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_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777_亚洲熟女少妇二三区_4438x8成人网亚洲av_内谢国产内射夫妻免费视频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国字幕

座椅框架構造、座椅以及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

文檔序號:3952430閱讀:28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座椅框架構造、座椅以及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設置于具備座椅座墊和座椅靠背的座椅中的座椅框架構造、座椅以及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作為具備座椅靠背和座椅座墊的座椅、特別是車輛用座椅,已知以下構造由板材(板料)形成座椅靠背的框架即座椅靠背框架,通過卷邊加工將其周緣部卷曲為連續(xù)的筒狀(管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實用新型登錄第2602770號公報(第5-6圖)發(fā)明內容這種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座墊框架的連結構造,沒有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但考慮利用沿著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座墊框架的整個外側面的左右一對連結托架,將這些框架之間連結。
但是,在上述構造的情況下,由于連結托架位于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座墊框架的側方,因此考慮到會成為安裝于座椅靠背框架和座椅座墊框架的襯墊或者支腳部件等安裝部件的設計上的較大制約。
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獲得一種可以提高安裝部件的設計上的自由度的座椅框架構造、座椅以及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座椅框架構造,其設置于具備座椅座墊和座椅靠背的座椅中,其特征在于,具備座椅座墊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座墊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1梁部;座椅靠背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2梁部;以及連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托架,其具有第1臂部及第2臂部,該第1臂部插入所述第1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1梁部連結,該第2臂部插入所述第2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2梁部連結。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座椅,其特征在于,其具備座椅座墊、座椅靠背以及所述座椅框架構造。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座椅座墊框架的第1梁部的內部空間中插入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同時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第2梁部的內部空間中插入所述連結托架的第2臂部,由此,利用所述連結托架連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發(fā)明的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由于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和第2臂部,插入座椅座墊框架的第1梁部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第2梁部,所以可以提高安裝于座椅座墊框架的第1梁部上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第2梁部上的安裝部件的設計上的自由度。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構造的斜視圖。
圖2是放大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座墊框架與座椅靠背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3是放大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座墊框架與座椅靠背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視圖。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外側面?zhèn)鹊男币晥D。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內側面?zhèn)鹊男币晥D。
圖6是表示從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構造中的座椅靠背框架下部部分的斜視圖。
圖7是表示從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構造中的座椅座墊框架的后角部部分的斜視圖。
圖8是沿圖7中的VII-VII線的剖面圖。
圖9是表示從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座墊框架與座椅靠背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視圖。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與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水平剖面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與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分解斜視圖。
圖12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與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說明圖。
圖13是表示參考例的第2支撐軸與座椅靠背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要部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基于圖1至圖9對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構造的斜視圖,圖2是放大表示座椅座墊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3是放大表示座椅座墊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視圖,圖4是表示連結托架的外側面?zhèn)鹊男币晥D,圖5是表示連結托架的內側面?zhèn)鹊男币晥D,圖6是表示從前方觀察座椅框架構造中的座椅靠背框架下部部分的斜視圖,圖7是表示從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構造中的座椅座墊框架的后角部部分的斜視圖,圖8是沿圖7中的VII-VII線的剖面圖,圖9是表示從后方觀察座椅座墊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構造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視圖。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座椅框架構造,是用于車輛用座椅、具體來講是用于小型廂式汽車的2~3人用的長椅式后座的座椅框架構造中的例子。
圖1示出的座椅框架構造1設置于具備座椅座墊51和座椅靠背52的座椅中。座椅框架構造1具備設置于座椅座墊51上的座椅座墊框架2、和設置于座椅靠背52上的座椅靠背框架3。該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經由鉸鏈構造4連結,同時座椅座墊框架2經由可以彎折的前腳部5支撐于車身地板上。這樣設置了座椅框架構造1的長椅式后座,在不使用時通過將該長椅式后座整體地折疊,可以收納于未圖示的前座椅的背面?zhèn)取?br> 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形成為橫向寬度長的大致矩形狀,并安裝有襯墊(未圖示)。
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構成為,具有平板部6、7和設置于該平板部6、7的周緣部上的卷曲部8、9。在這種構造的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中,將鋁合金等可以彎折的基材的周緣部向內側彎曲卷入而形成卷曲部8、9,該卷曲部8、9的內側部分成為平板部6、7。該卷曲部8、9的彎折前端部被焊接于平板部6、7上。卷曲部8、9形成為方形剖面的筒狀,具有內部空間。
座椅座墊框架2的卷曲部8沿平板部6的整個周緣形成,具有前梁部8A,其構成座椅座墊框架2的前緣部;左右一對的第1梁部即側梁部8B,其構成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緣部;以及第3梁部即后梁部8C,其構成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緣部。另一方面,座椅靠背框架3的卷曲部9相對于平板部7以“コ”字狀形成,具有上梁部9A,其構成座椅靠背框架3的上緣部;以及左右一對的第2梁部即側梁部9B,其構成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緣部。在側梁部9B下部的內部設置第1加強部件43(圖6)。
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其左右方向的寬度設定為小于或等于左右一對的側梁部8B的彼此相對面之間的寬度,同時配置于左右一對的側梁部8B的后方。通過上述構造,左右一對的側梁部8B的后表面開口,另一方面,后梁部8C的左右側面開口。另外,座椅靠背框架3的左右一對的側梁部9B的下表面開口。
下面,對鉸鏈構造4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鉸鏈構造4具有左右一對的連結托架10,其將座椅靠背框架3以可以自由轉動的方式與座椅座墊框架2連結,同時將座椅靠背框架3定位于就座位置上;以及鎖止機構11,其鎖止位于就座位置的座椅靠背框架3。因此,利用將座椅靠背框架3定位于就座位置的連結托架10,將座椅定位于就座位置。
由于左右一對的連結托架10是相對于與沿左右方向的直線正交的面成面對稱的部件,因此在這里,以一側(左側)的連結托架10為例進行說明。如圖2至圖5所示,連結托架10具有基部12;第1臂部13,其從該基部12向前方延伸出;第2臂部14,其從基部12向后方斜上方延伸;以及第3臂部15,其從基部12向座椅座墊框架2的內側(右側)延伸出。
第1臂部13,從后方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本例中是左側的側梁部)8B的內部(內部空間),固定于側梁部8B上。詳細地說,在第1臂部13上,在前后方向并排設置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2個軸環(huán)16,另一方面,在側梁部8B上設置通孔(未圖示),其在左右方向上貫穿該側梁部8B而形成,并與軸環(huán)16連通。這樣,在穿過該通孔、軸環(huán)16而貫穿側梁部8B的螺栓17上,在側梁部8B的外部螺合螺母18,由此軸環(huán)16被側梁部8B的左右一對的內側面夾持,而使第1臂部13固定在側梁部8B上。在這里,在側梁部8B的后端如圖9所示,形成可以將第1臂部13從后方插入的開口8Ba,第1臂部13從該開口8Ba插入側梁部8B的內部。此外,該第1臂部13如圖2所示,插入設置于側梁部8B的上壁的上壁切口部41中。上壁切口部41與側梁部8B的開8Ba相連設置。
第2臂部14如圖2所示,從下方插入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的內部(內部空間),以可以相對于沿座椅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支撐軸即第1支撐軸19為中心轉動的方式,支撐座椅靠背框架3。詳細地說,在第2臂部14上設置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一個軸環(huán)20,另一方面,在側梁部9B的一對側壁上,設置與軸環(huán)20連通的通孔(未圖示)。這樣,第1支撐軸19以穿過該通孔、軸環(huán)20而貫穿左右側梁部9B的狀態(tài),架設在左右一對的側梁部9B上。第1支撐軸19由以下部分構成在兩端部形成內螺紋的軸主體21;以及插入軸環(huán)20而與軸主體21螺合的螺栓22。在軸主體21和側梁部9B之間,以及螺栓22的頭部和側梁部9B之間,隔著未圖示的軸套,利用上述構造,第1支撐軸19可以相對于第2臂部14平滑地轉動。此外,為了在座椅靠背框架3以第1支撐軸19為中心轉動時,使側梁部9B不會與第2臂部14干涉,在側梁部9B上形成用于避免該干涉的轉動用切口部28。
此外,在第2臂部14上,如圖3以及圖4所示,將用于將座椅靠背框架3定位于就座位置的定位用切口部23,設置于軸環(huán)20、第1支撐軸19的下方。在該定位用切口部23上卡合銷釘24,以將座椅靠背定位于就座位置,該銷釘24設置于側梁部9B中比第1支撐軸19更靠下端部一側。該銷釘24設置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貫穿側梁部9B。
第3臂部15如圖2以及圖3所示,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的內部(內部空間),固定于后梁部8C上。該第3臂部15的長度L2如圖5所示,比第1臂部13的長度L1短。
在這里,如圖7至圖9所示,在后梁部8C的寬度方向端部形成插入用切口部42,其可以使第3臂部15穿過,詳細地說,可以使第3臂部從后方插入,由此,可以將第3臂部15和第1臂部13,從后方同時插入后梁部8C和側梁部8B中。此外,在后梁部8C上,在插入用切口部42附近的、插入用切口部42下側,設置支撐座椅座墊框架2的腳部即后腳部27。此外,在后梁部8C上,以覆蓋插入用切口部42的狀態(tài),設置第2加強部件44,其是對后梁部8C中的插入用切口部42的周圍和安裝后腳部27的部分進行加強的加強部件。后腳部27具有管狀形狀的腳主體27a和連結部件27b,該連結部件27b以相對于后梁部8C可以轉動的方式連結該腳主體27a。第2加強部件44是彎折成“コ”字狀的板部件,其從外部嵌于后梁部8C上。并且,在該第2加強部件44的下表面安裝后腳部27的連結部件。
此外,第3臂部15與后腳部27和第2加強部件44一起,利用螺栓26、螺母45共同緊固在后梁部8C上。詳細地說,在第3臂部15上設置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1個軸環(huán)25,另一方面,在后梁部8C上設置上下一對的第1緊固用通孔8Ca,其在上下方向上貫穿該后梁部8C形成而與軸環(huán)25連通的。此外,在后腳部27的連結部件27a上設置第2緊固用通孔27c,在第2加強部件44上設置上下一對的第3緊固用通孔44a。這樣,通過在穿過該第1~第3緊固用通孔8Ca、27c、44a以及軸環(huán)25而貫穿后梁部8C的螺栓26上,在后梁部8C的外部(上方)螺合螺母45,第3臂部15利用軸環(huán)16部分,被后梁部8C的上下內表面夾持,將第3臂部1 5固定于后梁部8C上,同時將后腳部27和第2加強部件44固定于后梁部8C上。這樣,螺栓26、螺母45構成緊固構造46。并且,螺栓26和螺母45也可以以相反的上下關系設置。
鎖止機構11如圖1至圖3所示,具備第2支撐軸3I。該第2支撐軸31架設在左右一對的連結托架10上,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在這些連結托架10上。在第2支撐軸31上固定扣鉤32、操作桿33。詳細地說,第2支撐軸31具有以下部分而構成左右一對的軸環(huán)37,其被軸支撐在連結托架10上;軸主體38,其在兩端部形成螺母部,配置于軸環(huán)37之間;左右一對的螺栓39,其從連結托架10的外側插入軸環(huán)37,與軸主體38的螺母部螺合;以及左右一對的螺母40,其將操作桿33緊固在該螺栓39上。
扣鉤32如圖2至圖5所示,設置于比連結托架10更靠內側的連結托架10附近??坫^32設置為左右一對。在扣鉤32上形成凹部34,該凹部34與設置于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上的銷釘24,以可以自由拆裝的方式卡合。在扣鉤32的凹部34的背面形成引導部36。
并且,在該第2支撐軸31中的扣鉤32和連結托架10之間的部分中,外插左右一對的螺旋彈簧35。該螺旋彈簧35的一端部固定于第2支撐軸31上,另一方面,另一端部固定于連結托架10上,將第2支撐軸31向使扣鉤32與銷釘24卡合的方向(下面,稱為卡合方向)預緊。
操作桿33分別設置于從連結托架10向外方凸出的第2支撐軸31的左右兩端部。通過操作該操作桿33,可以使左右一對扣鉤32和銷釘24之間的卡合同時解除。
在該鎖止機構11中,通過操作操作桿33而使扣鉤32與第2支撐軸31一同向卡合相反方向轉動,解除扣鉤32相對于銷釘24的卡合,從而可以使座椅靠背框架3以第1支撐軸19為中心向前傾倒轉動。相對于銷釘24的卡合被解除的扣鉤32,由螺旋彈簧35預緊而向卡合方向轉動,但利用未圖示的止動構造,限制向規(guī)定位置以上的朝向卡合方向的轉動而使轉動停止。并且,通過使座椅靠背框架3從向前傾倒狀態(tài)轉動至就坐位置,銷釘24一邊與扣鉤32的引導部36抵接,一邊使扣鉤32向卡合相反方向轉動,從而向扣鉤32的凹部34內移動,最終通過螺旋彈簧35的預緊力,銷釘24和扣鉤32的凹部34卡合。由此,將座椅靠背框架3鎖止于就坐位置。
為了獲得這種座椅框架構造1,首先準備連結托架10、座椅座墊框架2以及座椅靠背框架3。然后,通過進行如下連結,由連結托架10連結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即使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內部的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與該側梁部8B連結;使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中的連結托架10的第3臂部15與該后梁部8C連結;以及使插入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內部的連結托架10的第2臂部14與該側梁部9B連結。
在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使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第2臂部14,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和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的內部(內部空間),因此可以使安裝于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和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上的襯墊等安裝品的設計上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使連結托架10的第3臂部15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的內部(內部空間),固定于該后梁部8C上,因此座椅座墊框架2的剛性、強度進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1~第3臂部13~15上設置軸環(huán)16、20、25,利用穿過軸環(huán)16、20、25內而貫穿各個梁部8B、9B、8C的螺栓17、22、26,和在該梁部8B、9B、8C的外部與該螺栓17、22、26螺合的螺母(相對于螺栓17,是螺母18),使各個臂部13、14、15分別與梁部8B、9B、8C連結。在上述構造中,由于不需要在各個梁部8B、9B、8C上定位臂部13、14、15的構造,因此可以使該梁部8B、9B、8C具有簡單的構造。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各個梁部8A、8B、8C、9A、9B是方形剖面的筒狀,因此與圓形剖面的情況相比,可以容易地進行向各個梁部8A、8B、8C、9A、9B安裝的前腳部5、后腳部27以及襯墊等安裝部件的定位。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連結托架10以相對于沿座椅的寬度方向的第1支撐軸19為中心可以轉動的方式支撐座椅靠背框架3,在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上形成轉動用切口部28,其在座椅靠背框架3轉動的情況下,避免連結托架10的第2臂部14與該梁部9B之間的干涉。因此,在座椅靠背框架3以第1支撐軸19為中心轉動時,由轉動用切口部28避免側梁部9B與第2臂部14干涉。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的后端,形成可以將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從后方插入的開口8Ba,在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的上壁,與開口8Ba相連,設置使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插入的上壁切口部41。因此,與沒有設置上壁切口部41的情況相比,可以將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更深地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的內部,以可以實現(xiàn)座椅框架構造1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的后端形成可以使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3從后方插入的開口8Ba,在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上,形成可以將連結托架10的第3臂部15從后方插入的插入用切口部42。因此,可以將第3臂部15和第1臂部13同時從后方插入后梁部8C和側梁部8B中。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連結托架10中第3臂部15的長度L2比第1臂部13的長度L1短,因此與這種長度關系的相反的情況相比,可以使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的插入用切口部42較小。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使后腳部27和連結托架10的第3臂部15,通過緊固構造46共同緊固于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上,因此與使后腳部27和連結托架10的第3臂部15分別緊固于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上的情況相比,可以使座椅框架構造1簡單化。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第2加強部件44以覆蓋插入用切口部42的狀態(tài),加強座椅座墊框架2的后梁部8C中的插入用切口部42的周圍以及安裝后腳部27的部分,因此與如下情況相比,可以使座椅框架構造1簡單化,即,覆蓋插入用切口部42的部件、加強后梁部8C中的插入用切口部42的周圍的部件、以及加強后梁部8C中的安裝后腳部27的部分的部件是不同的部件。
下面,基于圖10至圖12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并且,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并省略其說明。圖1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和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水平剖面圖,圖11是表示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和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分解斜視圖,圖12是為了對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和座椅座墊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進行說明的說明圖。
相對于第1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第1臂部113相對于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108B的固定構造不同。
如圖10至圖12所示,在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108B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設置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2個定位銷釘141。該定位銷釘141以圓筒狀形成,同時在其一端部上形成凸緣142。定位銷釘141從設置于側梁部108B的一個側壁上的通孔143插入側梁部108B的內部,同時凸緣142緊固于側梁部108B的外表面。這些定位銷釘141構成定位部144。此外,在側梁部108B的另一個側壁上,與通孔143同軸地設置通孔149。
另一方面,在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113上,沿前后方向并列設置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2個卡合片145,這些卡合片145構成卡合部146??ê掀?45形成為剖面是半圓圓弧狀的彎曲板狀。前側的卡合片145,其彎曲狀的內表面朝向前方,另一方面,后側的卡合片145,其彎曲狀的內表面朝向上方。
此外,在第1臂部113上,對于每個卡合片145,設置與卡合片145的內表面相連的前側以及后側切口部147、148。與前側的卡合片145相連的前側切口部147向前方開口,另一方面,與后側卡合片145相連的后側切口部148向上方開口。
下面,對側梁部108B的定位銷釘141與第1臂部113的卡合片145之間的卡合,包括它們的卡合操作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將第1臂部113相對于側梁部108B向下方傾斜而從后方插入,使前側卡合片145的內表面與前側定位銷釘141抵接(圖12)。然后,使連結托架10以前側定位銷釘141為中心向上方轉動,使后側卡合片145從下方與后側定位銷釘141抵接。在該狀態(tài)下,側梁部108B的定位銷釘141與第1臂部113的卡合片145卡合。由此,第1臂部113利用卡合部146和定位部144相對于側梁部108B定位。隨后,將螺栓150插入通孔149、前側切口部147、后側切口部148、定位銷釘141以及通孔149。然后,使螺母151與螺栓150螺合,將第1臂部113緊固于側梁部108B上(圖10)。
在上述說明的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側梁部108B上一體地設置與卡合部146卡合而進行定位第1臂部113的定位部144,因此可以容易地進行第1臂部113相對于側梁部108B的定位。
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于座椅以可以多人就坐的長椅式座椅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也適用于一人用的座椅,此外并不限于車輛用的座椅。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通過連結托架10使座椅靠背框架3相對于座椅座墊框架2可以自由轉動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利用連結托架10使座椅靠背框架3相對于座椅座墊框架2固定。在該情況下,只要使第2臂部14與連結托架10之間的連結,與第1臂部143與連結托架10之間的連結構造相同即可。由此,在該情況下,連結托架10使座椅處于可以就坐的狀態(tài)。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分別設置左右一對的側梁部8B、108B(第1梁部)、側梁部9B(第2梁部)以及連結托架1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只在左側或者只在右側設置側梁部8B、108B(第1梁部)、側梁部9B(第2梁部)以及連結托架10。
下面,基于圖13對參考例進行說明。并且,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以相同的標號表示并省略其說明。圖13是表示本參考例的第2支撐軸和座椅靠背框架之間的連結構造的要部剖面圖。
該參考例是將鎖止機構211的第2支撐軸219兼用作座椅靠背框架203的框架構成部件的例子。在座椅靠背框架203的側梁部209B的左右側壁上,同軸地形成通孔204,在這些通孔204中分別嵌合軸環(huán)205。此外,在側梁部209B的內部,使與通孔204同軸地配置的軸環(huán)206嵌合于兩側壁之間。
另一方面,在第2支撐軸219的左右兩端部上設置螺栓部207,該螺栓部207穿過軸環(huán)205、206、205而貫穿側梁部209B。然后,在該螺栓部207的前端部螺合螺母208,使第2支撐軸219緊固于側梁部209B上。并且,在本參考例中,連結托架210與前述實施方式不同,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03的外部。此外,圖中的標號233是操作桿。
根據該參考例,由于將鎖止機構211的第2支撐軸219兼用作座椅靠背框架203的框架構造部件,因此在抑制座椅靠背框架203構造的復雜化的同時,可以提高座椅靠背框架203的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框架構造,其設置于具備座椅座墊和座椅靠背的座椅中,其特征在于,具備座椅座墊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座墊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1梁部;座椅靠背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2梁部;以及連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托架,其具有第1臂部及第2臂部,該第1臂部插入所述第1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1梁部連結,該第2臂部插入所述第2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2梁部連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具有第3梁部,其具有內部空間,構成該座椅座墊框架的后緣部,另一方面,所述連結托架具有第3臂部,該第3臂部插入所述第3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3梁部連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臂部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軸環(huán),利用螺栓和螺母使該臂部與該梁部連結,所述螺栓穿過所述軸環(huán)內,從而貫穿所述梁部中插入了具有所述軸環(huán)的所述臂部的梁部,所述螺母在該梁部的外部與該螺栓螺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臂部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卡合部,另一方面,在所述梁部中插入了具有所述卡合部的臂部的梁部上,一體地設置與所述卡合部卡合而定位該臂部的定位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個梁部是方形剖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托架以可以沿所述座椅的寬度方向的支撐軸為中心轉動的方式,支撐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在所述第2梁部上形成轉動用切口部,其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轉動的情況下,避免所述第2臂部和該第2梁部之間的干涉。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梁部的后端,形成可以從后方插入所述第1臂部的開口,在所述第1梁部的上壁上,與所述開口相連設置使所述第1臂部插入的上壁切口部。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梁部的后端,形成可以使所述第1臂部從后方插入的開口,在所述第3梁部上,形成可以使所述第3臂部從后方插入的插入用切口部。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臂部的長度比所述第1臂部的長度短。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其具備腳部,其支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以及緊固構造,其使所述腳部和所述第3臂部共同緊固于所述第3梁部上。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其具備腳部,其在所述插入用切口部的附近,安裝于所述第3梁部上,支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以及加強部件,其以覆蓋所述插入用切口部的狀態(tài),加強所述第3梁部中的所述插入用切口部的周圍、以及安裝所述腳部的部分。
12.一種座椅,其具備座椅座墊和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其具備座椅座墊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座墊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1梁部;座椅靠背框架,其設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在左右側緣部中的至少一個上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第2梁部;以及連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連結托架,其具有第1臂部及第2臂部,該第1臂部插入所述第1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1梁部連結,該第2臂部插入所述第2梁部的內部而與該第2梁部連結。
13.一種座椅框架的連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座椅座墊框架的第1梁部的內部空間中插入連結托架的第1臂部,同時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第2梁部的內部空間中插入所述連結托架的第2臂部,由此,利用所述連結托架連結所述座椅座墊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用于獲得可以提高安裝部件的設計上的自由度的座椅框架構造。連結座椅座墊框架(2)和座椅靠背框架(3)的連結托架(10)的第1臂部,插入座椅座墊框架(2)的側梁部(8B)的內部而與側梁部(8B)連結,另一方面,連結托架(10)的第2臂部,插入座椅靠背框架(3)的側梁部(9B)的內部而與側梁部(9B)連結。
文檔編號B60N2/68GK101070057SQ20071009730
公開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5月12日
發(fā)明者澤田保 申請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滨州市| 武清区| 新安县| 锡林郭勒盟| 崇明县| 荣成市| 宁远县| 措勤县| 新巴尔虎右旗| 榆树市| 金昌市| 湾仔区| 阿图什市| 余庆县| 大悟县| 保定市| 荥阳市| 胶南市| 馆陶县| 乌苏市| 河池市| 鄯善县| 乌苏市| 鄢陵县| 搜索| 兴仁县| 九江市| 盐池县| 绥滨县| 大安市| 乌兰浩特市| 虹口区| 连城县| 龙海市| 宜君县| 卫辉市| 惠水县| 舒兰市| 乳源| 本溪|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