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更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例 如后組合燈的車輛照明裝置的改進。
背景技術:
通常,在例如后組合燈或高位剎車燈的車輛的照明裝置中,光源的 光線經(jīng)由外透鏡(設計燈蓋)對外發(fā)射以取得期望的光發(fā)射。例如如圖
15 (a)所示,燈1102設置在外透鏡1101的內(nèi)側并且反光鏡1103設置 在燈1102的周圍(例如參見JP-A-2005-123092 )。在這種結構中,燈1102 的光線直接前進或者經(jīng)由反光鏡1103朝前前進并且經(jīng)由外透鏡1101向 外發(fā)射。
在上述的常規(guī)的照明裝置中,考慮到防水結構,外透鏡1101需要 連接到殼體1104。通常將外透鏡的邊緣部分1105 (焊接邊緣)焊接到 殼體。當從前表面觀察具有這種結構的照明裝置時(圖15 (b)),邊緣 部分(焊接邊緣)1105變白從而降低了設計特性。此外,當照明裝置發(fā) 光時,作為焊接部分的邊緣部分不會發(fā)射光線,這導致了設計特性的下 降。
另外,通常地,對于在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中的燈單元的發(fā)熱實行 下面描述的對策。例如,JP-A-2005-122945公開一種結構,將從相對于 殼體的空間引入的外部空氣直接引導到LED燈用以對LED燈進行冷 卻。此外,JP-A,2003-5121公開了一種結構,由于殼體內(nèi)部和外部的空 氣的溫差產(chǎn)生的自然對流用于自然地給殼體通風并對其冷卻。
已經(jīng)采用了一種具有與轉向燈一體形成的尾燈/剎車燈的后組合 燈。通常,使用尾燈/剎車燈的頻率很高。與之相比,轉向燈的使用頻 率較低。由于產(chǎn)生熱量的數(shù)量是根據(jù)使用頻率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在 后組合燈的殼體中的產(chǎn)生熱量的數(shù)量分布產(chǎn)生了偏差。當提供了考慮到 這種偏差的冷卻結構時,冷卻效率的提高是能夠預期的。然而,沒有對 這種冷卻結構進行專門的研究。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具有下述的結構。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 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導光構件,其包括,配置在后表面?zhèn)?br>
的將光源的光線引入并且最終從前表面?zhèn)劝l(fā)射光線的光引入部分,比導光 構件的邊緣部分厚的靠近光引入部分的部分,沿朝向與光引入部分遠離的 方向在后表面?zhèn)戎幸赃B續(xù)的方式交替地形成的多個反射部分和連接部分,
的前表面的方向的光線;以及殼體,其連接到位于導光構件的后表面的邊 緣部分與光引入部分之間的位置并且附連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纫匀葜?光源。
在上述結構中,在光源的光線被引入到導光構件后,在導光構件的 后表面上形成的通過連接部分連接的多個反射部分將光線反射。因而, 由此產(chǎn)生的光線從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發(fā)射出。如上所述,利用導光構件
構件的邊緣部分。因而,從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的邊緣部分也能夠得到光 發(fā)射。
另一方面,殼體連接到導光構件的位置位于導光構件的后表面的邊 緣部分與光引入部分之間。因而,殼體的連接部分很難從視覺上辨認出。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雖然結構簡單但是能夠取得具有高 設計特性的照明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下述的后組合燈。即,本發(fā) 明提供的后組合燈包括將第一燈的光線發(fā)射的尾燈/剎車燈部分;轉 向燈部分,其發(fā)射第二燈的光線并且配置在尾燈/剎車燈部分的下部; 以及容置第一燈和第二燈的殼體;其中,尾燈/剎車燈部分與轉向燈部 分在殼體內(nèi)連通,并且殼體具有在第一燈的附近的第一通風孔和在第二 燈附近的笫二通風孔。
在本發(fā)明的后組合燈中,笫一通風孔用作排出孔并且笫二通風孔用 作進氣孔。即,在殼體中產(chǎn)生從第二通風孔至第一通風孔的空氣流動。 因而冷卻了第一燈和第二燈。此處,使用頻率高的尾燈/剎車燈部分設
置在上部,從而通過尾燈/剎車燈部分加熱的空氣從第一燈附近的第一 通風孔快速地排出到外部。因而,殼體不會充滿熱量并且通過外部空氣 有效地進行冷卻。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由于考慮到燈的使用 頻率,所以盡管結構簡單卻能夠進行有效地冷卻操作。
圖l是用于解釋形成反射部分的表面的角度示意圖。
圖2是機動車輛的尾部部分的立體圖,其上安裝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 施方式的后組合燈1。
圖3是后組合燈1的平面圖。
圖4是沿圖3中的線A-A獲得的截面圖。
圖5是用于解釋通過透鏡的前表面31a與第一光引入表面32所形 成的角度的示意圖。
圖6是用于解釋形成反射部分的表面的角度示意圖。
圖7是機動車輛尾部部分的立體圖,其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的后組合燈201。
圖8是后組合燈201的平面圖。
圖9是沿圖8中的線A-A獲得的截面圖。
圖10是用于示意性地解釋當尾燈/剎車燈部分210發(fā)射光線時的狀 態(tài)的平面圖。
圖11是用于解釋通過透鏡的前表面231a與第一光引入表面232所 形成的角度的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截面圖,所示的透鏡230包括作為 傾斜表面的第 一引入部分232a。
圖13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后組合燈300的主視圖。
圖14是沿圖14中的線B-B獲得的截面圖。
圖15是通常的后組合燈的結構示例,圖15 (a)是截面圖以及圖 15 (b)是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發(fā)明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中,光源的引入到導光構件的光線
前表面的方向的光線。因而最后,光線從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發(fā)射出。如 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用作光發(fā)射表面,即照明裝置 的外表面。也就是說,當從外部觀察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時,能夠直接地 觀察到導光構件的光發(fā)射表面(不通過蓋)。
在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刃纬捎泄庖氩糠帧9庖氩糠峙c下述的光 源相對。光引入部分的形式不是特別限定的,然而光引入部分的位置、 構造以及角度設定為使得引入的光線有效地到達下述的反射部分??紤] 到光引入的效率,光源的光線入射的表面(光引入表面)優(yōu)選地是光滑 的??梢蕴峁┒鄠€光引入部分。例如,提供數(shù)目與待使用的光源的數(shù)目 相同的光引入部分。也可以形成使多個光源的光線經(jīng)由一個光引入部分 引入的結構。
可以配置具有凹進形式的光引入部分以便包封光源。這樣的光引入 部分對于提高光源的光引入效率是有效的。此外,釆用這種形式的光引 入部分4吏得光源(或其一部分)能夠容納在導光構件中。因而照明裝置 能夠制造得非常緊湊。當使用橫向地輸出光線(作為具體示例,橫向發(fā)
射類型LED燈)的光源時,通常使用這種形式的光引入部分。
在導光構件中,靠近光引入部分的部分形成得比導光構件的邊緣部 分厚。例如,靠近光引入部分的厚度(在前表面與后表面之間的距離) 是導光構件的邊緣部分(其中從導光構件的外邊緣起的距離小于導光構 件的高度的5 %的部分被稱作邊緣部分)的厚度的2.5倍至25倍。更具 體地,將靠近光引入部分的部分形成為以具有最大的厚度并且將厚度設 定為例如15 mm至50 mm,并且優(yōu)選地為25 mm至40 mm。另一方面, 將導光構件的邊緣部分的平均厚度設定為例如3 mm至20 mm,并且優(yōu) 選地為5 mm至10 mm。以這樣一種方式,使用厚的導光構件有效地防 止了通過導光,件從外部觀,到光源或者殼,的連接部分此:卜,取得
在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戎校斯庖氩糠种膺€形成了反射部 分。例如,形成多個反射部分,它們通過在其間插入的連接部分而連續(xù)
的。在這種情況下,反射部分和連接部分交替地形成。導光構件的后表 面?zhèn)刃纬蔀樘菁壍男螤?換句話說,形成多個階梯)以取得這種結構的 導光構件。
優(yōu)選地,反射部分和連接部分是從光引入部分形成至導光構件的外 邊緣。即,形成位于最外側的反射部分的邊緣用以與導光構件的外邊緣 接觸。根據(jù)這種結構,即使在導光構件的邊緣部分,由于朝向導光構件 的前表面方向的光線通過反射部分的作用產(chǎn)生,所以光線也能夠以足夠 的亮度從導光構件的前表面容易地發(fā)射到邊緣(外圍)。
為了減小從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發(fā)射的光線在亮度上的不均勻性,導 光構件的形式優(yōu)選地設置成,使得當在與光引入部分逐漸分離的區(qū)域中 時導光構件的前表面與后表面之間的距離是連續(xù)地或階梯式地減小的。 根據(jù)這個設計,在遠離光源的區(qū)域中提高了光線的射出效率,從而獲得 來自導光構件的前表面?zhèn)鹊牧炼染鶆虻墓獍l(fā)射。具體地講,例如,導光
為梯級的形狀。
從光引入部分引入的光線中到達反射部分的光線通過在反射部分 中的界面反射并且轉變成朝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的方向的光線。以這樣一 種方式,通過利用后表面的一部分形成的反射部分產(chǎn)生朝導光構件的前 表面的方向的光線。規(guī)定各反射部分的表面的形狀或角度能夠通過考慮 反射光線的前進方向或者照明裝置的光分布特性而任意地設定。如圖1 所示,假設通過用于規(guī)定反射部分的表面(反射表面)和用于規(guī)定光引
入部分的表面(光引入表面)形成的角度是e,通過導光構件的前表面 (設計表面)和光引入表面形成的角度是ei,光線在光引入表面上的入 射角是e2,并且導光構件的折射率是n,則建立起下述的關系方程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5</formula>為了容易地產(chǎn)生全反射,第一光引入表面32優(yōu)選為光滑的。當?shù)?一光引入表面32是光滑的時,從第一LED單元40發(fā)出的光線能夠有 效地進入到透鏡30并且能夠設定進入的光線的前進方向。以這樣一種 方式,考慮到光線使用效率和光分布控制,第一光引入表面32優(yōu)選地 是光滑的。
在此實施方式l中,由于第一光引入表面32是平面,實現(xiàn)了進入 到透鏡30中的光線的良好分布。第一光引入表面32的構造并不限制于 平面,第一光引入表面32能夠通過例如任意的曲面形成。此外,第一 光引入表面32可以通過結合不同構造的表面來形成。
在剎車燈顯示中,進行的照明操作與尾燈顯示的照明操作相同,除 了第一 LED單元40以高亮度發(fā)光,并且因此取得高亮度的發(fā)射光。
當進行轉向信號顯示時,第二 LED單元45根據(jù)來自車輛側的輸入 信號發(fā)光以經(jīng)由配置在透鏡下部的第二光引入部分36將琥珀顏色的光 線引入到透鏡的下部。與尾燈顯示的情況一樣,引入光線通過第二反射 部分37轉變成朝前表面31b方向的光線,使得透鏡的下部的前表面31b 發(fā)射光線以進行轉向信號顯示。因而如尾燈/剎車燈部分10—樣,由于 朝前表面31b方向的光線通過連續(xù)到邊緣部分的多個反射部分37產(chǎn)生, 透鏡的下部的前表面31b發(fā)射的光線遍及包括邊緣部分的整個部分。此 外,從透鏡31b的前表面發(fā)射的光線的亮度通過在遠離第二LED單元 45的區(qū)域的光線使用效率的增加而變得一致。
如上所述,在組合燈1的每次發(fā)光顯示過程中,發(fā)射的光線遍及關 于發(fā)光顯示部分的整個部分。因而能夠實現(xiàn)具有極好設計特性和可視性 的顯示。
在后組合燈1中,對于殼體50的焊接部分不是設定在透鏡30的外 邊緣部分,而是設定在充分位于透鏡30的外邊緣內(nèi)部的具有較大厚度 的位置。此外,由于肋形突出部分35和39在它們的端部部分處被配置 并焊接到殼體50,從透鏡的前表面?zhèn)确浅ky從視覺上辨認出焊接部分。 因而能夠得到具有高設計特性的組合燈。此外,由于使用肋形突出部分 連接殼體,所以能夠容易地并確定地將殼體50連接到透鏡。除此之外, 容易地確保了用于容納光源(第一 LED單元40和第二 LED單元45 ) 的空間。
由于配置有肋形突出部分35和39的位置設定為連接部分(第一連 接部分34和第二連接部分38),所述連接部分作為與朝透鏡的前表面 31方向的光線產(chǎn)生無關的區(qū)域,所以抑制了亮度的下降并且抑制了產(chǎn)生 亮度不均勻性。
本發(fā)明能應用到多種車輛(轎車、公共汽車、卡車等)的照明裝置。 具體地講,本發(fā)明適用于后組合燈、尾燈、剎車燈、高位剎車燈等。
現(xiàn)在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后組合燈的部件。后組合燈包括尾燈/剎 車燈部分以及轉向燈部分。尾燈/剎車燈部分包括作為光源的第一燈。 雖然第一燈的種類不是特別限定的,但是優(yōu)選為LED燈,因為LED燈 具有結構緊湊、抗振動和抗機械沖擊的優(yōu)點。LED燈的類型不是特別 限定的并且可以使用例如炮彈式、貼片式(SMD)等多種類型。第一燈可以形成有多個LED燈。
另一方面,轉向燈部分配置在尾燈/剎車燈部分的下面。轉向燈部 分具有作為光源的第二燈。與第一燈相同,第二燈優(yōu)選為LED燈。此 外,第二燈可以形成有多個LED燈。
殼體容置第一燈和第二燈。在殼體中,尾燈/剎車燈部分與轉向燈 部分連通。殼體的材料不是特殊限定的并且通過考慮可塑性、抗沖擊性、 抗大氣腐蝕性能等來確定。例如可以采用ABS樹脂、聚丙烯(PP)樹 脂等。殼體包括在第一燈附近的第一通風孔。"第一通風孔配置在第一 燈的附近"意指第一通風孔的中心存在于半徑為10mm的圓形區(qū)域中、 優(yōu)選為在半徑為5mm的圓形區(qū)域中的狀態(tài),所述圓形區(qū)域的中心設定 為具有在第 一燈的中心與殼體之間的最短距離位置。第 一通風孔的構造 不是特別限定的??梢圆捎锚M槽形式、圓形形式、橢圓形形式等。第一 通風孑L的形式可以具有例如8 mm至10 mm 的寬度和8 mm至10 mm 的長度,優(yōu)選地具有3 mm至5 mm的寬度和8 mm至10 mm的長度。 可以使用多個孔作為第一通風孔。當使用多個燈用于第一燈時,可以為 一個燈配置一個第一通風孔。應當理解,可以配置一個第一通風孔用于 多個燈。
殼體具有在第二燈附近的第二通風孔。"第二通風孔配置在第二燈 的附近"意指第二通風孔的中心存在于15 mm半徑的圓形區(qū)域中、優(yōu) 選為在具有8mm的半徑的圓形區(qū)域中的狀態(tài),其中將具有在第二燈的 中心與殼體之間的最短距離的位置設定為中心。第二通風孔的構造不是
特別限定的。可以采用圓形形式、橢圓形形式、狹槽形式等。例如第二 通風孔的開口部分可以具有8 mm至15 mm直徑的圓形形式,優(yōu)選地 具有8 mm至10 mm的直徑的圓形形式。當使用多個燈用于第二燈時, 可以為一個燈配置一個第二通風孔。應當理解,可以配置一個第二通風 孔用于多個燈。
可以對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施加防水處理。對于防水處理,可 以使用已知的例如帶有透氣防水膜的涂層或者防水網(wǎng)的防水處理。第一 通風孔或者第二通風孔可以同時用作用于配線的孔。以這樣一種方式, 用于配線的孔不應該分開配置。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在尾燈/剎車燈部分中,配置透鏡用
于經(jīng)由配置在下端的第一光引入部分將第一燈的光線引入并且從笫一 表面發(fā)射光線。隨著透鏡逐漸遠離下端,透鏡的厚度連續(xù)地或者階梯狀 地減小。因而,由于在遠離第一燈的區(qū)域中光線的射出效率是增加的, 從而防止了在前表面發(fā)射光線產(chǎn)生亮度不均勻性。此外,在透鏡的后表 面?zhèn)?,多個反射部分和連接部分連續(xù)地并交替地朝遠離下端的方向形 成。此處,反射部分在它們的界面反射到達的引入光線以產(chǎn)生朝透鏡前 表面的方向的光線。在這種結構中,第一燈的光線被引入到透鏡,并且 然后通過經(jīng)由連接部分連續(xù)的多個反射部分進行反射。因而,產(chǎn)生的光 線從透鏡的前表面發(fā)射。以這樣一種方式,由于利用了透鏡的光引入作 用和通過多個反射部分的反射作用,光線傳播到透鏡的邊緣部分。因此, 從透鏡的邊緣部分也能夠得到光發(fā)射。在透鏡后表面上的反射部分通過 對透鏡的后表面施加反光處理來形成。例如可以使用金屬材料(鋁、銀、 鉻等)的沉積、電鍍、噴鍍處理或者使用金屬膜的粘貼處理作為反光處 理。否則,可以進行粗糙表面處理或者形成規(guī)定花紋的溝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當從外部觀察后組合燈時,直接看到(不 配置蓋的情況)透鏡的前表面(光發(fā)射表面)。此外,形成在后表面上 的反射部分可以通過透鏡的前表面看到。因此,反射部分構成了形成本 發(fā)明的后組合燈的設計的重要因素。因而,給予反射部分以高設計特性 從而能夠提高后組合燈的設計特性。例如,在透鏡的后表面以規(guī)定的花 紋連續(xù)地形成凹進部分。當將如上所述的反光處理施加到這樣的后表面 時,便形成了具有連續(xù)凹進部分的反射部分。以這樣一種方式,由于光 反射部分的構造依賴于透鏡的后表面的構造,所以能夠容易地形成期望
構造的反射部分。如圖6所示,假設通過用于規(guī)定反射部分的表面(反
射表面)和用于規(guī)定光引入部分的表面(光引入表面)形成的角度是e, 通過導光構件的前表面(設計表面)和光引入表面形成的角度是ei,光
線在光引入表面上的引入角是02,并且導光構件的折射率是n,則建立
起下述的關系方程式。
[方程式3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8</formula>
根據(jù)此關系方程式,能夠設計規(guī)定各反射部分的表面的角度。 在透鏡中,作為光引入部分的下端的厚度例如是15 mm至50 mm
的范圍,優(yōu)選為25 mm至40 mm的范圍。當厚度過小時,恐怕會降低 光引入效率或者產(chǎn)生對于光引入作用的影響。然而,當厚度過大時,透 鏡的厚度增加到期望水平或者更高將引起重量的增加或者生產(chǎn)成本的 增加。另一方面,上端(對于下端的相對側)的厚度例如是3mm至20 mm的范圍,優(yōu)選為5mm至10mm的范圍。使用厚的透鏡有效地防止 了通過透鏡從外部觀察到第一燈。此外,由于透鏡的厚度4艮大,當從前 表面?zhèn)扔^察透鏡時,呈現(xiàn)給觀察者的是具有極好的設計特性的三維和水 晶的獨特視覺效果。
具有大厚度的透鏡與具有小的厚度的透鏡相比,透鏡的形狀更容易 通過由于溫度的改變產(chǎn)生的膨脹/收縮來改變。當透鏡的形狀改變時, 可能會引起形成在透鏡的后表面?zhèn)壬系姆瓷洳糠值拿撀?。然而,在本發(fā) 明的后組合燈中,由于裝置的整個部分是充分冷卻的,所以抑制了透鏡 的熱膨脹/收縮以防止反射部分的脫落。
第一燈在其后表面?zhèn)葍?yōu)選地配置有肋形散熱片的散熱器。在這種情 況下,第一燈優(yōu)選地設置成使得第一燈的光發(fā)射側與透鏡的下表面相 對,并且優(yōu)選地形成為使得散熱器的散熱片平行于透鏡的前后方向。以 這樣一種方式,由于通過第一燈加熱的空氣傾向于朝著設置有第 一燈的 區(qū)域的后方移動并且空氣平穩(wěn)地從第一通風孔排出,所以提高了裝置整 個部分的冷卻效果。
另一方面,當將第一燈設置在透鏡的后表面?zhèn)仁沟玫谝粺舻墓獍l(fā)射 側與透鏡的后表面?zhèn)认鄬r,殼體的第一通風孔優(yōu)選地配置在第一燈的 附近并在第一燈的上部中,并且散熱器的散熱片優(yōu)選地平行于透鏡的上 下方向。以這樣一種方式,散熱器的散熱片用作導向裝置,所述導向裝 置用于將從第二通風孔進入的外部空氣朝向位于上部的第 一通風孔供 應。因而空氣平穩(wěn)地從第一通風孔排出到外部,從而增強了裝置整個部 分的冷卻效果。
透鏡中可以包括光散射介質(zhì)。因而,促進了透鏡中的光的漫射以從 透鏡的前表面發(fā)射具有良好的亮度平衡的光線。可以采用具有規(guī)定顆粒 直徑的玻璃、例如鋁的金屬、具有折射率與透鏡的折射率不同的樹脂、 硅石等作為光散射介質(zhì)。
現(xiàn)在將在下面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2)
圖7是示出了配置有本發(fā)明實施方式2的后組合燈201的機動車輛 的尾部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后組合燈201的主視圖。圖9是沿圖8中 的線A-A獲得的截面圖。后組合燈201包括用于進行尾燈顯示和剎車燈 顯示的尾燈/剎車燈部分210以及用于進行轉向信號顯示的轉向燈部分 220。
如圖9所示,后組合燈201粗略地分成并包括透鏡230、兩種LED 單元(第一燈240和第二燈245 )以及殼體250。在后組合燈201中, 外部是利用從透鏡230的前表面231發(fā)射的光線直接照射的。即,透鏡 230的前表面231是后組合燈201的設計表面。因而,取得了三維和水 晶的特殊視覺效果。 '
殼體250是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包括笫一通風孔251、第二通風孔 252、第一燈204的安裝部分253以及第二燈245的安裝部分254。通過 利用加熱板將殼體250的邊緣部分焊接到透鏡230的后表面?zhèn)鹊倪吘壊?分,殼體250附連到透鏡230的后表面。因而,在設置有第一燈240和 第二燈245的區(qū)域彼此連通狀態(tài)下,第一燈240和第二燈245容置在透 鏡230與殼體250之間.第一通風孔251配置在設置有第一燈240的區(qū) 域的后面位置。第一通風孔251的形式是具有3 mm寬度和8 mm長度 的狹槽形式。第一通風孔形成在設置有三個第一燈240的區(qū)域上。在第 二燈245附近的殼體250中配置有第二通風孔252。配線256經(jīng)由第二 通風孔252連接到用于第一燈240的基座和用于第二燈245的基座。
笫一燈240配置有具有肋形散熱片的散熱器243。散熱器243是由 鋁制成并且附連到第一燈240的后表面。使散熱器243的散熱片平行于 透鏡230的前后方向(圖9中紙面的橫向方向)。
透鏡230是由折射率大約為1.5的丙烯酸樹脂制成。最厚部分的厚 度(在前表面與后表面之間的距離)大約是35 mm。如上所述,透鏡 230上部用作尾燈/剎車燈部分210的透鏡并且下部用作轉向燈部分220 的透鏡。即,透鏡230具有一體形成的兩種透鏡。透鏡230的前表面231 是在其整個部分上輕微彎曲的凸面。凸面的曲率半徑是400 mm至600 mm。另一方面,在透鏡230的后表面?zhèn)?,下面將詳細描述,上部和?部之間的構造是不同的。
透鏡的材料不是特別限定的并且能夠使用由折射率大約為1.4至 1.8的光導材料制成的透鏡。具體地講,可以采用聚碳酸酯樹脂、環(huán)氧 樹脂、玻璃等以及在此實施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樹脂。
如圖9所示,透鏡230的上部的下表面232分為位于后表面?zhèn)鹊牡?一光引入部分232a和位于前表面?zhèn)鹊姆枪庖氩糠?32b,通過把下表 面232的大致中心部分當作分界線。第 一燈240與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 相對。以這樣一種方式,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與前表面231隔開,從 而能夠適當?shù)卣{(diào)節(jié)透鏡230的厚度。即,提高了設計透鏡230的自由度。 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形成為光滑表面以提高光引入效率。在此實施方 式中,三個第一燈240以等間隔的方式沿著縱向方向(在圖9中與紙面 垂直的方向)設置。第一燈240是如下的LED單元,其中結合有發(fā)射 紅色光線的LED燈241以通過配置在LED燈141上面的透鏡242的作 用而發(fā)出平行光線。
透鏡230的上部的后表面?zhèn)葟目拷谝还庖氩糠?32a的部分至 上部形成規(guī)則的梯級形狀。因而,第一反射部分233和第一連接部分234 交替地連續(xù)。透鏡230的部分用作上述的反射部分,從而實現(xiàn)了筒單并 緊湊的結構。
第 一反射部分233是用于通過界面反射從第一燈240發(fā)出的光線的 以產(chǎn)生朝前表面231的方向的光線的區(qū)域并且形成相對于第一光引入部 分232a傾斜規(guī)定角度的凸出的曲面(反射面)。在截面中,通過凸出的 曲面與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形成的角度(圖9中的a)是大約40°至大 約50°。
第一連接部分234的表面在其截面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光引入部分 232a并且與第一反射部分233不同其不會產(chǎn)生朝前表面231方向的正反 射行為。
第一反射部分233的構造和角度是通過考慮尾燈/剎車燈部分210 的光分布特性來設定。將所有的第一反射部分233設置成受到從第一燈 240發(fā)出的光線的照射。所有的第一反射部分233的構造和角度不是必 須相同的。上述內(nèi)容也適用于第一連接部分234。
如上所述,后表面?zhèn)刃纬蔀樘菁壭螤睢R蚨?,在透鏡230的上部中, 靠近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部分是最厚的(大約35mm)。逐漸遠離第
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部分規(guī)則地變薄。透鏡230的上部的高度大約是 50 mm。
在透鏡230的下部的后表面?zhèn)戎校P于第二燈245的光引入部分(第 二光引入部分236)形成在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第二光引入部分236 是凹進部分以包封在其中的第二燈245的光輸出部分。形成第二光引入 部分236的凹進部分的表面是光滑的。因而提高了光引入效率。在此實 施方式2中,三個第二燈245沿著透鏡230的橫向方向(在圖9中關于 紙面垂直的方向)以相等間隔設置。因而,第二光引入部分236也是以 相等間隔形成在三個位置。第二燈245通過配置在琥珀色的LED燈246 上面的透鏡247的作用而產(chǎn)生橫向方向(360。全方向)的光線。
透鏡230的下部的后表面?zhèn)仁菑奈挥谥行牡牡诙庖氩糠?36朝 向邊緣以規(guī)則的梯級形狀形成。因而,第二反射部分237和第二連接部 分238交替地連續(xù)。第二反射部分237是用于通過界面反射從第二燈245 發(fā)出的光線以產(chǎn)生朝前表面231方向的光線的區(qū)域,并且形成有相對于 第二燈245的中心軸線成大約30。至50。角(圖9中的p)的表面。
第二連接部分238形成有相對于第二燈245的中心軸線成大約卯° 角的表面并且與第二反射部分237不同其不會朝前表面231的方向產(chǎn)生 正反射行為。
第二反射部分237的構造和角度通過考慮轉向燈部分220的光分布 特性來設定。所有的第二反射部分237的構造和角度不必是固定的。上 述內(nèi)容也適用于第二連接部分238。
如上所述,后表面?zhèn)刃纬蔀樘菁壭螤?。因而在透鏡230的下部中, 靠近第二光引入部分236的部分是最厚的(大約30mm)。逐漸遠離第 二光引入部分36的部分規(guī)則地變薄。透鏡230的下部的高度大約是35 mm。
光反射過程適用于除了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第二光引入部分236 以及對于殼體250的連接部分之外的透鏡的后表面?zhèn)?。具體地講,反射 層260通過鋁材料的沉積過程而形成,形成反射層260從而提高了笫一 反射部分233和第二反射部分237的反射效率并且還使反射光線的前進 方向一致。此外,當從透鏡230的前表面?zhèn)扔^察時,可以從視覺上辨認 出產(chǎn)生金屬質(zhì)地的反射層260。
在透鏡230的上部和下部的邊界部分中,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沿 著透鏡230的橫向方向(在圖9中相對于紙面的垂直方向)(見圖7和 圖9)連續(xù)地形成。在后組合燈201中,該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用作 光線的屏障以防止光線從尾燈/剎車燈部分210泄漏到轉向燈部分220 并且防止光線沿相反方向的泄漏。
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通過激光加工形成并且具有包括在透鏡230 的垂直方向上層疊的二層至八層的多層結構。每個層是由細裂縫的集合 而構成。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的厚度(垂直長度)是大約5 mm。如 圖9所示,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形成于靠近透鏡230的表面的部分。 具體地講,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形成為在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與透 鏡的前表面231之間的距離為3 mm并且在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與透 鏡的后表面之間距離也為3 mm。以這樣一種方式,配置廣泛地覆蓋了 邊界部分的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以抑制光線泄漏到最小量。
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在透鏡230的上部中,平面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 域216形成在從前表面觀察的右側邊緣部分。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域216通過 激光加工形成并且由細裂縫的集合而構成。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域216包括具 有與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不同形式的一層的結構并且其厚度(橫向長 度)大約為1 mm。
現(xiàn)在將在下面描述在后組合燈201中的冷卻機構。在后組合燈201 中,第一通風孔251用作排出孔并且第二通風孔252用作進氣孔。即, 在殼體250中產(chǎn)生從第二通風孔252至第一通風孔251的空氣流動。因 而冷卻了第一燈240和第二燈245。此處,由于^f吏用頻率高的尾燈/剎車 燈部分210設置在上部,所以通過尾燈/剎車燈部分210的第一燈240 加熱的空氣從第 一燈240附近的第 一通風孔251快速地排出到外部。同 時,從第二通風孔252引入外部空氣。因此,殼體250不會充滿熱量從 而能夠有效地冷卻裝置的整個部分。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組合燈201, 由于考慮到彼此使用頻率不同的燈在殼體中的配置,所以盡管結構筒單 卻能夠進行有效地冷卻操作。此外,使第一燈240的散熱器243的散熱 片平行于透鏡230的前后方向(在圖9中相對于紙面的橫向方向)。因 而,在尾燈/剎車燈部分210中,由于通過第一燈240加熱的空氣傾向 于朝著設置有第一燈240的區(qū)域的后方移動并且空氣平穩(wěn)地從第一通風 孔251排出,所以裝置的整個部分被有效地冷卻。如上所述,由于裝置
是全部冷卻的,抑制了透鏡230的熱膨脹/收縮以防止反射層233脫落。
現(xiàn)在,將描述后組合燈201的照明操作。起初,當進行尾燈顯示時, 第一燈240根據(jù)來自車輛側的輸入信號以低亮度發(fā)光。從第一燈240發(fā) 射的平行光線通過第一光引入部分232被引入到透鏡230的上部。引入 的光線到達第一反射部分233以在第一反射部分233受到反射作用并且 轉變成朝前表面231的方向的光線。因而產(chǎn)生的光線從透鏡230上部的 前表面(圖9中,通過附圖標記231a指出的區(qū)域)發(fā)射。
在圖10中示意性地示出在發(fā)射光線過程中的尾燈/剎車燈部分210 的狀態(tài)。如從附圖中可以看出,見到的發(fā)射光線的區(qū)域(第一反射部分 233)與見到的不發(fā)射光線的區(qū)域(第一連接部分234)交替地出現(xiàn)。在 每個第一反射部分233中,能夠辨認出第一燈240的鏡像240a。形成凸 面的第一反射部分233能夠用作凸面鏡以反射較寬的范圍。因而,第一 燈240的整個鏡像可以在每個第一反射部分233中看到。即,所有的第 一反射部分233反射第一燈240的完整鏡像以提高設計特性。
從圖10中可以看出,雖然第一反射部分233分別在垂直方向上偏 移了對應于一個反射部分233 —半長度的距離,但是第一反射部分233 在橫向方向上是連續(xù)的。利用這種構造,能夠減少透鏡后表面?zhèn)鹊碾A梯, 從而能夠容易地模制透鏡。
此處,由于使用厚的透鏡230,朝前表面231a方向的光線通過利 用第一連接部分234連續(xù)的多個第一反射部分233產(chǎn)生,在透鏡230的 上部的前表面231a發(fā)射的光線遍及整個部分。
到達位于遠離第一燈240的位置的第一反射部分233的光通量小于 到達位于靠近第 一燈240的位置的第 一反射部分233的光通量。然而, 從上面的描述能夠理解,位于遠離第一燈240的位置的第一反射部分 233相距前表面231a的距離很短。因而,此處產(chǎn)生的反射光線有效地從 前表面231a發(fā)射。以這樣一種方式,由于相距第一燈240的距離而導 致的光通量的減少能夠通過光線利用率的增加而得到補償,使得從前表 面231a發(fā)射的光線的亮度一致。此外,由于所有的反射部分233是由 從第一燈240發(fā)出的光線照射,所以發(fā)射的光線的亮度是一致的。
引入到透鏡230上部的光線的一部分前進到透鏡230的下部。在后 組合燈201中,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用作光線的屏障。即,指向透鏡
230下部的光線通過光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被中斷。因而,光線被切斷 并防止其泄漏到轉向燈部分220。即,光發(fā)射區(qū)域和非光發(fā)射區(qū)域的邊 界變得清楚以取得具有極好設計特性和可視性的發(fā)射光線的顯示。如上 所述,光發(fā)射和散射區(qū)域215具有多層結構從而實現(xiàn)了良好的光線切斷 效果。
另 一方面,引入到透鏡230上部的光線的一部分到達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 域216并且在此處進行不規(guī)則反射。因而,當斜向或者橫向觀察后組合 燈201時,能夠觀察到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域216反射(即,平面光反射)的 光線。以這樣一種方式,取得了大角度可視性的發(fā)射光線的顯示。不規(guī) 則反射區(qū)域216是薄的并且形成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域的位置設定在透鏡230 的上部的邊緣部分。因而,當從前表面觀察時防止不規(guī)則反射區(qū)域216 突顯,并且同時減小對于光引入操作的影響。
在尾燈/剎車燈部分210中,使用了如上所述的非常厚的透鏡230, 并且第一燈240不設置在透鏡的上部的后表面?zhèn)?第一燈240設置在透 鏡下端側)。因而,透鏡230設計為使得從前表面231入射的外部光線 中的直接前進到第 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光線在第 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 界面上全部被反射以防止通過透鏡230從外部直接觀察到第一燈240。 即,當從圖9中的位置a或者位置b觀察透鏡時,由于透鏡的前表面 231a的全反射或者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全反射而無法從視覺上辨認 出第一燈240。當從位置c觀察透鏡時將看到反射層260,使得與從位 置a或者位置b觀察透鏡的情況一樣并不會辨認出第一燈240的存在。 因而,盡管結構簡單,該照明裝置成功地確保隱藏了第一燈240的存在, 并且在高的設計特性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出人意料的質(zhì)量。
為了產(chǎn)生上述的全反射,如圖11所示,假設透鏡的折射率是n, 通過前表面231a和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形成的角度e需要滿足規(guī)定條 件,即下述關系方程式(當設定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是平面的情況時)。
[方程式4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5</formula>
當設計透鏡230使得遍及透鏡上部的整個部分上滿足上述條件,當 通過透鏡的前表面231朝向第 一燈240的方向(即,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 的方向)觀察時,與視點的位置無關,第一燈240是無法見到的。即,
第一燈240通過透鏡的前表面231是無法直接從視覺上辨認出的。以這 樣一種方式,優(yōu)選地完全隱藏了第一燈240的存在。然而,當考慮到在 后組合燈201的使用過程中觀察者的視點的位置的范圍是受到限制的 (例如,在通常的使用過程中,不會從圖9的位置a觀察后組合燈201 ), 如果透鏡的前表面231的部分(例如,透鏡的上部的上邊緣部分)不滿 足上述條件,實際上也不會引起問題。因而,通過透鏡的前表面231和 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形成的角度0可以滿足規(guī)定條件,即下述關系方 程式。
[方程式5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6</formula>從外部直接看到第一燈240所通過的區(qū)域會確定地形成在透鏡的 前表面231。根據(jù)這個結構,表現(xiàn)出出人意料的質(zhì)量,即突然看到笫一 燈240或者觀察到的第 一燈突然間隱藏。
為了容易地產(chǎn)生全反射,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優(yōu)選為光滑的。當 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是光滑的時,從第一燈240發(fā)出的光線能夠有效 地進入到透鏡230并且能夠設定進入的光線的前進方向。以這樣一種方 式,考慮到光線利用率和光分布控制,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優(yōu)選地是 光滑的。
在此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是平面,實現(xiàn)了進入 到透鏡230中的光線的良好分布。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的構造并不限 制于平面,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能夠通過例如任意的曲面形成。此外, 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可以通過結合不同構形的表面來形成。
在剎車燈顯示中,進行的照明操作與尾燈顯示的照明操作相同,除 了第一燈240以高亮度發(fā)光并且因此取得來自前表面231a的高亮度的 發(fā)射光。
當進行轉向信號顯示時,第二燈245根據(jù)來自車輛側的輸入信號發(fā) 光并經(jīng)由配置在透鏡下部的第二光引入部分236將琥珀顏色的光線引入 到透鏡的下部。與尾燈顯示的情況一樣,引入光通過第二反射部分237 轉變成朝前表面231b的方向的光線,使得透鏡的下部的前表面231b發(fā) 射光線以進行轉向信號顯示。因而,如與尾燈/剎車燈部分210 —樣,
通過提高在遠離第二燈245的區(qū)域的光線利用率使從透鏡的前表面 231b發(fā)射的光線的亮度變得一致。在轉向信號部分220發(fā)光的狀態(tài)下, 與尾燈/剎車燈部分210發(fā)光的狀態(tài)類似,反射和散射區(qū)域215顯示出 良好的中斷效果以防止光線的泄漏。因此,取得了高設計特性以及高可 視性的光發(fā)射。
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和非光引入部分232b是以 平行的關系形成。然而,如圖12所示,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可以形成 為相對于非光引入部分232b傾斜。在圖12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光引入 部分232a沿使得通過笫一光引入部分232a和非光引入部分232b形成 的角度減少方向傾斜。通過兩個表面形成的角度Y大約是160。。這樣的 結構有效地防止通過透鏡的前表面231直接觀察到第一燈240。即,第 一光引入部分232a傾斜成使得能夠擴大無法直接看到第一燈240的區(qū) 域。因而,提高了設計透鏡前表面231的自由度從而能夠使透鏡230變 薄。此外,傾斜第一光引入部分232a能有效地增加第一反射部分233 的數(shù)目或區(qū)域。增加了有助于亮度一致的反射部分。通過第一光引入部 分232a和非光引入部分232b形成的角度不是特別限定的,例如優(yōu)選的 是120°至180°。
(實施方式3)
圖13示出了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后組合燈300的主視圖。圖14 是沿圖13中的線B-B獲得的截面圖。那些與后組合燈201相同的構件 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將省略它們的解釋。
如圖14所示,后組合燈300粗略地分成并包括透鏡500、兩種LED 燈(第一燈600和第二燈245)以及殼體700。在后組合燈300中,外 部是利用從透鏡500的前表面510發(fā)射的光線直接照射的。即,透鏡500 的前表面510是后組合燈300的設計表面。因而,取得了三維和水晶的 特殊視覺效果。后組合燈300具有在設計表面中(前表面510)正面地 顯示第一燈600和笫二燈245的結構。
殼體700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包括第一通風孔710、第二通風孔 720、第一燈600的安裝部分730以及第二燈245的安裝部分740。通過 利用加熱板將殼體700的邊緣部分焊接到透鏡500的后表面?zhèn)鹊倪吘壊?分,殼體700附連到透鏡500的后表面使得殼體700中的下側210a(尾 燈/剎車燈部分210a)與上側220a (轉向燈部分220a)連通。殼體700 的第一通風孔710配置在靠近并低于第一燈600的位置(圖14中紙面 的下部)。第一通風孔710的形式是具有3 mm寬度和8 mm長度的狹 槽形式。第一通風孔形成在設置有三個第一燈600的后面區(qū)域上。在第 二燈245附近的殼體700中配置第二通風孔720。配線256經(jīng)由第二通 風孔720連接到用于第一燈600的基座和用于第二燈245的基座。
在透鏡500的后表面?zhèn)龋齻€凹進部分(第一光引入表面520)以 相等的間隔形成在下側210a (尾燈/剎車燈部分210a)以分別包封在其 中的第一燈600的光輸出部分。三個凹進部分(笫二光引入部分560) 以相等的間隔形成在上側220a (轉向燈部分220a)以分別包封在其中 的第二燈245的光輸出部分。形成第一光引入表面520和笫二光引入部 分560的凹進部分的表面是光滑的。因而提高了光引入效率。第一燈600 通過配置在紅色的LED燈241上面的透鏡620的作用而產(chǎn)生橫向方向 (360°全方向)的光線。同樣地,第二燈245通過配置在琥珀色的LED 燈246上面的透鏡247的作用而產(chǎn)生橫向方向(360。全方向)的光線。
第一燈600配置有包括肋形散熱片的散熱器630。散熱器630由鋁 制成并且附連到第一燈600的后表面?zhèn)取I崞?30的散熱片形成為平 行于透鏡500的垂直方向(圖14中紙面的垂直方向)。
在后組合燈300中,第一燈600的散熱器630的散熱片形成為平行 于透鏡500的垂直方向。因而,散熱器630的散熱片用作導向裝置,所 述導向裝置用于將從第一通風孔710進入的外部空氣從透鏡500的下部 供應到上部(圖14中,從紙面的下部到上部)。因而,由于從第一通風 孔710進入到殼體700的外部空氣平穩(wěn)地流到第二通風孔720,所以提 高了對第一燈600的冷卻效果。
本發(fā)明能夠應用到多種車輛(轎車、公共汽車、卡車等)的后組合燈。
本發(fā)明并不限制于上述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解釋,并且本發(fā)明也包括 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不背離權利要求書描述而容易地考慮到的范 圍內(nèi)的多種修改的實施方式(例如,實施方式l、 2和3中的每個彼此 合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導光構件,包括,光引入部分,其配置在所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并且所述光源的光線經(jīng)由所述光引入部分引入以便從所述導光構件的前表面?zhèn)劝l(fā)射光線,靠近所述光引入部分的部分,其比所述導光構件的邊緣部分厚,和多個反射部分和多個連接部分,它們在朝向與所述光引入部分遠離的方向上在所述后表面?zhèn)戎幸赃B續(xù)的方式交替地形成,所述反射部分在界面上分別反射到達界面的引入光線以形成朝所述導光構件的前表面方向的光線;以及殼體,其連接到位于所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的邊緣部分與所述光引入部分之間的位置,并且所述殼體附連到所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纫匀葜盟龉庠础?br>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迷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殼體通過 連接部分的一部分附連到所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取?br>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連接部分 的所述部分,形突出部分。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連接部分 的所述部分配置在所述光引入部分的附近。
5.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反射 部分和所述多個連接部分按照沿與所述光引入部分遠離的方向所述連接 部分和所述反射部分的順序形成;并且所述殼體連接到與所述光引入部分連續(xù)的連接部分。
6.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反射部分和所述多個連接部分從所述光引入部分形成至所述導光構件的邊緣。
7.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在所述反射部 分的表面上形成有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層。
8.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在所述導光構 件的除了所述光引入部分和連接有所述殼體的所述連接部分之外的全部 后表面上形成有由反光材料制成的層。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光源是 LED燈。
10.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包 括第一燈和第二燈;所述照明裝置還包括發(fā)射所述第一燈的光線的尾燈/剎車燈部分以及 發(fā)射所述第二燈的光線并且配置在所述尾燈/剎車燈部分下部的轉向燈部分;所述殼體容置所述第一燈和所述第二燈;所述尾燈/剎車燈部分與所述轉向燈部分在所述殼體中連通,并且所述殼體具有在所述第一燈附近的第一通風孔以及在所述第二燈附 近的第二通風孔。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尾燈/ 剎車燈部分配置有所述導光構件;隨著所述導光構件與所述導光構件的下端逐漸遠離,透鏡的厚度連續(xù) 地且階梯式地減小。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通過所述導 光構件的前表面入射到所述導光構件的外部光線中的直接前進到所述導 光構件的下端的光線在所述下端的界面上被全>^射。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燈 設置為使得其光發(fā)射側與所述導光構件的下表面相對,所述第一燈配置有 具有肋形散熱片的散熱器,并且所述散熱片平行于所述導光構件的前后方 向。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燈 和所述第二燈是LED燈。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車輛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導光構件,其包括,配置在后表面?zhèn)鹊膶⒐庠吹墓饩€引入并且最終從前表面?zhèn)劝l(fā)射光線的光引入部分,比導光構件的邊緣部分厚的靠近光引入部分的部分,沿朝向與光引入部分遠離的方向在后表面?zhèn)戎幸赃B續(xù)的方式交替地形成的多個反射部分和連接部分,并且所述反射部分在界面上分別反射到達的引入光線以形成朝導光構件的前表面的方向的光線;以及殼體,其連接到位于導光構件的后表面的邊緣部分與光引入部分之間的位置并且附連到導光構件的后表面?zhèn)纫匀葜霉庠础?br>
文檔編號F21V7/04GK101201146SQ20071019860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11日
發(fā)明者三沢明弘, 大庭達也, 戶谷千春, 荒川哲也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