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塞型肛腸吻合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塞型肛腸吻合器,該吻合器的構成包括其前端設置有釘砧帽且其尾部加工有外螺紋的中心桿以及連接在所述釘砧帽底部的釘砧,所述中心桿的外部同軸心設置其前端裝有圓形平片且其尾部設置有外螺紋的中心桿套管,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外部同軸心套裝其上端設置有釘筒且其一側設置有擊發(fā)手柄的調節(jié)尾翼,所述的調節(jié)尾翼上設置有指示窗,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尾部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中心桿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一螺圈以及與所述中心桿套管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二螺圈。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諸多缺陷,其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很好的解決現(xiàn)有的吻合器不能對直腸黏膜進行精準切割的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壓塞型肛腸吻合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術器械,更具體的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微創(chuàng)痔瘡、直腸粘膜脫垂、直腸前突等手術的肛腸吻合器。
【背景技術】
[0002]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又稱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是建立在肛墊學說基礎上且運用吻合器治療環(huán)狀脫垂痔的新技術。所述吻合器的器械原理是在脫垂內痔的上方近內痔上緣的地方環(huán)形切除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并在切除的同時對遠近端黏膜進行吻合,以使脫垂的內痔及黏膜被向上懸吊和牽拉,避免再次脫垂。同時使由于位于黏膜下層來自直腸上供給痔的動脈被切斷,以減少術后痔供血。因此,該手術又稱為“痔上黏膜及黏膜下層環(huán)切、肛墊懸吊術”。
[0003]最早的PPH術是1990年美國人AllegraG受痔環(huán)切術的啟發(fā)而提出并使用的,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后由意大利人Auton1 Longo將其發(fā)揚光大。目前,我們應用于臨床的彎把肛痔吻合器原型就是Auton1 Longo和強生公司在1993年合作生產的,而另外一種專門用于治療I1-1V度重痔的肛痣吻合器也是1993年研制的。應該用吻合器不僅不破壞肛墊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可以顯著縮短手術時間,還可以極大的減輕術后疼痛,它通過對直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組織進行環(huán)形切而有效治療重度脫垂內痔,至今已為全世界30萬痔瘡患者成功實施了 PPH手術,我國自2000年開展PPH術以來,也為近15000名患者成功實施了該項手術。
[0004]但現(xiàn)有術式中的吻合器,雖然能夠如前所述的完成直腸黏膜的環(huán)狀切割任務,卻由于其在手術時是通過牽引線以點位牽拉方式將直腸黏膜拉入吻合器內腔,往往因操作手法不統(tǒng)一以及其他各種臨床情況的發(fā)生,無法將直腸黏膜充分拉入吻合器腔內,從而難以保證對直腸黏膜的精準切割,以至切割后的組織出現(xiàn)環(huán)形不完整、尺寸不一、術區(qū)腸管黏膜殘余、出血以及直腸黏膜懸吊不充分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亦有許多臨床專家不斷的嘗試PPH手術方式的改良,比如:單荷包雙牽引PPH術、單荷包四點牽引PPH術、雙荷包PPH術以及半荷包STARR術等。但這些改良的術式,不僅操作起來比較復雜,而且也缺乏手術操作的統(tǒng)一化和規(guī)范化,仍然不能滿足精準切割直腸黏膜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前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并為此提供一種新型的壓塞型肛腸吻合器。所述的壓塞型肛腸吻合器比之現(xiàn)有技術的吻合器,結構更簡單,操作更方便,而且能夠很好的解決現(xiàn)有的吻合器不能對直腸黏膜進行精準切割的技術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壓塞型肛腸吻合器,包括其前端設置有釘砧帽且其尾部加工有外螺紋的中心桿以及連接在所述釘砧帽底部的釘砧,所述中心桿的外部同軸心設置中心桿套管,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前端設置有圓形平片,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尾部設置有外螺紋,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外部同軸心套裝調節(jié)尾翼,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上端設置有釘筒,所述的調節(jié)尾翼上設置有指示窗,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一側設置有擊發(fā)手柄,所述的擊發(fā)手柄與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內置自動保險裝置,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尾部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中心桿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一螺圈以及與所述中心桿套管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二螺圈。
[0008]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諸多缺陷,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I)所述中心桿套管以及與其尾部螺紋相配合的第二螺圈的設置,可以使中心桿套管在吻合器腔內縱向進出,從而使手術操作更加方便;
[0010](2)所述中心桿套管頂部設置的圓形平片,能夠以平面加壓方式將直腸黏膜壓入吻合器腔內,克服了現(xiàn)有的吻合器以點位牽拉方式無法將直腸黏膜充分拉入吻合器腔內的缺陷,為實現(xiàn)按需求長度切割的效果提供了條件;
[0011](3)由于以上(I)、(2)兩項有益效果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現(xiàn)有的吻合器不能對直腸黏膜進行精準切割并導致切割后組織環(huán)形不完整、尺寸不統(tǒng)一、術區(qū)腸管黏膜殘余、出血以及直腸黏膜懸吊不充分等技術問題,從而達到精準、完整切割直腸黏膜的技術目的;
[0012](4)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可廣泛應用于外科領域,產品收益率高,實用性好,便于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圖1中連接釘砧帽的中心桿與調節(jié)尾翼的示意圖;
[0015]圖3是圖1中頂部設置有圓形平片的中心桿套管示意圖;
[0016]圖4是圖2中拆下調節(jié)尾翼后的示意圖。
[0017]圖中標記:1、釘站'帽;2、釘石占;3、釘筒;4、中心桿;5、中心桿套管;6、指不窗;7、內置自動保險裝置;8、擊發(fā)手柄;9、調節(jié)尾翼;10、第二螺圈;11、第一螺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以詳細描述。
[0019]參照圖1并結合圖2、圖3、圖4,本實用新型的壓塞型肛腸吻合器,包括中心桿4,所述中心桿4的前端安裝有釘砧帽1,所述釘砧帽I的底部連接釘砧2,所述中心桿4的尾部加工有外螺紋;所述中心桿4的外部同軸心套裝中心桿套管5,所述中心桿套管5的前端設置有圓形平片,所述中心桿套管5的尾部設置有外螺紋,所述中心桿套管5的外部同軸心套裝調節(jié)尾翼9,所述調節(jié)尾翼9的上端設置有釘筒3,所述的調節(jié)尾翼9上設置有指示窗6,所述調節(jié)尾翼9的一側設置有擊發(fā)手柄8,所述的擊發(fā)手柄8與所述調節(jié)尾翼9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內置自動保險裝置7,所述調節(jié)尾翼9的尾部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中心桿4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一螺圈11以及與所述中心桿套管5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二螺圈10。
[0020]下面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更進一步的闡述本實用新型的壓塞型肛腸吻合器中各個部件之間的動態(tài)結構關系:
[0021](I)患者麻醉滿意后,取截石位,消毒鋪巾展單;
[0022](2)當擴肛至肛管容納4-6橫指時,置入并固定擴肛器,自肛管左側中位、齒線上4cm左右起,繞腸管做荷包縫合I周;
[0023](3)旋轉所述的第一螺圈11,使所述的中心桿4上移至最大調節(jié)距離后;旋轉所述的第二螺圈10,使所述的中心桿套管5上移,直至其頂部的圓形平片進入所述中心桿4前端的釘砧帽I腔內;
[0024](4)將所述的釘砧帽I置入前述縫合的荷包線內,收緊并系扎縫線,然后將冗余縫線剪除;
[0025](5)旋轉所述的第二螺圈10,控制所述的中心桿套管5下移并利用其頂部的圓形平片依據術前設計的切割長度將直腸黏膜壓入吻合器的內腔;
[0026](6)旋轉所述的第一螺圈11,控制所述的中心桿套管4下移,從而將所述的釘砧2與所述的釘筒3收緊;
[0027](7)打開所述的內置自動保險裝置7,并收緊所述的擊發(fā)手柄8加壓30秒至60秒,完成直腸黏膜的切割;
[0028](8)反向松開所述的第一螺圈11,支配所述的中心桿4上移并退出所述的吻合器,手術完畢。
[0029]以上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了示意性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在實際應用中,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置或零部件的布置方式均可能發(fā)生某些改變,而其他人員在其啟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設計。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宗旨,所有顯而易見的改變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壓塞型肛腸吻合器,包括其前端設置有釘砧帽且其尾部設置有外螺紋的中心桿以及連接在所述釘砧帽底部的釘砧,所述中心桿的外部套裝其上端設置有釘筒且其一側設置有擊發(fā)手柄的調節(jié)尾翼,所述的擊發(fā)手柄與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內置自動保險裝置,所述的調節(jié)尾翼上設置有指示窗,所述調節(jié)尾翼的尾部設置有與所述中心桿尾部的外螺紋構成運動副的第一螺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桿與所述的調節(jié)尾翼之間設置有與所述中心桿及調節(jié)尾翼同軸心的中心桿套管,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前端設置有位于所述釘砧和釘筒之間的圓形平片,所述中心桿套管的尾部設置有與所述調節(jié)尾翼尾部的第二螺圈構成運動副的外螺紋。
【文檔編號】A61B17/115GK203852384SQ201420244912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高洪亮 申請人:高洪亮