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口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一種口琴樂器。
為實現(xiàn)和聲伴奏,普通口琴將各音孔分為吹吸音兩組和弦形式。但從樂理上講兩組和弦是無法包括所有的十二音級的。因而許多世界名曲在口琴上不能演奏。為了給普通口琴加入缺少的五個變化音級,“半音階口琴”通過一條帶按鍵的變音板來進行兩調轉換而實現(xiàn),但這一按鍵動作也大大增加了口琴的演奏難度。普通口琴與“半音階口琴”市面上廣有出售。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改進口琴音孔的排列及形態(tài)并相應改變演奏方式給普通口琴加入缺少的五個變化音級。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將原普通口琴的單行吹吸音孔排列,改為包含七個基本音級和五個變化音級在內(nèi)的并符合和聲伴奏等演奏需要的雙行吹吸音孔排列(原普通口琴的上下兩格同音,口的移動在一條直線上。故可視為一行音孔)。——由此有必要使兩行音孔從其交接部向上隆起形成曲冠形的橫截面,以使口在某行音孔上演奏時,其上唇或下唇能有效地阻止氣流影響另一行音孔,并使口在兩行音孔間的轉換方便自如。
從伴奏的角度看,十二音級恰好可以組成二個大三和弦與二個小三和弦。由于音孔實行了雙行排列,再加上吹吸音的區(qū)別,也正好能容納四個三和弦,因而該發(fā)明能在不破壞和聲伴奏的前提下給普通口琴加入缺少的五個變化音級。
當然,為了演奏方便每行音孔仍應吹吸交錯地按音階高低及和聲需要依次排列。
本發(fā)明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演奏極為容易。其兩行音孔間的轉換甚至比單行音孔上的移動還要靈活。
本發(fā)明的具體結構由以下二個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
圖1是實施例1的橫剖圖。
實施例1如圖所示,口琴的兩片座板[5,6]置于U形琴殼[8]內(nèi),琴格[3,4,7]插于兩座板[5,6]中間。這時U形琴殼[8]的開口處靠自身的彈性夾住座板[5,6]的上邊及其中的琴格[3,4,7]。座板底邊則靠琴殼[8]底部的槽或向內(nèi)沖壓起的齒等方法夾緊固定(圖中均未畫出)。
琴格[3,4,7]可注塑成一體,但為敘述方便將其分為插片[3],插片上連[4]及插片下連[7]。插片頭部[2]呈突出座板[5,6]的曲冠形設計。音室上端,即兩相鄰插片頭部[2]被插片上連[4]左右交替地封住一側,形成另一側的音孔[1]。圖中所示為封閉右側形成左側音孔[1]。從而形成兩行左右交替出現(xiàn)的音孔行列,每個八度音區(qū)內(nèi)兩個音孔行列各有三個音孔[1],每個音孔內(nèi)共有二個音,吹吸音各一個。兩音一孔有利于音階的識別。
具體的音階排列可采用如下方案,即從低音到高音依次為{吹1吸2}于左,{吸#1吹#2}于右,{吹3吸4}于左,{吸#4吹#5}于右,{吹5吸6}于左,{吸#6吹7}于右。
音孔[1]內(nèi)每個音均可釘壓成雙簧發(fā)音,具體的釘壓方法可采用現(xiàn)有的各種技術。
實施例2將插片頭部扭轉一定角度,使兩排音孔左右正對排列,如{1,2}對{#1,#2},{3,4}對{#4,#5},{5,6}對{#6,7},這樣在吹{7}音時可更方便地用{5}音伴奏,使調性更加明確。當然兩排音孔組成的曲冠形橫截面形態(tài)不變。
權利要求
1.一種口琴音孔結構,其特征是各音孔按樂理需要依次組成曲冠形橫截面的雙行排列。
2.按權項1所述之結構,其特征是各音孔內(nèi)吹吸音各一個,且兩行音孔左右交替排列。
3.按權項1所述之結構,其特征是各音孔內(nèi)吹吸音各一個,且兩行音孔左右正對排列。
全文摘要
一種袖珍型無鍵雙簧半音階口琴,其發(fā)明關鍵在于設計了橫截面呈曲冠形的音孔雙行排列方案;當口吹吸某行音孔時,其上唇或下唇能有效地阻止氣流影響另一行音孔,且兩行音孔間的轉換極為靈活。從而在不破壞和聲伴奏的前提下給普通口琴加入了缺少的五個變化音級。其音域也因而能達到足夠的寬度。
文檔編號G10D7/00GK1130280SQ9510088
公開日1996年9月4日 申請日期1995年3月1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3月1日
發(fā)明者劉強 申請人: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