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溫針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技術屬于一種醫(y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用于中醫(yī)針灸時的溫針灸器。
針灸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瑰寶。針灸兼而并用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常常是針多灸少,用針不用灸,究其原因是常規(guī)的灸法存在著火候不易掌握,火溫不均勻,易發(fā)生燒傷、燙傷等缺陷。我國專利88215955.0公開了一種熏灸器,它由爐體和保護罩組成,爐體底部有灸孔,此熏灸器雖然克服了傳統(tǒng)灸法的易燒傷的缺陷,但其無法完成溫針和與針法相結合治療。且灸孔單一,不能大面積灸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開一種溫針灸器,此器具能融針、灸、藥于一體,并使灸法隨心所欲,克服傳統(tǒng)灸法的缺陷。
為完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的技術方案是在一可存放艾絨、藥物的灸器中部,有一可穿插針具的針管,灸器上有灸孔和灸室。此溫針灸器使灸藥避免和皮扶直接接觸發(fā)生燙傷,灸溫易控制,可完成恒溫灸,補寫灸,按壓灸等各種灸法,并融針灸藥于一體,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發(fā)揚光大。
以下結合實施例附圖對該溫針灸器作詳細描述。
圖1是溫針灸器的結構縱部圖。
圖2是溫針灸器的府視圖。
圖3是溫針灸器的附件墊片。
圖示說明1、器壁;2、隔板;3、灸孔;4、針管;5、氣孔;6、灸室;7、手柄;8、墊片。
參見附圖,溫針灸器由灸器和針管,手柄組成,灸器的器壁1為一薄筒狀,器壁中部有一隔板2,隔板上有若干灸孔3,隔板中部固定有一可穿插針具的針管4,隔板中心有孔與針管相通,使針具通過針管可穿過整個灸器。隔板將灸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可存放艾絨或藥物;為了助燃,上部器壁有若干氣孔5。隔板下為灸室6,其下部器壁宜采用導熱性能差的材料,如石棉或有機玻璃等,用以保護皮膚。
此溫針灸器的操作方法如下溫針灸器的規(guī)格可有大中小多種型號,可按需要選用。大型灸器直徑可以在7-8cm高3-4cm,可放艾絨5g左右,多用于脫癥及痼冷之疾,如灸關元,神闕穴等;中型直徑4-5cm,高2.5-3cm,可放艾絨3g左右,多用于軀干部,如灸命門,中脘穴等;小型直徑2.5-3.5cm,高2-3cm,可放艾絨1.5-2g左右,多用于頭部及四肢,如灸百會,足三里等,三種型號均可根據用量連續(xù)添加艾絨。
使用時,在灸器中放艾絨,并使其燃燒,將灸室置于所選穴位之處,施針時必須將針具穿過針管方可。根據需要可先灸后針、或先針后灸,或針灸藥同時進行。針體及所施部位的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如感覺燙燒較劇時可以加放附件墊片,如圖3所示,墊片可以用厚紙片或其它材料制作,其上有灸孔和楔狀缺口,用以過針。待溫度稍有降低時去掉墊片,以保持較長時間的恒溫灸。
用溫針灸器還可以較好的施行中醫(yī)補寫法治療,補法是在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待艾絨燃盡再去掉灸器寫法是在溫度熱到極點時從速取走灸器,使其驟然降溫。
該溫針灸器施灸時操作簡便,安全,并節(jié)約針具和艾絨,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發(fā)揚光大。
權利要求1.一種溫針灸器,其特征在于由含有灸孔和灸室的灸器,手柄及位于灸器中心可穿插針具的針管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針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灸器由筒狀器壁和位于器壁中部的隔板組成,隔板上有至少一個以上的灸孔,隔板的中心有孔與針管相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溫針灸器,其特征在于隔板上部器壁上有通氣孔用以助燃。
專利摘要一種溫針灸器由灸器、針管和手柄組成,其特征在于,針管位于灸器的中心,此溫針器融針、灸、藥于一體,克服了傳統(tǒng)灸法中的灸溫不易掌握,易發(fā)重燒傷、燙傷患者皮膚的缺陷,此種溫針灸器可方便的完成恒溫灸,補瀉灸、藥物灸等,且施灸操作方便、安全、節(jié)約針具及艾絨,是我國醫(yī)學尤其是中醫(yī)的發(fā)揚光大。
文檔編號A61H39/08GK2108525SQ9122288
公開日1992年7月1日 申請日期1991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1991年12月6日
發(fā)明者鄭英斌 申請人:鄭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