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紡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紡織物。
背景技術:
過去,無紡織物用于紙尿布或衛(wèi)生巾等衛(wèi)生用品、擦拭器等清掃用 品、口罩等醫(yī)療用品等廣泛的領域。這樣,無紡織物在各種各樣的不同 的領域使用,但是在實際用于各個領域的制品的情況下,有必要以適合 于各種制品的用途的性質(zhì)或結(jié)構的方式進行制造。
無紡織物,例如,通過利用干式法或濕式法等形成纖維層(纖維網(wǎng)),
利用化學粘合法或熱粘合法等將形成纖維層的纖維彼此結(jié)合來形成。在 將形成纖維層的纖維結(jié)合起來的工藝中,也存在著包含將多個針反復刺 入該纖維層的方法、或噴射水流的方法等從外部向纖維層施加物理的力 的方法。
但是,這些方法終究只是將纖維相互交織,并沒有調(diào)整纖維層中的 纖維的取向或配置,或者纖維層的形狀等。即,利用這些方法制造的只
不過是簡單的片狀的無紡織物。
另外,也提出過設置有開口的無紡織物的方案。所述方案揭示了為 了在無紡織物上形成開口,將無紡織物夾在配備有向外側(cè)突出的針等的 突起的壓模與承接該突起的承接側(cè)的支承體之間,通過使突起部分貫通 無紡織物立體地開口的方法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
專利文獻l:特開平6 - 330443號^^才艮
發(fā)明內(nèi)容
例如,在將以高粘度的液體為對象、設置有開口部的無紡織物作為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況下,優(yōu)選地,開口的直徑大,進而,為 了提高開口率,縮小開口與開口之間的連接部。但是,由于專利文獻1
所述的無紡織物,通過將構成無紡織物的纖維集合體咬入到突起部分與承接側(cè)的支承體之間,形成凹凸或開口,所以,開口之間的連接部處的 密度與開口的周圍的密度幾乎相同,另外,纖維取向也主要集中朝向長 度方向。這樣,特別是在連接部排列配置有窄的開口的情況下,在將該 無紡織物作為表面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用過程中,當向?qū)挾确较蚴?加摩擦力時,存在著連接部的纖維容易松開,會破損的情況的課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紡織物,在形成有開口的無紡織物中, 在該無紡織物的使用過程中不容易破損。
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人等發(fā)現(xiàn),通過從上面?zhèn)认蚶靡?guī)定的通氣性支承構件從下 面?zhèn)戎С械睦w維網(wǎng)上噴射氣體,可以使構成該纖維網(wǎng)的纖維移動,至少 可以形成開口或凹凸,從而完成本發(fā)明。
(1) 一種無紡織物,是具有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無紡織物,該無
紡織物包括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多個開口部、和形成在前述多個 開口部中的規(guī)定的開口部與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開口部之間的多個
連接部,前述多個連接部中的每一個中,在前述第二方向上取向的第二 方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比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纖維的
含有率高,同時,在前述連接部處的纖維密度比沿著形成前述多個開口 部及前述多個連接部的區(qū)域的多個周邊區(qū)域的每一個的纖維密度高。
(2) 如前述第(1)項中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連接部的每一個在 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長度與前述第一方向上的長度之比在0.7以下。
(3) 如前述第(1)或(2)項中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開口部的每 一個,在該開口部的每一個的周緣處的纖維沿著該開口部的每一個的周 緣取向。
(4) 如前述第(1)至(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開口 部的每一個呈大致的圓形或者大致的橢圓形。
(5) 如前述第(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開口 部的每一個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的直徑與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直徑的比例 不足l。
(6) 如第(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開口部的每一個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長度為4至30mm。
(7) 如第(1)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形成前述多個 開口部及多個連接部的區(qū)域,在該無紡織物的第一面?zhèn)刃纬捎谠诤穸确?向上凹入的多個槽部中,并且所述無紡織物還具有以沿著前述多個槽部 的方式鄰接的、在前述第一面?zhèn)仍诤穸确较蛏贤怀龅亩鄠€凸狀部。
(8) 如第(7)項中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槽部的每一個在該無紡 織物的厚度方向的高度在前述凸狀部的每一個的前述高度的90%以下。
(9) 如第(7)或(8)項中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多個凸狀部中的 規(guī)定的凸狀部與隔著前述多個槽部中的規(guī)定的槽部相鄰的凸狀部相比, 前述高度不同。
(10) 如第(7)至(9)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凸狀 部的每一個的頂部呈大致的扁平狀。
(11) 如第(7)至(10)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在作為該 無紡織物的與前述第一面相反側(cè)的面的第二面?zhèn)?,形成向與前述凸狀部 的突出方向相反側(cè)突出的多個突出區(qū)域。
(12) 如第(7)至(11)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在前述第 一方向上呈波浪狀起伏。
(13) 如第(1)至(10)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該無紡織 物中的前述笫二面?zhèn)仁谴笾缕教沟摹?br>
(14) 如笫(7)至(13)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多個 凸狀部的側(cè)部的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比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纖 維的含有率高。
(15) 如第(7)至(14)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多個 凸狀部的每一個的從前述第一面?zhèn)葴y定的空間面積率比從該無紡織物中 的前述第二面?zhèn)葴y定的空間面積率大。
(16) 如第(1)至(15)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前述連接 部的每一個中的纖維密度在0.05g/cm3以上。
(17) 如第(1)至(16)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構成該無 紡織物的纖維混合有憎水性的纖維。發(fā)明的效果
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具有開口 、在使用中不容易破損的無紡織物。
圖1A是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平面圖。 圖1B是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底面圖。 圖2是圖1中的區(qū)域X的放大透視圖。
圖3A是將細長狀構件等間隔地并列配置在網(wǎng)狀支承構件上的支承 構件的平面圖。
圖3B是將細長狀構件等間隔地并列配置在網(wǎng)狀支承構件上的支承 構件的透視圖。
圖4是表示在纖維網(wǎng)被圖3的支承構件支承下面?zhèn)鹊臓顟B(tài)下,向上 面?zhèn)葒娚錃怏w、制造圖1的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狀態(tài)的圖示。
圖5是可以制造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另外的支承構件的放 大正S見圖。
圖6是說明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制造裝置的側(cè)視圖。
圖7是說明圖6的無紡織物的制造裝置的平面圖。
圖8是圖6中的區(qū)域Z的放大透視圖。
圖9是圖8中的噴出部的底面圖。
圖IO是第二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透視剖面圖。
圖11是第三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透視剖面圖。
圖12是第三種實施形式的支承構件的放大透視圖。
圖13是第四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透視剖面圖。
圖14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用于衛(wèi)生巾的表面片的情況下的透圖。
圖16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中間片使用的情 況下的透視圖。
圖17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外部背面(7々夕-^少夕)使用的情況下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形式。
圖1A及圖1B是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平面圖及底面圖。圖 2是圖1中的區(qū)域X的放大透視圖。圖3A及圖3B是將細長狀構件等間 隔地并列配置在網(wǎng)狀支承構件上的支承構件的平面圖及透視圖。圖4是 表示在纖維網(wǎng)被圖3的支承構件支承下面?zhèn)鹊臓顟B(tài)下向上面?zhèn)葒娚錃?體、制造圖1的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狀態(tài)的圖示。圖5是可以 制造笫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其它的支承構件的放大正視圖。圖6 是說明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制造裝置的側(cè)視圖。圖7是說明圖 6的無紡織物的制造裝置的平面圖。圖8是圖6中的區(qū)域Z的放大透視 圖。圖9是圖8中的噴出部的底面圖。
圖IO是第二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透視剖面圖。圖ll是第三種 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透視剖面圖。圖12是第三種實施形式的支承構件 的放大透視圖。圖13是第四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的放大透視圖。圖
圖。圖16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中間片使用的情 況下的透視圖。圖17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外部 背面使用的情況下的透視圖。
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是通過在利用規(guī)定的通氣性支承構件從一 面?zhèn)戎?承的形成大致片狀的纖維集合體、即在構成該纖維集合體的纖維具有自 由度的狀態(tài)下的纖維集合體上,噴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至少形成 了頭見定的開口部的無紡織物。形狀
如圖1A、圖1B、圖2所示,本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180,在該無紡織物l卯的一面?zhèn)妊刂谝环较?下面也稱為長度方向)以大致相等的 間隔并列地形成有多個槽部1。在無紡織物的該槽部1上,以大致相等的
間隔交替地形成有開口部3及連接部4。該多個開口部3的每一個形成大 致圓形或者大致橢圓形。這里,在本實施形式中,槽部1以大致相等的 間隔并列地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相鄰的槽部1彼此的間隔也可 以分別不同。另外,也可以以使槽部l彼此的間隔變化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以大致相等的間隔形成的多個槽部1的每一個之間,分別 形成有多個凸狀部2。該凸狀部2與槽部1一樣,以大致相等的間隔并列 地形成。在本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180的凸狀部2的高度(厚度方向) 大致均等,但是,也可以按照使相互鄰接的凸狀部2的高度不同的方式 形成。例如,通過調(diào)整噴出主要由氣體形成的流體的后面所述的噴出口 913的間隔,可以調(diào)整凸狀部2的高度。例如,通過縮小噴出口 913的間 隔,可以降低凸狀部2的高度,反之,通過擴大噴出口 913的間隔,可 以提高凸狀部2的高度。進而,通過以窄的間隔和寬的間隔交替的方式 形成噴出口913的間隔,可以交替地形成高度不同的凸狀部2。另外,這 樣,如果使凸狀部2的高度部分地變化,由于和皮膚接觸的面積減小, 所以具有可以減輕給予皮膚的負擔的優(yōu)點。
另外,凸狀部2在該無紡織物18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比槽部1 高的方式形成??梢粤信e出凸狀部2在無紡織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 度為0.3至15111111,優(yōu)選為0.5至5mm。另外,可以列舉出凸狀部2在 寬度方向上的長度為0.5至30mm,優(yōu)選為1.0至10mm。另夕卜,可以列 舉出隔著槽部1鄰接的凸狀部2相互之間的距離為0.5至30mm,優(yōu)選為 3至10mm。
另夕卜,槽部1在無紡織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以低于凸狀部2 的方式形成。具體地說,可以列舉出槽部1在無紡織物180的厚度方向 上的高度為凸狀部2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的90%以下,優(yōu)選為1%至50 %,更優(yōu)選為0%至20°/。的高度。槽部l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例如為0.1 至30mm,優(yōu)選為0.5至10mm??梢粤信e出隔著凸狀部2相鄰的槽部1 相互之間的距離為0.5至20mm,優(yōu)選為3至10mm。這里,所謂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為00/。表示該區(qū)域為開口部3。
通過這樣設計,例如,在作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該無紡織物 180的情況下,可以形成在大量的規(guī)定的液體被排泄時,適合于難以在表 面上大范圍地擴展的槽部1。另外,即使變成在施加過分的外部壓力時 凸狀部2塌潰的狀態(tài)下,也易于保持由槽部1形成的空間,即使在施加 外部壓力的狀態(tài)下規(guī)定的液體被排泄的情況下,也難以在表面上大范圍 地擴展。進而,即使在一度被吸收體等吸收的規(guī)定的液體在外部壓力下 返回的情況下,由于通過在該無紡織物180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減少 了與皮膚的接觸面積,所以難以再次大范圍地附著到皮膚上。
這里,槽部1或者凸狀部2的高度或節(jié)距、寬度的測定方法如下所 述。例如,將無紡織物180在不加壓的狀態(tài)下栽置到工作臺上,利用顯 微鏡由無紡織物180的截面照片或者截面映象進行測定。
在測定高度(厚度方向上的長度)時,將從無紡織物180的最下部 的位置(即,工作臺的表面)到朝向上方的凸狀部2和槽部1的各自的 最高位置作為高度進行測定。
另外,作為凸狀部2的節(jié)距,測定相互鄰接的凸狀部2的中心位置 相互之間的距離。同樣地,作為槽部1的節(jié)距,測定相互鄰接的槽部1 的中心位置彼此之間的距離。
在測定凸狀部2的寬度時,從無紡織物180的最下部位置(即,工 作臺的表面)測定朝向上方的凸狀部2的底面的最大寬度,也以同樣的 方式測定槽部l。
這里,對于凸狀部2的截面形狀沒有特定的限制。例如,可以列舉 出拱頂狀、梯形、三角形、Q狀,四角形等。為了使肌膚的觸感良好, 凸狀部2的頂面附近及側(cè)面優(yōu)選為曲面。另外,為了即使在外部壓力下 凸狀部2塌潰的情況下,也能夠保持由槽部1形成的空間,優(yōu)選地,從 凸狀部2的底面到頂面,寬度變窄。凸狀部2的頂面優(yōu)選為大致為拱頂 狀等的曲線(曲面)。
另外,如圖1A、圖1B所示,本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l糾是沿著槽 部1形成有多個開口部3的無紡織物。并且,在所述多個開口部3的各個之間形成連接部4,將與該槽部1鄰接的凸狀部2相互連接起來。換句 話說,以規(guī)定的間隔形成的多個連接部4將凸狀部2和與之鄰接的凸狀 部2連接起來。
在本實施形式中,開口部3以大致相等的間隔形成,但是,本發(fā)明 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隔開不同的間隔形成。
作為開口部3的每一個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及寬度方向的長度,例如 可以均為4至30mm,優(yōu)選為5至10mm。
另外,可以列舉出開口部3的每一個的長度方向的長度與寬度方向 的長度的比例不足l.O。
在連接部4處的無紡織物18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與凸狀部2在無紡 織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相等或者小于該高度,優(yōu)選為20%至100 % ,更優(yōu)選為40 %至70 % 。
另外,連接部4的每一個在長度方向上的長度和寬度方向上的長度 的比例優(yōu)選在0.7以下。在該比例在0.7以下的情況下,該連接部4的纖 維密度形成得比凸狀部2的纖維密度高。在大于0.7的情況下,該連接部 4的纖維密度形成得比凸狀部2的纖維密度低。
這里,所謂連接部4的長度方向指的是沿著槽部1或者凸狀部2延 伸方向的方向,另外,所謂連接部4的寬度方向指的是相對于槽部1或 者凸狀部2延伸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換句話說,連接部4的寬度方 向是槽部l的寬度,或者成為開口部3的寬度。從而,也可以說,所謂 連接部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是槽部1的寬度的長度,并且,是開口部3 的寬度的長度。
具體地說,連接部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例如可以是4至30mm,優(yōu) 選為5至10mm。
另外,連接部4在該無紡織物的長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狀呈大致的四 角形的形狀。另外,連接部4的長度方向的截面形狀并不局限于四角形, 也可以是拱頂形、梯形、三角形、Q形等,沒有特定的限制。為了抑制 在槽部1處的規(guī)定的液體的擴展,優(yōu)選為大致的四角形。另外,為了在 過剩的外部壓力下連接部4與皮膚等接觸不會給予異物感,該連接部4
ii的頂面優(yōu)選為平面或者曲面。纖維取向
如圖1A、圖1B或者圖2所示,該無紡織物180沿著纖維101 4皮主 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被噴射的區(qū)域,形成含有沿第一方向(無紡織物中 的規(guī)定的縱向方向)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纖維(下面也稱為縱向取向纖 維)的含有率分別不同的區(qū)域。各個不同的區(qū)域例如可以列舉出凸狀部 2及連接部4等。
這里,所謂纖維101在長度方向(縱向方向)上取向,指的是纖維 101相對于作為第一方向、在這里為經(jīng)由制造無紡織物的機械將無紡織物 或者纖維網(wǎng)送出的方向(MD方向)的規(guī)定的縱向方向在從-45度至+ 45度的范圍內(nèi)的取向,另外,將在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纖維稱為縱向取向 纖維。另外,纖維101在第二方向(無紡織物的規(guī)定的橫向方向)上的 取向,指的是纖維101相對于作為第二方向、這里為與MD方向正交的 方向(CD方向)的無紡織物的規(guī)定的寬度方向從-45度至+ 45度的范 圍內(nèi)的取向,另外,將在寬度方向上取向的纖維稱為橫向取向纖維。
對于凸狀部2,優(yōu)選地,縱向取向纖維和橫向取向纖維適度地混合。 凸狀部2在與開口部3連接的部分,以縱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比橫向取 向纖維的含有率高的方式形成。
另夕卜,在凸狀部2中面對支承構件240的一側(cè),如圖1B、圖2所示, 在和連接部4鄰接的區(qū)域,部分地以橫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比其它區(qū)域
的橫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高的方式形成。
槽部1是如前面所述被直接噴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例如熱風)、 向該無紡織物的厚度方向凹入的區(qū)域。進而,在槽部1中形成開口部3 及連接部4。通過噴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在長度方向上取向的纖 維101 (縱向取向纖維)被噴吹到凸狀部2的側(cè)部8側(cè)。并且,借助被噴 射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和/或噴射到作為后面描述的支承構件240的 不通氣部的細長狀構件245上、其流動方向改變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 體,沿寬度方向取向的纖維IOI (橫向取向纖維)被噴吹到連接部4側(cè)。 換句話說,開口部3的周緣處的纖維101沿著該開口形狀取向。在該無紡織物180中,連接部4中的縱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最低。 換句話說,連接部4的橫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最高。具體地說,以橫向 取向纖維的含有率為55%至100%、優(yōu)選為60%至100%的方式形成。 在橫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低于55%的情況下,如后面所述,由于槽部1的 單位面積重量低,所以難以提高無紡織物在寬度方向上的強度。這樣, 例如,在作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該無紡織物180的情況下,在^吏 用該吸收性物品的過程中,由于和身體的摩擦,在寬度方向上產(chǎn)生經(jīng)綿 滑動,或者產(chǎn)生-皮損的危險性。
纖維取向的測定,利用林式會社軒一工y只制造的f ,-夕^7 夕
口只3 — 7° (數(shù)字顯微鏡)VHX - 100進行,以下面所述的方法進行。(1) 將樣品以其長度方向處于正確的方向的方式置于觀察臺上。(2)將不規(guī) 則地出現(xiàn)在近前的纖維除去,使透鏡的焦點與樣品的最靠近前的纖維相 一致,(3)設定攝影深度(縱深),在PC畫面上制成樣品的3D圖像。 其次,(4)將3D圖像轉(zhuǎn)換成2D圖像,(5)在測定范圍內(nèi),在畫面上畫 出將長度方向恰當?shù)氐确值亩鄠€平行線。(6)在畫出平行線細分化的各 個單元中,觀察纖維的取向是第一方向(長度方向)還是笫二方向(寬 度方向),測定朝向各個方向的纖維的根數(shù)。然后,(7)通過計算相對于 在設定范圍內(nèi)的全部纖維根數(shù)而言、朝向第一方向(長度方向)的纖維 取向的纖維根數(shù)的比例,以及朝向第二方向(寬度方向)的纖維取向的
纖維根數(shù)的比例,可以測定并計算出纖維的取向。 [1.3I纖維的疏密
如圖1A、圖1B所示,對連接部4進行調(diào)整,使其纖維密度比凸狀 部2的纖維密度高。
具體地說,連接部4的纖維密度可以列舉出在0.05g/cm3以上,優(yōu)選 為0.10至0.50g/cm3,更優(yōu)選為0.15至0.20g/cm3。在該連接部4的纖維 密度小于0.05g/cmS的情況下,在施加過大的外部壓力、凸狀部2塌潰的 情況下,存在該連接部4同樣也會塌潰的情況。
調(diào)整凸狀部2,使其平均纖維密度比連接部4的低。具體地說,可以 為0.005至0.20g/cm3,優(yōu)選為0.007至0.07g/cm3。在該凸狀部2的纖維密度小于0.005g/cii^的情況下,由于包含在該凸狀部2內(nèi)的液體的自身 重量或外部壓力,不僅凸狀部2容易塌潰,而且存在一度被吸收的液體 在加壓狀態(tài)下容易返回的情況。另外,在凸狀部2的纖維密度大于0.20 g/cn^的情況下,該凸狀部2帶來的液體難以向下方移動,存在液體滯留 在該凸狀部2內(nèi),給予使用者潮濕的感覺的情況。
另外,從開口部3的長度方向側(cè)部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兩端的周邊區(qū) 域的纖維密度以向該開口部3的長度方向兩個端部纖維密度逐漸變高的 方式形成。即,連接開口部3的長度方向的側(cè)部的凸狀部2的側(cè)部處的 纖維密度以隨著靠近開口部3的長度方向兩端而逐漸變高的方式形成。 這是因為,隨著開口部3的大小變大,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被噴吹到 連接部4側(cè)的纖維101的量變多。
另外,該無紡織物180,以從形成槽部1及凸狀部2的一面?zhèn)葴y定的 空間面積率比從作為與從形成槽部1及凸狀部2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的另 一面?zhèn)葴y定的空間面積率低的方式形成。
對于在后面描述的在支承構件240之上被輸送的纖維網(wǎng)100,借助重 力,纖維101向與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噴射的面相反的面?zhèn)纫苿?,?靠近該相反的面?zhèn)鹊牟课坏睦w維之間的距離有變窄的傾向。另一方面, 隨著從面對支承構件240—側(cè)接近被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噴射的面?zhèn)龋?纖維間的距離有變寬的傾向。
進而,通過噴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靠近支承構件240側(cè)的纖 維101被壓到該支承構件240上,朝向支承構件240的平面方向。從而, 纖維間距離進一步變窄,纖維彼此容易密集。并且,在這種狀態(tài)下,通 過加熱爐處理等的熱處理,纖維彼此熱粘結(jié),纖維101的自由度變低, 在無紡織物180的另一面?zhèn)鹊睦w維之間的空間的量變低。
另一方面,隨著從支承構件240側(cè)的面朝向被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 體噴射的面?zhèn)?,纖維彼此不會被過度壓扁,另外,在凸狀部2處,通過 被噴射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碰到支承構件240而彈回,纖維101部 分地存在以變?yōu)橄鄬τ谠撝С袠嫾?40垂直的方式朝向的纖維。在這種 狀態(tài)下,通過將纖維彼此熱粘結(jié),提高在纖維網(wǎng)100的截面中的空間面
14積率。
這里,所謂空間面積率指的是不存在纖維的空間面積相對于總面積 的比例。另外,空間面積率的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測定設備使用林式會社埼一工^義制造的f ^夕/kT 4夕口只3 —
,(數(shù)字顯微鏡)VHX-100。首先,(1)在觀察臺上,以沿著槽部1 及凸狀部2的方向成為縱向方向的方式將樣品置于測定設備上,(2)在 凸狀部2的頂點,從凸狀部2突出的面并且從與凸狀部2突出的面相反 側(cè)的面,分別進^f亍以下的測定。
(3 )適當?shù)卦O定測定設備的透鏡放大率和個人計算機畫面上的放大 率,將透鏡的焦點對準樣品的最靠近前側(cè)的纖維(除掉不規(guī)則的出現(xiàn)在 近前的纖維)。然后,(4)適當?shù)卦O定攝影深度(縱深),制成樣品的3D 圖像。
(5)將3D圖像轉(zhuǎn)換成2D圖像,將設定的體積平面化,指定在該 范圍內(nèi)的纖維之間的空間。進而,(6 )對于2D圖像進行二進制化(二值 化)處理,使纖維存在的部位為白色,纖維不存在的部位為黑色。然后, (7)將顏色反轉(zhuǎn),使纖維不存在的部位為白色,測定白色化的面積等。 這里,在本文獻中,使放大率為300倍、攝影深度為220|am(每20|am 攝影一次,共計攝影l(fā)l次),進行n-lO的測定,取平均值。 另外,按如下方式計算空間面積率。
空間面積率(% )=(空間總面積(mm2) /測定范圍面積(mm2))
xlOO
這里,空間總面積,可以由(測定時的空間總面積/測定時的放大倍 數(shù))算出,另外,測定范圍面積可以由(測定時的測定范圍面積/測定時 的放大倍數(shù))算出。
由于空間面積率越高,相當于纖維間距離越寬越粗,所以,纖維容 易移動,自由度高。進而,對于通過開口處理等部分地將纖維間的距離 擴大的無紡織物,通過提高每一個空間的空間面積率,在無紡織物中的 整個被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噴射的面上,纖維間距離變寬。因此,例 如,在將該無紡織物用于吸收性物品等的情況下,可以整體地降低排泄物等規(guī)定的液體透過該無紡織物180時的阻力,使液體更容易向吸收體 等內(nèi)移動。
這里,所謂每個空間的空間面積率,指的是纖維不存在的空間的總 面積相對于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的纖維不存在的空間的個數(shù)的比例??臻g面 積可以用下面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空間面積(mmV個)- (空間總面積(mm2) /空間個數(shù)(個))
從凸狀部2中的該凸狀部2突出側(cè)的面測定的空間面積率與從和該 凸狀部2突出的面相反側(cè)的面測定的空間面積率的差為5 %至100 % ,優(yōu) 選為50/。至80%,更優(yōu)選為15%至40%。
另外,從凸狀部2突出側(cè)的面測定的空間面積率可以列舉為50%至 100%,優(yōu)選為50%至卯%,更優(yōu)選為50%至80%。
進而,從凸狀部2突出側(cè)的面測定的每一個空間的空間面積可以列 舉為3000)im2以上,優(yōu)選為3000至30000^im2,更優(yōu)選為5000至 20000|W。第四種實施形式
利用圖13說明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的第四種實施形式。 如圖13所示,本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186與第一種實施形式的不同 點在于形成在該無紡織物186的一面?zhèn)刃纬傻耐範畈?的厚度方向上的 高度不同的第二凸狀部22。下面,說明與第一種實施形式的不同點。 [2.3.1無紡織物
這是在該無紡織物186的一面?zhèn)炔⒘械匦纬捎卸鄠€槽部1的無紡織 物。并且,在多個槽部1的每一個之間,分別交替地形成多個凸狀部2 及多個第二凸狀部22。所述凸狀部2及第二凸狀部22與多個槽部1 一樣 并列地形成。另外,在槽部1的每一個上形成開口部3和連接部4。
凸狀部2及第二凸狀部22是纖維網(wǎng)100中的不被主要由氣體構成的 流體噴射的區(qū)域,通過形成槽部1,成為相對地突出的區(qū)域。第二凸狀 部22,例如,與凸狀部2相比,在該無紡織物18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 低,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也形成的小,但是,對于該第二凸狀部22中的纖維的疏密、纖維取向及單位面積重量等,與凸狀部2同樣地形成。
無紡織物186中的凸狀部2及第二凸狀部22的配置,在并列地形成 的多個槽部1的每一個之間,形成凸狀部2及第二凸狀部22。并且,凸 狀部2以隔著槽部1與第二凸狀部22相鄰的方式形成。另外,反之,第 二凸狀部22以隔著槽部1與凸狀部2相鄰的方式形成。即,凸狀部2和 第二凸狀部22隔著槽部1交替地形成。具體地說,以凸狀部2、槽部1、 第二凸狀部22、槽部1、凸狀部2的順序重復地形成這種配置圖形。另 外,凸狀部2及第二凸狀部22的位置關系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按照至少 無紡織物186的一部分以隔著槽部1、多個凸狀部2分別相鄰的方式形成。 另外,多個第二凸狀部22也可以以分別相鄰的方式形成。 [2.3.2I制造方法及支承構件
本實施形式中的無紡織物186的制造方法與第一種實施形式中所述 的一樣,但是,用于無紡織物186的制造的無紡織物制造裝置90的噴出
口 913的形態(tài)不同。
通過一邊將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噴射到載置在支承構件240的上 面的纖維網(wǎng)IOO上, 一邊使之沿規(guī)定方向移動,形成無紡織物l86。在噴 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時,形成槽部l、凸狀部2、第二凸狀部22、開 口部3及連接部4,但是,它們的形成可以借助無紡織物制造裝置卯中 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的噴出口 913的形態(tài)任意地改變。
例如,如圖13所示,為了形成該無紡織物186,例如,可以通過調(diào) 整噴射主要由氣體構成的流體的噴出口 913的間隔來進行。例如,通過 使噴出口 913的間隔比第一種實施形式的噴出口 913的間隔窄,可以形 成與凸狀部2相比厚度方向的高度低的第二凸狀部22。另外,通過使噴 出口 913的間隔比第一種實施形式的噴出口 913的間隔寬,也可以形成 與凸狀部2相比厚度方向的高度高的凸狀部。而且,在形成噴出口 9" 的間隔處,通過以窄的間隔和寬的間隔交替的方式配置,可以形成凸狀 部2和第二凸狀部22隔著槽部1交替地并列配置的該無紡織物l86。該 噴出口 913的間隔并不局限于此,通過想要形成的無紡織物的凸狀部2 的高度及第二凸狀部22的排列,可以任意地形成。并且,在形成噴出口913的間隔處,通過以窄的間隔和寬的間隔交替的方式配置,形成凸狀部 2和第二凸狀部22隔著槽部1交替地并列配置的該無紡織物186。
本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186可以利用上述無紡織物制造裝置90制 造。在該無紡織物制造裝置90中的無紡織物186的制造方法等,可以參 照第一種實施形式的無紡織物180的制造方法及無紡織物制造裝置90的 說明中的記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
作為本發(fā)明的無紡織物的用途,如圖14、 15所示,例如,可以列舉 出將具有凹凸、在凹部設置有多個開口部和與凸狀部相比纖維密度相對 較高的連接部的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301 、 302使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以形成有凸狀部的面成為皮膚側(cè)的方式配置該 無紡織物。
在將該無紡織物作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301、 302使用的情況下, 當規(guī)定的液體被排泄時,該液體主要落入槽部。另外,由于設置有開口 部,所以,例如,即使是含有固體成分的具有粘性的液體,借助開口部 也容易向吸收體移動,可以抑制液體在表面上大范圍地擴展。
進而,由于在連接部處的纖維的大部分沿著寬度方向取向,所以, 向?qū)挾确较虻目估瓘姸雀?,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過程中,可以防止施加 朝向?qū)挾确较虻哪Σ恋鹊牧Χ乖摫砻嫫?01、 302破損。
另一方面,凸狀部的側(cè)部由于纖維彼此密集,所以剛性高。而且, 由于沿長度方向取向的縱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高,所以即使負荷施加到 凸狀部上,也可以防止被容易地壓潰,例如,即使凸狀部被負荷壓潰, 壓縮恢復性也是很高的。
因此,即使由身體的姿勢變化而施加到表片301、302上的負荷變化, 也可以保持與皮膚的接觸面積低,所以可以維持觸感性,進而,即使一 度被吸收體吸收的液體返回,也難以再次大范圍地附著到皮膚上。加熱才幾構
作為使形成有規(guī)定的開口部的無紡織物180中的纖維101粘結(jié)的方 法,例如,可以列舉出利用針刺法、射流噴網(wǎng)法、溶劑粘結(jié)法進行的粘 結(jié),或者利用點粘法、熱風法進行的熱粘結(jié),但是,為了保持所形成的 規(guī)定的開口部的形狀,優(yōu)選釆用熱風法。另夕卜,例如,利用加熱器部950 的熱風法中的熱處理是優(yōu)選的。
[5.2.5其它
利用加熱器部950加熱制造的無紡織物115由輸送器930及在規(guī)定 方向F上連續(xù)的輸送器940,例如,移送到將無紡織物115切斷成規(guī)定 形狀的工序、巻取工序。輸送器940與輸送器930 —樣,也可以配備有 帶部949和旋轉(zhuǎn)部941等。
權利要求
1. 一種無紡織物,是具有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無紡織物,包括多個開口部,所述多個開口部沿著前述第一方向形成,多個連接部,所述多個連接部形成在前述多個開口部中的規(guī)定的開口部和在前述第一方向上與前述規(guī)定的開口部相鄰的另外的開口部之間,對于前述多個連接部的每一個,在前述第二方向上取向的第二方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比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高,同時,在前述連接部處的纖維密度比與沿著形成前述多個開口部及前述多個連接部的區(qū)域的多個周邊區(qū)域的每一個的纖維密度高。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連接部的每一個 的前述第二方向的長度與前述第一方向的長度之比在0.7以下。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對于前述開口部 的每一個,在該開口部的每一個的周緣處的纖維沿著該開口部的每一個 的周緣取向。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開口部的每一個為大致圓形或者大致橢圓形。
5. 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開口部的每一個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的直徑與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直徑的 比例不足l。
6. 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開口部的每一個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長度為4至30mm。
7. 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形成 前述多個開口部及多個連接部的區(qū)域在該無紡織物的第一面?zhèn)刃纬上蚝?度方向凹入的多個槽部,并且還具有以沿著前述多個槽部的方式鄰接、在前述第一面?zhèn)认蚝?度方向突出的多個凸狀部。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槽部的每一個在 該無紡織物的厚度方向的高度為前述凸狀部的每一個的前述高度的90% 以下。
9.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多個凸狀部 中的規(guī)定的凸狀部與隔著前述多個槽部中的規(guī)定的槽部相鄰的凸狀部相 比,前述高度不同。
10. 如權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 述凸狀部的每一個的頂部呈大致扁平狀。
11. 如權利要求7至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在 作為與該無紡織物中的前述第一面相反側(cè)的面的第二面?zhèn)?,形成向與前述凸狀部的突出方向相反側(cè)突出的多個突出區(qū)域。
12. 如權利要求7至1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在 前述第 一方向上呈波浪狀地起伏。
13. 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該 無紡織物中的前述第二面?zhèn)仁谴笾缕教沟摹?br>
14. 如權利要求7至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對 于前述多個凸狀部中的側(cè)部,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纖維的含有率比前述 第二方向取向纖維的含有率高。
15. 如權利要求7至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對 于前述凸狀部的每一個,從前述第一面?zhèn)葴y定的空間面積率比從該無紡 織物的前述第二面?zhèn)葴y定的空間面積率大。
16. 如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前 述連接部的每一個的纖維密度在0.05g/cm3以上。
17. 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織物,其特征在于,構 成該無紡織物的纖維混合有憎水性纖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破損的無紡織物。根據(jù)本發(fā)明向利用規(guī)定的支承構件(220)從下面?zhèn)戎С械睦w維網(wǎng)(100)上,從該纖維網(wǎng)(100)的上面?zhèn)葒娚渲饕蓺怏w構成的流體,使構成該纖維網(wǎng)(100)的纖維(101)移動,至少形成多個開口部(3)。在該無紡織物(170)上,形成沿著規(guī)定的方向以規(guī)定的間隔連續(xù)地形成的多個開口部(3),以及在規(guī)定的方向上形成在相鄰的開口部(3)之間的多個連接部(4)。
文檔編號D04H1/492GK101448990SQ20078001823
公開日2009年6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23日
發(fā)明者木村明寬, 水谷聰, 石川秀行, 谷康一郎, 野田祐樹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