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鐵卷門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鐵卷門,特別涉及一種鐵卷門的結構。
一般常用的格狀鐵卷門(2)結構,如圖5、圖6、圖7、圖8所示,其是由數(shù)根實心的金屬棒所構成的主橫桿(23)、數(shù)根包覆在主橫桿(23)外的間隔限制外管(22)及數(shù)個連結在主橫桿(23)間的連結樞接片(21)所組成,其中,連結樞接片(21)為板片狀,在其兩樞接端(211)部各設有一供主橫桿(23)穿過的樞接套孔(212),其是采用單一或一組連結樞接片(21)相間連結的方式樞接在每兩主橫桿(23)間每一間隔位置,并在每一間隔間的主橫桿(23)外,均組套有一間隔限制外管(22),以完成鐵卷門(2)的組裝,但其具有以下缺點1、因連結樞接片(21)是呈板片狀,因此,其樞接套孔(212)與主橫桿(23)間的接觸面積小,再加上生產(chǎn)時在樞接套孔(212)的孔緣均有毛邊產(chǎn)生;而將造成主橫桿(23)的磨損,所以,主橫桿(23)必需使用實心的金屬棒制成,除了使鐵卷門(2)的整體重量增加外,也使成本提高。
2、鐵卷門(2)的整體重量增加后,必須使用扭力較大的卷門馬達,除成本高外,也較為耗電,而且搬運及組裝更為困難,若遇停電使用人力拉起鐵卷門(2)時相當費力。
3、因所用的連結樞接片(21)為板片狀,其強度不佳,為了承受整個鐵卷門(2)的重量,每一連結樞接片(21)均需采用較厚的金屬板材制成,徒增鐵卷門(2)的重量;因連結樞接片(21)的強度不佳,在鐵卷門(2)向上卷揚時,常因鐵卷門(2)重量過重的緣故,而在每一以單片連結樞接片(21)樞接的部位產(chǎn)生左、右晃動的情況,進而產(chǎn)生較大的噪音。
4.所使用的連結樞接片(21)、其兩側為平直狀,而使鐵卷門(2)在卷揚并卷繞在卷軸(213)時,因無任何可收置相鄰連結樞接片(21)兩較大的樞接端(211)的設計,而使卷收后的鐵卷門(2)具有較大的直徑(D1),需較大的容置空間。
另一常用的鐵卷門(3)如圖9、
圖10所示,鐵卷門(3)是由數(shù)根主橫管(33)、包覆在主橫管(33)外的間隔限制外管(32)及數(shù)套組設在主橫管(33)的連結樞接件(31)所組成,在數(shù)根呈平行的每一主橫管(33)間及兩側端,分別套組有連結樞接件(31),連結樞件(31)的兩樞接端(311)設有較長的樞接套孔(312),多根主橫管等距的相互連結樞接成一體,其中,主橫管(33)的每一間隔位置的兩主橫管(33)的每一等距位置處,均組設有兩組相對組合一體的連結樞接件(31),并在每兩組連結樞接件(31)與相間隔的另兩組連結樞接件(31)間的兩主橫管(33)間,則組設有一組相對組合一體的連結樞接件(31),并在每一主橫管(33)上的每組連結樞接件(31)及每兩組連結樞接件(31)之間,均套組有間隔限制外管(32),以將每組連結樞接件(31)定位在每一主橫管(33)的每一特定位置,位于每一主橫管(33)的兩側所套設的連結樞接件(31),則均藉由一插銷(332)穿過每主橫管(33)兩端的孔洞(331),而完成整個鐵卷門(3)的組裝,此種設計雖藉由每組組合的連結樞接件(31)的較長樞接套孔(312),增加與主橫管(33)間的接觸面積,而不損傷主橫管(33),但仍具有如下缺點1、其連結樞接件(31)的兩側為不對稱形狀,因此,使用時均需以兩對稱的連結樞接件(13)相互對接組合,因此,必須使用相當多的連結樞接件(31),相對增加了鐵卷門(3)的重量及提高了成本。
2.由于連結樞接件(31)是由金屬板材沖壓成型,因此,在沖壓成型后大都因金屬板材材料彈性的緣故,而使每一連結樞接件(31)的該側開口的對接面呈非直線狀,故在將兩對稱的連結樞接件(31)相互對接組合后,其間均產(chǎn)生一縫隙(314),而影響鐵卷門(3)的整體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量輕、成本低、結構穩(wěn)固、卷揚時不使鐵卷門左右晃動的鐵卷門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有連結樞接件。主橫管、間隔限制外管所組成,連結樞接件的兩樞接端設有更深長的樞接套孔,以使穿過該樞接套孔的主橫管與樞接套孔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故不損傷主橫管,在每一連結樞接件一側周緣設有折邊,從而不需用過厚的金屬板材加工制作,即可使每一連結樞接件具有較高的強度,在每一連結樞接件的周緣所設的折邊的端緣,向內(nèi)彎折有第二折邊,除更增加其強度外,使每一連結樞接件兩側形成對稱的形狀而增加美感,連結樞接件第二折邊側,組設有側蓋板,該側蓋板兩端設有與連結樞接件兩樞接端的樞接套孔同軸心的穿孔,以供主橫管穿過,在每一連結樞接件間的主橫管上,套組有間隔限制外管,以將每一片或一組連結樞接件定位在每一主橫管的每一特定位置,在每一連結樞接件及側蓋板的兩側,均設有一對稱的凹弧部,而使鐵卷門卷揚并卷繞在卷軸上時,藉該凹弧部以收置相鄰連結樞接件兩較大的樞接端,而使卷收后的鐵卷門具有較小的直徑,節(jié)省空間。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局部組合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連結樞接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卷揚時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5為常見鐵卷門的局部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為圖5的組合剖視示意圖。
圖7為常見鐵卷門卷揚時的局部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8為常見鐵卷門卷揚時卷繞在卷軸上的側視圖。
圖9為另一常見鐵卷門的局部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組合剖視示意圖(1)、(2)、(3)為鐵卷門、(11)、(21)、(31)為連結樞接件、(111)、(211)、(311)為樞接端、(112)、(212)、(312)為樞接套孔、(113)、(115)、(313)為折邊、(314)為縫隙、(114)、(1162)為凹弧部、(116)為側蓋板、(1161)為穿孔、(117)、(213)為卷軸、(12)、(22)、(32)為間隔限制外管、(13)、(23)、(33)為主橫管、(131)、(331)為孔洞、(D1)為直徑。
如
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設在鐵卷門(1)上,其主要是由數(shù)片連結樞接件(11)、數(shù)根主橫管(13)及數(shù)根間隔限制外管(12)所組成,連結樞接件(11)的兩端設有樞接端(111),樞接端(111)設有更深長的樞接套孔(112),主橫管(13)穿過樞接套孔(112),兩者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故不損傷主橫管(13),每一連結樞接件(11)一側周緣設有折邊(113),使連結樞接件(11)不需用過厚的金屬板材制做,即可具有較高的強度,此外,每一連結樞接件(11)折邊(113)的端緣,向內(nèi)彎折有第二折邊(115),除更增加其強度外,并使單一連結樞接件(11)的兩側形成對稱的形狀而增加美感,在每一連結樞接件(11)第二折邊(115)的側邊,均組設有一側蓋板(116),在該側蓋板(116)兩端也設有一與連結樞接件(11)兩樞接端(111)的樞接套孔(112)同軸心的穿孔(1161),以供主橫管(13)穿過,在每一連結樞接件(11)間的主橫管(13)上,套組有間隔限制外管(12),以將每一片或一組連結樞接件(11)定位在每一主橫管(13)的每一特定位置,在每一連結樞接件(11)及側蓋板(116)的兩側,均設有一對稱的凹弧部(114)、(1162),而使鐵卷門在卷揚并卷繞在卷軸(117)時,藉該凹弧部(114)、(1162)以收置相鄰連結樞接件(11)兩較大的樞接端(111),而使卷收后的鐵卷門(1)具有較小的直徑,可節(jié)省空間。
本實用新型結構穩(wěn)固、重量輕、噪音低、搬運組裝容易、成本低,耗電少。
權利要求1.一種鐵卷門的結構,其是由數(shù)片連結樞接件(11)、數(shù)根主橫管(13)及數(shù)根間隔限制外管(12)所組成,主橫管(13)為中空管體,其特征在于連結樞接件(11)的兩樞接端(111)設有更深長的樞接套孔(112),主橫管(13)穿過樞接套孔(113),兩者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每一連結樞接件(11)一側周緣設有折邊(113),每一連結樞接件(11)折邊(113)的端緣向內(nèi)彎折有一第二折邊(115);每一連結樞接件(11)的第二折邊(115)側邊,均組設有一側蓋板(116),在該側蓋板(116)兩端設有一與連結樞接件(11)兩樞接端(111)的樞接套孔(112)同軸心的穿孔(1161),以供主橫管(13)穿過在每一連結樞接件(11)間的主橫管(13)上,套組有間隔限制外管(12),以將每一片或一組連結樞接件(11)定位在每一主橫管(13)的每一特定位置;在每一連結樞接件(11)及側蓋板(116)的兩側,均設有一對稱的凹弧部(114)、(1162)。
專利摘要一種鐵卷門的結構,其組設在鐵卷門(1)上,其主要是由數(shù)根空心的主橫桿(13)、數(shù)根包覆在主橫桿(13)外的間隔限制外管(12)及數(shù)片連結在主橫桿(13)間的連結樞接件(11)所組成,連結樞接件(11)的兩樞接端(111)設有更深長的樞接套孔(112),以使與穿過其間的主橫管(13)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不損傷主橫管(13),連結樞接件(11)的一側周緣設有折邊(113),折邊(113)的端緣向內(nèi)彎折有第二折邊(115),連結樞接件(11)第二折邊側設有側蓋板(116),形成對稱的形狀,使鐵卷門卷繞在卷軸(117)后,具有較小的直徑,節(jié)省空間。
文檔編號E06B9/08GK2410402SQ9925759
公開日2000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劉奎昌 申請人:劉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