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納米硅薄膜及其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納米硅薄膜及其制備工藝,更特別的,是關于一種摻雜納米硅薄膜及其制備工藝。
納米硅薄膜是近十多年來隨著納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突起的一種人工功能半導體材料。納米硅薄膜(Nano-crystalline siliconfilms)在國外1986年首次報導,自1990年起,我們使用通常半導體工藝中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汽相沉積法(PECVD)法在嚴格控制工藝條件下在國內(nèi)首先制成,并于1992年公開報導,見中國專利CN-92114905;由于其結構上的新穎使納米硅薄膜具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物性,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其低維持性,如可見發(fā)光、量子輸運以及在其隧道結中觀測到的量子振蕩現(xiàn)象等。這些新穎的性能會使它在今后發(fā)展著的納米電子學領域中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技術是在大量半導體材料中使用人工摻染(如硅中摻入硼或磷)或改變結構組份(如某些三五族材料)的辦法達到控制其性能(電導率、導電類型、能帶結構等)的目的,從而滿足設計各種半導體器件的需要,雖然我們上述專利制出的納米硅薄膜已具有了較高的電導率(σrt=10-3~10-1Ω-1.cm-1),但對制作器件而言還嫌不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納米硅薄膜。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摻雜納米硅薄膜。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種摻雜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
本發(fā)明的這個以及其它目的將通過下列詳細說明和描述來進一步體現(xiàn)。
在本發(fā)明中,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制備,具有以下技術特征a、晶粒大小為d=(2~6)納米;b、晶態(tài)體積百分比Xc=(53±5)%;c、薄膜最高電導率為σrt=30Ω-1.cm-1,電導激活能ΔE=10-2ev;d、薄膜中電子遷移率為μ=(3~10)cm2/V.sec。
e、薄膜生長速率為rg=(100~150)納米/小時;f、摻雜納米硅薄膜具有量子輸運特征;g、電導率按下式表示 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還具有一定強度的可見發(fā)光(紅、黃)及較高的壓力靈敏第數(shù)(K~100)。
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包括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7~2.0)%;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硼烷(以生長P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B2H6/B2H6+H2=(0.4~1.0)%;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10-2~10-1;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2.5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6~1.0)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50~100)伏。
進一步的,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包括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8~1.5)%;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硼烷(以生長P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B2H6/B2H6+H2=(0.7~0.8)%;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2×10-2~5×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0.8)瓦/厘米2;
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70~100)伏。
更進一步的,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包括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1.2~2.0)%;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磷烷(以生長n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PH3/PH3+H2=(0.4~0.6)%;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10-2~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2.5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6~1.0)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50~100)伏。
較好的是,本發(fā)明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包括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8~1.5)%;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磷烷(以生長n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PH3/PH3+H2=(0.4~0.5)%;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2×10-2~5×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0.8)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70~100)伏。
用本發(fā)明的方法不僅使其電導率提高到幾十Ω-1.cm-1,還能控制其導電類型(n型或p型),已基本上能滿足研制納米硅器件的需要。
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制備的產(chǎn)品具有以下優(yōu)點1、溫度穩(wěn)定性極好,并可在高達-250℃溫度下正常工作;2、反向開關時間(恢復時間)tr≤2.0ns,已超過目前國內(nèi)外硅器件的現(xiàn)有水平;3、反向漏電流Ir為納安(nA)量級,具有超低噪音系數(shù);4、反向擊穿電壓為Vb≥60伏硬擊穿;5、結電容高于同類硅器件,結電容變化率大于10;6、在V=±4伏范圍,整流比r=104~106;7、整個器件制造工序可在400℃低于溫度范圍利用現(xiàn)有的半導體平面工藝完成。
如
圖1所示,對摻磷nc-Si∶H而言(圖1右半側),在摻雜濃度較低時(PH3/SiH4≈0.3%以上)電導率σrt上升很快,但是當進入高摻雜范圍(PH3/SiH4≈10%)其上升速度下降并趨于飽和。與之相應,電導激活能ΔE隨摻磷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相反,摻磷后最高電導率達σrt=30Ω-1.cm-1,圖1左半側為摻硼nc-Si∶H膜,當摻硼濃度很低時(B2H6/SiH4≤0.6%以下)其σrt值繼續(xù)下降到一個最低點(σrt=5.0×10-2Ω-1.cm-1相當于本征nc-Si∶H膜的電導率值),然后上升。這一現(xiàn)象完全類似于非晶硅a-Si∶H薄膜及微晶硅(μC-Si∶H)薄膜中的情況。說明本征及摻磷nc-Si∶H膜的導電類型為n型。當摻硼濃度B2H6/SiH4≥1.0%以上時nc-Si∶H膜轉變?yōu)镻型傳導其電導又陡然上升。摻硼納米硅薄膜的最高電導率略低于摻磷納米薄膜。
對于未經(jīng)摻雜的nc-Si∶H膜(本征型),前些年我們已研究過其熱退火性能,如圖2、3所示,圖2示出,nc-Si∶H膜中的氫含量CH值在-300℃以內(nèi)是穩(wěn)定的,當退火溫度高于300℃以上氫開始從膜中逸出,從而導致薄膜物性的變化。圖3為nc-Si∶H膜的電導率隨熱退火的變化并給出與圖2相似的結果。這說明納米硅薄膜在300℃以下溫度范圍其結構和物性沒有明顯變化,這一特征對研制納米硅器件有利。
圖4為一組摻磷的納米硅薄膜的Arrhenius曲線,它反映了薄膜電導率隨溫度的變化特征,指出隨著摻磷濃度的提高,曲線逐漸拉平,即摻磷納米硅薄膜的溫度穩(wěn)定趨于更好,這是納米器件溫度穩(wěn)定性極好的原因所在。
近來,我們使用上述摻磷、硼的納米硅薄膜制成了一些新器件并測量子其I-V、C-V及其溫度穩(wěn)定性。指出,在室溫上下±200℃溫度范圍,其I-V特性基本不變,尤其是反向特性,這在現(xiàn)有的半導體器件中是罕見的。圖5為對一只N/P型納米硅異質(zhì)結二極管在室溫以下溫度范圍(10~300K)的I-V曲線,尤其是反向幾乎無變化。圖6為對該類型二極管在室溫以上溫度范圍(300~450K)的I-V曲線,具有類似結果。
在本發(fā)明中,如非特指,所有的量、份均為重量體積單位,所用的設備為現(xiàn)有技術中公知的。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并不能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例1按下列工藝條件制備納米硅薄膜。
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8%;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硼烷(以生長P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B2H6/B2H6+H2=0.7%;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2×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1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1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75伏。;反應室極板間距d=2.5厘米。
制備出的產(chǎn)品晶粒大小為d=(2~6)納米,晶態(tài)體積百分比Xc=(53±5)%,薄膜電導率為σrt=30Ω-1.cm-1。納米硅薄膜還具有一定強度的可見發(fā)光(紅、黃)及較高的壓力靈敏系數(shù)100。
例2按下列工藝條件制備納米硅薄膜。
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1.5%;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磷烷(以生長n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PH3/PH3+H2=0.5%;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5×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0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1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5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100伏。
反應室極板間距d=3.5厘米。
制備出的產(chǎn)品晶粒大小為d=(2~6)納米,晶態(tài)體積百分比Xc=(53±5)%,薄膜電導率為σrt=30Ω-1.cm-1。納米硅薄膜還具有一定強度的可見發(fā)光(紅、黃)及較高的壓力靈敏系數(shù)100。
權利要求
1.一種納米硅薄膜,其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制備,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技術特征a、晶粒大小為d=(2~6)納米;b、晶態(tài)體積百分比Xc=(53±5)%;c、薄膜最高電導率為σrt=30Ω-1.cm-1,電導激活能ΔE=10-2ev;d、薄膜中電子遷移率為μ=(3~10)cm2/V.sec。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米硅薄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以下特征e、薄膜生長速率為rg=(100~150)納米/小時;f、摻雜納米硅薄膜具有量子輸運特征;g、電導率按下式表示
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納米硅薄膜,其特征在于納米硅薄膜還具有一定強度的可見發(fā)光(紅、黃)及較高的壓力靈敏第數(shù)(K~100)。
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7~2.0)%;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硼烷(以生長P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B2H6/B2H6+H2=(0.4~1.0)%;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10-2~10-1;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2.5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6~1.0)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50~100)伏。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8~1.5)%;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硼烷(以生長P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B2H6/B2H6+H2=(0.7~0.8)%;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2×10-2~5×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0.8)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70~100)伏。
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1.2~2.0)%;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磷烷(以生長n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PH3/PH3+H2=(0.4~0.6)%;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10-2~10-1;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2.5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6~1.0)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50~100)伏。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納米硅薄膜的制備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納米硅薄膜,反應氣體包括以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反應氣和摻雜氣體,其中高純氫氣稀釋的硅烷,其硅烷氫氣稀釋比C=SiH4/(SiH4+H2)=(0.8~1.5)%;采用摻雜氣體源為磷烷(以生長n型納米硅)其氣體稀釋比為C”=PH3/PH3+H2=(0.4~0.5)%;薄膜生長時的摻雜氣體比值r=R/SiH4=2×10-2~5×10-2;薄膜生長時的襯底溫度Ts=(250±30)℃;薄膜生長時反應氣體壓力P=1.2乇;薄膜生長時射頻(r.f)功率W=(0.7~0.8)瓦/厘米2;薄膜生長時直流負偏壓Vb=-(70~100)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納米硅薄膜,其采用等離子化學汽相沉積法,在PECVD設備中生長制備,產(chǎn)品的晶粒大小為d=(2~6)納米,晶態(tài)體積百分比Xc=(53±5)%,薄膜最高電導率為σ
文檔編號C23C16/24GK1290769SQ0012985
公開日2001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何宇亮, 劉明 申請人:何宇亮, 李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