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褥瘡用護理氣墊。
背景技術:
褥瘡通常是發(fā)生在因病或因傷而長期臥床者身上,長期臥床者因體弱無力或肢體殘缺或意識喪失無法自主調(diào)節(jié)體位,長時間處于同一種臥位,在這種情況下,若護理工作稍有疏忽,便極有可能形成褥瘡。目前市面上出現(xiàn)了一種防褥瘡氣床墊,防褥瘡氣床墊定期對兩個相鄰氣囊輪換充氣和放氣,從而使臥床人身體的著床部位不斷變化,既起到了人工按摩的作用,又能促進血液流通、防止肌肉萎縮,而且工作起來連續(xù)不斷,不需人工干預。但是此種氣床墊相鄰兩個氣囊雖然輪換充放氣,但是由于病人長期處于臥位,身體皮膚松弛,當某個氣囊放氣時,對應位置的皮膚也會隨之下落,降低了此種結構的有益效果,且由于皮膚始終與氣囊接觸,皮膚產(chǎn)生的濕氣并不能有效排出,影響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并可有效排出體下濕氣的防褥瘡用護理氣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包括呈長方形狀的墊體,所述墊體上并排設置有多個充氣囊,所述充氣囊沿墊體寬度方向設置,各個充氣囊分別與進氣管連接,所述進氣管的進氣端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接,其特征是所述墊體在相鄰兩個充氣囊之間設有多個固定帶,多個固定帶沿墊體寬度方向均勻間隔設置,所述固定帶的固接端固接在墊體的上表面、自由端設有母扣,所述墊體上表面設有可與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帶的自由端與墊體扣合后使固定帶與墊體之間形成穿設空間,所述相鄰兩個充氣囊之間設有出氣管,所述出氣管依次穿設在多個固定帶的穿設空間內(nèi)實現(xiàn)與墊體位置的相對固定,所述出氣管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微孔,多個排氣微孔集中開設在墊體寬度方向的中部,所述出氣管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
所述墊體上固裝有安裝帶,所述安裝帶的兩端分別固接在墊體上表面,所述安裝帶與墊體上表面形成可供充氣囊穿過的空間,所述充氣囊的兩端分別設有母扣,所述墊體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設有公扣,所述墊體的寬度大于充氣囊的長度,所述墊體寬度方向的兩側向內(nèi)翻折后墊體上的公扣與充氣囊兩端的母扣扣合實現(xiàn)充氣囊與墊體的固定。
所述墊體在長度方向的前端設有背部氣囊,所述背部氣囊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囊片、設置在前端的端囊片和分別與端囊片、側囊片密封連接的頂囊片,側囊片的寬度由后端向前端逐漸增加;所述側囊片上開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通過管路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
所述背部氣囊內(nèi)由下向上依次設有一級氣囊、二級氣囊和三級氣囊,所述一級氣囊底部固接在墊體上表面,所述一級氣囊充氣后的高度由后向前逐漸升高,所述二級氣囊和三級氣囊平行設置且充氣后的高度前后一致;所述一級氣囊、二級氣囊和三級氣囊分別連接有充氣管,所述充氣管分別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fā)明中固定帶自由端采用公母扣,便于出氣管的安裝固定,使本發(fā)明組裝時更簡單。出氣管設置在兩個充氣囊之間,使用時不會發(fā)生干涉,降低對舒適度的影響,排氣微孔均集中開設在墊體寬度方向的中部,充氣泵向出氣管內(nèi)充氣時,氣體從排氣微孔排出,此時氣體集中在病患身體的中部,氣體會向兩側逸出,氣體逸出的同時將病患體下的濕氣帶走,從而使病患身體下部氣體實現(xiàn)有效流通,提高病患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沿a-a線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防褥瘡用護理氣墊包括呈長方形狀的墊體1,墊體1上并排設置有多個充氣囊2,多個充氣囊2沿墊體1寬度方向設置,各個充氣囊2分別與進氣管4連接,進氣管的進氣端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接,相鄰兩個充氣囊2交替充放氣,充氣囊2與進氣管以及充氣泵的連接管路以及配氣機構均為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再詳細贅述。墊體1上對應每個充氣囊2固裝有安裝帶3,安裝帶3的兩端分別固接在墊體1上表面,安裝帶3沿墊體1長度方向設置,安裝帶3與墊體1上表面形成可供充氣囊2穿過的空間,充氣囊2的兩端分別設有母扣,墊體1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設有公扣,墊體1的寬度大于充氣囊2的長度,墊體1寬度方向的兩側向內(nèi)翻折后墊體1上的公扣與充氣囊2兩端的母扣扣合實現(xiàn)充氣囊2與墊體1的固定。此種結構可對充氣囊2的兩端進行有效的固定,防止使用時充氣囊2發(fā)生相對移位。
墊體1在相鄰兩個充氣囊2之間設有多個固定帶5,多個固定帶5沿墊體1寬度方向均勻間隔設置,固定帶5的固接端固接在墊體1的上表面、自由端設有母扣,墊體1上表面設有可與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帶5的自由端與墊體1扣合后使固定帶5與墊體1之間形成穿設空間,相鄰兩個充氣囊2之間設有出氣管,出氣管依次穿設在多個固定帶5的穿設空間內(nèi)實現(xiàn)與墊體1位置的相對固定,出氣管6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微孔7,多個排氣微孔集中開設在墊體1寬度方向的中部,出氣管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本發(fā)明中出氣管為一根,其在墊體1上呈蛇形布置,每段出氣管的排氣微孔開設在墊體1寬度方向的中部,使用時先將出氣管固定在墊體1上,然后再將充氣囊2穿設在安裝帶3與墊體1形成的空間內(nèi)。固定帶5自由端采用公母扣,便于出氣管的安裝固定,使本發(fā)明組裝時更簡單。出氣管設置在兩個充氣囊2之間,使用時不會發(fā)生干涉,降低對舒適度的影響,排氣微孔均集中開設在墊體1寬度方向的中部,充氣泵向出氣管內(nèi)充氣時,氣體從排氣微孔排出,此時氣體集中在病患身體的中部,氣體會向兩側逸出,氣體逸出的同時將病患體下的濕氣帶走,從而使病患身體下部氣體實現(xiàn)有效流通,提高病患的舒適度。
墊體1在長度方向的前端設有背部氣囊,背部氣囊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囊片、設置在前端的端囊片和分別與端囊片、側囊片密封連接的頂囊片,側囊片的寬度由后端向前端逐漸增加;側囊片上開設有進氣口,進氣口通過管路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背部氣囊內(nèi)由下向上依次設有一級氣囊8、二級氣囊9和三級氣囊10,一級氣囊8底部固接在墊體1上表面,一級氣囊8充氣后的高度由后向前逐漸升高,二級氣囊9和三級氣囊10平行設置且充氣后的高度前后一致;一級氣囊8、二級氣囊9和三級氣囊10分別連接有充氣管,充氣管分別與充氣泵的氣體出口連通,從而實現(xiàn)三個氣囊的分別控制,進而實現(xiàn)背部氣囊高度的調(diào)整,三個氣囊與充氣泵的具體連接管路及控制機構,現(xiàn)有技術人員根據(jù)前述描述不需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即可設計得出,其為現(xiàn)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詳細贅述。背部氣囊制作時,可直接將其內(nèi)的三個氣囊固接為一體,然后再固接在墊體1的上表面,此種連接結構,結構簡單、制作方便,制造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