時針方向擺動。由此,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7朝相互遠離的方向相對移位。與此相對,當使外柱13a朝上方移位時,從圖6所示的狀態(tài)到圖8所示的狀態(tài),調節(jié)桿22a沿著傾斜用長孔21a及導向長孔36移位,并且,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以支承銷37為中心朝圖6及圖8的逆時針方向擺動。由此,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7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移位。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導向長孔36中卡合調節(jié)桿22a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傾斜用長孔21a中穿插調節(jié)桿22a的部分的切線方向并不相一致。調節(jié)方向盤I的位置之后,使調節(jié)柄23朝與規(guī)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擺動,縮小調節(jié)螺母29與頭部30a之間的間隔。由此,使外柱13a的前端部內周面與內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的嵌合部的表面壓力上升,將方向盤I保持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本例的轉向裝置的情況也因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一樣理由,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的兩側面與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的抵接部作為用于分別確保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上下方向的保持力的摩擦面有效發(fā)揮功能。因此,與通過使夾持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的一對面彼此直接抵接、并將這些面彼此的抵接部作為摩擦面的構造相比,本例的情況下,能夠使該摩擦面的數(shù)量在每個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的設置處各增加I個。其結果,能夠提高上下方向的保持力。此外,本例的情況下,僅通過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用螺母29的內側面及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的部分,分別各設置一塊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就能夠使它們之間部分的摩擦面的數(shù)量分別各增加I個。因此,分別能夠充分抑制與該摩擦面增加相伴隨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數(shù)量及重量的增大。此外,本例的情況下,當在二次碰撞時對外柱13a施加朝向前方的沖擊載荷時,調節(jié)桿22a沿著傾斜用長孔21a向上方移位,外柱13a有上揚的傾向。由此,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在被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以及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及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夾持的部分、與支承銷37之間的部分被壓縮并有撓曲的傾向,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的寬度尺寸有增大的傾向。而且,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與被夾持板部27的外側面之間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上升。其結果,能夠確保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關于上下方向的保持力。對于其他的結構及作用,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3例]圖9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3例。本例的情況下,將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夾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與外柱13a的被夾持板部27的外側面之間的部分。其他的結構及作用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4例]圖10 圖12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4例。本例具有組合了實施方式的第I例及第2例的構造。即,在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和被夾持板部27的外側面之間,夾持伸縮 用擺動摩擦板25,在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和調節(jié)螺母29的內側面之間及支承板部20a的外側面與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的內側面之間,夾持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通過這樣的構造,由此能夠將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確保。其他的結構及作用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及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5例]圖13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5例。本例具有將本發(fā)明應用到了日本特開第2010-52639號公報記載的構造中的構造。即,與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上下位置無關地,使傾斜用長孔21b的相對于與轉向柱6a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α的傾斜角度β比相對于轉向柱6a的中心軸的前后方向Y的傾斜角度δ大。因此,基于二次碰撞時對方向盤I施加的朝向前方的沖擊載荷,欲使調節(jié)桿22a向傾斜用長孔21b的前下方移位的分力切實地比欲使調節(jié)桿22a朝傾斜用長孔21b的后上方移位的分力大。其結果,防止了外柱13a上揚,能夠使方向盤I與駕駛員的身體相碰撞的位置適宜。其他部分的結構及作用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6例]圖14 圖16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6例。本例的情況下,使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a上形成的擺動中心孔31和導向長孔32a中的導向長孔32a形成為圓弧狀,并且,將這些擺動中心孔31和導向長孔32a配置在同一圓弧上。與此相配合,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a形成為圓弧形。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能夠使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時、以調節(jié)桿22a為中心的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a的擺動更平滑地進行。此外,本例的情況下,能夠與方向盤I的前后位置無關地,使外柱13a的軸方向與導向長孔32a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所成的角ε大致一定并且某種程度上變大。其結果,能夠與二次碰撞時對方向盤I施加的朝前方的沖擊載荷無關地,使調節(jié)桿22a難以沿著導向長孔32a向前下方移位。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7例]圖17 圖19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7例。本例的情況下,使在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a形成的擺動中心孔35和導向長孔36a中的該導向長孔36a形成為圓弧狀,并且,將這些擺動中心孔35和導向長孔36a配置在同一圓弧上。與此相配合,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a形成為圓弧形。由此,能夠使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上下位置的調節(jié)時、以調節(jié)桿22a為中心的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a的擺動更平滑地進行。此外,本例的情況下,能夠與方向盤I的上下位置無關地,使傾斜用長孔21a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導向長孔36a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所成的角(大致一定并且某種程度上變大。其結果,能夠與二次碰撞時對方向盤I施加的朝前方的沖擊載荷無關地,更有效地防止調節(jié)桿22a沿著傾斜用長孔21a向上方移位,防止外柱13a上揚。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8例]
圖20及圖21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8例。本例的情況下,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b的形狀、及導向長孔36b的形成方向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情況不同。即,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b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單側緣形成為圓弧,由此,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b的表面積比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 (參照圖6)大。由此,能夠使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關于上下方向的保持力更大。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9例]圖22及圖23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9例。本例的情況下,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b的形狀、及導向長孔32b的形成方向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不同。即,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b形成為大致三角形,由此,使該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b的表面積比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大。由此,能夠使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更大。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0例]圖24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0例。本例的情況下,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c形成為大致三角形,并且,將支承銷33設置得比伸縮用長孔19a靠前側且在外柱13a的上方。由此,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c中、夾持在支承板部20a (參照圖f圖3)和被夾持板部27之間的部分的表面積變大。此外,通過使導向長孔32c形成為圓弧,由此,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c的擺動移位平滑,并且,二次碰撞時調節(jié)桿22a難以沿著導向長孔32c移位。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1例]圖25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1例。本例的情況下,將支承銷33設置在伸縮用長孔19a的前方。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10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2例]圖26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2例。本例的情況下,將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形成為下邊為圓弧的大致三角形,將支承銷33設置在伸縮用長孔19a的后端部的上方。由此,能夠與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前后位置無關地,抑制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的從被夾持板部27的下端緣及外柱13a的前端緣突出的突出量,能夠使轉向裝置小型化。此外,本例的情況下,能夠使導向長孔32c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連結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3的直線所成的角K某種程度上變大(圖示的狀態(tài)下,大約60度)。此外,也能夠使導向長孔32c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法線方向與伸縮用長孔19a的長度方向所成的角λ某種程度上變大(圖示的狀態(tài)下,大約75度)。為了提高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中的關于前后方向的保持力,優(yōu)選盡可能增大角K及角λ。但是,若使這些角K及角λ中任意一方為90度以上,則在調節(jié)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前后位置時,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不能以支承銷33為中心進行擺動移位。考慮到以上這一點,與外柱13a的前后位置無關地,優(yōu)選使角K及角λ分別為大于50度且80度以下,更優(yōu)選為60度以上70度以下。本例的情況下,由于摩擦面的面積變大,因此,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的兩側面的摩擦系數(shù)大(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這樣的話可能會產生如下問題。即,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擺動,將調節(jié)螺母29和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之間的間隔擴大,使外柱13a的前端部內周面與內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的嵌合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該狀態(tài)下,在調節(jié)外柱13a的前后位置的情況下,若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的兩側面的摩擦阻力大,則可能該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難以擺動移位并難以調節(jié)外柱13a的前后位置。本例的情況下,為了抑制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的兩側面的全體或一部分的摩擦系數(shù)(不足O. 15),形成二硫化鑰、氟樹脂、或DLC (類金剛石碳)等固體潤滑材的潤滑皮膜。因此,即使在與外柱 13a的前后位置無關地、使角K及角λ某種程度上變大的情況下,也能在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擺動了的狀態(tài)下平滑地進行外柱13a的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但是,在角K及角λ不足50度的情況下,優(yōu)選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d的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其他部分的構造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10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3例]圖27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3例。本例的情況下,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形成為大致三角形,并且,將支承銷33設置在支承板部20a的下端部的前方。由此,增大與支承板部20a抵接的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的表面積,增大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此外,通過使導向長孔36c形成為圓弧狀,由此,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的擺動移位平滑,并且,二次碰撞時調節(jié)桿22a難以沿著導向長孔36c進行移位。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4例]圖28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4例。本例的情況也與實施方式的第13例一樣,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形成為大致三角形,并且,使導向長孔36c形成為圓弧狀,但與實施方式的第13例不同的是,將支承銷37設置在支承板部20a的前上方。本例的情況下,能夠使傾斜用長孔21a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導向長孔36c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法線方向所成的角μ某種程度上變大(圖示的狀態(tài)下,大約70度)。此外,能夠使導向長孔36c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連結該調節(jié)桿22a和支承銷37的直線所成的角V某種程度上變大(圖示的狀態(tài)下,大約65度)。為了提高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優(yōu)選盡可能增大角μ及角v。但是,若使這些角μ及角V的中任意一方為90度以上,則在調節(jié)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上下位置時,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不能以支承銷37為中心進行擺動移位??紤]到以上這一點,與外柱13a的上下位置無關地,使角μ及角V分別優(yōu)選為大于50度且80度以下,更優(yōu)選為60度以上70度以下。該情況下,若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的兩側面的摩擦系數(shù)大(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則可能會產生如下問題。即,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擺動,將調節(jié)螺母29與調節(jié)桿22a的頭部30a之間的間隔擴大,使外柱13a的前端部內周面與內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的嵌合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該狀態(tài)下,在調節(jié)外柱13a的上下位置的情況下,若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的兩側面的摩擦阻力大,則可能該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c難以擺動移位,且難以調節(jié)外柱13a的上下位置。本例的情況下,為了抑制伸縮用擺動摩擦板34c的兩側面的全體或一部分的摩擦系數(shù)(不足O. 15),形成二硫化鑰、氟樹脂、或DLC (類金剛石碳)等固體潤滑材的潤滑皮膜。因此,即使在與外柱13a的前后位置無關地使角K及角λ某種程度上變大的情況下,也能在使調節(jié)柄23朝規(guī)定方向擺動了的狀態(tài)下,平滑地進行外柱13a的上下位置的調節(jié)。與此相對,在角μ及角V不足50度的情況下,優(yōu)選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的摩擦系數(shù)為O. 15以上。其他部分的構造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13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5例]圖29 圖33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5例。本例的情況下,使伸縮用擺動摩擦 板25e形成為大致三角形,使其表面積更大,并且,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e上形成直線狀的導向長孔32e。此外,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e的一部分中,在從導向長孔32e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二次碰撞時施加來自調節(jié)桿22a的沖擊載荷的單側緣(圖29 圖32的下側緣)與該導向長孔32e的寬度方向單側分離的部分上,與該導向長孔32e平行地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由此,在這些導向長孔32e和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之間,設置二次碰撞時基于對導向長孔32e的單側緣施加的沖擊載荷朝該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側能夠塑性變形的橋部39。本例的情況下,二次碰撞時,如圖33所示,橋部39被調節(jié)桿22a按壓,在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側發(fā)生塑性變形,伴隨于此,導向長孔32e的單側緣變形。其結果,導向長孔32e的單側緣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外柱13a的軸方向所成的角度η增大。由此,能夠使調節(jié)桿22a難以沿著伸縮用長孔19a移位。因此,能夠使二次碰撞時的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更大。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6例]圖34 圖36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6例。本例的情況下,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d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單側緣形成為圓弧,使其表面積更大,并且,在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d設置直線狀的導向長孔36d。此外,在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d的一部分上,在從導向長孔36d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二次碰撞時施加來自調節(jié)桿22a的沖擊載荷的單側緣(圖34^圖36的上側緣)與該導向長孔36d的寬度方向單側分尚的部分上,與該導向長孔36d并列地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0。由此,在這些導向長孔36d和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0之間,設置能夠朝該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0側塑性變形的橋部41。本例的情況下,二次碰撞時,如圖36所示,橋部41被調節(jié)桿22a按壓,在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0側發(fā)生塑性變形,伴隨于此,導向長孔36d的單側緣變形。其結果,導向長孔36d的單側緣中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傾斜用長孔21a中該調節(jié)桿22a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所成的角度Θ增大。由此,能使得調節(jié)桿22a難以沿著傾斜用長孔21a移位。因此,能夠使二次碰撞時的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更大。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2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7例]圖37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7例。本例具有組合了實施方式的第15例及第16例的構造。即,通過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e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而設置橋部39,通過在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4d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0而設置橋部41。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15例及第16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8例]圖38及圖39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8例。本例的情況下,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f設置圓弧狀的導向長孔32f。此外,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f的一部分上,與導向長孔32f并列地設置圓弧狀的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a,由此,設置二次碰撞時能塑性變形的圓弧狀的橋部39a。此外,在導向長孔32f中、伴隨二次碰撞時從調節(jié)桿22a施加的沖擊載荷而應力集中的長度方向一端緣(圖38的下端緣),設置缺口部42。通過設置這樣的缺口部42,由此,二次碰撞時易使橋部39a變形。其他部分的結構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15例一樣。[實施方式的第19例]圖40示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第19例。本例具有組合了實施方式的第5例及第15 例的構造。即,與方向盤I (參照圖41)的上下位置無關地,使傾斜用長孔21b的相對于與轉向柱6a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α的傾斜角度β、比相對于轉向柱6a的中心軸的前后方向Y的傾斜角度δ大,并且,通過在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e上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8而設置橋部39。其他部分的構造及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5例及第15例一樣。上述的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夾著轉向柱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塊伸縮用擺動摩擦板或傾斜用擺動摩擦板的構造,或在夾著轉向柱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組伸縮用擺動摩擦板及傾斜用擺動摩擦板的組合的構造,在實施本發(fā)明的情況下,也可采用僅在轉向柱的左右兩側中任一側設置伸縮用擺動摩擦板、傾斜用擺動摩擦板或它們的組合的結構。此外,在實施本發(fā)明的情況下,在調節(jié)方向盤的位置時,為了使以支承銷為中心的擺動摩擦板的擺動平滑地進行,也可在與導向長孔卡合的調節(jié)桿的外周面形成樹脂涂覆層,或者在該調節(jié)桿上外嵌圓筒狀的輥或軸承。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能夠廣泛應用于具有汽車用的傾斜及伸縮功能的轉向裝置、或具備傾斜機構及伸縮功能中任一者的轉向裝置。附圖標記說明I方向盤2轉向器單元3輸入軸4 拉桿5、5a 轉向軸6、6a 轉向柱7萬向接頭8中間軸9萬向接頭10 車身IlUla 樞軸12、12a支承托架
13、13a 外柱14、14a 內柱15、15a 外軸16、16a 內軸17電動機18、18a移位托架19、19a伸縮用長孔20、20a支承板部
21、21a傾斜用長孔22、22a 調節(jié)桿23調節(jié)柄24擴縮裝置25、25a 25f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6樞軸支承托架27被夾持板部28安裝板部29調節(jié)螺母30 頭部31擺動中心孔32、32a 32f導向長孔33支承銷34、34a 34e傾斜用擺動摩擦板35擺動中心孔36、36a 36e 導向長孔37支承銷38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39 橋部40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41 橋部42 頭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轉向裝置,其中,所述轉向裝置具備 轉向柱,其配置于在后端部固定方向盤的轉向軸的周圍,并旋轉自如地支承該轉向軸; 移位托架,其固定設置在所述轉向柱的軸方向中間部; 第一貫通孔,其沿左右方向形成于所述移位托架; 支承托架,其支承于車身,并具有以從左右兩側夾著所述移位托架狀態(tài)設置的左右一對支承板部; 第二貫通孔,其設置在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一部分上相互匹配的位置, 擴縮裝置,其具備調節(jié)桿;調節(jié)柄,其設置在該調節(jié)桿的一端部、從所述一對支承板部中的一方的外側面突出的部分上;一對按壓部,其設置在該調節(jié)桿的一部分上、從左右兩側夾著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位置,所述擴縮裝置能夠基于所述調節(jié)柄的操作擴縮所述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 擺動摩擦板,其被夾持于作為各自互相相向的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的、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各自的內側面和所述移位托架的兩側的外側面之間的部分,以及所述一對支承板部的各自的外側面和所述一對按壓部的各自的內側面之間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擺動摩擦板在相互分離的兩處位置具有擺動中心孔和導向長孔;和 支承銷,其固定設置在夾持了所述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中的、進行所述方向盤的位置調節(jié)時與所述調節(jié)桿相對移位的一方的面的一部分或相對于該一方的面不動的部分,并與所述擺動中心孔卡合, 第一貫通孔及第二貫通孔中,至少一方為在所述方向盤的位置調節(jié)方向上長的調節(jié)用長孔,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在第一貫通孔及第二貫通孔、以及所述導向長孔中, 在通過擴大所述一對按壓部彼此的間隔而使所述擺動摩擦板的左右兩側的面與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壓力降低乃至失去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進行了移位,該情況下,所述擺動摩擦板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 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導向銷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調節(jié)用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的部分的切線方向不一致。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第一貫通孔為在所述轉向柱的軸方向上長的伸縮用長孔,夾持于所述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擺動摩擦板在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伸縮用長孔移位了的情況下,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伸縮用長孔的長度方向不一致。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第二貫通孔為上下方向上長的傾斜用長孔,夾持于所述一對面彼此之間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擺動摩擦板在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傾斜用長孔移位了的情況下,一邊使所述調節(jié)桿沿著所述導向長孔移位,一邊以所述支承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在該擺動的整個范圍內,所述導向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導向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卡合的部分的切線方向與所述傾斜用長孔的長度方向或所述傾斜用長孔中所述調節(jié)桿穿插的部分的切線方向不一致。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導向長孔沿著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直線形成。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導向長孔沿著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圓弧形成。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導向長孔以相對于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直線傾斜的狀態(tài)形成為直線狀。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導向長孔以相對于連結所述調節(jié)桿和所述支承銷的圓弧傾斜的狀態(tài)形成為圓弧狀。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在所述擺動摩擦板的一部分上,在從所述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兩側緣中的發(fā)生二次碰撞時從所述調節(jié)桿施加沖擊性按壓力的單側緣與所述導向長孔的寬度方向單側分離的部分上,與該導向長孔并列地設置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由此,在這些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和導向長孔之間,設置能夠基于所述沖擊性按壓力朝所述強度調節(jié)用長孔的側塑性變形的橋部。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擺動摩擦板與具備夾持該擺動摩擦板的所述一對面中的一方的面的部件和具備另一方的面的部件中至少一方的部件,由硬度不同的金屬材料制造而成。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對所述擺動摩擦板實施用于增大摩擦系數(shù)的表面加工。
11.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 所述擺動摩擦板由鐵、鐵類合金、鋁、或鋁合金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實現(xiàn)能夠確保外柱(13a)相對于支承托架(12a)的保持力的構造。以在構成支承托架(12a)的支承板部(20a)的內側面與固定設置在所述外柱(13a)的移位托架(18a)的外側面之間夾持一塊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的狀態(tài)進行設置。調節(jié)方向盤的前后位置時,一邊使調節(jié)桿(22a)沿著伸縮用長孔(19a)及導向長孔(32)移位,一邊使伸縮用擺動摩擦板(25)以支承銷(33)為中心進行擺動。
文檔編號B62D1/19GK102971198SQ201280000524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15日
發(fā)明者森山誠一 申請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