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裝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裝訂器(綴具),特別是涉及例如用于環(huán)形裝訂夾或文件夾的裝訂器。
背景技術(shù):
作為成為本發(fā)明的背景技術(shù)的以往的裝訂器的一例,例如有特開2004-255835公報所公開的裝訂器。該公報所公開的裝訂器,利用設(shè)在保持部件上的保持用凸部等來保持安裝有裝訂桿的動作部件。而且,裝訂桿通過在構(gòu)成該裝訂桿的半桿(半割桿)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卡止而形成為環(huán)狀,并且裝訂桿的橫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橢圓形狀。
專利文獻1特開2004-255835公報所述以往的裝訂器雖然利用設(shè)在保持部件上的保持用凸部等來保持動作部件,但由于在保持部件上設(shè)置保持用凸部非常復(fù)雜,所以使得整體的制造變得復(fù)雜,并且費時費力。另外,裝訂桿在從閉合狀態(tài)打開時,動作部件有時不能順暢地動作。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裝訂器,該裝訂器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
本發(fā)明之1提供一種裝訂器,其具有多個裝訂桿,其分別將兩個半桿在其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卡止而形成為環(huán)狀;保持部件,其具有能夠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裝訂桿的長度;動作部件,在其表面上隔著間隔而固定有各裝訂桿的基部,并且以裝訂桿固定在保持部件上的方式,在保持部件的內(nèi)側(cè)具有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自如的一對動作片;和開閉部件,其在打開所述裝訂桿時,使動作片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并且保持在接近于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方向,從而使裝訂桿向打開的方向變化,所述裝訂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由彈性部件構(gòu)成,所述彈性部件設(shè)置成在所述動作部件中,將裝訂桿的開閉方向上的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對動作片能移動的距離,并且,設(shè)置成在構(gòu)成所述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之間,使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移動,并且向保持裝訂桿的打開狀態(tài)的方向彈壓(彈発)一對動作片。
本發(fā)明之2的裝訂器,在本發(fā)明之1的基礎(chǔ)上,其中,所述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所述螺旋彈簧的從線圈部伸出的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上,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上,根據(jù)從線圈部伸出的距離來保持所述動作片之間的距離。
本發(fā)明之3的裝訂器,在本發(fā)明之1或2的裝訂器的基礎(chǔ)上,其中,所述動作部件在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一基部,在另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另一基部,在所述裝訂桿閉合時,在離開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位置,以其對接緣對接的狀態(tài)被保持。
本發(fā)明之4的裝訂器,在本發(fā)明之1至3中任意一種裝訂器的基礎(chǔ)上,其中,所述開閉部件形成為,利用移動限制部來停止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的移動。
本發(fā)明之5的裝訂器,在本發(fā)明之3或4的裝訂器的基礎(chǔ)上,其中,所述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在構(gòu)成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的對接緣上,并且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從而從所述螺旋彈簧的線圈部伸出的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裝訂器具有多個裝訂桿,其分別將兩個半桿在其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卡止而形成為環(huán)狀;保持部件,其具有能夠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裝訂桿的長度;動作部件,在其表面上隔著間隔而固定有各裝訂桿的基部,并且以裝訂桿固定在保持部件上的方式,在保持部件的內(nèi)側(cè)具有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自如的一對動作片;和開閉部件,其在打開所述裝訂桿時,使動作片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并且保持在接近于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方向,從而使裝訂桿向打開的方向變化,所述裝訂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由彈性部件構(gòu)成,所述彈性部件設(shè)置成在所述動作部件中,將裝訂桿的開閉方向上的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對動作片能移動的距離,并且,設(shè)置成在構(gòu)成所述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之間,使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移動,并且向保持裝訂桿的打開狀態(tài)的方向彈壓一對動作片,所以,可獲得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
另外,如果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所述螺旋彈簧的從線圈部伸出的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上,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上,根據(jù)從線圈部伸出的距離來保持所述動作片之間的距離,則在保持部件內(nèi),能夠在將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最佳距離的同時順暢地進行動作部件的移動,從而可獲得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
另外,如果所述動作部件在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一基部,在另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另一基部,在所述裝訂桿閉合時,在離開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位置,以其對接緣對接的狀態(tài)被保持,則在保持部件內(nèi),能夠在將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最佳距離的同時順暢地進行移動,從而可獲得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
另外,如果所述開閉部件形成為,利用移動限制部來停止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的移動,則在保持部件內(nèi),能夠在將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最佳距離的同時順暢地進行動作部件的移動,從而可獲得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
另外,如果所述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在構(gòu)成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的對接緣上,并且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從而從所述螺旋彈簧的線圈部伸出的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則在保持部件內(nèi),能夠在將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最佳距離的同時順暢地進行動作部件的移動,從而可獲得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
關(guān)于本發(fā)明的所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通過參照附圖對實施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以下的說明,可進一步加深理解。
圖1是表示打開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文件夾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
圖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
圖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
圖6是開閉部件的側(cè)視圖解圖,(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B)是向線圈部的圓周方向施加了力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
圖7是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圖解圖,(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右視圖解圖。
圖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
圖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1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9的A-A剖面圖,(B)是圖9的B-B剖面圖。
圖1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1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裝訂桿的圖解圖。
圖13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俯視圖。
圖14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15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14的A-A剖面圖,(B)是圖14的B-B剖面圖。
圖16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A)的A-A剖面圖解圖,(C)是主視圖解圖。
圖17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A)是側(cè)視圖解圖,(B)是(A)的B-B剖面圖解圖。
圖18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19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20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21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22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23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橫剖面圖。
圖24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25是表示動作片的安裝方式的橫剖面圖解圖。
圖26是表示動作片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27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28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俯視圖。
圖29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仰視圖。
圖30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側(cè)視圖。
圖31是表示打開了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文件夾的立體圖。
圖3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
圖3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
圖3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
圖36是開閉部件的側(cè)視圖解圖,(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B)是向線圈部的圓周方向施加了力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
圖37是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圖解圖,(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右視圖解圖。
圖3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
圖3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4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39的A-A剖面圖,(B)是圖39的B-B剖面圖。
圖4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4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裝訂桿的圖解圖。
圖43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俯視圖。
圖44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
圖45是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44的A-A剖面圖,(B)是圖44的B-B剖面圖。
圖46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A)的A-A剖面圖解圖,(C)是主視圖解圖。
圖47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A)是側(cè)視圖解圖,(B)是(A)的B-B剖面圖解圖。
圖48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49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50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51是表示將裝訂桿裝訂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A)是俯視圖解圖,(B)是主視圖解圖。
圖52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53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橫剖面圖。
圖54是表示動作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55是表示動作片的安裝方式的橫剖面圖解圖。
圖56是表示動作片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
圖57的表示動作片的安裝方式的橫剖面圖。
圖58是表示開閉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解圖。
圖59是表示開閉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解圖。
圖60是表示開閉部件的安裝方式的仰視圖解圖。
圖61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62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俯視圖。
圖63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仰視圖。
圖64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圖,(A)是側(cè)視圖,(B)是裝訂桿的剖面圖。
圖65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66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俯視圖。
圖67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仰視圖。
圖68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圖,(A)是側(cè)視圖,(B)是裝訂桿的剖面圖。
圖中10、110、210、310、410-裝訂器12、112、212、312、412-第一裝訂桿14、113、214、313、413-第二裝訂桿114、314、414-第三裝訂桿115、315-第四裝訂桿12a、112a-半桿12b、112b-半桿212a、312a、412a-第一半桿212b、312b、412b-第二半桿113a、113b-半桿313a、413a-第三半桿313b、413b-第四半桿14a、114a-半桿14b、114b-半桿314a、414a-第五半桿314b、414b-第六半桿115b-半桿315a-第七半桿315b-第八半桿16、116、216、316、416-保持部件18、118、218、318、418-動作部件20、120、220、320、420-安裝孔22、122、222、322、422-被裝訂物載置部22a、22b、222a-鼓出部24a、24b、124a、124b、224a、224b、324a、324b、424a、424b-保持壁
26、126、226、326、426-第一貫通孔28、127、228、327、427-第二貫通孔128、328、428-第三貫通孔129、329-第四貫通孔30、130、230、330-第一動作片30a、130a、230a-對接緣30a、230b-外側(cè)端緣30c、230c-突出部30d、30e、230d、230e-卡合部30f、32f、230f、232f-限制凹部30g、32g、230g、232g-限制凸起32、131、232-第二動作片32a、132a、232a-對接緣32b、232b-外側(cè)端緣32c、232c-突出部32d、32e、232d、232e-卡合部132、332-第三動作片133、333-第四動作片34、234-間隙36a、38a、236a、238a、436a1、436a2、438a1、438a2-空隙部36b、38b、236b、238b、436b1、436b2、438b1、438b2-開閉部件固定部36c、38c、236c、238c-支撐部36d、38d、236d、238d-插入孔40、140、141、340、341、440、441-開閉部件42a、242a-開閉部件的一固定前端部42b、242b-開閉部件的另一固定前端部44、244-線圈部46a、46b、246a、246b-固定部47a、47b、247a、247b-中間部
48a、48b、248a、248b-卡止端部50、150、250、450-裝訂桿卡止部52a、54a、56a、58a、252a、254a、256a、258a-凸部52b、54b、56b、58b、252b、254b、256b、258b-凹部52c、54c、56c、58c、252c、254c、256c、258c-凸部的傾斜對置面52d、54d、56d、58d、252d、254d、256d、258d-凹部的傾斜對置面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使用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文件夾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圖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圖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圖6是開閉部件的側(cè)視圖解圖,(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B)是向線圈部的圓周方向施加了力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圖7是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圖解圖,(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右視圖解圖。圖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圖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仰視圖。圖1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9的A-A剖面圖,(B)是圖9的B-B剖面圖。圖1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圖1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裝訂桿的圖解圖。
圖1至圖12所示的裝訂器10固定在由厚紙或其他比較硬質(zhì)的薄板材構(gòu)成的封皮A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左右一對折線的內(nèi)側(cè)的封皮里面的內(nèi)側(cè)表面上。作為固定方法,有如下的方法,即,使螺栓和螺母或扣眼等緊固件插通于在裝訂器10的長度方向兩端形成的安裝孔20(將在后面詳細說明)內(nèi),固定成與封皮里面成為一體。
另外,這里說明了作為緊固部件使用螺栓和螺母的情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小螺釘,扣眼,鉚釘?shù)?。另外,相對于封皮里面的緊固,例如也可以采用通過超聲波熔敷或高頻熔敷來進行緊固的方法。
裝訂器10具有構(gòu)成環(huán)狀裝訂桿的一對分別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桿12、和與第一裝訂桿12成為一對的第二裝訂桿14;保持部件16,其具有能夠分別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長度;動作部件18,其在表面上使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隔著間隔而固定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各自的基部,并且可動自如地固定在保持部件16的內(nèi)側(cè),由此使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固定在所述保持部件16上。
保持部件16是具有能夠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長度的平面觀察下的大致長方形,且在其兩端即安裝在封皮A上的安裝孔20附近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半圓弧狀。
保持部件16構(gòu)成為,具有剖面呈大致半圓弧狀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中央從固定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部位的長度方向上的外側(cè)附近向內(nèi)側(cè)鼓出,并且,在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側(cè)具有保持空間,能夠?qū)幼鞑考?8等收納在該保持空間內(nèi)。
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兩端,在其長度方向上的大致從其一端到另一端,設(shè)有滑動自如地保持動作部件18的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各自的外側(cè)附近直至內(nèi)部,大致整體垂下的方式,連續(xù)設(shè)置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是相互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
而且,在由該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22包圍的保持空間內(nèi),收納有在后面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18等。
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分別穿設(shè)有第一貫通孔26和第二貫通孔28,其用于使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
第一貫通孔26和第二貫通孔28對應(yīng)于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在保持部件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一定的間隔而各穿設(shè)兩個。
動作部件18由一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構(gòu)成,所述一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由平面觀察下呈大致長方形狀金屬板構(gòu)成。
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其長度方向上形成有與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平行且在其內(nèi)面滑動的外側(cè)端緣30b和外側(cè)端緣32b。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內(nèi)側(cè)緣以點對稱且與該外側(cè)端緣30b和外側(cè)端緣32b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對接一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在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nèi)將各個并列設(shè)置在其長度方向上時,分別在內(nèi)側(cè)緣彎曲自如地卡合。即,該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對接,并且外側(cè)端緣30b和外側(cè)端緣32b與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的兩壁內(nèi)內(nèi)側(cè)面接合。
另外,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內(nèi)置在保持部件16的內(nèi)側(cè)空間部內(nèi),使得在未從外側(cè)施加力時,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能夠維持凹陷彎曲(谷折り)狀態(tài),即,朝向離開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位于圖7所示的平面PXY下側(cè))彎曲的狀態(tài),或者能夠維持凸出彎曲(山折り)狀態(tài),即,朝向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位于圖7所示的平面PXY上側(cè))彎曲的狀態(tài)。
所謂平面PXY是指包括通過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各自的基部緊固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上的部分(4處)的左右軸Y1、Y2和前后軸X1、X2(圖7所示)的平面。
動作部件18在一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的與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側(cè)面對置的表面(即上面),固定有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的基部,并且,在距所述半桿12a一定的間隔,固定有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的基部。
另外,在另一動作片即第二動作片32的與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對置的表面(即上面),固定有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b的基部,并且,在距所述半桿12b一定的間隔,固定有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b的基部。
一對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形成有突出部30c和突出部32c,該突出部30c和突出部32c貫通形成在所述保持部件16上的所述貫通孔即第一貫通孔26和第二貫通孔28。而且,一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所述突出部30c和突出部32c貫通了所述第一貫通孔26和第二貫通孔28的狀態(tài)下對接。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在打開了裝訂桿即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時接近所述保持部件16的內(nèi)面,并且在閉合了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時離開所述保持部件16的內(nèi)面,從而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以能夠在開閉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方向上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16中。
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內(nèi)側(cè)形成有一對動作片對接的大致直線狀的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在外側(cè)形成有與所述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線狀的外側(cè)端緣30b和外側(cè)端緣32b。
所述突出部30c在接近半桿12a與半桿14a的基部安裝位置的位置,形成前后一對,并且,所述突出部32c在接近半桿12b與半桿14b的基部安裝位置的位置,形成前后一對,并且從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a和24b向外側(cè)突出,從而能夠進行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開閉。
突出部30c和32c是具有能夠從保持部件16的貫通孔(第一貫通孔26和第二貫通孔28)突出到外側(cè)的長度、和能夠使動作部件18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的寬度的舌狀。
動作片由金屬或塑料薄板構(gòu)成,動作片與突出部一體成形。
所述第一動作片30設(shè)有從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向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突出,用于卡合一對動作片的卡合部30d和卡合部30e;和從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向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突出,用于卡合一對動作片的卡合部32d和卡合部32e。
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和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形成為,向?qū)χ玫牡谝粍幼髌?0和第二動作片32的上側(cè)延伸,以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為中心,使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擺動。
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和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U字狀,其具有朝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zhèn)韧怀鰟幼鞑考?8的厚度量的基部、和從所述基部的前端突出的按壓部。而且,按壓部具有作為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中的作為單個動作片的第一動作片30或第二動作片32的脫落防止功能,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和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朝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zhèn)韧怀?,在作為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0和第二動作片32中的單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或第二動作片32的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zhèn)认嘟印?br>
最外側(cè)的卡合部30e以卡合部32e具有即使在使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向相反方向移動時也位于動作部件18的端緣內(nèi)側(cè)的寬度。
最外側(cè)的卡合部30e以及32e和內(nèi)側(cè)的卡合部30d以及32d,隔著安裝了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基部的部位,以適當?shù)拈g隔形成,在分開的最外側(cè)的卡合部30e以及32e和內(nèi)側(cè)的卡合部30d以及32d之間,形成有用于向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插入棒狀夾具G的間隙34。
而且,在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閉合時,如圖10所示那樣,構(gòu)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被保持成,其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朝向離開保持部件16的內(nèi)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即凹陷彎曲的狀態(tài)),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對接的狀態(tài),并且,在打開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時,如圖15所示,構(gòu)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被保持成朝向接近保持部件16的內(nèi)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即凸出彎曲的狀態(tài)),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對接的狀態(tài),從而被固定在保持部件16內(nèi)的空間內(nèi)。
另外,構(gòu)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滑動自如地內(nèi)設(shè)成,能夠使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向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的方向移動,即在凸出彎曲狀態(tài)下,沿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移動,即沿與連結(jié)被緊固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上的半桿12a和半桿14a的線(X1(如圖7所示))和連結(jié)半桿12b和半桿14b的線(X2(如圖7所示))平行的方向移動。
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空隙部36a以及空隙部38a和開閉部件固定部36b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38b的外側(cè)附近,形成限制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向長度方向移動的移動限制部。
移動限制部由形成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上的限制凹部30f和限制凸起30g、和形成在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的限制凹部32f和限制凸起32g形成。
限制凹部30f是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6b的外側(cè)附近,從對接緣30a沿寬度方向凹陷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孔,限制凸起32g是形成為可與所述限制凹部30f松嵌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凸起,形成為限制凸起32g與限制凹部30f松嵌,在限制凹部30f內(nèi)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其長度方向上進行相互反向的移動。
限制凹部32f是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b的外側(cè)附近,從對接緣32a沿寬度方向凹陷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孔,限制凸起30g是形成為可與所述限制凹部32f松嵌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凸起,形成為限制凸起30g與限制凹部32f松嵌,在限制凹部32f內(nèi)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其長度方向上進行相互反向的移動。
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設(shè)有使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在開閉方向上變化的開閉部件40。
開閉部件40由受扭螺旋彈簧構(gòu)成,連續(xù)設(shè)有線圈部44、從線圈部44的兩端沿與線圈部44的中心軸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在未產(chǎn)生扭轉(zhuǎn)轉(zhuǎn)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在圓周方向上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平行突出。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具有從線圈部44突出的直線狀固定部46a和固定部46b;連續(xù)設(shè)在該固定部46a和固定部46b的自由端側(cè)的中間部47a和中間部47b;連續(xù)設(shè)在該中間部47a和中間部47b的與固定部46a和固定部46b相反側(cè)的自由端側(cè)的卡止端部48a和卡止端部48b。而且,固定部46a以及固定部46b與中間部47a以及中間部47b正交,中間部47a以及中間部47b與卡止端部48a以及卡止端部48b正交。
在未產(chǎn)生扭轉(zhuǎn)轉(zhuǎn)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形成為一固定部46a與另一固定部46b以及一卡止端部48a與另一卡止部48b平行。
在構(gòu)成裝訂器10的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的大致中央附近形成有空隙部36a,且在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的大致中央附近也形成有空隙部38a,并且,在所述空隙部36a的一端突出設(shè)置有卡止開閉部件4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6b,且在所述空隙部38a的一端突出設(shè)置有卡止開閉部件4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b。
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36b和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38b離開連結(jié)在第一動作片30上固定第一裝訂桿12的基部的線X1、和連結(jié)在第二動作片32上固定第二裝訂桿14的基部的線X2所延伸方向而形成。
而且,開閉部件40,其線圈部44的兩端卡止在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36b和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并被收納在所述空隙部36a和空隙部38a內(nèi)。
而且,為了支撐從所述開閉部件40的線圈部44的兩端延伸的前端部,在所述動作部件18上形成有支撐部36c和支撐部38c。
從所述開閉部件40的線圈部44的兩端延伸的固定前端部卡止支撐在第一動作片30的支撐部36c和第二動作片32的支撐部38c上。
即,一固定前端部42a被與形成有卡止線圈部44端部的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38b的第二動作片32對置的第一動作片30的支撐部36c支撐,另外,另一固定前端部42b被與形成有開閉部件固定部36b的第一動作片30對置的第二動作片32的支撐部38c支撐。
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由于固定部46a和固定部46b的長度為一定,且中間部47a卡止在動作部件18的支撐部36c上,中間部47b卡止在動作部件18的支撐部38c上,所以,將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對接的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通過拉近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將各自的位置關(guān)系保持成最佳狀態(tài)。
因此,在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開閉時,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以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為樞軸進行擺動時,在第一動作片30的寬度與第二動作片32的寬度之和成為最大時,即,即使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成為了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時,在第一動作片30的最外側(cè)的邊緣與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a之間、以及在第二動作片32的最外側(cè)的邊緣與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b之間也形成適當?shù)拈g隙,從而在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nèi),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能夠進行平滑的移動。
在通過組合所述半桿來形成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時,所述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的所述開閉部件40的兩側(cè)的前端部之間的距離(固定前端部42a的卡止端部48a與固定前端部42b的卡止端部48b之間的距離)比所述線圈部44兩端的距離短。
而且,一對所述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通過在所述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動,所述半桿組合而成的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被分開,在所述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被分開時,在所述開閉部件40的兩前端部相互在平面觀察下成為了大致平行的狀態(tài)下,所述開閉部件40對所述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施力,將所述半桿12a和半桿12b、以及半桿14a和半桿14b打開。
開閉部件固定部36b和開閉部件固定部38b形成為,以在直線狀的對接緣30a和對接緣32a上排列成一條直線狀的方式,向空隙部36a和空隙部38a的中央突出,并具有可插入形成在開閉部件40的線圈部44內(nèi)側(cè)的貫通孔內(nèi)的粗細和長度。
支撐部36c和支撐部38c是向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第一動作片30是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是O2方向(如圖7所示))延伸的細孔,其與用于將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從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一主面向另一主面插入的插入孔36d和插入孔38d連續(xù)設(shè)置。
一固定前端部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42b,雖然原本是平行狀態(tài),但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各自的長度方向架設(shè),即,在與連結(jié)第一動作片30的半桿12a的固定部位與半桿14a的固定部位的線(X1(如圖7所示))、以及連結(jié)第二動作片32的半桿12b的固定部位和半桿14b的固定部位的線(X2(如圖7所示))斜向交叉的方向上架設(shè)。并且,在開閉部件40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原本接近大致平行的固定前端部42a(尤其是固定部46a)和固定前端部42b(尤其是固定部46b),如圖9所示被拉離,固定前端部42a卡止在第二動作片32上,且固定前端部42b卡止在第一動作片30上,成為被扭轉(zhuǎn)的狀態(tài)。
固定前端部42a從第二動作片32的空隙部38a的一側(cè)通過開閉部件固定部38b的下面,再從第一動作片30的下面架設(shè)至支撐部36c的上面。
固定前端部42b從第一動作片30的空隙部36a的一側(cè)通過開閉部件固定部36b的下面,再從第二動作片32的下面架設(shè)至支撐部38c的上面。
因此,固定前端部42a發(fā)揮易于向第一動作片30填裝、以強力使第一動作片30向下面?zhèn)刃D(zhuǎn)而打開的功能,固定前端部42b發(fā)揮易于向第二動作片32填裝、以強力使第二動作片32向下面?zhèn)刃D(zhuǎn)而打開的功能。
而且,利用開閉部件40的彈性,構(gòu)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發(fā)揮如下作用在用手開始打開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時,即,撥開了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各自的裝訂桿卡止部50時,使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向分離的方向(半桿12a向O1方向,半桿12b向O2方向(如圖7所示))、以及使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向分離的方向(半桿14a向O1方向,半桿14b向O2方向(如圖7所示))移動,并且在被扭轉(zhuǎn)的開閉部件40還原成原來的狀態(tài)時,將半桿12a與半桿12b、以及半桿14a與半桿14b,在線圈部44的圓周方向(半桿12a和半桿14a向O3方向,半桿12b和半桿14b向O4方向)上拉離。
即,利用開閉部件40的彈性,第一動作片30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O1方向)移動,第二動作片32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O2方向)移動。
而且,利用開閉部件40的彈性,使構(gòu)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從凹陷彎曲狀態(tài)逐漸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進一步從平面狀態(tài)變化到凸出彎曲狀態(tài)。
而且,開閉部件40發(fā)揮如下作用在處于打開了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狀態(tài)時,使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保持為凸出彎曲的狀態(tài),即,保持為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側(cè)面的狀態(tài)。
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鼓出部22a,該鼓出部22a用于使卡合部30d及32e在向上側(cè)進行了旋轉(zhuǎn)時不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接觸,并且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鼓出部22b,該鼓出部22b用于使卡合部30e及32d在向上側(cè)進行了旋轉(zhuǎn)時不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接觸。
另外,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鼓出部22c,該鼓出部22c用于使開閉部件40向上側(cè)移動時不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nèi)面接觸。
第一裝訂桿12由半圓弧狀半桿12a和半桿12b構(gòu)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第二裝訂桿14由半圓弧狀半桿14a和半桿14b構(gòu)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而且,為了能夠插通預(yù)先穿設(shè)在用紙S上的裝訂孔來裝訂用紙S,而在半桿12a和半桿12b、半桿14a和半桿14b的前端,即,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50。
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通過將半桿12a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卡止在一起,而連結(jié)成環(huán)狀。
另外,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通過將半桿14a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卡止在一起,而連結(jié)成環(huán)狀。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與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具有相同的形狀,即曲率(曲率半徑)相同。
構(gòu)成所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如圖17所示,也可以通過將剖面為圓形狀金屬制線材,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圖12中的O1和O2的方向)抻拉,且按壓中央部分,而相對于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形成。而且,圖17所示的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半桿12a和半桿14a向圖7中的O3方向,半桿12b和半桿14b向圖7中的O4方向)鼓出、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剖面呈大致蠶豆(beans)型的形狀。
即,從開閉方向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在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波狀起伏面,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而且,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從撥開裝訂桿的方向觀察,兩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
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圓形的裝訂桿,如果是小徑則在變形上較弱,如果形成為大徑,則剖面積增加,使得材料費增加,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由于形成在用紙上的裝訂孔多數(shù)是圓孔,所以難以對應(yīng)于用紙的裝訂孔,有可能損傷用紙的裝訂孔。
然而,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如果細則裝訂桿卡止部50有時不能形成良好的嵌合。
為此,希望增加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的寬度,即使作為原材料的線材而使用剖面積小的線材,也希望通過加工原材料的金屬制線材來確保作為裝訂桿所必要的寬度。
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通過按壓形成該裝訂桿的線材的中央部分,將線材壓成蠶豆(beans)型,來擴大作為整體的寬度,即,將裝訂桿整體的寬度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擴展,形成為能夠完全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50的卡合。
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從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立設(shè),構(gòu)成與包含通過各自的基部被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上的部分(4個部位)的左右軸Y1、Y2和前后軸X1、X2(如圖7所示)的平面PXY垂直的平面。而且,第一裝訂桿12的軸Z1(如圖7所示)構(gòu)成的圓形面和第二裝訂桿14的軸Z2(如圖7所示)構(gòu)成的圓形面,構(gòu)成為相互平行,且與通過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與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緊固的部位的平面PXY垂直。
而且,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構(gòu)成為,能夠用手指朝向相同方向撥開其裝訂桿卡止部50。
在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的前端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50,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的凸部52a以及與該凸部52a連續(xù)的凹部52b,和構(gòu)成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的凸部54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54a連續(xù)的凹部54b,形成為朝向相反方向突出或凹進,以在閉合了第一裝訂桿12時卡合。凸部52a和凸部54a分別從前端朝向內(nèi)側(cè)具有傾斜緣,形成為能夠一邊滑動一邊開閉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
另外,在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的前端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50,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6a以及與該凸部56a連續(xù)的凹部56b,和構(gòu)成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的凸部58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58a連續(xù)的凹部58b,形成為朝向相反方向突出或凹進,以在閉合了第二裝訂桿14時卡合。
另外,構(gòu)成半桿12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2a和構(gòu)成半桿14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6a朝向相同方向突出而設(shè)置。
另外,構(gòu)成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4b和構(gòu)成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8b朝向相同方向凹陷而形成。
另外,在通過用手指扭轉(zhuǎn)第一裝訂桿12的頂部來撥開了第一裝訂桿12的裝訂桿卡止部50時,通過開閉部件40返回原來狀態(tài)的力,即,一固定前端部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42b如圖6(A)所示返回與線圈部44的圓周方向平行的原來的狀態(tài)的力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作用,將第一裝訂桿12打開。
而且,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其裝訂桿卡止部50被撥開(參照圖11),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在從凹陷彎曲狀態(tài)逐漸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并進一步從平面狀態(tài)變化到凸出彎曲狀態(tài),并且向裝訂桿卡止部50的撥開方向(第一動作片30向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向O2方向)移動。由此,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凸起30g在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凹部32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32f的跟裝訂桿卡止部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相碰,并且,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凸起32g在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凹部30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30f的跟裝訂桿卡止部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相碰。
在將手從第一裝訂桿12上離開后,通過以開閉部件40的一固定前端部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42b如圖6(A)所示返回與線圈部44的圓周方向平行的原來狀態(tài)的方式對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施加力,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進一步打開(半桿12a和半桿14a向O3方向,半桿12b和半桿14b向O4方向),并且,通過施加使開閉部件40的固定前端部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42b在平面觀察下平行的力,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向相反方向移動(參照圖14)。
即,動作部件18和開閉部件40在打開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的凸部56a和半桿14b的凸部58a方向上作用,而且,在拉離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的凸部52a與半桿12b的凸部54a的方向上作用,并且以拉離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的凸部56a與半桿14b的凸部58a的方式進行作用。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用手指扭轉(zhuǎn)第一裝訂桿12或第二裝訂桿14的頂部,可撥開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和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
另外,在解除了第一裝訂桿12的半桿12a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第二裝訂桿14的半桿14a和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卡合時,通過施加使一固定前端部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42b在圓周方向上接近的力,使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和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成為凸出彎曲狀態(tài)。
下面,對將動作部件18裝填在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nèi)的方法進行說明,主要結(jié)合圖18至圖23進行說明。
首先,將第一動作片30裝填在保持部件16內(nèi),然后,將第二動作片32裝填在保持部件16內(nèi)。此時,突出部30c通過第一貫通孔26(左右一對貫通孔26中的一貫通孔26,即平面觀察下右側(cè)的貫通孔26)內(nèi),突出部32c通過第二貫通孔28(左右一對貫通孔28中的一貫通孔28,即平面觀察下右側(cè)的貫通孔28)內(nèi),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和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位于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下側(cè)即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相反側(cè)。
于是,在第一動作片30的間隙34與第二動作片32的間隙34之間壓入棒狀夾具G,將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之間擴開,將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和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裝入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的上側(cè)即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側(cè),然后拔出棒狀夾具G,使對接緣30a與對接緣32a對接。
下面,結(jié)合圖24至26,對將開閉部件40裝填在動作部件18中的方法進行說明。
使延伸有固定前端部42a和固定前端部42b的一側(cè)位于下側(cè)、即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相反側(cè),向線圈部44的貫通孔內(nèi)插入開閉部件固定部36b和開閉部件固定部38b,將開閉部件40裝填在空隙部36a與空隙部38a之間。
將固定前端部42a的L字型的支撐部位(中間部47a和卡止端部48a)向第一動作片30側(cè)延伸,插入第一動作片30的插入孔36d內(nèi),并進行少許的錯位,卡止在支撐部36c上。
而且,將固定前端部42b的L字型的支撐部位(中間部47b和卡止端部48b)向第二動作片32側(cè)延伸,插入第二動作片32的插入孔38d內(nèi),并進行少許的錯位,卡止在支撐部38c上。
在將裝訂器10安裝在封皮A上時,只要將保持壁24a和保持壁24b的下端緣接合,并利用螺栓螺母安裝在安裝孔20、20上即可。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例如像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那樣的2孔式裝訂器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構(gòu)成為增加了裝訂桿的多孔式裝訂器,例如可構(gòu)成為3孔、4孔、20孔、26孔、30孔式的具備了多個裝訂桿的裝訂器。
下面,結(jié)合圖27至圖30,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110雖然具有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10大致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但由于主要隨著裝訂桿數(shù)量的增加,而在保持部件的結(jié)構(gòu)、動作部件的結(jié)構(gòu)以及開閉部件的結(jié)構(gòu)上存在不同,因此,下面以這些為中心進行說明。
裝訂器110具有一對分別呈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保持部件116,其具有能夠分別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第一裝訂桿112至第四裝訂桿115的長度;和動作部件118,在其表面上第一裝訂桿112至第四裝訂桿115隔著間隔,各自的基部被固定,且其以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以及第四裝訂桿115固定在所述保持部件116上的方式可動自如地固定在保持部件116的內(nèi)側(cè)。
裝訂桿由于是4孔式,所以由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這4個裝訂桿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12具有半桿112a和半桿112b,第二裝訂桿113具有半桿113a和半桿113b,第三裝訂桿114具有半桿114a和半桿114b,第四裝訂桿115具有半桿115a和半桿115b。
而且,為了能夠通過插通在用紙S上預(yù)先穿設(shè)的裝訂孔,來裝訂用紙S,而在半桿112a和半桿112b的前端、半桿113a和半桿113b的前端、半桿114a和半桿114b的前端、半桿115a和半桿115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以及第四裝訂桿115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150。
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112的半桿112a和半桿112b,通過將半桿112a的裝訂桿卡止部150與半桿112b的裝訂桿卡止部150卡止在一起,而卡合成環(huán)狀。
而且,構(gòu)成第三裝訂桿114的半桿114a和半桿114b,通過將半桿114a的裝訂桿卡止部150與半桿114b的裝訂桿卡止部150卡止在一起,而卡合成環(huán)狀。
構(gòu)成所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通過將剖面為圓形狀金屬制線材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150的方向(圖28中的O1和O2的方向)延伸,并且按壓中央部分,而相對于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形成。而且,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半桿112a、半桿113a、半桿114a及半桿115a向圖28中的O3方向,半桿112b、半桿113b、半桿114b及半桿115b向圖28中的O4方向)鼓出、并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剖面大致蠶豆(beans)型形狀。
即,從開閉方向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在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波狀起伏面,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的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而且,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從撥開裝訂桿的方向觀察,兩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
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圓形的裝訂桿,如果是小徑則在變形上弱,如果形成為大徑,則剖面積增加,使得材料費增加,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由于形成在用紙上的裝訂孔多數(shù)是圓孔,所以難以對應(yīng)于用紙的裝訂孔,有可能損傷用紙的裝訂孔。
然而,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如果細則裝訂桿卡止部150有時不能形成良好的嵌合。
為此,希望增加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的寬度,即使作為原材料的線材而使用剖面積小的線材,也希望通過加工原材料的金屬制線材來確保作為裝訂桿所必要的寬度。
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通過按壓形成該裝訂桿的線材的中央部分,將線材壓成蠶豆(beans)型,來擴大作為整體的寬度,即,將裝訂桿整體的寬度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150的方向擴展,形成為能夠完全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150的卡合。
保持部件116是具有能夠隔著規(guī)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以第四裝訂桿115的長度的平面觀察下的大致長方形,在其兩端即安裝到封皮A上的安裝孔120附近,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半圓弧狀。
保持部件116在被裝訂物載置部122的內(nèi)側(cè)具有保持空間,構(gòu)成為能夠?qū)幼鞑考?18等收納在該保持空間內(nèi)。
在保持部件1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122的兩端,在其長度方向上大致從其一端到另一端,設(shè)有保持動作部件118并確保其滑動自如的保持壁。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1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桿112、第二裝訂桿113、第三裝訂桿114以及第四裝訂桿115的各自的外側(cè)附近至內(nèi)部在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續(xù)設(shè)置有保持壁124a和保持壁124b,保持壁124a和保持壁124b是相互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而且,在由該保持壁124a和保持壁124b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122包圍的保持空間內(nèi),收納有將在后面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118等。
在保持部件1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122上,分別穿設(shè)有第一貫通孔126和第二貫通孔127,其用于使第一裝訂桿112和第二裝訂桿113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并且,分別穿設(shè)有第三貫通孔128和第四貫通孔129,其用于使第三裝訂桿114和第四裝訂桿115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
第一貫通孔126和第二貫通孔127、以及第三貫通孔128和第四貫通孔129,對應(yīng)于構(gòu)成各個裝訂桿的半桿,在保持部件1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一定的間隔而各穿設(shè)兩個。
構(gòu)成動作部件118的動作片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動作片不同,其具有兩對動作片。
固定了所述半桿112a和半桿113a的基部的第一動作片130、和固定了所述半桿112b和半桿113b的基部的第二動作片131,形成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大致相同。而且,固定了所述半桿114a和半桿115a的基部的第三動作片132、和固定了所述半桿114b和半桿11b的基部的第四動作片133,形成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大致相同。
開閉部件在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一對動作片而裝填了一個,但在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兩對動作片而分別各裝填一個,即合計裝填兩個開閉部件140和141。
下面,對與所述實施方式不同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裝訂器進行說明。
圖31是表示使用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文件夾的立體圖。圖3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圖3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圖3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圖36是開閉部件的側(cè)視圖解圖,(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B)是向線圈部的圓周方向施加了力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解圖。圖37是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圖解圖,(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和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右視圖解圖。圖3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俯視圖。圖3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仰視圖。圖4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器的橫剖面圖,(A)是圖39的A-A剖面圖,(B)是圖39的B-B剖面圖。圖4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仰視圖。圖4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器的裝訂桿的圖解圖。
圖31至圖32所示的裝訂器210固定在由厚紙或其他比較硬質(zhì)的薄板材構(gòu)成的封皮A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左右一對折線的內(nèi)側(cè)的封皮里面的內(nèi)側(cè)表面上。作為固定方法,有如下的方法,即,使螺栓和螺母或扣眼等緊固件插通于在裝訂器210的長度方向兩端形成的安裝孔220(將在后面詳細說明)內(nèi),固定成與封皮里面成為一體。
另外,這里說明了作為緊固部件使用螺栓和螺母的情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小螺釘,扣眼,鉚釘?shù)?。另外,相對于封皮里面的緊固,例如也可以采用通過超聲波熔敷或高頻熔敷來進行緊固的方法。
裝訂器210具有構(gòu)成環(huán)狀裝訂桿的一對分別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桿212、和與第一裝訂桿212成為一對的第二裝訂桿214;保持部件216,其具有能夠分別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長度;動作部件218,其在表面上使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隔著間隔而固定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各自的基部,并且可動自如地固定在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側(cè),由此使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固定在所述保持部件216上。
該裝訂器210的裝訂桿是由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和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桿214構(gòu)成的開閉自如的2孔型。
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構(gòu)成為,可用手指朝向同一方向撥開其裝訂桿卡止部250。
而且構(gòu)成為,在閉合裝訂桿時,例如能夠用拇指和食指直接夾著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來閉合,并且構(gòu)成為,當用2根手指夾著第一裝訂桿212向閉合方向動作時,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桿214也隨之動作。
保持部件216是具有能夠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長度的平面觀察下的大致長方形,且在其兩端即安裝在封皮A上的安裝孔220附近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半圓弧狀。
保持部件216構(gòu)成為,具有剖面呈大致半圓弧狀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中央從固定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部位的長度方向上的外側(cè)附近向內(nèi)側(cè)鼓出,并且,在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側(cè)具有保持空間,能夠?qū)幼鞑考?18等收納在該保持空間內(nèi)。
在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兩端,在其長度方向上的大致從其一端到另一端,設(shè)有滑動自如地保持動作部件218的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2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各自的外側(cè)附近直至內(nèi)部,大致整體垂下的方式,連續(xù)設(shè)置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是相互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
而且,在由該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222包圍的保持空間內(nèi),收納有在后面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218等。
在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上分別穿設(shè)有第一貫通孔226和第二貫通孔228,其用于使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
第一貫通孔226和第二貫通孔228對應(yīng)于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在保持部件2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一定的間隔而各穿設(shè)兩個。
動作部件218由一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構(gòu)成,所述一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由平面觀察下呈大致長方形狀金屬板構(gòu)成。
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其長度方向上形成有與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平行且在其內(nèi)面滑動的外側(cè)端緣230b和外側(cè)端緣232b,并且在內(nèi)側(cè)緣形成有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該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與該外側(cè)端緣230b和外側(cè)端緣232b平行且使該一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對接。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保持部件216的保持空間內(nèi),在其長度方向上點對稱排列設(shè)置各自時,分別在其內(nèi)側(cè)緣彎曲自如地卡合。即,該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被對接,并且外側(cè)端緣230b和外側(cè)端緣232b在保持部件216的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的兩壁內(nèi)內(nèi)側(cè)面接合。
另外,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內(nèi)置在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側(cè)空間部內(nèi),使得在未從外側(cè)施加力時,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能夠維持凹陷彎曲狀態(tài),即,朝向離開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位于圖37所示的平面PXY下側(cè))彎曲的狀態(tài),或者能夠維持凸出彎曲狀態(tài),即,朝向接近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位于圖37所示的平面PXY上側(cè))彎曲的狀態(tài)。
所謂平面PXY是指包括通過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各自的基部緊固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上的部分(4處)的左右軸Y1、Y2和前后軸X1、X2(圖37所示)的平面。
動作部件218在一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230的與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側(cè)面對置的表面(即上面),固定有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基部,并且,在距所述第一半桿212a一定的間隔,固定有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基部。
另外,在另一動作片即第二動作片232的與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對置的表面(即上面),固定有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二半桿212b的基部,并且,在距所述第二半桿212b一定的間隔,固定有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四半桿214b的基部。
一對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形成有突出部230c和突出部232c,該突出部230c和突出部232c貫通形成在所述保持部件216上的所述貫通孔即第一貫通孔226和第二貫通孔228。而且,一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所述突出部230c和突出部232c貫通了所述第一貫通孔226和第二貫通孔228的狀態(tài)下對接。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在打開了裝訂桿即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時接近所述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面,并且在閉合了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時離開所述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面,從而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以能夠在開閉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方向上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216中。
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內(nèi)側(cè)形成有一對動作片對接的大致直線狀的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在外側(cè)形成有與所述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線狀的外側(cè)端緣230b和外側(cè)端緣232b。
所述突出部230c在接近第一半桿212a與第三半桿214a的基部安裝位置的位置,形成前后一對,并且,所述突出部232c在接近第二半桿212b與第四半桿214b的基部安裝位置的位置,形成前后一對,并且從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24a和224b向外側(cè)突出,從而能夠進行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開閉。
突出部230c和232c是具有能夠從保持部件216的貫通孔(第一貫通孔226和第二貫通孔228)突出到外側(cè)的長度、和能夠使動作部件218在保持部件21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的寬度的舌狀。
動作片由金屬或塑料薄板構(gòu)成,動作片與突出部一體成形。
所述第一動作片230設(shè)有從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向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突出,用于卡合一對動作片的卡合部230d和卡合部230e;和從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向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突出,用于卡合一對動作片的卡合部232d和卡合部232e。
卡合部230d以及卡合部230e和卡合部232d以及卡合部232e形成為,向?qū)χ玫牡谝粍幼髌?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上側(cè)延伸,以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為中心,使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擺動。
卡合部230d以及卡合部230e和卡合部232d以及卡合部232e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U字狀,其具有朝向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zhèn)韧怀鰟幼鞑考?18的厚度量的基部、和從所述基部的前端突出的按壓部。而且,按壓部具有作為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中的作為單個動作片的第一動作片230或第二動作片232的脫落防止功能,卡合部230d以及卡合部230e和卡合部232d以及卡合部232e,朝向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zhèn)韧怀?,在作為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30和第二動作片232中的單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230或第二動作片232的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zhèn)认嘟印?br>
最外側(cè)的卡合部230e以卡合部232e具有即使在使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向相反方向移動時也位于動作部件218的端緣內(nèi)側(cè)的寬度。
最外側(cè)的卡合部230e以及232e和內(nèi)側(cè)的卡合部230d以及232d,隔著安裝了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基部的部位,以適當?shù)拈g隔形成,在分開的最外側(cè)的卡合部230e以及232e和內(nèi)側(cè)的卡合部230d以及232d之間,形成有用于向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0a以及對接緣232a插入棒狀夾具G的間隙234。
而且,在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閉合時,如圖40所示那樣,構(gòu)成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被保持成,其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朝向離開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即凹陷彎曲的狀態(tài)),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對接的狀態(tài),并且,在打開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時,如圖45所示,構(gòu)成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被保持成朝向接近保持部件216的內(nèi)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的方向(即凸出彎曲的狀態(tài)),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對接的狀態(tài),從而被固定在保持部件216內(nèi)的空間內(nèi)。
另外,構(gòu)成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滑動自如地內(nèi)設(shè)成,能夠使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向接近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的方向移動,即在凸出彎曲狀態(tài)下,沿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長度方向移動,即沿與連結(jié)被緊固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上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三半桿214a的線(X1(如圖37所示))和連結(jié)第二半桿212b和第四半桿214b的線(X2(如圖37所示))平行的方向移動。
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空隙部236a以及空隙部238a和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的外側(cè)附近,形成限制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向長度方向移動的移動限制部。
移動限制部由形成在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上的限制凹部230f和限制凸起230g、和形成在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上的限制凹部232f和限制凸起232g形成。
限制凹部230f是在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的外側(cè)附近,從對接緣230a沿寬度方向凹陷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孔,限制凸起232g是形成為可與所述限制凹部230f松嵌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凸起,形成為限制凸起232g與限制凹部230f松嵌,在限制凹部230f內(nèi)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其長度方向上進行相互反向的移動。
限制凹部232f是在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的外側(cè)附近,從對接緣232a沿寬度方向凹陷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孔,限制凸起230g是形成為可與所述限制凹部232f松嵌的平面觀察下呈コ字型的凸起,形成為限制凸起230g與限制凹部232f松嵌,在限制凹部232f內(nèi)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其長度方向上進行相互反向的移動。
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上設(shè)有使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在開閉方向上變化的開閉部件240。
開閉部件240由受扭螺旋彈簧構(gòu)成,連續(xù)設(shè)有線圈部244、從線圈部244的兩端沿與線圈部244的中心軸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在未產(chǎn)生扭轉(zhuǎn)轉(zhuǎn)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如圖36(A)所示,在線圈部244的圓周方向上,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平行突出。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具有從線圈部244突出的直線狀固定部246a和固定部246b;連續(xù)設(shè)在該固定部246a和固定部246b的自由端側(cè)的中間部247a和中間部247b;連續(xù)設(shè)在該中間部247a和中間部247b的與固定部246a和固定部246b相反側(cè)的自由端側(cè)的卡止端部248a和卡止端部248b。而且,固定部246a以及固定部246b與中間部247a以及中間部247b正交,中間部247a以及中間部247b與卡止端部248a以及卡止端部248b正交。
在未產(chǎn)生扭轉(zhuǎn)轉(zhuǎn)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形成為一固定部246a與另一固定部246b以及一卡止端部248a與另一卡止部248b平行。
在構(gòu)成該裝訂器210的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的大致中央附近形成有空隙部236a,且在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的大致中央附近也形成有空隙部238a,并且,在所述空隙部236a的一端突出設(shè)置有卡止開閉部件24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且在所述空隙部238a的一端突出設(shè)置有卡止開閉部件24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
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和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離開連結(jié)在第一動作片230上固定第一裝訂桿212的基部的線X1、和連結(jié)在第二動作片232上固定第二裝訂桿214的基部的線X2所延伸方向而形成。
而且,開閉部件240,其線圈部244的兩端卡止在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和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上,并被收納在所述空隙部236a和空隙部238a內(nèi)。
而且,為了支撐從所述開閉部件240的線圈部244的兩端延伸的前端部,在所述動作部件218上形成有支撐部236c和支撐部238c。
從所述開閉部件240的線圈部244的兩端延伸的固定前端部卡止支撐在第一動作片230的支撐部236c和第二動作片232的支撐部238c上。
即,一固定前端部242a被與形成有卡止線圈部244端部的所述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的第二動作片232對置的第一動作片230的支撐部236c支撐,另外,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被與形成有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的第一動作片230對置的第二動作片232的支撐部238c支撐。
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由于固定部246a和固定部246b的長度為一定,且中間部247a卡止在動作部件218的支撐部236c上,中間部247b卡止在動作部件218的支撐部238c上,所以,將在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對接的第一動作片230與第二動作片232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定,通過拉近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將各自的位置關(guān)系保持成最佳狀態(tài)。
因此,在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開閉時,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以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為樞軸進行擺動時,在第一動作片230的寬度與第二動作片232的寬度之和成為最大時,即,即使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成為了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時,在第一動作片230的最外側(cè)的邊緣與保持部件216的保持壁224a之間、以及在第二動作片232的最外側(cè)的邊緣與保持部件216的保持壁224b之間也形成適當?shù)拈g隙,從而在保持部件216的保持空間內(nèi),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能夠進行平滑的移動。
在通過組合所述半桿來形成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時,所述保持部件216的長度方向上的所述開閉部件240的兩側(cè)的前端部之間的距離(固定前端部242a的卡止端部248a與固定前端部242b的卡止端部248b之間的距離)形成為與所述線圈部244兩端的距離大致相同。
而且,一對所述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通過在所述保持部件216的長度方向上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動,所述半桿組合而成的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被分開,在所述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被分開時,在所述開閉部件240的兩前端部從平面觀察下大致平行的狀態(tài)向相互稍微分離的方向彎曲后再變?yōu)榇笾缕叫械臓顟B(tài)下,所述開閉部件240對所述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施力,將所述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以及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打開。
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和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形成為,以在直線狀的對接緣230a和對接緣232a上排列成一條直線狀的方式,向空隙部236a和空隙部238a的中央突出,并具有可插入形成在開閉部件240的線圈部244內(nèi)側(cè)的貫通孔內(nèi)的粗細和長度。
支撐部236c和支撐部238c是向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長度方向(第一動作片230是O1方向,第二動作片232是O2方向(如圖37所示))延伸的細孔,其與用于將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從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一主面向另一主面插入的插入孔236d和插入孔238d連續(xù)設(shè)置。
一固定前端部2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如圖36(A)所示,雖然原本是平行狀態(tài),但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各自的長度方向架設(shè),即,在與連結(jié)第一動作片230的第一半桿212a的固定部位與第三半桿214a的固定部位的線(X1(如圖37所示))、以及連結(jié)第二動作片232的第二半桿212b的固定部位和第四半桿214b的固定部位的線(X2(如圖37所示))斜向交叉的方向上架設(shè)。
并且,在開閉部件240開始打開時,原本接近大致平行的固定前端部242a(尤其是固定部246a)和固定前端部242b(尤其是固定部246b)如圖41所示少許拉離,固定前端部242a被卡止在第二動作片232上,且固定前端部242b被卡止在第一動作片230上,成為被扭轉(zhuǎn)的狀態(tài)。
固定前端部242a從第二動作片232的空隙部238a的一側(cè)通過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的下面,再從第一動作片230的下面架設(shè)至支撐部236c的上面。
固定前端部242b從第一動作片230的空隙部236a的一側(cè)通過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的下面,再從第二動作片232的下面架設(shè)至支撐部238c的上面。
因此,固定前端部242a發(fā)揮易于向第一動作片230填裝、以強力使第一動作片230向下面?zhèn)刃D(zhuǎn)而打開的功能,固定前端部242b發(fā)揮易于向第二動作片232填裝、以強力使第二動作片232向下面?zhèn)刃D(zhuǎn)而打開的功能。
而且,利用開閉部件240的彈性,構(gòu)成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發(fā)揮如下作用在用手開始打開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時,即,撥開了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各自的裝訂桿卡止部250時,使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向分離的方向(第一半桿212a向O1方向,第二半桿212b向O2方向(如圖37所示))、以及使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向分離的方向(第三半桿214a向O1方向,第四半桿214b向O2方向(如圖37所示))移動,并且在被扭轉(zhuǎn)的開閉部件240還原成原來的狀態(tài)時,將第一半桿212a與第二半桿212b、以及第三半桿214a與第四半桿214b,在線圈部244的圓周方向(第一半桿212a和第三半桿214a向O3方向,第二半桿212b和第四半桿214b向O4方向)上拉離。
即,利用開閉部件240的彈性,第一動作片230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方向(O1方向)移動,第二動作片232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方向(O2方向)移動。
而且,利用開閉部件240的彈性,使構(gòu)成動作部件218的第一動作片230向閉合裝訂桿卡止部250的位置的方向(與O1相反的方向)移動,并且,使第二動作片232向閉合裝訂桿卡止部250的位置的方向(與O2相反的方向)移動。
即,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從凹陷彎曲狀態(tài)逐漸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進一步從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變化到凸出彎曲狀態(tài)。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向打開方向(第一半桿212a和第三半桿214a向O3方向,第二半桿212b和第四半桿214b向O4方向)旋轉(zhuǎn)打開。
開閉部件240發(fā)揮如下作用,在處于打開了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狀態(tài)時,使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保持成凸出彎曲狀態(tài),即,接近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側(cè)面的狀態(tài)。
在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上,沿著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長度方向形成有鼓出部222a,為了在卡合部230d及232e向上側(cè)旋轉(zhuǎn)且卡合部230e及232d向上側(cè)旋轉(zhuǎn),并且開閉部件240向上側(cè)移動時,不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內(nèi)面接觸,鼓出部222a在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形成。
第一裝訂桿212由半圓弧狀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構(gòu)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第二裝訂桿214由半圓弧狀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構(gòu)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裝訂桿。而且,為了能夠插通預(yù)先穿設(shè)在用紙S上的裝訂孔來裝訂用紙S,而在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的前端,即,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250。
構(gòu)成所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也可以通過將剖面為圓形狀金屬制線材,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方向(圖37中的O1和O2的方向)抻拉,且按壓中央部分,而相對于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形成。而且,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第一半桿212a和第三半桿214a向圖37中的O3方向,第二半桿212b和第四半桿214b向圖37中的O4方向)鼓出、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剖面呈大致蠶豆(beans)型的形狀。
即,從開閉方向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在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波狀起伏面,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而且,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從撥開裝訂桿的方向觀察,兩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
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圓形的裝訂桿,如果是小徑則在變形上較弱,如果形成為大徑,則剖面積增加,使得材料費增加,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由于形成在用紙上的裝訂孔多數(shù)是圓孔,所以難以對應(yīng)于用紙的裝訂孔,有可能損傷用紙的裝訂孔。
然而,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如果細則裝訂桿卡止部250有時不能形成良好的嵌合。
為此,希望增加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的寬度,即使作為原材料的線材而使用剖面積小的線材,也希望通過加工原材料的金屬制線材來確保作為裝訂桿所必要的寬度。
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通過按壓形成該裝訂桿的線材的中央部分,將線材壓成蠶豆(beans)型,來擴大作為整體的寬度,即,將裝訂桿整體的寬度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方向擴展,形成為能夠完全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嵌合。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與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具有相同的形狀,即曲率(曲率半徑)相同。
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通過將第一半桿212a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250與第二半桿212b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250卡止在一起,而連結(jié)成環(huán)狀。
另外,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通過將第三半桿214a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250與第四半桿214b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250卡止在一起,而連結(jié)成環(huán)狀。
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從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立設(shè),構(gòu)成與包含通過各自的基部被固定在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上的部分(4個部位)的左右軸Y1、Y2和前后軸X1、X2(如圖37所示)的平面PXY垂直的平面。而且,第一裝訂桿212的軸Z1(如圖37所示)構(gòu)成的圓形面和第二裝訂桿214的軸Z2(如圖37所示)構(gòu)成的圓形面,構(gòu)成為相互平行,且與通過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與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緊固的部位的平面PXY垂直。
如圖46~圖51所示,所述裝訂桿由直接用手指來閉合的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和追隨該第一裝訂桿212朝向閉合方向的動作而運動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桿214構(gòu)成。
而且,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構(gòu)成為能夠用手指朝向相同方向(圖41中的O1及O2方向)撥開其裝訂桿卡止部250。
在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前端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250,構(gòu)成該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前端的凸部252a以及與該凸部252a連續(xù)的凹部252b、和構(gòu)成第二半桿212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前端的凸部254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254a連續(xù)的凹部254b,形成為朝向相反方向突出或凹進,以在閉合了第一裝訂桿212時卡合。
凸部252a和凸部254a分別形成有從前端朝向內(nèi)側(cè)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252c和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254c、和與傾斜對置面252c和傾斜對置面254c連續(xù)且從凸部252a和凸部254a的后端(基部側(cè))逐漸進入前端側(cè)(即閉合方向)的傾斜對置面252d和傾斜對置面254d,并且后端附近是鉤狀,作為整體形成為鉤鼻狀。
凹部252b具有從基部側(cè)朝向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凹部254b同樣具有從基部側(cè)朝向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
另外,在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前端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250,構(gòu)成該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凸部256a以及與該凸部256a連續(xù)的凹部256b、和構(gòu)成第四半桿214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前端的凸部258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258a連續(xù)的凹部258b,形成為朝向相反方向突出或凹進,以在閉合了第二裝訂桿214時卡合。
凸部256a和凸部258a分別形成有從前端朝向內(nèi)側(cè)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256c和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258c,和與傾斜對置面256c和傾斜對置面258c連續(xù)且從凸部256a和凸部258a的后端(基部側(cè))逐漸進入前端側(cè)(即閉合方向)的傾斜對置面256d和傾斜對置面258d,并且后端附近是鉤狀,作為整體形成為鉤鼻狀。
凹部256b具有從基部側(cè)朝向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凹部258b同樣具有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
構(gòu)成第一半桿212a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凸部252a和構(gòu)成第三半桿214a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凸部256a具有向相同方向突出設(shè)置并且從前端部形成到基部側(cè)的彎曲凸面,雙方形成為相同形狀。
而且,構(gòu)成第一半桿212a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凹部252b和構(gòu)成第三半桿214a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凹部256b具有向相同方向凹陷形成并且從凸部254a和凸部256a的后端形成到基部側(cè)的彎曲凹面,雙方形成為相同形狀。
構(gòu)成第二半桿212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凸部254a和構(gòu)成第四半桿214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凸部258a具有向相同方向突出設(shè)置并且從前端部形成到基部側(cè)的彎曲凸面,雙方形成為相同形狀。
而且,構(gòu)成第二半桿212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凹部254b和構(gòu)成第四半桿214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凹部258b具有向相同方向凹陷形成并且從凸部254a和凸部258a的后端形成到基部側(cè)的彎曲凹面,雙方形成為相同形狀。
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和凹部252b、第二半桿212b的凸部254a和凹部254b形成為點對稱,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和凹部256b、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和凹部258b形成為點對稱。
第一裝訂桿212的凸部252a的傾斜對置面252c和凹部254b的傾斜對置面形成為與第一裝訂桿212的軸向斜向交叉,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252c和凹部254b的傾斜對置面以相互共有一點的內(nèi)接關(guān)系相接。
第一裝訂桿212的凸部252a的傾斜對置面252c和凸部254a的傾斜對置面254c形成為與第一裝訂桿212的軸向斜向交叉,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252c和傾斜對置面254c以相互共有一點的外接關(guān)系相接。
第二裝訂桿214的凸部256a的傾斜對置面256c和凹部258b的傾斜對置面形成為與第二裝訂桿214的軸向斜向交叉,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256c和凹部258b的傾斜對置面以相互共有一點的內(nèi)接關(guān)系相接。
第二裝訂桿214的凸部256a的傾斜對置面256c和凸部258a的傾斜對置面258c形成為與第二裝訂桿214的軸向斜向交叉,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256c和傾斜對置面258c以相互共有一點的外接關(guān)系相接。
在用2根手指夾住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開始將裝訂桿閉合時,在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與第二裝訂桿214的第四半桿214b的凹部258b接觸之前(參照圖49),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與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二半桿212b的凸部254a接觸,在進一步進行閉合第一裝訂桿212的動作時,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凹部252b在第二半桿212b的凸部254a上滑動,并且通過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與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嵌合的標準的卡止位置,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在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滑動上升(參照圖50)。
這樣,在使第一裝訂桿212向閉合方向動作時,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與第二裝訂桿214的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接觸,在進一步進行閉合第一裝訂桿212的動作時,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在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的傾斜對置面258c上滑動(參照圖49),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進一步在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滑動上升時,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嵌入第四半桿214b的凹部258b(第三半桿214a的凹部256b)并嵌合(參照圖50)。
之后,在將手指從第一裝訂桿212離開,解除閉合力后,在開閉部件240的作用下,使第一裝訂桿212向打開方向稍微退回,第一裝訂桿212與第二裝訂桿214同樣,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第二半桿212b的凸部254a)嵌入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第一半桿212a的凹部252b)并嵌合(參照圖51)。
在閉合裝訂桿時,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從凸出彎曲狀態(tài)(參照圖45)逐漸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進一步從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變化到凹陷彎曲狀態(tài)(參照圖40),并且,從同列排列的狀態(tài),向裝訂桿卡止部250暫且撥開的方向(第一動作片230向O1方向,第二動作片232向O2方向)移動,成為相互錯開排列的狀態(tài)(參照圖50),然后返回到同列排列。
由此,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一動作片230的限制凸起230g在第二動作片232的限制凹部232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232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接觸,并且,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二動作片232的限制凸起232g在第一動作片230的限制凹部230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230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接觸(參照圖50)。因此,在閉合裝訂桿時,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通過與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嵌合的標準停止位置,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在第二半桿212b的凹部2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滑動上升并越出時,限制第一裝訂桿212的移動距離,在適當?shù)奈恢檬乖匠鐾V?,如果將手指從第一裝訂桿212的裝訂桿卡止部250離開,則在開閉部件240的返回原來狀態(tài)的力的作用下,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向裝訂桿卡止部250暫且撥開的方向(第一動作片230向O1方向,第二動作片232向O2方向)移動,從相互錯開排列的狀態(tài)返回同列排列,使裝訂桿卡止部250嵌合(參照圖39和圖40)。
這樣,在開始閉合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212時,不直接用手指閉合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桿214開始向閉合方向移動,并且在第一裝訂桿212進一步閉合并移動到超過標準的卡止位置時,第二裝訂桿214進行卡合,第二裝訂桿214先于第一裝訂桿212被完全卡止,因此,在不直接用手指閉合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桿214被可靠卡止后,作為主裝訂桿的裝訂桿212被可靠卡止。
因此,在用手指捏住第一裝訂桿212先向閉合的方向移動時,如果捏住第一裝訂桿212使其越出,則可將第二裝訂桿214可靠地卡止在標準的位置,從而只以對第一裝訂桿212的操作,即可閉合。
這樣,由于通過用手指操作第一裝訂桿212,可閉合第二裝訂桿214,所以提高了作為一次操作式裝訂器的便利性。
另外,在通過用手指扭轉(zhuǎn)第一裝訂桿212的頂部來撥開了第一裝訂桿212的裝訂桿卡止部250時,通過開閉部件240返回原來狀態(tài)的力,即,一固定前端部2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如圖36(A)所示返回與線圈部244的圓周方向平行的原來的狀態(tài)的力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作用,將第一裝訂桿212打開。
而且,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其裝訂桿卡止部250被撥開(參照圖41),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在從凹陷彎曲狀態(tài)逐漸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并進一步從平面狀態(tài)變化到凸出彎曲狀態(tài),并且向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撥開方向(第一動作片230向O1方向,第二動作片232向O2方向)移動。由此,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一動作片230的限制凸起230g在第二動作片232的限制凹部32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232f的跟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相碰,并且,構(gòu)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二動作片232的限制凸起232g在第一動作片230的限制凹部230f內(nèi)移動,與限制凹部230f的跟裝訂桿卡止部250的撥開方向相反側(cè)的端緣相碰。
在將手從第一裝訂桿212上離開后,通過以開閉部件240的一固定前端部2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如圖36(A)所示返回與線圈部244的圓周方向平行的原來狀態(tài)的方式對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施加力,第一裝訂桿212和第二裝訂桿214進一步打開(第一半桿212a和第三半桿214a向O3方向,第二半桿212b和第四半桿214b向O4方向),并且,通過施加使開閉部件240的固定前端部2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在平面觀察下平行的力,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向相反方向移動(參照圖44)。
即,動作部件218和開閉部件240在打開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和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方向上作用,而且,在拉離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的凸部252a與第二半桿212b的凸部254a的方向上作用,并且以拉離構(gòu)成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的凸部256a與第四半桿214b的凸部258a的方式進行作用。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用手指扭轉(zhuǎn)第一裝訂桿212或第二裝訂桿214的頂部,可撥開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以及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
另外,在解除了第一裝訂桿212的第一半桿212a和第二半桿212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以及第二裝訂桿214的第三半桿214a和第四半桿214b的裝訂桿卡止部250的卡合時,動作部件218通過施加使開閉部件240的一固定前端部242a和另一固定前端部242b在線圈部244的圓周方向上接近的力,使第一動作片230的對接緣230a和第二動作片232的對接緣232a成為凸出彎曲狀態(tài)。
下面,對將動作部件218裝填在保持部件216的保持空間內(nèi)的方法進行說明,主要結(jié)合圖52至圖57進行說明。
首先,將第一動作片230裝填在保持部件216內(nèi),然后,將第二動作片232裝填在保持部件216內(nèi)。此時,突出部230c通過第一貫通孔226(左右一對貫通孔226中的一貫通孔226,即平面觀察下右側(cè)的貫通孔226)內(nèi),突出部232c通過第二貫通孔228(左右一對貫通孔228中的一貫通孔228,即平面觀察下右側(cè)的貫通孔228)內(nèi),卡合部230d以及卡合部230e、和卡合部232d以及卡合部232e位于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下側(cè)即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相反側(cè)。
于是,在第一動作片230的間隙234與第二動作片232的間隙234之間壓入棒狀夾具G,將第一動作片230與第二動作片232之間擴開,將卡合部230d以及卡合部230e、和卡合部232d以及卡合部232e裝入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的上側(cè)即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側(cè),然后拔出棒狀夾具G,使對接緣230a與對接緣232a對接。
下面,結(jié)合圖58至60,對將開閉部件240裝填在動作部件218中的方法進行說明。
使延伸有固定前端部242a和固定前端部242b的一側(cè)位于下側(cè)、即保持部件2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2的相反側(cè),向線圈部244的貫通孔內(nèi)插入開閉部件固定部236b和開閉部件固定部238b,將開閉部件240裝填在空隙部236a與空隙部238a之間。
將固定前端部242a的L字型的支撐部位(中間部247a和卡止端部248a)向第一動作片230側(cè)延伸,插入第一動作片230的插入孔236d內(nèi),并進行少許的錯位,卡止在支撐部236c上。
而且,將固定前端部242b的L字型的支撐部位(中間部247b和卡止端部248b)向第二動作片232側(cè)延伸,插入第二動作片232的插入孔238d內(nèi),并進行少許的錯位,卡止在支撐部238c上。
在將裝訂器210安裝在封皮A上時,只要將保持壁224a和保持壁224b的下端緣接合,并利用螺栓螺母安裝在安裝孔220、220上即可。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例如像第一裝訂桿12和第二裝訂桿14那樣的2孔式裝訂器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構(gòu)成為增加了裝訂桿的多孔式裝訂器,例如可構(gòu)成為3孔、4孔、20孔、26孔、30孔式的具備了多個裝訂桿的裝訂器。
下面,結(jié)合圖61至64,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310雖然具有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210大致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但由于主要隨著裝訂桿數(shù)量的增加,在保持部件的結(jié)構(gòu)、動作部件的結(jié)構(gòu)以及開閉部件的結(jié)構(gòu)上存在不同,因此,下面以這些為中心進行說明。
裝訂器310具有一對分別呈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和第四裝訂桿315;保持部件316,其具有能夠分別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第一裝訂桿312至第四裝訂桿315的長度;和動作部件318,在其表面上第一裝訂桿312至第四裝訂桿315隔著間隔,各自的基部被固定,且其以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固定在所述保持部件316上的方式可動自如地固定在保持部件316的內(nèi)側(cè)。
裝訂桿由于是4孔式,所以由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和第四裝訂桿315這4個裝訂桿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312具有第一半桿312a和第二半桿312b,第二裝訂桿313具有第三半桿313a和第四半桿313b,第三裝訂桿314具有第五半桿314a和第六半桿314b,第四裝訂桿315具有第七半桿315a和第八半桿315b。
而且,為了能夠插通在用紙S上預(yù)先穿設(shè)的裝訂孔,來裝訂用紙S,而在第一半桿312a和第二半桿312b的前端、第三半桿313a和第四半桿313b的前端、第五半桿314a和第六半桿314b的前端、第七半桿315a和第八半桿315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350,通過卡止裝訂桿卡止部350,而卡合成環(huán)狀。
構(gòu)成所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通過將剖面為圓形狀的金屬制線材在撥開裝訂桿卡止部350的方向(圖66中的O1和O2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按壓中央部分,來相對于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而形成。而且,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第一半桿312a、第三半桿313a、第五半桿314a和第七半桿315a向圖66中的O3方向,第二半桿312b、第四半桿313b、第六半桿314b和第八半桿315b向圖66中的O4方向)鼓出、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剖面呈大致蠶豆(beans)型的形狀。
即,如果從開閉方向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則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波狀起伏面,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而且,如果從撥開方向觀察,則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兩外側(cè)形成半圓弧狀。
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圓形的裝訂桿,如果是小徑則在變形上弱,如果形成為大徑,則剖面積增加,使得材料費增加,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由于形成在用紙上的裝訂孔多數(shù)是圓孔,所以難以對應(yīng)于用紙的裝訂孔,從而有可能損傷用紙的裝訂孔。
然而,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如果細則裝訂桿卡止部50有時不能形成良好的嵌合。
為此,希望增加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寬度,即使作為原材料的線材而使用剖面積小的線材,也希望通過加工原材料的金屬制線材來確保作為裝訂桿所必要的寬度。
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通過按壓形成該裝訂桿的線材的中央部分,將線材壓成蠶豆(beans)型,來擴大作為整體的寬度,即,將裝訂桿整體的寬度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350的方向擴展,形成為能夠完全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350的嵌合。
保持部件316是具有能夠隔著規(guī)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114以第四裝訂桿115的長度的平面觀察下的大致長方形,在其兩端即安裝到封皮A上的安裝孔320附近,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半圓弧狀。
保持部件316在被裝訂物載置部322的內(nèi)側(cè)具有保持空間,構(gòu)成為能夠?qū)幼鞑考?18等收納在該保持空間內(nèi)。
在保持部件3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322的兩端,在其長度方向上大致從其一端到另一端,設(shè)有保持動作部件318并確保其滑動自如的保持壁。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3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桿312、第二裝訂桿313、第三裝訂桿314以及第四裝訂桿315的各自的外側(cè)附近至內(nèi)部在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續(xù)設(shè)置保持壁324a和保持壁324b,保持壁324a和保持壁324b是相互平行并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而且,在由該保持壁324a和保持壁324b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322包圍的保持空間內(nèi),收納有將在后面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318等。
在保持部件3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322上,分別穿設(shè)有第一貫通孔326和第二貫通孔327,其用于使第一裝訂桿312和第二裝訂桿313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并且,分別穿設(shè)有第三貫通孔328和第四貫通孔329,其用于使第三裝訂桿314和第四裝訂桿315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
第一貫通孔326和第二貫通孔327、以及第三貫通孔328和第四貫通孔329,分別對應(yīng)于構(gòu)成各個裝訂桿的半桿,在保持部件3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一定的間隔而各穿設(shè)兩個。
構(gòu)成動作部件318的動作片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的動作片不同,其具有兩對動作片。
固定了所述第一半桿312a和第三半桿313a的基部的第一動作片330、和固定了所述第二半桿312b和第四半桿313b的基部的第二動作片331,形成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大致相同。而且,固定了所述第五半桿314a和第七半桿315a的基部的第三動作片332、和固定了所述第六半桿314b和第八半桿315b的基部的第四動作片333,形成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大致相同。
開閉部件在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一對動作片而裝填了一個,但在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兩對動作片而分別裝填一個,合計裝填兩個開閉部件340和341。
下面,結(jié)合圖65至68,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410雖然具有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210大致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但由于主要隨著裝訂桿數(shù)量的增加,在保持部件的結(jié)構(gòu)、動作部件的結(jié)構(gòu)以及開閉部件的結(jié)構(gòu)上存在不同,因此,下面以這些為中心進行說明。
裝訂器410具有一對分別呈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保持部件416,其具有能夠分別隔著一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第一裝訂桿412至第三裝訂桿414的長度;和動作部件418,在其表面上第一裝訂桿412至第三裝訂桿414隔著間隔,各自的基部被固定,且其以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固定在所述保持部件416上的方式可動自如地固定在保持部件416的內(nèi)側(cè)。
裝訂桿由于是3孔式,所以由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和第三裝訂桿414這3個裝訂桿構(gòu)成。第一裝訂桿412具有第一半桿412a和第二半桿412b,第二裝訂桿413具有第三半桿413a和第四半桿413b,第三裝訂桿414具有第五半桿414a和第六半桿414b。
而且,為了能夠插通在用紙S上預(yù)先穿設(shè)的裝訂孔,來裝訂用紙S,而在第一半桿412a和第二半桿412b的前端、第三半桿413a和第四半桿413b的前端、第五半桿414a和第六半桿414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450。
構(gòu)成所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通過將剖面為圓形狀的金屬制線材在撥開裝訂桿卡止部450的方向(圖66中的O1和O2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按壓中央部分,而相對于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形成。而且,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第一半桿412a、第三半桿413a、第五半桿414a向圖66中的O3方向,第二半桿412b、第四半桿413b、第六半桿414b向圖66中的O4方向)鼓出、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剖面呈大致蠶豆(beans)型形狀。
即,如果從開閉方向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則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波狀起伏面,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而且,如果從撥開方向觀察裝訂桿,則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兩外側(cè)形成為半圓弧狀。
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圓形的裝訂桿,如果是小徑則在變形上較弱,如果形成為大徑則剖面積增加,使得材料費增加,以往的剖面形狀為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由于形成在用紙上的裝訂孔多數(shù)是圓孔,所以難以對應(yīng)于用紙的裝訂孔,有可能損傷用紙的裝訂孔。
然而,構(gòu)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如果細則裝訂桿卡止部450有時不能形成良好的嵌合。
為此,希望增加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寬度,即使作為原材料的線材而使用剖面積小的線材,也希望通過加工原材料的金屬制線材來確保作為裝訂桿所必要的寬度。
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通過按壓形成該裝訂桿的線材的中央部分,將線材壓成蠶豆(beans)型,來擴大作為整體的寬度,即,將裝訂桿整體的寬度向撥開裝訂桿卡止部450的方向擴展,形成為能夠完全構(gòu)成裝訂桿卡止部450的嵌合。
保持部件416是具有能夠隔著規(guī)定的間隔而設(shè)置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長度的平面觀察下的大致長方形,在其兩端即在用于安裝到封皮A上的安裝孔420附近,形成為平面觀察下的大致半圓弧狀。
保持部件416在被裝訂物載置部422的內(nèi)側(cè)具有保持空間,構(gòu)成為能夠?qū)幼鞑考?18等收納在該空間內(nèi)。
在保持部件4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422的兩端,在其長度方向上大致從其一端到另一端,設(shè)有保持動作部件418并確保其滑動自如的保持壁。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4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第三裝訂桿414的各自的外側(cè)附近直至內(nèi)部在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續(xù)設(shè)置保持壁424a和保持壁424b,保持壁424a和保持壁424b是相互平行并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而且,在由該保持壁424a和保持壁424b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422包圍的保持空間內(nèi),收納有將在后面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418等。
在保持部件4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422上,分別穿設(shè)有第一貫通孔426和第二貫通孔427以及第三貫通孔428,其用于使第一裝訂桿412、第二裝訂桿413和第三裝訂桿414隔著一定的間隔(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等確定的一定長度)松動貫通。
第一貫通孔426、第二貫通孔427以及第三貫通孔428,分別對應(yīng)于構(gòu)成各個裝訂桿的半桿,在保持部件4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一定的間隔而各穿設(shè)兩個。
構(gòu)成動作部件418的動作片與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210的動作片相同,其具有左右一對動作片。
固定了所述第一半桿412a、第三半桿413a以及第五半桿414a的基部的第一動作片430、和固定了所述第二半桿412b、第四半桿413b以及第六半桿414b的基部的第二動作片432,形成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230和第二動作片232大致相同。
第一動作片430和第二動作片432形成兩對空隙部436a1和空隙部436a2、以及空隙部438a1和空隙部438a2,并且在兩對開閉部件固定部436b1和開閉部件固定部436b2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438b1和開閉部件固定部438b2的外側(cè)附近,形成有兩個移動限制部,其用于限制第一動作片430和第二動作片432在長度方向上的移動。
開閉部件在所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一對動作片而裝填了一個,但在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器中,對應(yīng)于一對動作片,可以裝填一個開閉部件440,也可以裝填合計兩個開閉部件440和441。
根據(jù)所述實施方式,由于在一對動作片上形成有插通形成在保持部件上的貫通孔的突出部,所以,即使在動作片上例如鉚接固定裝訂桿的基部,也可為了減小對動作片的壓力而增大面積。因此,可增加動作片整體的強度。
另外,由于能夠?qū)幼髌耐怀霾控炌ǖ呢炌缀脱b訂桿貫通的貫通孔構(gòu)成為共用的孔,所以可簡化保持部件的構(gòu)造,降低制造成本。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裝訂器,其具有多個裝訂桿,其分別將兩個半桿在其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卡止而形成為環(huán)狀;保持部件,其具有能夠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裝訂桿的長度;動作部件,在其表面上隔著間隔而固定有各裝訂桿的基部,并且以裝訂桿固定在保持部件上的方式,在保持部件的內(nèi)側(cè)具有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自如的一對動作片;和開閉部件,其在打開所述裝訂桿時,使動作片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并且保持在接近于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方向,從而使裝訂桿向打開的方向變化,所述裝訂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由彈性部件構(gòu)成,所述彈性部件設(shè)置成在所述動作部件中,將裝訂桿的開閉方向上的動作片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對動作片能移動的距離,并且,設(shè)置成在構(gòu)成所述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之間,使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移動,并且向保持裝訂桿的打開狀態(tài)的方向彈壓一對動作片。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裝訂器,其中,所述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所述螺旋彈簧的從線圈部伸出的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上,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卡止在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上,根據(jù)從線圈部伸出的距離來保持所述動作片之間的距離。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訂器,其中,所述動作部件在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一基部,在另一動作片上固定有裝訂桿的另一基部,在所述裝訂桿閉合時,在離開保持部件的內(nèi)面的位置,以其對接緣對接的狀態(tài)被保持。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訂器,其中,所述開閉部件形成為,利用移動限制部來停止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的移動。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裝訂器,其中,所述開閉部件由螺旋彈簧構(gòu)成,所述螺旋彈簧設(shè)在構(gòu)成動作部件的一對動作片的對接緣上,并且設(shè)置在動作部件中,從而從所述螺旋彈簧的線圈部伸出的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一動作片,而且,從線圈部伸出的另一端按壓動作部件的另一動作片。
全文摘要
一種容易順暢地進行裝訂桿的開閉、且容易制造的裝訂器。該裝訂器具有多個裝訂桿(12、14);能夠隔著間隔而設(shè)置所述裝訂桿的保持部件(16);動作部件(18),在其表面上隔著間隔而固定各裝訂桿(12、14)的基部,并且具有在保持部件內(nèi)沿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移動自如的一對動作片;和使裝訂桿向打開方向變化的開閉部件(40),所述開閉部件(40)由彈性部件構(gòu)成,所述彈性部件設(shè)置成在所述動作部件(18)中,將裝訂桿(12、14)的開閉方向上的動作片(30、32)之間的距離保持為一對動作片能移動的距離,并且,設(shè)置成在構(gòu)成所述動作部件(18)的一對動作片(30、32)之間,使一對動作片分別向相反方向移動,并且向保持裝訂桿的打開狀態(tài)的方向彈壓一對動作片(30、32)。
文檔編號B42F13/20GK101072688SQ20058004168
公開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田中莞二, 新井裕, 中野浩 申請人:株式會社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